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措施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281518 上传时间:2019-10-2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湛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湛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湛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湛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湛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湛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措施(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湛江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 陈 平 邱 珉 陈仁基 刘显海 广东省湛江市地处雷州半岛,是个农业大市,农村人口530多万,占全市人口的74,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党的十六大以来,湛江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积极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市场导向,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发挥热带、亚热带气候和海洋、土地等农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要求,以“四通五改六进村”(“四通”,即通路、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

2、水、改厕、改路、改灶、改房;“六进村”,即党的政策进村、科学技术进村、先进文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法制教育进村、卫生习惯进村)和“六个一”工程(即制定一个合理规划、发展一个特色产业、推进一批改造工程、建设一个公共村场、营造一个干净环境、种上一片成荫绿树)为载体着力创建生态文明村,掀起新农村建设热潮,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广东乃至全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成为广东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面旗帜。 本文在分析湛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湛江市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措施。 一、湛江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湛江市农业

3、和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农民从支农惠农政策得到更多实惠,新农村建设出现许多亮点、成效显著。 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总产值266亿元、县域储蓄存款余额258.8亿元、农产品出口额5.05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41.2%),分别比2002年增长26.5%、60%、202.4%。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3.6亿元,增加值119.1亿元,分别比增5%和5.1%。全市形成一批在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全国最大的糖蔗基地、北运菜基地、菠萝基地、剑麻基地、对虾基地、珍珠基地、桉树基地、富贵竹基地、红橙基地等等。全市绿色食品

4、和农业类名牌产品数量连续五年居全省地级市首位。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2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的3587元多1033元,比2002年增长30.1%。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964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53元,增长9.3%,增长幅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 三是农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在中央的统一部署和省的大力支持下,结束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种田养殖交粮纳税的历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几年来,各级财政投入我市用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资金达50.7亿元。其中投入23亿元,实施雷州半岛西南部改水治旱工程和建设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

5、,使雷州半岛西南部干旱问题大大缓解;投入18.07亿元,修建镇通村硬底化道路6997公里,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农村公交班车通达率85%,走在全省前列;投入11亿多元,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农村住户全部实行抄表到户,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投入资金11.3亿元,改造茅草房(危房)3.7万户,解决了18万农民“住房难”问题;建设镇、村敬老院300多所,农村6000多位孤寡老人实现了集中居住;市、县两级共投入5072万元,与省资金配套,使77.4%的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四是农村文化建设有新亮点。以“六进村”为抓手,引导农民转变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讲文明,树新风,除陋习,移风易俗;以“三文”

6、活动为载体,开展了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每年春节、元宵节有100多万农民过上农村文化节,出现了10万农民送戏进城的新景象。创建了特色文化村208个,建农村文化室1500间,业余雷剧团300多个,东海人龙舞、遂溪醒狮两个项目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8个项目入选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数量居全省之最。 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几年来,在全市13233个自然村中,创建县级以上生态文明村3740多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8.3%,各地新农村建设典型层出不穷,新农村建设呈现以创建生态文明区(片、带)为龙头、亮点亮片亮线发展的新格局,新农村建设做法在全国、全省推广。徐闻县是20

7、06年中宣部组织新闻媒体宣传推介的四个新农村建设典型之一,在全国县委书记、县长“建设新农村”专题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吴川市的林屋村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十大魅力乡村”。今年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湛江考察时赞誉:“湛江的变化是历史性的,雷州半岛换了人间”。 二、湛江市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农民增收,要把从农业内部挖掘潜力和拓宽非农收入渠道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品牌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型农业、外向型农业等,力争到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力求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8、的八个方面实现“新突破”。一是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实现新突破。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禀赋做大优势产品,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推进特色优势产品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布局。延伸糖蔗、浆纸、水产、禽畜、果蔬、热作等产业链条,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在农产品精深加工上实现新突破。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辐射带动、市场开拓和出口创汇能力的农业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围绕主要特色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提高附加值,做大产业集群。三是在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上实现新突破。鼓励和扶持农民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组建多种形式的自我管理、自我服

9、务、自我发展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经济能人,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专业大户和其他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在推广良种良法上实现新突破。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通过园区示范带动,进一步推动对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大力推广遂溪县马六良村“猪沼果(菜、鱼、花、茶)”等以沼气为纽带的能源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五是在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上实现新突破。在巩固、推广现有17项农业技术规程和169个农产品标准的基础上,加快对大宗农产品生产技术标

