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领域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new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108407062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56 大小: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领域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new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农村领域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new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农村领域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new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农村领域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new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农村领域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new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领域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new》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领域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new(1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领域抗震救灾实用技术手册(第三批)农村科技司二八年五月目 录第一部分 灾后村镇建筑重建技术 3第二部分 灾区饮水安全保障技术52第三部分 重要动物养殖与疫病防控技术 77第四部分 蔬菜和农作物恢复生产技术 106第五部分 震后农村医疗常识与救治技术 124第一部分 灾后村镇建筑重建技术村镇规划技术类一、地震灾害后村镇重建规划技术(一)功能与用途用于地震灾害后镇、乡和村庄规划的综合防灾规划技术。(二)技术要点1城镇体系规模等级与镇乡村布局规划技术:对于高震区或地震多发区的镇、乡和村庄,在确定体系等级规模与布局时应充分考虑地震危害影响,参照该区域抗震设防标准,经济合理的确定高震区域多震区的镇、

2、乡和村庄规模,有条件的应逐步迁出上述地区,选择安全地带异地重建,不宜在上述地区新增镇、乡和村庄数量或继续扩大其规模。2建设用地选择与用地布局技术:城镇建设用地选择应充分考虑地震环境因素,不应在有断层活动、断裂带发育或有地震次生灾害发生影响地段内进行建设。对于地震动峰值 0.4的地区(10度区)不宜作为城镇建设用地。在城镇建设用地布局上,应充分考虑地震次生灾害的可能影响,对易产生次生灾害源的工厂、仓库等要害建筑应布局在城镇主要城区外围并与居住区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商场、学校、医院、剧院等人流集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用地应选址于场地稳定、无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潜在危险影响的地段

3、内。3城镇绿化用地规划技术: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应充与避灾疏散场所规划相结合,应根据有关规定设置必要的紧急避难设施。作为避灾疏散场所使用的公园绿地应选择在场地稳定、无不良地质灾害潜在影响的地段内,并应保证至少有两个以上的不同方向出入通道。4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生命线工程:对于关系到城镇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通讯、供电、供水、供热、燃气、消防等生命线工程,以及中小学、幼儿园、医院等重要公共服务设施应提高相应抗震设防等级,以减少重大灾害情况下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5城镇道路规划技术:城镇道路系统规划除应满足一般情况下的通行需要,还应充分考虑震灾影响,规划中应结合城镇道路系统规划确定主要避灾疏散通道位置,作为

4、避灾通道使用的城镇道路,其红线宽度应满足必要的有效宽度使用要求,满足人员疏散、紧急救护、物资运输等需求。镇、乡和人口大于200人以上的村庄应至少保持两个以上不同方向的出入通道。(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100044)联 系 人:赵辉联系电话:010-68302710,13910197828Email:二、居住用地规划技术(一)功能与用途对居住用地内部住宅、道路、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基础设施进行合理布置。(二)技术简介1镇、村内的居住建筑建设应符合国家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规定人均住宅用地面积标准、居住建筑的朝向和日照间距要求,居住建筑的朝向应利于

5、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2居住用地的选址应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和建设条件,用地形态宜集中、完整。3居住用地内的建筑设计应结合四川镇、村庄居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体现地方特色,居住用地内部道路布局、宽度、建设质量应满足消防、疏散等防灾避灾需要。4基础设施管线布置与道路建设相结合,尽量沿路镇、村庄内部主要道路敷设。5技术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联 系 人:赵辉 熊燕联系电话:010-68302710,139

6、10197828Email:三、村镇建设用地选址技术(一)功能和用途用于灾后重建中各类建设用地的合理选址。(二)技术简介建设用地选址遵循以下原则:1建设用地宜选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便于排水、通风和地质条件适宜的地段。2建设用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避开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滑坡、风灾、发震断裂等灾害影响以及生态敏感的地段; 2)应避开水源保护区、文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3)应避开有开采价值的地下资源和地下采空区以及文物埋藏区。3在不良地质地带严禁布置居住、教育、医疗及其他公众密集活动的建设项目。因特殊需要布置本条严禁建设以外的项目时,应避免改变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排水体系,

7、并应制订整治方案和防止引发地质灾害的具体措施。4建筑基地应选择在无地质灾害或洪水淹没等危险的安全地段。下列危险性地段,禁止进行农民住宅和公共建筑建设,既有建筑工程必须进行拆除迁建,基础设施现状工程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场地破坏作用,满足工程建设要求: 1) 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的场地; 2) 地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3) 行洪河道; 4) 其他难以整治和防御的灾害高危害影响区。对潜在危险性或其他限制使用条件尚未查明或难以查明的建设用地,应作为限制性用地。5. 技术依据: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2)镇规划标准501882007;3)

