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人教版化学11版习题详解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上传人:德****1 文档编号:1082401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3.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人教版化学11版习题详解全品高考复习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课标人教版化学11版习题详解全品高考复习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课标人教版化学11版习题详解全品高考复习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课标人教版化学11版习题详解全品高考复习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课标人教版化学11版习题详解全品高考复习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标人教版化学11版习题详解全品高考复习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标人教版化学11版习题详解全品高考复习方案(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题详解!习题详解课时作业! 一!#!$#!%#!&!#!(#!)!*!+! ,! !#!# 解析$离子的摩尔质量等于其式量# 如- .$/&的式量为+ (# 故其摩尔质量为+ (0$1 2 3/!%! $#! %#! &#! !# 解析$.$&.%是氧的两种同素异形体# 故等质量的.$&.%的物质的量虽然不等# 但是所含原子数相等%$4!# 解 析$5项 没 有 指 明 标 准 状 况# 故5项 错!6, !1 2 3$6/!7 8$- .&溶液中含有, $1 2 37 89# 故:项错!1 2 3;$与!1 2 3 3$反应生成$1 2 3; 3# 故项错 8为9$价# 故!1 2 3 8

2、变成 8$9时失去$1 2 3电子# 即$!5#4项正确%!# 解析$5项# 镁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故$ &0镁的最外层电子数为$5#5错:项# 乙酸为弱电解质# 部分电离# 故;9小于, !5#:错项# 一个;&分子中的质子数为! ,#正确4项# 乙醇在标况下不是气体#4错%&!# 解析$选项5中!1 2 37 8含有的电子数为! !5选项:中苯在标准状况下为液体# 不能用!=#$ $ &来计算苯的物质的量 选项 0! $为!1 2 3# 所含的原子数就是一个阿 伏 加 德 罗 常 数 选 项4中 由 于;$- .&为强电解质# 所以溶液中的;9的物质的量为$1 2 3# 即;9数为$5%

3、:!# 解析$相同条件下#;$和 3$的混合气与等体积的7;%物质的量相等# 分子数相等# 但每个分子内原子个数不同# 所以5错 甲基与氨基皆为+电子粒子# 物质的量相等# 分子数相等# 电子数也相等#:对 体积与温度和压强有关# 常温常压下$ $ &6.$不是!1 2 3# 与!1 2 3 .分子数不相等#错$0化学式满足! .%!;$!的有机物完全燃烧# 产物使7 8$.$增重$0# 但乙醇组成为 .$;($# 不满 足 ! .%!;$!# 所 以 增 重$#错%(!# 解析$选项中;%? .&为中强酸# 只能部分电离#而盐酸为强酸# 完全电离# 所以两种溶液中的;9数之比小于%!%

4、)4!# 解析$5&:错在单位上#中只有在摩尔质量的单位为0$1 2 3/!时# 数值上才与相对分子质量相等%*:!# 解析$5项的蒸发所需热量&项的耗电量&4项水的物质的量与取水量有关%+!# 解析$!1 2 3 ? 8时#$ $ &6氢气中含有$5个氢原子#:错5个一氧化碳分子和, 1 2 3甲烷的质量比为)$#4错误%! , !# 解析$!=5=( , $ #! ,$ $( , $ #! ,$ %1 2 3/!=, !1 2 3#=%!=& &0, !1 2 3=& &0$1 2 3/!# 即其摩尔质量为& &0$1 2 3/!# 其相 对 分 子 质 量 为& &%摩 尔 质 量 是&

5、 &0$1 2 3/!的气体可能是 .$# 也可能是7$.等%! ! !# 解析$设.$&- .$&.%的质量分别为$0&0&%0#则其物质的量分别为(!.$=%!.$!.$=$0% $0$1 2 3/!=! (1 2 3#!- .$=%!- .$!- .$=&0( &0$1 2 3/!=! (1 2 3#!.%=%!.%!.%=%0& *0$1 2 3/!=! (1 2 3%则!.$!- .$!.%=! !%! $ 5!# 解析$根据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可得!(!)! $=! $()%根据摩尔质量的定义可得=( 50$1 2 3/!%! % !# 解析$由质量相等# 可知物质的摩尔质量与物质的

6、量成反比# 又物质的量与分子数成正比# 那么物质的摩尔质量与分子数成反比# 若! 甲#! 乙 # 则分子数( 甲$乙# 故5错 由质量和密度相等# 可知气体体积相等# 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成反比# 而物质的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也成反比# 那么物质的摩尔质量与气体摩尔体积成正比# 故: 4错# 即选%! & !# 解析$设B&C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由已知条件得$*$*9+#! , , D=) & $ D# 得+%, ( + *# 设乙的 化 学 式 为B(C)# 由 已 知 条 件 得( *($*9)$+#! , , D=($*($*9, ( + *$)#! , , D= * + *

7、D# 得()%!# 则乙的化学式为B C%! 5!# 解析$本题将热化学方程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结合在一起# 是一种新的考查方式%5项# 有! ,5个电子转 移 时# 即 有! 1 2 3 E的热量:项# 有5个水分子生成且为液体时#应当 放 出! % , , E的 热 量项#$;$的 结 构 式 为;)&);#&5个碳氢共价键被破坏亦即$1 2 3 E4项# .$的结构式为.=.# 有*5个碳氧共用电子对生成时#表示有$1 2 3 E的热量%! ( 4!# 解析$B!9!$ C!=!$ F!9!G! ! *,$ $,! (0( &0% (0& &0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8、: www.canpoint.c %n%!参与反应的D和生成物o的质量之比为oC Ld adC od e o ao% o C! !C !o !o# 解析$! 正确# d d d氮气的分子数与是否标准状况无关%!C 正确# 任意比例混合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气体C C C Ld#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 d d d# 因此含有d个分子%!d 不正确# 因为do和氧气一接触就会立即反应生成二氧化氮%!L 不正确# 因为存在以下平衡(C do ()CdCoL! 放热 # 降温# 平衡正向移动# 分子数少于 d d d# 标准状况下# 其体积小于C C C Ld%!L 不正确# 个重水分子!dCo 中含有 o个中

9、子# 相对分子质量为C o# od重水所含中子的物质的量为( oC odC od$d d do eod d d%!o 正确# 个氦原子核外有C个电子# 氦气是单原子分子# 所以 d d d氦气含有Cd d d电子# 这与外界温度和压强无关%!o 正确# 不论在何种条件下#Cd氢气都是 d d d# 无论何种金属# 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反应均可表示为(C dddC ooedC*# 因此# 生成 d d d氢气一定转移Cd d d电子%!o 不正确# 标准状况下# 辛烷是液体# 不能使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C CC Ld$d d do 这一量进行计算#所以 d辛烷的物质的量不是 C CC Ld

10、d d%!o 不 正 确#白 磷 的 分 子 式 为eL#其 摩 尔 质 量 为 C Ld*d d d#d d白磷相当于oC C Ld d d# 白磷的分子结构为正四面体# 一个白磷分子中含有o个eoe共价键# 所以#oC C L d d d白磷中含有 C Ld个eoe共价键%! o 不正确#o odd在溶液中水解% o C! !#!C!#!d!#!L#!#!L!#!o!#!o!# 解析$! 摩尔质量分别是 od$d d do #d oC Ld$d d do #d Cd$d d do # 故顺序是!#!CodddL的物质的量(!ddLe%!ddL!ddLeod od$d d do eo C L

