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串珍珠的记忆》散文鉴赏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439710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一串珍珠的记忆》散文鉴赏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那一串珍珠的记忆》散文鉴赏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那一串珍珠的记忆》散文鉴赏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那一串珍珠的记忆》散文鉴赏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那一串珍珠的记忆》散文鉴赏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那一串珍珠的记忆》散文鉴赏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那一串珍珠的记忆》散文鉴赏概要(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目标 一、体会散文选材的典型性和精粹性。 二、体会散文抒情写意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三、探究散文蕴涵的思想文化价值。 四、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单元说明 从本单元开始,学习中国现代散文。这几篇散文都是描写地域风光的作品,把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象集于篇中,把珍贵的历史和现实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文中有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不仅教人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还教人学会思考,学会心灵体验,学会提升思想境界。一切现实终将变为历史,历史也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学作品可以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种种新奇情景记录下来,像一串凝聚着宝贵记忆的珍珠一样,供人欣赏、凝视,写人记事抒情的散文作品在这方面有着天然的

2、优势。,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一、比较三篇课文的异同 三篇课文都有一些相同点,都是写景观、写感受,却写出了不同景象、不同风格,可以同中比异,异中寻同。 动人的北平之所以被选做精读课文,一是因为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名家,他的散文作品理应在我们选修教材的散文系列中占一席之地;二是因为本文也确属一篇名文佳作,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故都文化爱之深、感之切,把整个北平的现实和历史装入心中,荟萃于笔下,整体地描写北平的景象,但又不是抽象概括地描写,而是以一幅幅小画面呈现出来,具有良好的审美效果。,作为略读课文的汉家寨特利尔的幽灵,其意趣与动人的北平相异。动写整体景象,而其他两篇都

3、写片段景,有选择地讲述造访、观察的景象;动呈现一幅幅小画面,而其他两篇都有一个主画面;动写作者自己所在的城市,故而观察体验更全面,情感性更强,而其他两篇都是作者以访客的身份“进入”又“走出”那陌生的审美情境,故而新鲜感强,感受和思考的力度更大。当然这也跟作家的写作风格相关,林语堂的散文创作更强调情调、情味,更多地写感性;而张承志和梁衡则长于思考,作品具有思想深度。另外也与时代风格相关,当代散文总体上更爱往理性和思想深度方面发展,与现代散文具有较多的感性倾向有所不同。,再有,同是当代散文的汉与特也略不相同。前者更多地写景,后者更多地写所感所思;前者更多地写现实,后者更多地写历史;前者思想感情属内

4、敛型,后者属开放型。 当然,三篇课文的异同点不止这些,后面还将另述。通过比较三篇课文的异同点,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每篇课文,也可以认识散文文体的某些特点。,二、体会散文形神相依的规律 单元后所附短文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指导学生从形神相辅相依方面认识散文的文体特征。 一篇好的散文就像一个形神兼备的生命体一样,形要完整匀称,不可残缺;神要充实饱满,不可空洞枯槁。同时,形可以丰富多彩,也可以单一;神要凝聚集中,当然也可以多元多角度。一般说来,形散神不散是散文写作的通则,但也有一些例外。,本单元的课文都体现散文形神兼备又相辅相依的规律。以动人的北平为例,散文之形表现为作者所见之景物丰富多样、色彩斑斓,那一幅

5、幅生动的小画面丰富了作品的“血肉”,堆积起作品的“形体”。当然组织成篇的结构方式和生动醇厚的语言也成为作品之形的一部分。而蕴涵在课文之中的散文之神可以从不同方面领会,一是故都北平之“神”精神、神韵、灵气,二是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前者谓之“神”,后者谓之“情”,课文在这两方面都是集中聚合的,不见些许散乱。,其余两篇,汉家寨只写了汉家寨一处风光,看似形不散,其实也散,你看,这里既写自然又写社会,既写现实又写历史,既写外景又写内情,怎说不散?其神则体现为情感的线索,这情感集中地凝聚在“坚守”这一情结上。特利尔的幽灵之形散神聚应该是不言而喻的,课文写特利尔小镇和马克思故居不多,更多地写“特利尔的幽灵”是

