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构思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596631 上传时间:2019-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5.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构思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构思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构思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构思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构思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构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一)教学构思(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园田居 (其一)教学构思陶渊明的诗文在高中绝对可以称得上经典,但说实话,一直未有真正读懂。前几年读 归去来兮辞,略有感触,特喜欢其中“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两句,而且简略为“倚窗寄傲,容膝易安”以自勉。但他的诗歌,包括饮酒 归园田居 等等都未理解,更说不上喜欢,多少年来只好照本宣科 (虽然自己的照本宣科中的“本”已经不局限于教学参考书,但在教学中依然缺少自己思想,缺少对陶渊明的理解和深度认同)。这次教学,对其诗似乎多了一些理解,然而依然停留在表面之上,我所能做的只是在教学陶作品之后的晚上再读有关于他的一些作品,以求深入陶渊明的诗歌和内心世界。一.走近诗人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

2、秽,戴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因为学生初中课本中出现过归园田居 (其三),所以提前把这首诗抄写在了黑板上,上课时学生首先齐读,然后赏析其中最喜欢的诗句。有学生提到“但使愿无违”,我点评道平常我们常说事与愿违,所以最大的期望就是事无违愿。有学生提到“戴月荷锄归”,我说这是典型的中国水墨画,是写意,而非写实。最后我拈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种豆南山下”的劳作中,虽然“草盛豆苗稀”,诗人依然不改其志,“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也就是说,相对于真正的农夫,诗人并不斤斤计较“草盛豆苗稀”的结果,也不在乎“夕露沾我衣”的辛劳,而真正在乎的是自己的心

3、愿,是对自己心灵世界以及生活方式的捍卫。因此,朴素平淡的叙述中,分明又有着一份坚韧执着。“一个计较于豆苗稀稠的农夫,其实也是生活于樊笼中的农夫。重要的是守住自己的理想信念,只问耕耘,不汲汲于收获。想想看,无论是面对教育教学,还是面对自己的一生,是否应该有这样一份态度?一方面“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另一方面,又何必在意豆苗的多少呢?”(以上摘自“新教育”铁皮鼓)其实“草盛豆苗稀”的现实恰是学生的困惑,他们相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但现实中需要的恰恰是“种豆南山下”的不舍与执着。就在这样慢慢的浸润中,学生对诗人有了感性的认识。关于对作者的介绍,现在最怕上课伊始,教师就连篇累牍的宣读作者的伟绩,但

4、学生实际上对作者非常漠然,只知道他伟大,但怎样伟大,如何伟大,伟大在何处却一无所知。其实又何尝只是中学生如此,看看那些大学生们也是作者作品满口飞,但真正阅读过的又有几本?与其给学生宣读文学史上条条框框,甚至不如从作家的一两句话,一个故事入手,让学生对作家有感性而深刻的认知。二.解读诗歌归园田居 诗歌较长,教学最忌一句句翻译讲解。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对整篇课文了然于胸。然后对教材深入解读的基础上进行重新组合。比如这篇 归园田居 (其一) 可以分成两大块,一是白描铺叙“园田”生活的诗句,这是诗歌的主体部分;二是作者“从何而归”“为何而归”的抒怀。当然教学时可以从任意一点切入,比如“我们先来看作者笔下

5、的田园生活到底怎样”,然后把纯净的田园生活与樊笼样的官场生活相对比。当然也可以直接切入题目,“归园田居”,作者为何要归,从何而归。先说从何而归。诗人从官场而归,对官场,作者用了两个比喻,一是尘网,二是樊笼。“尘网”中的“网”字特别有味,27班有学生解读为“欲脱而不得”。再说“三十年”,当然有很多理解,但诗人之所以把十三年写成三十年,可以理解为其感觉时间之漫长。“樊笼”其实樊即笼,在这里可谓双重强调。无论是网还是笼,都是人的不自由的状态。讲到此处时,顺手给学生读了在收获(0906期) 上读到莫言长篇小说蛙中的一段话:那时人人都被关在笼中,没有关在笼中的,脖子上也有绳子带着。鸟关在笼里极不自由,而

6、人关在笼里则成了“囚”字。再说为何而归。除了牢笼里不自由而外,还有作者自己的本性。比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本性,正如作者在五柳先生传 中所说: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再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这里可结合作者的“望云渐高鸟,临水愧游鱼”来解读。再如“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中的“尘杂”实指官场的繁杂琐事,可以结合刘禹锡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来理解。这里的“闲”字并非单独的闲暇之意,更多的是一种内心的悠闲与闲适。三.体味田园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也是陶渊明之称为田园诗人的缘由,则是接下来这些诗句的铺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

7、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几句诗写的真的很平常,甚至有些淡而无味。先说前四句,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其实陶的住房也没有如此之诗意,那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五柳先生传) 之所。这时恰可引入元好问对陶诗语言的评价: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对这两句诗的赏析,我给学生

8、充足的时间,并引导他们去体验。特别是在乡村的初中读书时,黄昏放学,远远的看到薄暮下模糊朦胧的村庄,像一幅古典的山水画。再看那袅袅炊烟,一下子让人想起了家,想起了母亲在灶头忙碌的身影,想起了母亲亲手做的饭菜几个学生起来谈到了自己那种亲切熟悉的体验,黄杨则说到自己看到路边自己婶家的炊烟时的一种安全的心理感觉。我从自己的经历谈起,飘泊在外的时候,每每傍晚走到家乡的庄头时就会有那种家的温暖的感觉。有时薄暮时分,依然在路上,当车子从公路两旁的村庄疾速的穿过,即使是一个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名字的村庄,都会有那种温暖的感觉洋溢在心头。其实不止是炊烟,包括那点点昏黄的灯光,也会给人温暖的感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 春

9、中所写的那样: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再说“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巷中”写远闻,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乡间的宁静、和平。“鸡鸣桑树颠”写近闻,没有混乱,鸡才能在桑颠得意地啼叫。这里鸡犬之声,突出的一种安宁、祥和。一是用曹操在蒿里行中所写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作映衬,可见鸡鸣之声多么的祥和。二是桃花源记中所提到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还有老子道德经中所写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那种小国寡民的田园生活。四.联系现实最后是如何评价陶渊明,以及把诗人和我们的现实生活相链接的问题。叶嘉莹先生说: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

10、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劳苦饥寒的代价。是的,为了自由,陶渊明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五柳先生传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 归去来兮辞并序在精神自由与丰厚物质之间,我们该如何选择,左拉在猫的天堂 里说:真正的幸福,天堂,就是关在一间有肉吃的房间里挨打。而陶潜则说:饥冻虽切,违几交病。更为重要的是陶渊明在现实的田园生活中找到了他的所想要的生活,找到了他的“天堂”。对我们来说,如何在现实世界里建构起自己的精神家园?我最后给学生板书的是德国诗人哲学家荷尔德林的一句名言:世界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