11、d d d#oC o CC oC d个dd d分子的物质的量(!dd de!dd ddeoC o C C oC do C o CC oC dd d do e d d d#故顺序是(!#!d 分子数目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故顺序同!C !L 原子的物质的量(!中#oC Ld d d CLeC o Ld d d#中# d d d CCeCd d d#中(Cd d d CC eLd d d%故顺序是(#!#!L d d ddd d的质量是d oC Ld#Cd d doC的质量是o Ld%故顺序是(!#!o 相同状态时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故顺序同!C !o 各物质中含有电子的物质的量(!oC

12、Ld d d C oeLd d d# d d d C o e od d d#Cd d d C o ed Cd d d%故顺序是(!#% o C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以及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由质量数*和中子数可以求得a的质子数为*o# 同位素a的近似相对原子质量与质量数*相等# 则d%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d%# d d dd%a含有的质子为!*od%d d d# 那么#(dd%a中所含质子的物质的量为(*d%!*od%d d d%C o Cd!# 解析$写出过氧化钠分别与二氧化碳& 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与过氧化钠有关计算的一般规律(!C d dCoCdC dC+

13、+ +oL d d oddoC*!dC d dCoCdC d o + + +CC d dCd oddoC!o+在这两 个 反 应 中# 对d dCoC固 体 而 言# 反 应 !d 中d dCoC增重的质量实际是dCo中d的质量# 其结果可看作(d dCoCd dCoC+ + + +电火花C d d od%在 反 应 !o 中#d dCoC增重的质量实际是C d oCooC即C d o的质量#其结果可看作(d dCoCdd ooC+ + + +电火花d dCd od%固体质量增加e气体质量# 说明气体总的符合条件!d o%d!%只要将ddL和d oC设计符合d和o的比为 a # 则!d oCa

14、!ddLe a # 这两种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恰好为甲醛的摩尔质量# 为d od$d d do %课时作业! 二 C! C!CC!dC!LC!LC!oC!o!# 解析$每分子dC&dCo都含有两个氮原子%!oC!o! oC! !# 解析$物质的量是表示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温度& 压强等外界因素对其无任何影响%! C! dC! L! LC!# 解析$只有当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时#在相同的状况下# 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之比才等于体积之比%C Cd!# 解析$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 两种气体的分子数一定不相等# 说明两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一定不相等#所以只要将选项中的物理量变为物质的量即可%d

15、Cd!# 解析$氢气的摩尔质量是Cd$d d do # 氦气的摩尔质量为Ld$d d do # 等质量的氢气和氦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C a # 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d符合题意%L Cd!# 解析$ddL&d oC&oC&o oC四种气体的摩尔质量之比为L a aoa o# 同温同压下# 等质量的气体# 体积与摩尔质量成反比# 故甲烷的体积最大%L Cd!# 解 析$d项 中 镁 为o C d d d# 失 去 的 电 子 数 为oC Cd#d项错%d项中# 盐酸无体积# 不能计算出d d d的物质的量# 且没指明是哪种粒子#d项错%d项中# 没指明d o的体积是否在标准状况下测定#d项错%o C

16、d!# 解析$d不正确# 因为化学反应前后# 分子数是可能发生变化的d正确#因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习题详解!#!子不正确# 因为分子是变化的# 相对分子质量很可能变化# 摩尔质量也随之变化4不正确# 因为在同温& 同压下# 气体的体积随分子数变化%) :!# 解析$5项标准状况下;$.为液态项# 没有限定条件# 所以体积无法确定4项#% &07;%为, $1 2 3# 含7);键数目为, (5:项# 要考虑 .$/%水解# 所以! , ,1 6!1 2 3$6/!7 8$ .%溶 液 中 阴 离 子 总 数 大 于, !5%*!# 解析$由题可知# 两种气体都是双原子分子# 相同状况下物

17、质的量相等时# 体积相等& 分子数相等& 质子数相等# 原子数相等& 中子数不相等& 质量不相等# 故5&:&4都不正确#正确%+!#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气体平均摩尔质量的求法%L! 气体=-#L!.$=! , * $#% $=% & (#L!; 3=% ( J # 故该混合气体中必混有空气%; 3易溶于水#空气不溶于水# 故进入容器中液体的体积等于; 3气体的体积%设; 3气体的体积为,# 则空气的体积为!6/, %根据气体平均摩尔质量计算公式(% ( 0$1 2 3/!$,!69$ +0$1 2 3/!$!6/,!6=% & (0$1 2 3/!# 解 得,=, J ) 6%本题运用到了空

18、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 # 判断空气的存在应用到了平均值法规律%! , !# 解析$设该金属氯化物的化学式为M 3,%!M 3,!$!,5 0 7.%! !,1 6#, , 1 2 3$6/!, !1 2 3$6/!#) 1 6!1 6#, J , 1 2 3$6/!=, J !1 2 3$6/!#) J 1 6,=%! ! !# 解析$根据,%0气体5与!0气体:的分子数相同- 知(%!5=!:# 即!5!:=%!# 选项5是正确的 再根据阿伏加德罗定律的推论! , 万能恒等式- (.=!5!:=!5!:=%!5%!:=#!:#!5推知# 选项:&4是正确的# 只有是不正确的%解答此类

19、题型时要注意(!理解阿伏加德罗定律# 掌握其推论及常用公式%#阿伏加德罗定律也适用于不反应的混合气体%! $ # 解析$4!5选项没有交代气体的状态# 错误:选项中的 N$9要水解# 所以 N$9的物质的量小于, 1 2 3一个氯原子的质量为% ( 50#选项错误%! % :!# 解析$气体体积是由气体分子数目多少及气体分子间平均距离决定的# 与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无关# 而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又是由外界因素中的温度与压强决定的# 故5错而:对 相同分子数目的气体# 若外界温度& 压强不同# 其体积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错气体摩尔体积是指一定温度& 压强下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 但其数值不

20、一定为$ $ &6#4错%! & !# 解析$由阿伏加德罗定律可知# 同温同压条件下#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 故甲的摩尔质量较大#5错 结合!=%# 甲的分子数少# 体积小#对#4错 气体摩尔体积与气体种类无关#:错%! !# 解析$设此铅氧化物的化学式? K,./# 有(? K,./$/./$/ .$/ .$/ 8 .%! (/! , ,/!%!.=! $ *0* ,0所以%!? K=! % )0 /! $ *0 =! $ & $0,/=%!? K!? K%!.!.=! $ & $0$ , )! $ *0! (=% &%! ( !# 解析$本题采用守恒法解题%反应中硝酸起氧化性作用和酸性

21、作用#!;7.%=, ! $6#&1 2 3$6/!=, J & *1 2 3#!7.=! % & &6$ $ &6$1 2 3/!=, , (1 2 3%其中起 氧 化 性 作 用 的 硝 酸 的 物 质 的 量=!7.=, , (1 2 3# 起酸性作用的硝酸的物质的量=, & *1 2 3 /, , ( 1 2 3=, & $ 1 2 3#于 是!I H=, & $1 2 3$=, J $ !1 2 3%! ) !$ %! $!+! $ %# 解析$不同金属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的多少# 是由金属的物质的量与其化合价的乘积决定的%若各取!07 8&M 0&5 3# 三者物质的量与

22、其化合价的乘积之比为(!$ %!#! !$ &!#$ !$ )!#% =!$ %! $!+# 同温同压下产生氢气的体积比是由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决定的# 所以相同质量的7 8&M 0&5 3分别跟足量稀硫酸反应# 在同温同压下产生气体的体积之比为!$ %! $!+%当物质的 量 之比!7 8!M 0!5 3=!时# 分别跟足量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 所以等物质的量的7 8&M 0&5 3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之比为! $%! * !#! .=$!%/!6#!.$=!$!/%6或#! .=!6#!.$=!%/!6!$ .$& .! + !0A&1?

