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1)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438881 上传时间:2019-10-24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画里阴晴(1)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画里阴晴(1)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画里阴晴(1)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画里阴晴(1)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画里阴晴(1)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画里阴晴(1)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画里阴晴(1)剖析(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画里阴晴,吴冠中,导入新课,江南的微风细雨总让人感觉到诗情画意,尽管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的人有时对于连绵不断的阴雨天气也会感到不耐烦。但是在连续的几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后,我们往往又会情不自禁地怀念起纷飞飘坠的雨丝、淅淅沥沥的雨声了。而在有着特别敏锐的审美触觉的画家眼里,这丝丝细雨又该有怎样的韵味呢? 今天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就要跟我们谈谈“画里阴晴”。,吴冠中是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吴冠中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起初他学工科,因一次机缘参观了当时由画家林风眠主持的杭州艺专,便立即被五彩缤纷的艺术美迷住了,下决心改行从艺,奉献终生。中学毕业后他考入了

2、杭州艺专。大学毕业后,吴冠中于1946年考取留法公费,毕业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于是他毅然回国,到中央美院任教,后来又到中央工艺美院任教授。他志在将中西艺术结合在一起,将中国绘画艺术推向世界。他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书名来概括,那就是“要艺术不要命“。 吴冠中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最近几年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舞(水墨画),宜兴蛟桥(油画),黑天鹅(水墨画),整体感知,自读课文,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思考每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整体感知,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引出作者对“

3、湿”的理解。 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合: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层层铺垫,点明中心:论述艺术创作贵在创新。,课文分析,吴冠中的画属于什么风格?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在课文中找出东西方绘画各自特点的语句。,课文分析,东方:,将阴雨作为一种欣赏对象的审美趣味来表现。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风雨归舟

4、一,风雨归舟二,课文分析,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中国画的这种风格。,明确:“湿”或“阴”。在普通人的眼里,湿和雨景只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在画家的眼里就不一样,用课文的话来讲就是“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却格外地有韵味。” 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颜色,使本不协调的红土和竹林协调了起来。,课文分析,西方:,西洋画中将风雨作为一种事故或大自然的变态来描写的西方风景画之独立始于印象派,印象派发源于阳光,画家们投靠阳光,说光就是画面的主人,因之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凡高的星夜,这是荷兰绘画大师凡高1889年在法国南部圣雷米

5、精神病院治疗期间创作的名画星夜。在画中,漩涡状星云扫过夜空,其手法大胆,震撼人心。该画被视为凡高最具风格的代表作之一。,莫奈的睡莲,43岁的莫奈在吉维尼定居后,在庭院里修了一个池塘,在池塘里繁殖了睡莲,成为他晚年描绘的主要对象。莫奈在睡莲的画中竭尽全力描绘水的一切魅力。水照见了世界上一切可能有的色彩。水在莫奈的笔下,完全成为世上所能有的色彩绘出的最奇妙和富丽堂皇的织锦缎。马奈称他是“水的拉斐尔”。,晚上的睡莲,在莫奈的睡莲中,与其说他是用色彩表现大自然的水中睡莲,不如说他是用水中睡莲表现大自然的色彩。评论家瓦多伊的评价是:“他早期的那些画没有一幅能与这些难以置信的水上风景相提并论的,因为这些画

6、把握了春天,把它留在人间。画面的水呈浅蓝色,有时像金的溶液,在那变化莫测的绿色水面上,反映着天空和池塘岸边以及在这些倒影上盛开着清淡明亮的睡莲。在这些画里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美,它兼备了造型和理想,使他的画更接近音乐和诗歌。”,课文分析,用课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西洋画的这种风格。,明确:“晴”。大都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 的色彩感,追求亮、艳、华、鲜多半是从“晴” 派升出来。,课文分析,那么吴冠中的画属于什么风格?他喜欢的是西洋画还是水墨画?请先欣赏他的作品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故乡(水墨画),宜兴蛟桥(油画),渔村(水墨画),吴冠中画的风格,为了表明自己的创作风格,作者在第4段表明了自己的观点,阅