6、怎么传播世界并在中国落脚、蓬勃发展的,视野开阔,笔墨纵横,此谓之形散;神聚呢?全文、全部材料都集中于“幽灵”,此其一;作者在写“幽灵”之灵动、迅猛、宏伟时,表达了一种崇敬、激动的心情,此其二。此二者从不同方面构成课文的神之线索,组串起全文的材料和结构。,三、挖掘课文的人文价值 三篇课文都有着丰厚的人文价值。动人的北平表达故都古老而时新文化的魅力,引导读者对故都这座城市和它的文化的热爱,也表达了作者一种优雅的情怀,很有感染力;汉家寨表现汉民族文化的顽强的生命力,表现“坚守”的精神力量,表现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人的精神的超越和升华,阅读这样的作品何尝不是一种精神的洗礼?特利尔的幽灵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表现

7、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年轻的读者应起到认识和教育的作用。,木兰花 龙头舴艋吴儿竞 宋张先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简介】 木兰花,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唐、五代人所作木兰花句式参差不一。另有玉楼春的别名。宋人所作实即玉楼春调。另有减字木兰花和偷声木兰花。双调,五十六字,仄韵。,【注解】 舴艋:江南水乡常见的形体扁窄的轻便小舟。 笋柱:指竹制秋千架。 拾翠:原指拾翠鸟羽毛,语出曹植洛神赋,后泛指妇女水边野外游春。 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四野游览。 笙歌:管乐伴奏的歌唱。,

8、【故事】 这是作者写故乡寒食节活动的一首词。寒食节在清明前两天,古人有禁烟、插柳、上头、踏青、扫墓等风俗,宋时还有赛龙船的活动。这首词,就是写了这个节日繁盛热闹的场面以及种种风俗活动与当夜的美景。 江南健儿们驾着扎了龙头的小船,在水上飞驰竞赛着。两岸锣鼓喧天,人们争相观看。姑娘们放下女红,走出闺房,双双对对,荡着秋千。芳草碧绿的小洲上,妇女们游春玩乐,黄昏时忘记了回家。秀丽广阔的田野中,出城踏青游览的人们,来往不停。,天上浮云,漂游得无影无踪以后,落日的余辉下,遥远的青山暮色瞑瞑。已经停下了管乐伴奏歌声的池塘庭院,静悄悄的。不知何时,庭中洒下了一片月光,是这样洁白亮丽。纷纷扬扬的白色柳絮悄悄飘

9、了过来,仿佛完全融化在朦朦胧胧的月色之中,连影子也没有了。,(2011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祁连雪 千里河西走廊,在我身临其境之前,总以为那里是黄尘弥漫、阒寂荒凉的。显然是受了古诗的浸染,“千山空皓雪,万里尽黄沙”之类的诗句,已经在脑海里扎了根。这次实地一看,才了解到真相。原来,河西走廊竟是甘肃最富庶的地区。这片铁马金戈的古战场,如今已被国家划定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当你驻足武威、张掖,一定会为那里的依依垂柳、森森苇帐、富饶的粮田、丰硕的果园所构成的“江南秀色”所倾倒。,当然也不是说,整个河西走廊尽是良畴沃野。它的精华所在,只是石羊河流域的武威、永昌平原,黑河、弱水流域

10、的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的玉门、敦煌平原。这片膏腴之地,是仰仗着祁连山的冰川雪水来维系其绿色生命体系的。祁连雪以其丰美、清冽的乳汁汇成了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灌溉着农田、牧场、果园、林带,哺育着河西走廊的子孙,一代又一代。,祁连山古称天山,西汉时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故又名祁连山。一过乌鞘岭,那静绝人世、复列天南的一脉层峦叠嶂,就投影在我们游骋的深眸里。映着淡青色的天光。雪岭的素洁的脊线蜿蜒起伏,一直延伸到天际,一块块咬缺了完整的晴空。面对着这雪擎穹宇、云幻古今的高山丽景,领略着空际琼瑶的素影清氛,顿觉凉生襟腋,情愫高洁。它使人的内心境界趋向于宁静、明朗、净化。,大自然的魅力固然使人动

