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

上传人:sh****d 文档编号:108348198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88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施工方案(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 录1.编制依据31.1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31.2主要规范规程32.工程概况42.1工程总体概况42.2工程建设概况52.3工程水文、地质概况52.4 TRD工法水泥土搅拌墙概况123.施工部署及安排143.1施工安排143.2施工准备143.3组织管理及职责分工153.4施工现场平面布置164.施工进度计划及保证措施175.1总体工期目标174.2确保工期的技术及组织措施195.施工方法225.1场地清整225.2施工测量225.3施工流程235.4施工步骤245.5施工参数265.6转角处施工265.7试验及检测276.劳动力计划及劳动组织297.主要机具设备计划298.主要材料需要量计

2、划309.技术组织措施309.1 TRD工法等厚水泥土搅拌墙质量保证措施309.2职业健康及安全保护措施319.3文明施工管理措施3310.四节一环保措施3411.成品保护措施351.编制依据1.1图纸及施工组织设计(1)*围护工程施工图纸。(2)*围护工程施工组织设计。(3)*地下室控制测量技术报告(2014年12月3日版)。1.2主要规范规程表1.2-1主要规范一览表类别名称编号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国标建筑基坑工程检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国标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行标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表1.2-2主要标

3、准一览表类别名称编号国标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行标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59-2011表1.2-3主要规程一览表类别名称编号地标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29-202-2010地标*市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程DB33-202-2010行标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122.工程概况2.1工程总体概况主要包括地下连续墙、高压旋喷桩、三轴水泥搅拌桩、大直径高压旋喷桩(RJP)及TRD等厚水泥土搅拌墙五项施工内容。表2.1-1围护工程施工内容一览表名称规格长度标高范围数量地下连续墙1m44.35m47.85m-2.65m-47.00m-2.65m-48.50m

4、87幅三轴水泥搅拌桩85060027m-0.65m-27.65m230m高压旋喷桩100070027m-0.65m-27.65m94根大直径高压旋喷桩2400定角度150度46.35m-0.65m-47.00m2根TRD等厚水泥土搅拌墙700mm47.85m-0.65m-48.50m172m注:本工程0.000(相对标高)=3.250(绝对标高),自然地坪标高约为-0.650m。2.2工程建设概况表2.2-1工程建设概况一览表2.3工程水文、地质概况*场地地处华北平原,属冲积、海积低平原。拟建场地紧邻四周道路、建筑物,周围管线密布。场地内有未拆除建筑物等。整个场地地势略有起伏,各孔孔口标高介于

5、2.942.32m之间。2.3.1场地地质概况本工程整个场地地势略有起伏,各孔孔口标高介于2.942.32m之间。地基土分布较稳定,除地面沉降外无其它无不良地质作用,故拟建场地属稳定场地,适宜本工程建设。根据勘察报告,该场地埋深140.00m深度范围内,地基土按成因年代可分为以下12层,按力学性质可进一步划分为24个亚层。现状相对标高-0.65m。表2.3-1地质组成概况表序号土层编号土层名称土层厚度(mm)参数11杂填土216022素填土150031粉质粘土300041粉质粘土72005粉质粘土160061粉质粘土230072粉土690081粉质粘土480091粉质粘土3700101粉质粘土

6、4500112粉砂6600123粉质粘土5400地质剖面图土层具体参数如下:(1)人工填土层(Qml)全场地均有分布,厚度2.605.80m,底板标高为0.14-3.21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杂填土(地层编号1):厚度变化较大,在3、8、17、18、20、24、26、110、112、116号孔附近厚度较薄为0.801.90m,在2、4、5、7、9、1216、21、30号孔附近厚度较大为2.005.20m,呈杂色,松散状态,由砖块、砼块、石子、废土等组成。第二亚层,素填土(地层编号2):厚度为0.703.10m,呈褐色,软塑可塑状态,无层理,粉质粘土质,含石子,砖渣等,属中压