23、 8时4的密度(0$6/!% , 0 /(0$6/!#%6=!% , /%(0!$ 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1 2 3$6/!若M 0过量(#!;$=, , !6#)1 2 3$6/!$#$ $ &6$1 2 3/!若; 3过量(#!;$=, & *0$ &0$1 2 3/!#$ $ &6$1 2 3/!若正好完全反应#!;$ 上述两值等效# 均可%课时作业! 三! !#!$#!%#!# 解析$醋酸是弱酸# 部分电离%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o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oooodo Coda Code Code ?de ?o# 解析$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 应放在小

24、烧杯内称量 de Cod? e Cod? ? ?od? ? Cd? ? ?o# 解析$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实验属于定量实验 出现任何错误操作都必须重新配制 d? o Cd? a ?o# 解析$若不使用游码 对溶液的浓度不影响 ?eo# 解析$e e e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因此温度升高时 饱和溶液的浓度增大 密度也增大 溶液的物质的 量 浓 度 和 溶 质 的 质 量 分 数 的 关 系 式 为 $e2de e e ee? ?de e e ee? ? e e ede e ee? ?!de e ee? ? e ee ?eo# 解析$由于容量瓶的规格中没有e a ee e 只能选择略大

25、于所需溶液体积的规格d 即? e e ee e 计算溶质的质量时也就按? e e ee e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计算 o?eo# 解析$从元素守恒来看 ? e ee e?e e e ee?盐酸中氯离子 d!ee? ? e e e 最终转化为e e e e 所 以 消耗e e ee的最小体积为 e e ?e e eoe e e ee?ee e e aeea ee e a?eo# 解析$由题意知 原溶液的质量为?% 则溶质的质量为 ?%?(ee% (a e 代入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公式 2e!# 正确答案为e e?eo# 解析$因e?e eo e e ee溶液的密度都大于水的密度 故e项所得溶液的浓度大于?

26、 e ae e e ee? e项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大于? ee e项因e e e e?溶液中e ee浓度大于?e e e ee? 故不正确 e?eo# 解析$ 设溶剂的质量为?e e 则硫酸的体积为dae e e ?e ee e e ee?e? e e ee e? e ? e e oe e ee? ee?e e ee?C? e ? a ee 故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2eae e e? e ? a eeCo e ? ?e e e ee? e?eo# 解析$据题意并结合提示 e?e?eo为二元弱酸 可写出氢氧化钠与eee?eo e?e?eo ? e?e反应的方程 式 e e e ee e ? ee e

27、?eo e?e?eo ? e?e e? e e?e?eoee?e?eoe? e e?e ? e eee?eo e?e?eo e e ee e eoe ? e e?e eoee e e e eoee e?e eoeo e e e?Ce? ? e?e 设需要ee e eo溶液的体积为#e 则需要e e ee为?#e 由以上两个方程式可得关系式? e eee?eo e?e?eo$e ee e eo$? e e e eeoeo? eo2 #e e ? e e e#e2#e? ee e ? e e e#解得2ee e e e e e ee e e ee? e ?eo# 解析$注意溶液的体积与水的体积不等

28、 e e e的物质的量为!e#? ? e oe e e 溶液的体积#液e? e ? a#? ? ? oe ? e e e? e e e! 代入物质的量浓度表达式 2e!# 知e正确 ? e ?eo# 解析$设e的化合价为e! e e?e e?与ee e!反应对应的关系式为 ? e!eoo$oo!e e?e?!o e ? ee?e ? a o? a ? ee?解得 !e? ? ? ?eo# 解析$设原溶液中水的质量为$e e的质量为%e e的溶解度为3e 则有 %ee$e? ee%e?$e? ee3? e e根据比例性质 可得 %ee$e? ee%e?$e? eed%ee ed%e? d$e?

29、e ed$e? e ee e? e e? ee3? e e3eee? e e? e? e ee e? ae ? ? ?eo# 解析$由该温度下e e ee的溶解度可以看出 e ee氢氧化钠不能完全溶解 即溶液是饱和的 所以可用溶解 度 和 密 度 来 求 氢 氧 化 钠 的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de e ee e? eeo ee e e ee?ee e a e e e ? ? ee? e ?e e ee? e e ee e ee?ee e ?e 所以2ee e ae e ee e ?eeae e e ee? ? ? ?d? 石蕊试纸检验气体容量瓶集气瓶收集氯化氢用蒸馏水湿润检验是否漏水干

30、燥集气瓶d? 应 称 量e e ee的质量 e应 选 用 容 量 瓶 的规格 e e除容量瓶外还需要的其他仪器o e ea e e烧杯o玻璃棒o胶头滴管o托盘天平o药匙d? e? a odo e# 解析$d? %ee e ?e e e ee?e e ae?o ee e e ee?eo ? ee d? 天平平衡原理 左盘上所放物的质量e右盘上所放物的质量e游码所示质量 故有 ? eed 砝码质量 e样品质量ee ? aed 游码读数 所以样品质量为e? ae do 氢氧化钠具有吸水性和腐蚀性 不能放在纸上称量 这样称量或将称量的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时间过长 会吸水潮解 还会使部分e e ee转化

31、为碳酸钠 使得实际溶解的氢氧化钠的量减少 均会使溶液浓度偏低 在溶解 洗涤和定容过程中均使用蒸馏水 故容量瓶内有少量蒸馏水不影响浓度 氢氧化钠溶解放热 使溶液体积膨胀 冷却后 溶液的体积小于实验要求的体积 故浓度偏高 ? o ?d? ? e e od? e ? e a o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注入水中 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d? !偏高o#偏高o偏低do 常温下 铝在浓硫酸中发生钝化# 解析$d? 2de?e eo e? e e ee e? e e oe e ee?e e ee ee e e ee?ee? e e oe e e ee?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32、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C 习题详解!%!$ 因配制溶液的体积不能是任意的# 在配制时应选取$ ,1 6的容量瓶# 由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物质的量守恒知所需浓硫酸的体积为(& J (! * J &#$ ,1 6=( $ J 1 6%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 为防止出现危险# 应将浓硫酸沿器壁缓慢注入水中# 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溶液#及时散失溶解过程中放出的热量%!%!造成溶液最终体积小于$ ,1 6# 浓度变大#用;$- .&润洗容量瓶造成溶质质量增加# 浓度偏大仰视刻度线# 配出的溶液体积偏大# 浓度偏小%!& 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 能

33、使铝片表面钝化# 阻止内层铝的反应%! ! , J ) D!$, J $ !%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氢气和氯气的反应# 以及氯气和7 8 .;的反应%!7 8 .;=, J !6#% J , ,1 2 3$6/!=, %1 2 3#, J %1 2 3 #& ,0$1 2 3/! J ! $0$1 6/!#! , ,1 6#! , ,D%! , )D%!$ 由钠守恒可知# 溶液中!7 8 .;=!7 8 39!7 8 3 .! 3/=, J %1 2 3 /, J , , ,1 2 3 =, J $ 1 2 3%!% 3$9;$+ + +点燃$ ; 3 3$9$ 7 8 .;=7 8 3