11、情,但平心而论,祁连山确也沾了神话和历史的光。这里难以计数的神话传闻和层层叠叠的历史积淀,压低了祁连山,涂饰了祁连山,丰富了祁连山。在那看云做梦的少年时代,一部穆天子传曾使我如醉如痴,晓夜神驰于荒山瀚海,景慕周天子驾八骏马巡行西北三万五千里,也想着要去西王母那里做客。当时把其中的故事都当成了信史。真正知道它“恍惚无征,夸言寡实”,是后来的事,但祁连山的吸引力并未因之稍减,反而益发强化了。四十余年的渴慕,今朝终于得偿,其欢忭之情是难以形容的。,旅途中我喜欢把记忆中的有关故事与眼前的自然景观相叠合。车过山丹河(即古弱水)时,我想到了周穆王曾渡弱水会西王母于酒泉南山。淮南子里也有后羿过弱水向西王母“

12、请不死之药”的记载。神话传说汇集着一个民族关于远古的一切记忆,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思维、情感、体验以至行动的载体,深入地窥察一个民族以至人类史前的发展轨迹。 观山如读史。驰车河西走廊,眺望那笼罩南山的一派空濛,仿佛能谛听到自然、社会、历史的无声倾诉。,一种源远流长的历史的激动和沉甸甸的时间感被呼唤出来,觉得有许多世事已经倏然远逝,又有多少天涯过客正在匆匆走来。我们这些河西走廊的过客,与祁连雪岭朝夕相对,自然就把它当做了热门话题。有人形容它像一位仪表堂堂、银发飘洒的将军,俯视着苍茫的大地,守护着千里沃野;有人说祁连雪岭像一尊圣洁的神祗,壁立千寻,高悬天半,给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隔膜感。可是在我的心目

13、中,它却是恋人、挚友般的亲切。千里长行,依依相伴,神之所游,意之所注,无往而不是灵山圣雪,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一种相通相化相亲相契的温情,使造化与心源合一,客观的自然景物与主观的生命情感交融互渗,一切形象都化作了象征世界。,也许正是这种类似的情感使然,150年前的秋日,林则徐充军西北路过河西走廊时,曾写下诗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甘、青路上,我也即兴赋诗,寄情于祁连雪:“依依只有祁连雪,千里相随照眼明。”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有删改),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文章旁征博引,大量引用神话传说,并触及了当下现实,把

14、河西走廊的精华所在与江南相提并论。 B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压低”、“涂饰”了祁连山,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 C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之所以见仁见智,是因为雪岭常被一派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认清。 D作者在游历河西走廊的同时,也以恋人、挚友般的心态去贴近祁连山,试图体验祁连山的“心史”。 E本文既从空间的视野描述祁连雪山特有的自然美景,也从时间的角度传达一种绵长凝重的历史感。,【命题分析】 此题综合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析】 B“反映了历史带给祁连山以无法摆脱的沉重负担”的说法错误,“神话传闻和历史积淀”的作用是增加了祁连山的历史

15、厚重感。C.强加因果,河西走廊的过客对祁连山的形容见仁见智,不是因为雪岭常被一片空濛笼罩,真相难以辨清,而是因为观赏者的观赏角度、思想立场、情感态度不同。 【答案】 BC,1了解作者和文章的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 3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3走近作者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散文家、小说家、学者。读大学时改名玉堂,后又改名语堂。笔名东君、宰予、宰我、岂青、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1年在厦门寻源书院毕业后,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1916年毕业,任教于清华学校。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学习,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赴法国。翌年转到德国殷内大

16、学与莱比锡大学学习和研究。1923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兼英文系主任。1924年参与发起创办语丝。1926年8月南下任厦门大学文科主任。,1927年赴武汉,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1930年任中央研究院英文编辑。1931年参加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执委之一。1932年9月创办论语。1934年4月创办人间世。1935年9月创办宇宙风。为“论语派”的主要代表。1939年赴美执教并从事写作。1947年赴巴黎主持联合国教育文化组织文艺组。1950年返美。1952年4月在美国创办天风月刊,自任社长。1954年任南洋大学校长,翌年辞职返美。1966年6月到台湾定居。1975年被推选为国际笔会总会副会长。1976年3月26日病逝于香港。著有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用英文写成),小说红牡丹,杂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以及锦秀集幽默小品集行素集欧风美雨月亮与臭虫啼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