8、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联 系 人:何建清联系电话:010-68302147传 真:010-68302808Email:四、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一)功能及用途利用SPOT、IKONOS、Quickbird、SPOT、RADARSA、ALOS,彩红外和黑白航空像片,依据影像的直接或间接标志,综合判译,结合重建地的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对全县各地区进行重建适宜程度分区,为震后迁建提供技术支撑。(二)技术简介1分区范围及原则:以工程地质条件为基础,充分考虑地质

9、环境特点和可能出现的环境地质问题,按重建原则和标准进行分区。2重建适宜程度分区图的获取:(1)矢量数据库准备:首先利用遥感影像及航空像片,制作需要使用的图形数据库,主要包括土地利用图、坡度图、河流分布图、地形图等;(2)对土地利用图按分区原则编制重建土地利用适宜分级图;(3)利用高分辨率影像及立体相对制作数字高程图,编制重建坡度适宜分级图和工程地质分级图;(4)利用遥感影像制作的河流分布图为基础,建立一定范围的缓冲区(根据实际流域情况为准),合并河流及缓冲区;(5)叠加重建土地利用适宜分级图、重建坡度适宜分级图和工程地质分级图,然后将叠加图形再与河流缓冲区图叠加;(6)消除伪多边形,对叠加图进

10、行重新分类、边界消除与合并,最后得到村镇重建适宜程度分区图。3选址条件评价与分析:1) 选址条件评价;2)综合评价因子与因子评定等级指标的确定。4技术依据: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2部分:1:5000 1:10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22006;3)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71601997。(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联系地址:朝阳区大屯路甲3号天地科学园区联 系 人:宫 鹏电 话:010-64

11、848730五、各类建设用地规划技术(一)功能与用途合理布局镇、村庄内各类建设用地,协调好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关系。(二)技术简介1镇、村庄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各类建设用地所占总用地的比例应满足国家标准要求。2居住用地、学校应布置在环境条件好、地质情况稳定、安全性高的地段。3对外交通道路的设置与生产设施、仓储等用地相结合,不应穿越居住、学校等生活用地,并应按标准设置道路防护绿带。4生产设施的重建应尽量集中布置,促进基础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产生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的生产企业不能布置在镇、村主导风向的上风向、水源上游地区,并且应按标准设置绿化隔离带。5危险品仓储用地应远离居民、学校等

12、用地,保证足够的隔离地带,并符合针对不同情况的特殊要求和规定。6. 技术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联 系 人:赵辉 熊燕联系电话:010-68302710,13910197828Email:六、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技术(一)功能与用途确定镇、村庄公共设施的分布原则,以及具体建设要求。(二)技术简介1镇、村庄的公共服务设施按使用性质可分为:行政管理、教育机构、文体科技、医疗保健、商业金融以及集贸市场等六类。2公共服务设施项目类

13、别、规模按照镇和村庄的不同级别进行有区别的选择建设,例如以教育机构为例,镇内一般可设置技术学校、中学、小学和幼儿园,而村庄一般只设小学、幼儿园。3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以方便镇、村庄居民的使用,保证使用安全为主要出发点,布局结合镇、村庄的主要道路交通系统来考虑。如:行政管理、主要商业中心用地以方便服务全镇、村庄居民为主,宜布置在主要生活性道路的两侧,学校的布置应不使学生穿越主干道及对外交通道路,并保持一定的距离。4医疗保健用地在镇村内的布置应利于居民到达,交通方便又不拥挤,满足卫生、环境好、洁净的要求,不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与居住用地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保持一定的防护距离(一般为30米),镇

14、内的医疗保健中心宜位于镇中心区的边缘。5. 技术依据: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三)技术来源单位名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联系地址:北京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编:100044联 系 人:赵辉 熊燕联系电话:010-68302710,13910197828Email:七、道路交通规划技术(一)功能与用途确定镇村道路系统分级建设原则,提出镇村内各类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布局方式。(二)技术简介1镇村过境公路应与镇村建设用地保持一定距离,并通过对外交通道路与过境公路相连。2镇区内道路分为主干路、干路、支路和巷路四级。3客运站场及供对外交通车辆使用的停车场的布置结合对外交通道路布置,并方便镇村内居民的出行,镇内的货运站场与主要服务企业、市场相结合,便于货物运输及分发。4镇村主要道路的布局结合四川灾区山地特征,尽量与等高线方向平行或斜交,绕过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不良的地段。5镇区内连接企业、仓库、车站、货场等用地的道路不应穿越人流量大的镇中心区,布置有镇级文化娱乐、商业服务等较大型设施的道路,应安排必要的人流集散场地、绿地和停车场地。6镇村内主要道路与对外交通道路布局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