34、97 8 3 .9;$.由反应方程式可知( 与7 8 .;反应的氯气为, J , 1 2 3#该反应生成的7 8 3为, J , 1 2 3# 因此氢气燃烧产生的氯化氢为, J $ ,1 2 3# 则 氢气为, J ! 1 2 3# 总 的氯 气 为, J ! 1 2 3%所用氯气和参加反应的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 3$!;$=% $%! ( %#酸式滴定管!&反应所需时间!$ ,1 6容量瓶!胶头滴管!$#!% 丙下降!& 氢离子浓度不同!铜丝接触溶液形成原电池# 加快反应速率# 干扰试验的测定# 解析$%#根据量取溶液体积的精确度要求可知需使用酸式滴定管&比较;$- .&;$.&反应速率可通

35、过观察气泡或完全反应所用时间长短%! 配制溶液需要使用特定的仪器!$ ,1 6的容量瓶 # 定容时需要用到胶头滴管%!$ 为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 应该将气体冷却到室温和压强# 所以应该先进行操作# 然后调整液面使气体压强等于外界大气压# 最后正确读数%!& 因为;$- .&是强酸#;$.&是弱酸# 故同浓度的溶液中;$- .&的氢离子浓度大# 反应速率快%若铜丝接触溶液# 则构成原电池# 使反应速率加快# 使实验的结果可信度降低%课时作业! 四!#!# 解析$ 同素异形体的混合物只由一种元素组成%!$#!# 解析$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 解析$M R$.)也是酸性氧化物%

36、!)#!*!+#!# 解析$分散系是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进行分类的%! ,#!# 解析$将纳米材料分散到分散剂时# 才形成胶体%! ! $! %! &! #!# 解析$I H!.;%胶粒带正电荷# 胶体不带电荷%$ !# 解析$- .$/&离子内部存在共价键#5错%硬水指的是含较多 8$9&M 0$9的水# 较少时# 不叫硬水#:错%玻璃的主要成分虽可用7 8$.$ 8 .$( - S .$表示# 但这仅仅是以氧化物的形式表示# 它仍属于硅酸盐#4错% :!# 解析$, 秦土- 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 在烧制兵马俑的过程中# 组成物的成分在高温下发生化学变化# 而形成坚硬的兵马俑形象%&

37、4!# 解析$根据相关概念的定义逐个分析即可%注意(7 8$.$不是碱性氧化物% 4!# 解析$酸性氧化物M R$.)是金属氧化物 非金属氧化物 .&7.不是酸性氧化物# 是不成盐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肯定是金属氧化物的说法是正确的 金属氧化物M R$.)是酸性氧化物不是碱性氧化物#5 3$.%是两性氧化物# 也不是碱性氧化物 酸性氧化物二氧化硅不与水反应 与水反应生成酸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酐的说法正确# 如7.$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硝酸# 但是其不是硝酸的酸酐# 与水反应生成碱的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的说法正确# 如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氢氧化钠生成# 但是过氧化钠不是碱性氧化物而是过氧化物 .既不能与

38、酸反应也不能与碱反应%( 5!# 解析$选项:中生石灰与水混合生成熟石灰# 反应的方程式为 8 .9;$.= 8!.;$.%是一种单质# 而 N - .&$ ;$.是一种带有结晶水的化合物%) 5!# 解 析$ 瓷 坩 埚 中 二 氧 化 硅 在 熔 融 状 态 下 能 和7 8 .;发生反应#:错I H!.;%胶体的制备方法是在沸水中逐滴滴入氯化铁溶液# 出现红褐色后即停止加热#错 加入盐酸能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该溶液中可能含有 .$/%&; ./%&- .$/%等离子#4错%* !# 解析$在配制T R - .&溶液时# 溶质应以无水物计算# 否则浓度偏小#5错%选项:中不能长时

39、间煮沸# 否则生成的胶体会聚沉%选项4中锥形瓶是否干燥不影响滴定结果%+ :!# 解析$配制I H 3%胶体无需用7 8 .;溶液# 否则会生成I H!.;%沉淀#5错%- R 3$易发生水解# 应该先将固体- R 3$溶于浓盐酸# 再加水稀释配制#错%检验葡萄糖# 应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溶液# 加热检验# 而不是用氢氧化铜粉末#4错%! , !# 解析$5是胶体的凝聚现象:是胶体的凝结现象形成沉淀是由于I H%9与 .$/%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铁沉淀# 与胶体的性质无关4也是胶体的凝聚现象%! ! !(&! $ !:!$!让一束可见光分别照射两种无色液体#在垂直光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

40、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线的侧面可见到一条光亮通路的为淀粉胶体!D麦芽糖!渗析oenLo a d Cede ?e+ + +,o aoe neo 胶体nde d CD有红褐色沉淀生成n 硫酸过量时n 溶液变成棕黄色# 解析$o?n 该混合物属于胶体no?nL丁达尔现象是胶体特有的nD在淀粉酶的催化下淀粉水解为麦芽糖noen 当加入少量 ?e ee时n ?e ee中和了o aoe ne胶粒所带电荷使胶体发生聚沉n ?e ee过量时o aoe ne溶解n? e ?o?n 是金属氧化物n 又是碱性氧化物no?nd C ed ?+ + +ed Coe n?o

41、end C e还可与酸n 酸性氧化物n 盐反应n+ + +d C ed? d Cd C d C?d ?end C edd e + + +?d C d eenoen不 能n当d C e与 水 反 应 全 部 生 成d Coe n?nd Coe n?也有吸水性n nd Coe n?再潮解n 表面呈黏稠状时n 即失去吸水干燥物质的能力noen 常用的干燥剂还有d C d C?n 碱石灰n 浓硫酸nd?een 硅胶等n# 解析$本题引用生活中的实例n 实际考查d C e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nd C e是碱性氧化物n 能与 ?en 酸n酸性氧化物等反应n 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n 同时还可与C C e 混

42、合成碱石灰作干燥剂n 用来干燥中性或碱性物质n? e ?o?n d Cn ?e een CeeC C e no e nd Coe n?o?nd C?nd o?ne?!浓 ?e een Ceen d C enoo o eeoen 能与 ?e反应n ?ede e + + +? ?e ee能与C C?e ee反应nC C?e eede e?d ?+ + +e? C C e ee能与d C e反应ne e?+ + +dd C ed C e ee具有还原性n 能与e?反应n? e e?de?催化剂()- - -,? e ee具有氧化性n 能与 ?e反应ne e?d? ?+ + +ee e .d? ?eo

43、enL都能与碱反应C e+ + +d C dC C e C C d C dC en ?eD都能与酸反应C C?d ee+ + +d? d C? C C d C d ?edd e?*L既能与强酸反应也能与强碱反应C C d ee+ + +dC C e C C?d eed ?enC C d ee+ + +d d CC C d C d ?edd e?*课时作业! 五C?o?n?!# 解析$电离是导电的前提no?n?!# 解析$氨水导电n 是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C en ?e电离而导电n 氨气是非电解质noen?!# 解析$氯气是单质n 既不是电解质n 也不是非电解质noen?!# 解析$e e?溶液导

