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学习班)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8419864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5.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学习班)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学习班)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学习班)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学习班)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学习班)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学习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学习班)(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病毒感染性疾病与抗病毒治疗,恩施自治州民族医院儿科 陈沛伟,儿童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谱复杂,病原学诊断较为困难,儿童常见呼吸道病原包括:,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A,B(Flu A/B)、副流感病毒I、III(PIV 1,2,3)、腺病毒(Adv)、鼻病毒(Rhino)、博卡病毒(hBoVs)、人偏肺病毒(hMPVs)、人冠状病毒(hCoVs)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军团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卡他莫拉菌等,不典型病原:如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等,SARS-2003,FLU-AVIAN,

2、FLU-A 2009,HFMD-2008,近十年大范围流行病毒感染性疾病,法定传染病,儿童常见病毒感染性疾病,流行性感冒,甲型流感病毒与儿童,2009年住院不同年龄患儿甲型流感IgM阳性率,流行季节,易感性 对于流感病毒,人群普遍易感,感染或接种疫苗后1周出现抗体,23周达高峰,12个月后开始下降,1年左右降至较低水平,流感病毒3个型别之间无交叉免疫 常见并发症:肺炎、呼吸衰竭、合并细菌感染、化脓性病灶,临床特征,冬、春季节,以6个月2岁小儿多见,常感染下呼吸道 骤然起病,高热(体温39以上)可持续710天左右 咳嗽频繁、喘息,热退伴有气喘;可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呕吐、腹泻,严重者可并发肠出血

3、 肺部体征:听诊有细小水泡音或捻发音,胸腔可有积液 部分患儿肺炎早期,可发生昏迷或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降低:(12) X 10(9)/L,淋巴细胞比例增高 X线:肺门两旁的肺野有絮状或片状阴影,第2周开始吸收,恢复较快,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单股RNA病毒,直径为150300nm,副流感病毒为副粘病毒1,2,3,4型, 1,2型是秋、冬季喉-气管-支气管炎主要病原体。咽喉痛和干咳,声音嘶哑,严重者喉头水肿导致喉梗阻,副流感1型和2型主要引起小儿喉炎、气管-支气管炎;副流感3型能引起婴儿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副流感4型则引起轻微上呼吸道疾病

4、,通常不引起肺炎 (1)发病缓慢:可有发热(体温多39以下),热程多为35天,咳嗽不甚剧烈,多无气喘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多不明显,几乎不发生心力衰竭 (2)肺部体征:肺部听诊可有散在的湿性罗音 (3)X 线胸片:可见小片状阴影,吸收较快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多正常或偶有降低,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多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引起喘息和气道高反应,是儿科呼吸道感染住院的主要病原体。反复感染可致气道重塑 秋冬季流行,临床常诊断为毛细支气管炎,幼儿急疹-疱疹病毒(HSV),也称玫瑰疹,疱疹病毒6型感染,6-12个月婴儿常见,发热3-4天后热退出疹,一般情况好,较少出现下呼吸道感染,一般对症治疗为主,

5、无需特殊治疗,终身免疫,注意与药物过敏鉴别,其他引起呼吸道感染病毒,巨细胞病毒(CMV),CMV包涵体,病变多样性:肝脏、神经、呼吸道、肾脏等,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IM是原发性EBV感染所致,典型临床三联征为发热,咽峡炎和颈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外周血异性淋巴细胞增高 IM是一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EB病毒是儿童呼吸道感染主要病原体,腺病毒感染(Adv),有发热、流清鼻涕、咽痛、咳嗽、声音嘶哑等,多于34天后退热,咳嗽症状可持续12周 腺病毒肺炎 主要由3型和7型引起,病变呈点片状或为融合性肺炎,炎症可延及整个肺叶,易发生

6、胸膜炎 咽结合膜热,最常见的病原为3型,常在儿童中引起流行。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炎、单侧或双侧眼结膜炎及颈淋巴结肿大 眼部感染。可表现为滤泡性结膜炎,抗病毒药物,抗DNA病毒,疱疹病毒,胸苷激酶激活剂,阿昔洛韦、更昔洛韦、伐昔洛韦、喷昔洛韦、阿糖腺苷,非胸苷激酶激活剂,膦甲酸,福米韦生、 曲金刚胺,人乳头瘤病毒,咪喹莫特 鬼臼毒素,乙肝病毒,核苷类似物: 恩替卡韦 拉米夫定 替比夫定 阿德福韦,广谱抗病毒,干扰素-2a、利巴韦林,抗RNA病毒,丙肝病毒,细小核糖病毒,Pleconaril,流感病毒,阿比多尔、奥司他韦、扎拉米韦、金刚乙胺,广谱抗病毒,干扰素-2a、利巴韦林,Boceprevir,