10、准的制定工作,尽快出台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奖励实施办法,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及示范区建设,实行农产品生产“从田头到餐桌”全程监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竞争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六是在实施农业创名牌战略上实现新突破。催生、培育一批国家、省级名牌产品、国家级绿色食品、国家级有机食品、国家驰名商标,打响生态、特色品牌和原产地保护等地方品牌。七是在发展外向型农业上实现新突破。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水平的农产品出口基地,大力促进对虾、花卉、水果、木竹制品、罗非鱼、珍珠、羽绒、畜产品等特色产品出口。拓宽农业合作领域,加快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重点抓好以湖光农场为中心的北核心区和以徐

11、闻为主的南核心区建设,逐步把试验区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搞好广东省农垦局、湛江市人民政府、华南农业大学“三方合作”,积极引进推广优良品种,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大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八是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上实现新突破。加快内转外移,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就业岗位,培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内部载体,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蓄水池”作用,瞄准国内外劳动力市场,拓宽转移领域。整合资源,强化政策扶持,全方位开展培训,培训出一大批高素质的农民工、流通经纪人和致富带头人,整体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 当

12、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县域工业要抓住“一个主力、两个重点”。一个主力: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大办科技型、外向型、就业型和农海产品加工型企业,改变县(市、区)工业总量小、结构单一、发展缓慢的状况。两个重点:一是重点发展资源加工型工业。利用我市现有的糖蔗、水产品、畜产品、剑麻、速生林等资源,发展食品、酒精、鱼虾贝食品、羽绒、珍珠工艺品、剑麻制品等资源型加工业。二是重点抓好特色产业。如饲料、小家电等。发展县域经济要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通过重点规划和建设好县城和19个省级中心镇,完善配套功能,选准和培育支柱产业,全面推进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城乡配套改革和农村综合

13、改革,加快小城镇建设。 (二)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推进城乡统筹发展,要增加对农村投入,同时要从各个方面支持农村发展。目前,我市农村与城市的差别还较大,农村以“一保五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读书难、就医难)为重点的民生问题仍较突出。我们必须把关注和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和补贴措施,在全市农村构筑包括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4道保障线。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城市

14、医疗卫生资源下农村,推进乡村卫生机构向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转型,使群众“看小病不出村镇,大病能及时救治”。“十一五”期间,全市改造乡镇薄弱卫生院70间,每个行政村设立一个卫生站,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农村学校改薄工作,继续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彻底解决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难问题。加快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解决农村行路难问题。加快推进农村安居工程,扶持农村贫困户改造危房,争取到2009年全市基本消灭农村危房,尤其是要加快雷州等地因水灾受损农舍的重建步伐,切实解决农村贫困群众住房难问题。通过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就业、教育、卫生和保障等方面的一体化,促进城市产业

15、向农村转移,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社会化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达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支援,抓紧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农村公路、饮水、电网和通信网络等改造。力争2008年全面实现通行政村公路硬底化,自然村全部通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十一五”期间解决22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加强农田标准化建设。以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核心,按照“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

16、能灌、渍能降、机能进、土肥沃、高产出”的要求,建设好一批国家级、省级和县级基本农田示范区。三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建设雷州青年运河灌区节水改造、鉴江供水枢纽、雷州半岛扩大治旱、城乡水利防灾减灾、节水灌溉和中低产田改造等重点工程。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微灌、膜下灌、地下灌等节水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努力解决雷州半岛农业生产干旱问题。 (四)坚持连片集群开发,着力实施“六个一”工程,促进生态文明村上规模、上水平。要按照市委、市政府集中连片规划设计、集中连片改善条件的思路,拓展成果、提升档次、连片打造、整体推进,促使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向更广的范围和更高的水平发展。到2008年,建设好35个生态文明区(片、带),到“十一五”期末,生态文明区(片、带)达到100个以上,使全市特色生态文明村达到自然村总数50%以上。一要以创建生态文明区(片、带)为龙头,大力推进亮点、亮线、亮片工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在沿国道线、农业示范区或人文环境、资源条件、经济发展等相近的村庄,实行亮点、亮线、亮片建设。抓好乡村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