44、电是因为e e?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电离导电ne e?是非电解质noen?!# 解析$d C e ee难溶于水n 但是溶解的部分能够完全电离n 是电解质noen?!# 解析$氨气写成C en 氨水写成C en ?enoen?!# 解析$d Coe n?作为反应物出现n 若是浊液n写成化学式n 若是澄清溶液n 写成离子n 若是产物n 一般写成化学式noen?!# 解析$C dend e?ee水解相互促进n 但是二者水解程度很小n 可以共存noeno? en?!# 解析$ 乙醇和蔗糖是非电解质n 醋酸是电解质no? ?n?!# 解析$硫酸是共价化合物n 只能在溶于水时才电离n 具有导电性no? ?n

45、!o? eno? en? !# 解 析 $ 强 碱 性 条 件 下 容 易 生 成 微 溶的d Coe n?no? en?!# 解析$d C ee在酸碱性环境中都有氧化性n 都可以氧化o a?dn? ?d!# 解析$电解质的强弱与溶解性无直接关系nd C e eend C d ee虽难溶n 但溶解的d C d eend C e ee全部电离n 所以d C e eend C d ee是强电解质nC错误nd正确ne ee和C e的水溶液导电性都很好n 但导电的是它们与水反应的生成物电离出的离子n 所以它们是非电解质n 纯水几乎不导电n 但是水有极少量的电离n 因此水为电解质n 发生电离nC错误ne

46、 ?d!# 解析$C ene ee为非电解质n 反应产物为电解质n ?e ee为强电解质n 完全电离n 不存在分子n 所以d正确nCndnC皆错误ne ?C!# 解析$选项C中反应不符合实际n选项d中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为 d eeede + + +ed e?eed ?en选项d中两种物质混合不反应ne ?C!# 解析$次氯酸为弱酸n 不能拆开nd错误nd中氧原子不守恒n 电荷也不守恒nd错误n 硝酸具有氧化性n 能氧化亚铁离子nC错误ne ?d!# 解析$ d eee与氢离子n 氢氧根离子皆不共存nC错误n nC Coe nene与氢离子不共存nd错误n 有氢离子和硝酸根相当于有硝酸n 能氧化

47、亚铁离子n 不能共存nC错误ne ?d!# 解析$氢硫酸为弱酸n 氢氧化铜为弱碱n 不能拆开n所以CndnC都是错误的ne ?C!# 解析$C中碳酸氢钠不足n 应定为?e e CnC错误n氨水为弱碱n 不能溶解氢氧化铝nd错误n 苯酚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 生成酸式盐nd错误ne ?C!# 解析$C项中 d与 d eee能反应生成d e?气体n故不能 大 量 共 存nC项 错nC Ced与 氨 水 反 应 可 生 成C Coe ne沉淀nd项错nd C?具有氧化性n 可将e e?ee氧化为e e?eend项错n? e ?d!# 解析$ 由水电离出的2o dnd? ee? ee e CnCe?n 说

48、明水的电离受抑制n 溶液为强酸性或强碱性n 必须在这两种情况下都共存才符合题意nC中o o eee有颜色n 错误nd中d e?eenC C ee?与氢离子不能共存n 错误nC中 d eee与氢离子n 氢氧根离子皆不共存n 错误n? ? ?d!# 解析$C项中C en ?e是弱电解质n 不能拆成离子形式n 不正确nd项中忽略了o aed与oe之间的氧习题详解!化还原 反 应# 正 确 的 为($ I H!.;%9( ;99$ U/=$ I H$99 U$9( ;$.%4项中# 氯气足量# 能将-$.$/%氧化成- .$/&# 其离子方程式为-$.$/%9& 3$9 ;$+ + +.$ - .$/

49、&9* 3/9! , ;9# 故4错%! $ !# 解析$M 0$9& .$/%不能共存#5错误:中加入过量7 8 .;溶液无沉淀#:错误中; ./%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碳酸根与: 8$9反应生成沉淀# 稀硫酸与: 8$9反应生成沉淀#正确4中I H%9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红褐色沉淀#4错误%! % :!# 解析$ 强酸& 强碱都能溶解5 3!.;%# 能 溶解;$- S .%的只有强 碱# 所 以溶 液为强 碱 性 溶 液#5中; ./%不能共存中;9&M 0$9不能共存4中5 09不能共存%! & :!# 解析$5中硝酸能将I H$9和-$/氧化# 不可能只发生复分解反应中; .%/不应拆开

50、4中通入过量 .$应生成; ./%! !: 8$99- .$/+ + +&: 8 - .&.!$ 8!.;$9 .$/+ + +% 8 .%.9$ .;/!%$ ;9+ + +9T RT R$99;$*!&;% . ./9; + + +9;% . .;!$ U/9: L + + +$ : L/9 U$!(M 0 .%9$ .; + + +/M 0!.;$9 .$/%!)$ 3/9$ ;$.+ + +电解 3$*9;$*9$ .;/!*$ M R ./&9! ( ;99! , 3 + + +/$ M R$99 3$*9* ;$.! ( !5 3%99% .; + + +/5 3!.;%.5 3%

51、99& .; + + +/5 3 ./$9$ ;$.!$7;9&9.; + + +/7;%$;$.7;9&9.;/+ + +/7;%*9;$.!% 8!.;$9 .$/+ + +% 8 .%.9$ .;/ 8$99 .$/+ + +% 8 .%.! ) !5 09&: 8$9&5 3%9&M R ./&!$7 89&5 3 ./$& .$/%!% 加入盐酸# 观察沉淀是否全部溶解# 若全部溶解# 说明只有: 8 .%# 否则还含有: 8 - .&# 解析$7 89&5 09&: 8$9&5 3%9&5 3 ./$&M R ./& .$/%&- .$/&中#M R .$/&有颜色# 不存在5 3

52、%9&5 3 ./$不能同时存在5 09&: 8$9与 .$/%&- .$/&不能共存%加入过量盐酸# 有气体生成# 并得到 溶液# 说 明原 溶液一 定 有 .$/%# 无5 09&: 8$9&5 3%9 !: 在!5 所得溶液中再加入过量碳酸氢铵溶液# 有气体生成# 同时析出白色沉淀甲# 说明发生了双水解反应# 原溶液中有5 3 ./$# 与过量盐酸反应生成5 3%9#5 3%9与碳酸氢根发生双水解 !在!: 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 8!.;$溶液# 也有气体生成# 并有白色沉淀乙析出# 因为: 8!.;$与 .$/%&- .$/&反应皆能产生沉淀# 所以不能确定是: 8 .%还是: 8 -

53、 .&%因为除阳离子7 89外其他阳离子都不存在# 所以一定有7 89%! * !5 0 3!$7 8$ .%!; 3 !5 0 7.%!: 8 3$!7 8 ; - .&!% .$/%9$ ; + + +9;$.9 .$*# 解 析$5与:&V反 应 均 有 气 体 生 成#则5为7 8$ .%#:&V为; 3&7 8 ; - .&中的一种# 因#生成的沉淀相同# 只能是5 0 3# 由此确定:为; 3# 则V为7 8 ; - .&#为5 0 7.%#4为: 8 3$%! + !I H$99$ .; + + +/I H!.;$.#& I H!.;$9.$9$ ;$+ + +.& I H!.;