7、读第4段找出这句能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明确:“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吴冠中画的风格,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比喻,引用。鱼和熊掌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意说两种美味不可兼得,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说可以兼得。比喻既借鉴西方技法又承袭传统绘画技法,创造出一种新的画风。,细读探究:,(1)第一段写了什么?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叙述路过家乡的感受,引出作者对“湿”的独特感悟。 “黙看细雨湿桃花”。因为“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尤其是桃花点点,印

8、在万绿丛中,使人想到该诗。 “湿 . 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 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细读探究:,第二段: ()“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因为“湿 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 。”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此外, 中国

9、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细读探究:,阅读第三段: 作者说,“他特别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即使是吸引的水彩画,“从意境和情趣方面看,模仿西洋的手法少,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为什么? 因为中国画和西洋画对阳光、阴雨的感受和表现截然不同。西洋画崇尚阳光,追求强烈的色彩感,即使画风雨,也只是理性地写实地表现其形态,仅仅把它当作大自然的一种形态。而中国话画中的风雨确实一种意境,一种情致,(可用两幅典型的中国画和西洋画做比较)“喜欢画阴雨和微雨天的景色 的吴冠中的绘画风

10、格当然“受益于中国画的成分多”,他学的是西画,追求的却是中国画的高远趣味,作者把两者统一于他的创作中了。文章读到这里.我们已隐隐体会出作者的创作主张了.,细读探究:,读最后一段: () 为什么有人会认为“江南不宜画油画”? “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前半句的意思是:油画家只注重强烈的色彩,难以把握江南阴湿景色的韵味。后半句:暗示他自己的技法不够高。(副词“大概 .连词“或者 表示作者一种很有礼貌的推测.使得语言婉转.) () 第三句话是什么意思? 艺术创作不能墨守成规,泥古不化。西方的技法或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是到处适用的灵丹妙药

11、,不同的表现对象需要与它相适应的技法。引出艺术贵在创新 ,而且是永远需要创新。 ()“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前半句:西洋画法需要吸收中国的传统技法。后半句:中西两种绘画技巧和审美趣味应该结合起来。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为比喻,巧妙地告诉我们阴晴两种审美趣味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可以并行不悖.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艺术观点:糅合中西方的绘画技巧,绘画方法。详细地说:既继承我国传统绘画的技巧.又借鉴现代西方绘画技法.在他的画作中同时体现了阴.晴两种审美趣味. 作者既对我国传统绘画有很深的造诣.又洞悉西洋油画.水彩画的优点和不足.因此

12、.他的油画中渗进墨韵.水墨画中也借鉴水彩.油画技法.同时在油彩和墨彩中探索.,最后一句话“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的含义是?,明确:用幽默诙谐来表现他的自谦。说明作者终生追求的就是油画的民族化和中国画的现代化,是对绘画艺术的一种创新。艺术贵在创新,这是本文的主旨。,中心论点是艺术贵在创新,墨守成规、盲目模仿,都是没有出路的,是层层铺垫,最后才点明文章开始,作者由一句诗引入了话题,第2自然段承接第1自然段表明作者的审美看法: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接着作者说自己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而不喜欢西方过分追求色彩的风景画。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生活中每次表明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他的创新体现在,既继承了传统绘画技法,同时借鉴了西洋画法,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绘画风格。,写作特点,本文论述的是艺术创作的重大原则问题,却选择了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仅从中外画家对“阴”和“睛”的不同感受、不同主张、不同表现着笔,从选材上深得散文小中见大的“三味”。结构上则娓娓道来,收水到渠成之效。语言上力求平实通俗,少用绘画术语;却又不失鲜明和生动。如第1自然段对江南春雨的描绘,寥寥几笔,意境全出。全文末尾“定居”和“落户”的比喻,幽默中透出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