7、 Telaprevir,抗流感病毒药物,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金刚乙胺抗甲型流感病毒活性比金刚烷胺强410倍,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而对乙型流感病毒无效,因乙型流感病毒无M2膜蛋白 病毒M2蛋白抑制剂,与流感病毒的包膜M2蛋白离子通道结合,使病毒内不能达到脱衣壳所需的酸性环境,阻断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内,奥司他韦(Oseltamivir) 扎那米韦(Zanamivir) 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能阻止病毒从感染细胞的释放,对甲型、乙型流感均有效,RSV抗体,Synagis(palivizumab,帕利珠单抗)1988年获得FDA批准治疗单克隆抗体 帕利珠单抗用于高风险的儿童患者严重下呼吸

8、道疾病的预防,并不能用于治疗已经患有这种疾病的儿童 帕利珠单抗半衰期是20天,所以每月注射一次,第一次必须在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季节开始即11个月之前,常规疗程为5次 通过抑制病毒的复制并直接中和病毒发挥作用,帕利珠单抗的抗病毒活性比呼吸道合胞病毒免疫球蛋白高2030倍,IgA单克隆抗体HNK220 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F糖蛋白 动物实验证实有明显抗病毒作用,临床研究亦取得一定进展,与IgG型抗体相比,HNK220更接近呼吸道自然产生的抗体形式,较少参与炎症过程,因此疗效更好,基本无副作用,能取代IgG型单克隆抗体防治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传统经典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19

9、70年首次合成,1980年推出利巴韦林吸入剂,用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儿童治疗 FDA于1998年批准利巴韦林+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 利巴韦林是目前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唯一有效的化学药 动物实验结果:以气雾形式给予适当的剂量,可使肺和鼻中的呼吸道合胞病毒滴度减少,药物能直接到达细小支气管,而其他方式给药则很难获得治疗浓度,用法: 通常将浓度为20mg/ml的利巴韦林装入持续产生气雾器中,通过帐状物或氧面罩每天持续给药1218小时,一般疗程为35天。在治疗4872小时后,患儿的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 该药气雾治疗能减少机械通气、供氧和需监护的时间,并能显著降低高危指征患者RSV感染的病死率 高危指

10、征患者指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包括肺动脉高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及其他慢性肺疾病,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以及早产儿中孕周小于37周者和患有其他严重疾患的幼儿等,抗疱疹病毒感染药物,疱疹病毒是儿童时期较常见的病毒,有8种类型,抗病毒药物对其中4种病毒感染(HSV-1、HSV-2、VZV和CMV)有确切效果,有 2类: (1)核苷和核苷酸类似物:阿昔洛韦(ACV)/缬昔洛韦(VACV)、西多福韦(Cidofovir)、泛西洛维(Famciclovir)/喷西洛维(Penciclovir)、更昔洛韦(Ganciclovir)/缬更昔洛韦(Valganciclovir) (2)无机磷酸

11、盐类似物:膦甲酸(Foscarnet),抗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药物,HSV的原发性感染多发生在儿童期,多为亚临床表现。在原发感染后,病毒潜伏在背根神经节,在不同的状态下,被激活而复发 HSV感染临床表现差异大,轻者无症状,重者危及生命,皮肤粘膜的感染较常见 HSV分为2型(HSV1及HSV2),HSV1多引起面部及口腔感染,HSV2主要引起成人生殖器疱疹,两者均可引起脑炎和全身弥漫性感染,阿昔洛韦(ACV)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和缩短排毒时间,但可能产生病毒耐药株,故不推荐在正常儿童中使用,一般在免疫力低下的儿童中应用 HSV脑炎及新生儿HSV感染应早期使用ACV,抗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

12、V),水痘发病后24 h内口服ACV,可缩短及减轻发热时间等全身症状、减少皮疹数、缩短出疹时间,但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抗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更昔洛韦是抗CMV的首选药物,作为鸟嘌呤衍生物能通过以下机制抑制病毒:(1)竞争性地抑制病毒DNA聚合酶;(2)掺入病毒及宿主细胞的DNA内而导致病毒DNA延长的终止等 其他抗CMV包括缬更昔洛韦、西多福韦、膦甲酸等 更昔洛韦最常见的副作用是骨髓抑制,40%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15%出现血小板减少,2%出现贫血,在长期使用更昔洛韦的儿童中可能出现耐药性,IVIG,静脉用RSV免疫球蛋白(RSVIG)为从人血浆中提取的RSV多克隆抗体。在流行期间,每月肌肉注射1次,共35次,可减少易感者住院,胎龄29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3个月感染RSV,并发呼吸循环衰竭。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大剂量静脉丙球治疗,流感病毒A肺炎,上海地区儿童呼吸道多重感染构成,JCV,2010. 鼻炎分泌换洗液,mRT-PCR,病毒感染通过多种机制继发细菌感染,一种是病毒感染期气道的非特异性改变 另一种是由病毒介导的增强细菌与宿主细胞的特异性反应,Finland,a病毒/细菌/总阳性数,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