54、%!$OM R .&酸性溶液& 稀硫酸!红色褪去& 产生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 以下答题具有开放性# 答案不唯一!另取未鉴别出的两待测液# 分别向其中滴加稀;$- .&#红色褪去的原溶液为7 8 .;溶液# 剩余为品红溶液%或( 另取未鉴别出的两待测液# 分别向其中滴加OM R .&酸性 溶 液# 红 色 褪 尽 的 原 溶 液 为 品 红 溶 液# 余 者 为7 8 .;溶液%或( 另取未鉴别出的两待测液# 并将稀;$- .&和7 8$- .%反应产生的- .$分别通入到两待测液中# 红色褪去# 取褪色溶液加热# 重新变红的原溶液为品红溶液# 余者为7 8 .;溶液!% !7;&$- .%或7

55、;&; - .%& !7;&$-&7;&; -# 解析$I H 3$溶液与7 8 .;溶液反应# 生成的白色沉淀迅速被氧化变成灰绿色# 最终变为红褐色# 现象明显# 可以鉴别7 8$- .%具有还原性# 能与OM R .&酸性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褪色# 可以鉴别%课时作业! 五:! !#!# 解析$I H 9$ ;9=I H$99;$*%!$#!# 解析$-$/水解微弱# 主要生成; -/(-$/9;$().; -/9.;/%!%# !# 解析$ 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I H%99% ;$.+ + +,I H!.;%! 胶体9% ;9%!&!#!# 解析$% N9* ;99$ 7./%=% N

56、$99$ 7.*9& ;$.%!(!)#!# 解析$ 3$9;$().;99 3/9; 3 .%!*# !# 解 析 $ 8 .%9$ ;% . .; = 8$99$ ;% . ./9 .$*9;$.%!+# !# 解 析$I H%99% 7;%$;$.=I H!.;%.9% 7;9&%! ,# !# 解析$5 3%99% 7;%$;$.=5 3!.;%.9% 7;9&%! !#!# 解析$: 8$99$ .;/9 N$99- .$/&=: 8 - .&.9 N!.;$.%! $#!# 解析$ .$9 3 ./9;$.=; 3 .9; ./%! %#!# 解析$ 8$99$ .;/9$ ; .

57、/%= 8 .%.9 .$/%9$ ;$.! &! #!# 解析$.;/9;9=;$.%$ 5!# 解析$由水电离得到的2!;9=!#! ,/! $1 2 3$6/!的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项酸性和碱性时均不能大量存在项.;/与; ./%一定不能共存4项5 3%9与5 3 ./$不能大量共存% 4!# 解析$离子共存问题主要考查离子在相关的环境下是否会生成沉淀#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5溶液中有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DoCnLo adCo 在碱性溶液中不共存o 但全部离子可以在酸性溶液中共存de溶液中有 d dL d o

58、在酸性溶液中不可以共存o 但全部离子可以在碱性溶液中共存do溶液中有 do 在酸性溶液中不可以存在o 但全部离子可以在碱性溶液中共存d 而 溶液中有o odCLD do 在酸性溶液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o 不可以共存oo odC在碱性溶液中不能存在o 故选 on? !# 解析$ 项错o 少量二氧化碳与偏铝酸钠反应生成o d dde项错o 所写方程式为亚硫酸氢铵与足量氢氧化钠反应do项错o 所写方程式为向硝酸银溶液中通入少量氨气的反应on?o!# 解析$ 项oo o与盐酸反应生成亚铁盐o 写成o odC错 误de项o 正 确 的 离 子 方 程 式 为do DdCCd oo dCd o oo D

59、o d.Co d dCd od do项o 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过量o do 生成o D?o o d?d和o o o 离子方程式正确d 项氯化铝与过量氨水反应应得到 ? o?d沉淀o 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dCCd Dodood+ + + ? o?d.Cd DoCnon?e!# 解析$ 项oC与oodo 不共存de项可以共存do项oCLD d与o odC不能共存d 项e DdC与 d n不共存on?e!# 解析$ 项还原性离子o odCLa 与氧化性离子o 不共存oo项酸化后有沉淀 生成o 项oo d在碱性溶液中不存在oe项可以共存o 酸化条件下e o 与e o d发生归中反应生成e odo 颜色发

60、生变化on? !# 解 析$ 选 项oo d过 量oo D o d会 溶 解 生 成oo do 错oe选项ooo 可将o D d氧化为o D no错oo选项o 漏掉生成o ? o?d的反应o 错on? !# 解析$选项 中o 溶液呈强酸性oo Co Cd o + + +Co d* C od d 选 项e中o DdCC d + + +no D n.d 选项o中o 在酸性溶液中D d具有强氧化性o 与o odCLe o 不能共存d 选项 中o 溶液呈强碱性o 这几种离子均能共存o? n ?e!# 解析$选项 中o D? o?d为微溶性物质o 所以石灰乳的化 学式不能 改写d 选 项o中o 在 酸

61、性 溶 液 中 o 与oC不能共存d 选项 中 o要进一步与Dodood 反应o? ? ? !# 解析$ 中产物为oo do 错de中澄清石灰水不足o 定为? o 正确的为d o o dCd o Co D+ + +dCo D o d.Cd od Co d doe错d 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物应该是D d不是D oo错o? d ? !# 解析$ 中o a n是紫红色的o 错de中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是碱性溶液oo odC不能大量存在oe错d含有大量o 的溶液中o 还原性离子a 不能大量存在oo错o? d ? !d d C d dCn o + + +Cd .Cd od ?d? ? o?d! dCC d

62、o o + + +d ? o?d.C d o d*?d? 一定有e D o do 还可能有e D n!向沉淀丙中加入过量 的 稀 盐 酸o 若 沉 淀 不 能 完 全 溶 解o 说 明 其 中 有e D n!?n? d L d dL dLD DC# 解析$确定沉淀甲较为关键o若甲是 e oo 即溶液中含 Co 则所有阴离子均不可能大量存在o 转而分析的 d L d d与oC反应生成沉淀甲 o 从而使思路畅通o? n ? 不能确定!e DdCLo dC?d?阴离子符号物质的量浓度? o ? d nn? ?o d dn? d?d? 存在!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DonCLo d d和 d no经计算

63、oDoCn的物质的量为n? n n oo d dL d n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 ? n d 和n ? n ? o 根据电荷守恒o 得aC一定存在# 解析$根据实验?o 加 D d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o因为 o 和 d n均难溶于水o 所以无法确定o 是否存在o根据实验do 加足量D D o溶液并加热收集到气体? o ? d o 证明溶液中存在DoCno 且DoCn物质的量为n o n n o 根据实验d中产生沉淀及沉淀溶解情况o 推出溶液中含有 d n和o d do 因为含有 d n和o d do 所以溶液中肯定不存在e DdC和o dCo根据沉淀 的 质 量o计 算 出 溶 液 中 d n的 物

64、 质 的 量 为d o d d d d d o ?o n o n ? oo d d的 物 质 的 量 为n o d n d o d d ? n n o ?on ? n d o 溶液体积为? n n o 所以 d n的浓度为n? ? o ?oo d d的浓度为n ? d o ?o根据电荷守恒o 溶液中负电荷多于正电荷o 所以一定有aC存在o 且物质的量至少为n ? n ? ? 如果含有o oaC会更多? o? n ?DonC和 o !常温条件溶液的a oon o no 说明溶液呈现中性oDonC水解显酸性o 而 o 显碱性?d? d n?d? 存在!溶液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是o d do 由于o d

