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393926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复习提纲全(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编 导论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 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科学统称为文艺学,也可叫文学学。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人文科学是指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科学。人文科学准确地讲应该是社会科学的人文学科,侧重于从整体的、综合的角度研究人类本身以及社会,主要有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文艺学、心理学等学科。文学理论:是着重探讨和总结文学现象中带有规律性的问题的一门科学,其具体研究对象为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1、文学理论的对象:以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任务:研究总结文学规律和原理。性质:(人文社

2、会)科学。(归属:文艺学人文社会科学科学)体系:文学本质论、作品论、创作论、发展论、鉴赏论。总结:文学理论:研究文学基本原理和普遍规律的学科。它以文学现象为对象,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体系 一般包括文学的本质论、创作论、作品论、发展论、接受论五大部分。)文学批评: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阐释和评价的科学活动。文学史:叙述和研究文学发展过程、分析评价各个时代作家、作品等的学科。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从这个总的对象出发,文学理论的任务一般规定为五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论、文学接受论、文学发展论。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

3、态主要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和文学文化学。文学理论分为这些形态的依据是:文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活动。即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的过程,以及文学生产作品价值文学消费的过程。研究者可从不同视角研究这两个过程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五大基石是:文学活动论。马克思主义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和文学欣赏展现出来。(生活活动包括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 人的本质力量即人的本质,包括

4、才能、思想、情感、理想、道德、性格等。 对象化即转化成可感的对象,故又称“感性显现”。途径有二,一是通过做而现实地转化,二是精神性的对应化。)文学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但“文艺作品中反映的生活却可以而切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反映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文学领域的运用。(反映指有密切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映”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明:理论方面,文学是社会意识,必然是社会存在的生活的反映。实践方面,一切文学作品可分为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

5、两方面,二者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生产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成为商品,因而艺术是生产,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这里的“生产”指生产、流通、交换、分配意义的生产,即商品生产。资本主义以前,文学艺术只是精神活动,资本主义以来,文学艺术成为商品,为作家和出版商创造利润。)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即文学是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她以审美为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所谓审美,就是对于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关注和审视,进而表现审视者的情感态度)艺术交往论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它以作品为中心符号,构成了作家与

6、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三个问题: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当代性。 第二编 文学活动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第一节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1、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2、生活活动的性质:首先,是社会、人自身发展的基础。(即人通过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生活活动,既改造了自然界,又改造和发展了人自身。)其次,具有社会性与实践性。(教材这问题表述太混乱而不见中心。另外,所讲的第一点怎能叫“性质”呢? )二.生

7、活活动的美学意义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1)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2)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对象化)。人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文学,从而确证自己的本质力量。三文学活动的地位(表述不清,应是“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文学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活动,属于审美的意识形态,处于远离经济基础的重要位置。首先,在精神活动与物质实践两大社会结构层次中,文学属于精神活动;其次,在精神活动的内部,与政治、哲学等相比,文学属于审美的精神活动;第三,与自然科学的非意识形态性质比,文学与政治、道德等属于意识形态;但它又不象政治道德那样直接为经济基础

8、服务,而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处于远离经济基础的位置,被恩格斯称作“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第二节 一.文学活动的构成美国学者艾伯拉姆斯提出,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或曰环节构成:世界(即生活)、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各有自己的作用,而且相互依存。1.世界 世界即现实世界,包括自然界,但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反映生活,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但反映在作品中的生活并不等于实际的生活,而高于生活。2作者: 文学是作者创造的。 文学不是对生活世界的复制,而是作者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感,并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和情感,因而,文学也是一种作

9、者的表现活动。不过,文学表现与日常生活的率性表现不同,她更美好。3.作品 : 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作品。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而是作者的一种创造,一个超越了事物的本来形态,具有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因而有自己的独立价值。 4读者: 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情感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原意既有重合,又有不同。5总结: 文学活动是世界、作者、作品 、读者构成的有机系统,一个交往对

10、话结构。其中,“世界”是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反映的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通过作品进行对话的现实基础。“作者”则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是写作的人,更是把自己对世界独特的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而“读者”,既阅读作品,又通过阅读与作者进行潜在的精神对话,对作品进行再创造。至于“作品”,作为反映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的“灯”,成为文学活动的中心,既是生活世界的反映,又是作者本质力量的显现,还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依凭。可见,在文学活动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显示出文学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第三节 一.文学活动

11、的发生的几种学说(文学起源的几种观点) 1、巫术发生说 认为人类早年的治病驱魔、 祛灾求福的巫术活动启发了文学创作,甚至巫术活动的仪式化为某些文学类型(如戏剧)提供了借鉴,该观点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教材没讲,老师加的) 2、宗教发生说:认为人类宗教活动中包含着歌唱、演奏等艺术因素,而且,人类早年的情感也与宗教神秘情感相关。它们逐步独立并演化为文学艺术。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格罗塞。3游戏发生说 认为艺术是无外在目的的自由的游戏,游戏与文艺都源自人类的过剩精力,艺术产生于游戏。代表人物有康德、席勒等。4劳动发生说 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论据有四:(1)劳动创造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即人、

12、人的大脑、手、语言及思维能力。(2)劳动产生了人对文学的需要,即人在劳动中需要用说唱等文艺形式协调动作,交流信息与情感,减轻疲劳。(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原始艺术主要反映的是劳动生活。(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使由劳动号子、声音、动作转化而成的诗、乐、舞不分。二.文学活动的发展文学生产(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总体而言,文学随着物质生产与社会经济而发展,但二者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而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不平衡”有两种表现:一指神话等文学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水平的低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二指艺术生产的水平与物质生产的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

13、。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相反,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艺反而领先。这一“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 导言中提出来的。3.文学发展的原因。文学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一般而言,政治、法律等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其次,经济的发展对文学的发展起最终的支配作用。因为,社会运动的根本动力是经济生产。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 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

14、终的支配作用。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经济决定政治、哲学等上层建筑,而政治、哲学等又影响文学,也说明在根本上是经济影响文学)文学发展是在诸多因素的合力中进行的,合力的方向可能与其中的任何一种力的方向都不相同,而合力中起着终极作用的因素是经济。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第一节 文学的含义(范围):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文学的文化含义指文学就是文化,是一切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义的文学,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这是广义文学,中外文学史上最初的“文学”一词都指“文化”。文学

15、的审美含义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现代,文学的通行含义指狭义。 文学与非文学:文学与非文学没有严格的界线,原因有二,一是二者可以互相渗透。二是文学的观念会随时代发生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历史地具体地对待什么是文学。凡属文学者,除具有审美属性与语言形式外,更主要是其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传达完整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第二节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既有普遍属性是一般的意识形态;又有特殊性是审美的意识形态。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对文学活动的普遍性质的概括,指文学是一种反映社会生活的社会性话语活动。社会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遵循着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审美意识形态包括文学、音乐、绘画、戏剧、雕刻等艺术活动,它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审美领域。与一般的意识形态相比,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在于,审美属性中渗透着其他意识形态的因素。即一方面,它是意识形态中具有审美特性的种类;另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