7、缩性土。其中在12、14、16、30、110、112、116号孔附近缺失该层。第三亚层,冲填土(地层编号3):仅在110、112、116号孔处分布。厚度为2.102.20m,在110、112号孔处为粘土、粉质粘土土质,呈软塑可塑状态;在116号孔处为粉土土质,呈稍密状态,均呈褐灰色,无层理,含石子,砖渣等,属中压缩性土。人工填土填垫年限大于十年。(2)全新统上组陆相冲积层(Q43al)受人工填土影响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1.803.60m,局部4、9、21号孔附近厚度较薄为0.701.10m,顶板标高为0.14-3.21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组成,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

8、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粘土。本层土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受人工填土影响,厚度有所变化,分布尚稳定。(3)全新统中组海相沉积层(Q42m)厚度7.209.20m,顶板标高为-3.13-4.31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组成,呈灰色,软塑状态, 有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淤泥质粉质粘土透镜体。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4)全新统下组沼泽相沉积层(Q41h)厚度0.802.30m,顶板标高为-11.26-12.61m,主要由粉质粘土(地层编号)组成,呈黑灰浅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有机质、腐植物,属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粘土。本层土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

9、(5)全新统下组陆相冲积层(Q41al)厚度7.909.40m,顶板标高为-12.86-13.94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一般为1.503.40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其中在110、116号孔附近缺失该层。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2):厚度为4.709.00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局部为粉砂。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1亚层分布欠稳定,2亚层分布较稳定。(6)上更新统第五组陆相冲积层(Q3eal)厚度4.506.00m,顶板标高为-21.71-22.88m,主要由粉质粘

10、土(地层编号1)组成,呈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土透镜体,局部为粘土。本层土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7)上更新统第四组滨海潮汐带沉积层(Q3dmc)厚度2.905.40 m,顶板标高为-26.64-28.01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1.204.20 m,呈灰黄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土透镜体。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2):厚度为0.502.50 m,呈灰黄灰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其中在2、3、8、17、18、20、21、24、26、30号

11、孔附近缺失该层。本层土水平方向上土质较均匀,1亚层分布较稳定,2亚层分布欠稳定。(8)上更新统第三组陆相冲积层(Q3cal)厚度16.2018.10 m,顶板标高为-30.56-32.75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3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4.507.90 m,呈灰黄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土透镜体。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2):厚度为2.206.60 m,呈灰黄褐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局部夹粉质粘土透镜体。第三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3):厚度为5.308.50 m,呈灰黄褐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

12、属中压缩性土。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2亚层厚度有所变化,顶板标高有所起伏。(9)上更新统第二组海相沉积层(Q3bm)厚度6.2010.60 m,顶板标高为-48.06-50.18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一般为4.408.00 m,局部21、24号孔处厚度较薄为3.003.20 m,呈灰褐灰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压缩性土。第二亚层,粉土(地层编号2):厚度一般为1.202.00 m,局部3、4、21、24号孔处厚度较大为2.804.50 m,呈灰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贝壳,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其中在121

13、8、20号孔附近缺失该层。本层土1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2亚层土质砂粘性有所变化,分布欠稳定。(10)上更新统第一组陆相冲积层(Q3aal)厚度19.2023.50 m,顶板标高为-55.06-58.79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15.2019.00 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夹粉土透镜体,局部为粘土。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2):厚度为3.006.90 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厚度有所变化。(11)中更新统

14、上组海相沉积层(Q23mc)厚度18.3022.10 m,顶板标高为-77.43-79.40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2个亚层。第一亚层,粉质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3.006.50 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粘土。第二亚层,粉砂(地层编号2):厚度为13.0018.80 m,呈灰黄色,密实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偏低)压缩性土。局部夹粘土透镜体。本层土各亚层水平方向总体上土质较均匀,分布较稳定,厚度有所变化。(12)中更新统中组陆相冲积层(Q22al)本次勘察钻至最低标高-137.45 m,未穿透此层,揭露最大厚度40.20 m,顶板标高为-97.04-100.44 m,该层从上而下可分为5个亚层。第一亚层,粘土(地层编号1):厚度为5.309.00 m,呈灰黄色,可塑状态,无层理,含铁质,属中压缩性土。局部为粉质粘土。仅4、5、8、9、110号孔揭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