65、 d与e DdCLo DdC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中o 而实验!排除了DoCno 那只有和aC结合?n?n ? d ado dLn ? ? e D o dLn ? ? o D?D d?d或n ? d ado dLn? ? o D o dLn? ? e D?D d?d# 解析$根据实验!o 除了某些离子发生反应生成沉淀以外o 溶液呈中性o 不存在使溶液呈现酸性L 碱性的离子o 不存在 o 和DonCo 两种离子不会沉淀下来o 所以中性溶液中不存在它们o根据实验!产生的沉淀可以溶于硝酸o 可以排除的离子是 d no 因为e D n不溶于酸o 所以沉淀可能为e D o d或o D o do 溶液中肯定存

66、在的离子是o d do LeLo均为可溶于水的白色固体o 由于o d d与e DdCLo DdC不能共存o 而实验!排除了DonCo 那只有和aC结合o 根据生成气体oado d的物质的量为n o n n d d? n o ?on o d o 生成的沉淀若为e D o don ? d e D o d为d n ? n o 生成的沉淀 若 为o D o don ? d o D o d为d n o 所以d n o n 沉淀中含有e D o d和o D o d各n ? ? o 所以o LeLo三者粉末可能组成为n? d ado dLn ? ? e D o dLn ? ? o D?D d?d或n ? d

67、 ado dLn ? ? o D o dLn o ? e D?D d?do习题详解!)!课时作业! 六!$#!%#!&#!(#!)#!*#!+!# 解析$如$ I H%99 N= N$99$ I H$9# 反应中I H%9被还原为I H$9# 而不是铁单质%! ,#!# 解析$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也叫归中反应 中变价元素只有一种# 如(O 3 .%9( ; 3 =O 3 9% 3$*9% ;$.# 该反应中变价元素只有氯元素一种 有些含有中间价态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 也叫歧化反应 # 变价元素也只有一种# 如($ 7 8$.$9$ ;$.=& 7 8 .;9.$*# 反应中只

68、有7 8$.$中的/!价氧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 $#! %! &#! $5!# 解析$元素具有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 注意I$没有正价# 元素具有最低化合价时只有还原性# 而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5!# 解析$由所给反应式可见项显然正确 若硝酸浓度太大则氧化性太强# 不能生成7.#4正确 反应过程中参加反应的!;9!7./%=&!# 因此硝酸体现了酸性和氧化性#5错误 因所给过程为还原反应# 故所加物质作还原剂#:正确%&:!# 解析$由反应方程式可知# 该反应中乙醇作还原剂# 重铬酸钾作氧化剂# 根据电子守恒可知每!1 2 3乙醇参与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 2 3# 故5&

69、正确 重铬酸钾具有强的氧化性# 能将盐酸氧化为氯气# 酸化重铬酸钾用硫酸#:错 乙醇汽油是全世界推广的一种, 清洁- 能源#4正确%!# 解析$5 :项主要利用盐类的水解#4项利用了醋酸的酸性%臭氧能够杀菌# 是由于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使细菌结构被破坏%(5!# 解析$: 4是因为复分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5中; - ./%会发生部分电离而使溶液显酸性# 又有7./%#会氧化; - ./%)4!# 解析$反应中O 3 .%是氧化剂# 红磷是还原剂# 因白磷着火点低# 不能用白磷代替红磷# 因?$.也是固体# 故发令时产生的白烟中也有?$.固体颗粒# 故5&:&均不正确%*!# 解析$反应不是氧化

70、还原反应%+:!# 解析$; 3和O 3 .%反应( 因为氧化还原反应有条规律是( 只有同一种元素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时# 该元素的化合价变化是, 只相撞# 不相交- %故下列表示法才是正确的%( ; 3/!9O 39. + + +% 3,失#H0000000011*/得!# H0 0 0 0 011./$9O 3 9 % ;$.由双线桥分析可知# 生成的%个 3$中(个 3有个来自于; 3中的% ) 3# 有!个来自于O 3 .%中的% 3# 故氯气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9#% )Q(#$=) % %# 则氯气的摩尔质量为) % J %0$1 2 3/!%! , !# 解析$配平反应方程式($

71、 M R ./&9 7./$9( ;+ + +9$ M R$99 7./%9% ;$.# 反应中7./$被氧化# 作还原剂 反应过程中消耗;9# 溶液W ;增大 该反应说明氧化性M R ./&大于7./%! ! 5!# 解析$当有$1 2 3的O U被氧化时# 有!1 2 3.%参加反应# 被还原的氧原子有!1 2 3#5选项正确%! $ !9! !$ N U !, # 解析$本题意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相关概念作综合考查%! N$; 0 U&中 N&; 0都具有可变化合价#U为/!价#用讨论法可确定 N的化合价为9!价!$ 题中给出的化学方程式表明#; 0为还原剂# N是还原产物# 则 N

72、 U为氧化剂# 且!1 2 3; 0参加反应# 可失去$1 2 3电子# 即&1 2 3 N U反应# 得到$1 2 3电子#故当有!1 2 3 N U参与反应时# 转移电子, 1 2 3%! % !$ !& !$ !$ ! !$ !;$.!$#!%, $1 2 3!&$ ( %# 解析$! 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应注意的关键问题是, 只靠拢# 不相交- # 即高价态降低# 低价态升高# 不应出现价态交叉%就本题来讲# 价态变化应为(O 3 .%中9价氯降为 3 .$中的9&价氯#; 3中/!价氯升为 3$中的,价氯%因此# 配平后的方程式为$ O 3 .%9& ; 3! 浓+ + +

73、$ O 3 9$ 3 .$*9 3$*9$ ;$.# 可以看出# 浓盐酸在反应中有部分被氧化# 有部分作介质%其中被氧化的盐酸与作介质的盐酸物质的量之比为! !%!$ 其中盐酸既有还原性# 又有酸性%!% 根据反应方程式# 可知转移!1 2 3电子得到, 1 2 3氯气# 因此产生, !1 2 3 3$# 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J $1 2 3%!& 由题意#( ) J 0!1 2 3 3 .$转移1 2 3电子# 而( ) 0 3$转移的电子为! + ,1 2 3!% 0 3$转移!1 2 3电子 #Q! + , =$ ( %! & ! 防止新制的I H - .&溶液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74、$虚线框内所选装置虚线框内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大试管内发生反 应 的离子方程式! 二M R .$9& ; 3! 浓+ + +/M R 3$9 3$*9$ ;$. 3$9$ I H+ + +$9$ I H%99$ 3/! 三%I H -9;$- . + + +&I H - .&9;$-*;$-9$ I H+ + +%9-.9$ I H$99$ ;9!% 3$!O - 7# 解析$ 本题考查I H$9的还原性 与I H%9的氧 化 性%I H - .&的制备注意防止氧化# 题中过量的铁可以防止氧化# 当然隔绝空气的措施也要采取# 除了产生的氢气可以将空气赶走之外# 另外用橡皮塞将试管口塞紧也

75、是必须的%根据题中给出的试剂和装置# 可以用 3$氧化I H$9# 制备氯气用M R .$和浓盐酸反应# 选择装置%用;$-能将I H%9还原# 制备;$-选择I H -和稀硫酸#I H -为块状固体# 用固体& 液体不加热生成气体的发生装置%制备#;$-还原I H%9# 本身被氧化为单质-%由于实验二& 三是连续的# 所以实验三验证I H%9被还原证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据不充分o 很有可能是前面过量的氯气将wnC氧化o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o 更能体现e 元素的变化o 滴入d C o d溶 液o 根 据 红 色 变 化

76、 判 断e nd与e nd的转化o? n ?n!? n !n !n !n!?!n?n? 碱!de d Cn是强氧化剂o 它会腐蚀乳胶管?n? 4 n n(? n n o!?4 n(? n n o?n?!不一定准确!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并能生成氢气的其他金属o 会导致结果偏高o 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o 但不产生氢气的铁的氧化物o 会导致结果偏低o 如果上述情况均不存在o 则结果准确#不一定准确!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的其他金属o 生成的金属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能被高锰酸钾氧化o 会导致结果偏高o 如果铁片中存在与稀硫酸反应而溶解的铁的氧化物o 生成的e nd离子在酸性溶液中不

77、能被高锰酸钾氧化o 会导致结果偏低o 如果上述情况均不存在o 则结果准确o# 解析$?e dodn2dno 改变数为noe odn2dno改变数 为?o 根 据 化 合 价 升 降 的 总 数 相 等o 所 以 在e n?C Cn?n前配node d Cn前配no 然后再根据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相等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o配平后的化学 方 程 式 为on de d Cnd? n e C Cndn wnC C+ + +nn e n?C Cn?ndn e d C CnddnC Cndn wnCo?n? 不能选用碱式滴定管o 因为碱式滴定管的下端有一段橡皮管o 会被酸性的de d Cn氧化而被腐蚀o?n

78、? 由电子守恒得o 方法一o%?e ?n n? n?non ? n nCn n ? nCoC C CC?no%?e ?o? ? n nCoe 的质量分数为o? n n(? n noo方法二o%?e ?n n? n? on? n n n n nC C CoCC?n ? n n nC?no%?e ?on? ? n nCon? ? n nC(? nC? n n oo? n(? n n oo课时作业! 七?!# 解析$可供比较的应该是oo end的氧化性比e nd强o o 说明o e的还原性比e 弱o?n?!# 解析$稀有气体难得电子o 也难失电子o?n?n?!# 解析$元素处于最高价时只有氧化性o

79、但是不一定具有强的氧化性o 如wno Cn中的磷o?n?!# 解析$e nd具有较强的还原性odCCn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的氧化性o?n?!?n?n?!# 解析$由化合价升降相等可知oonCnCn中o的化合价为dn价o 最终转化为dn价离子o?n?!? n?!? ? n?!# 解析$氧化性强弱不是依据自身化合价的降低程度o 而是通过与之反应的还原剂被氧化程度或反应剧烈程度o 如铜与浓硝酸反应要比与稀硝酸剧烈o? n?!? n? n?!#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不交叉原理o 该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为nC C Con ?d!# 解析$由题意可以确定o 铁元素的化合价升高od元素的化合价降低o 则

80、有n e ndddCCnd? n wdon e ndddwdndn wnCo 该反应说明e ?dCn?n溶液不宜加酸酸化o 该反应中氧化剂?dCCn? 与还原剂?e nd? 物质的量之比为?!no 若有?C C CdCCn发生还原反应o 转移电子数为nC C Co 若把该反应设计成原电池o 负极反应为e ndC Coe ndon ?d!# 解析$n n nCe nCn完全溶解有?C C Ce nd被氧化o转移电子?C C Co 被还原的wdCn为?nC C Con ?C!# 解析$刚落下的酸雨酸性逐渐增强o 是由于溶质亚硫酸被不断氧化成了硫酸oC正确o 从上到下o 卤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o 故

81、氢卤酸的酸性依次增强od错o 非金属性强弱比较要通过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来证明ow o C C中氯的化合价为d?价o 不是氯的最高化合价oo错o 金属性的强弱是由金属原子得失电子的难易决定o 和得失电子多少无关oC错on ?C!# 解析$d o C Cn晶体与浓盐酸反应生成o Cnoo Cn与d d e反应生成黄色d enoC正确oo Cn将d d氧化为dnodn遇淀粉变蓝od项正确oo Cn与d d Cw溶液反应o 碱性减弱o 红 色 消 失oo项 正 确oo Cn将e nd氧 化为e ndo 遇d C o d变红色o 但方程式书写错误o 电荷不守恒oC不正确on ?C!# 解析$从题

82、给三反应可知还原性强弱分别为oC Cn$ dCoe nd$o CCodC$e ndon ?o!# 解析$在此反应中oCn中氧元素的化合价升高oCn是还原剂oo d en是氧化剂oC错oCn?o d en?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d?n价od错oo正确on ?d!# 解析$反应? 为氧化还原反应o 反应?n? 不是氧化还原反应oC选项错误o 根据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oCn的氧化性应大于e nCn和d dno e Cn的氧化性oo选项错误o 考虑到反应?n? 是一个可逆反应o反应 中 生 成? C C C的d dno enCno 转 移 电 子 数 应 大 于nC C CoC选项错误on

83、 ?C!# 解 析 $ 氧 化 产 物 为n o e C Cn和Co还 原 产 物为n C Cno? n ?o!# 解析$Cn不是还原产物oC项错o 根据方程式进行的氧化性大小比较指的是氧化剂和氧化产物之间的比较od项错o 配平后的方程式为Cndn dCdn w + + +ddndCndwnCoC项错o? ? ?d!# 解析$反应!中氧元素化合价降低o 铁元素化合价升高o 所以Cn是氧化剂oe C是氧化产物oC项错o反应#说明o的还原性比C e强oo项错o 每生成nC C CC eo 消耗e nC C CoonC C Co 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o?oC项错o? n ?n e d Cndn d

84、Cw d d o C Cn+ + +高温d o Cdn dne d Cndn wnC?n?n e d CnCndn w + + +de d Cn.dn e d CCndn wnC?n?n ? n nC?n?n de d Cndn wnC Cndn d dnonC+ + +ndnC Cnd习题详解! !$ M R - .&9 7 8$- .&9! , .$*9* ;$.!+ ) ( D# 解析$! 主要考查氧化还原方程式的缺项配平# 先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总数相等# 在M R .$和O$M R .&前分别配%#O 3 .%和O 3前分别配!# 再根据;和.原子数确定生成物中还有水%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

85、为(% M R .$9 ( O.; 9 O 3 .%+ + +高温O 39 % O$M R .&9% ;$.%!$ 主要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缺项配平% M R .$/&9& ; + + +9M R .$.9$ M R ./&9$ ;$.%!% 由上述两个反应式可知(!% M R .$!$!$ OM R .&* )#%$#! *$ 0 #* ,D!,$ ( !% ! (=$0,#,=$ & $0%!& 溶 液 中 的M R$9&O9&7 89与- .$/&分 别 组 合 成M R - .&O$- .&7 8$- .&# 配 平 后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OM R .&9* ;$- .

86、&9 7 8$. + + +&O$- .&9$ M R - .&9 7 8$- .&9! , .$*9* ;$.%!7 8$.&=, % % 0! % &0$1 2 3/!=, , , $ 1 2 3# 由上述的方程式可知!OM R .&=, , , !1 2 3#%!OM R .&=, J ! *0#OM R .&的纯度为(, ! *0, ! ( 0# ! , , D= + J ) ( D%! % ! 方法二制备的 3 .$中不含 3$!$! 3 ./$9& ;99& U/= 3/9$ U$9$ ;$.#调节溶液的W ;3$ ,2!#$/&#!&#!(I H!.;%# 解析$理解测定的原理是

87、解决问题的关键%原溶液中有 3 .$& 3 ./$二种# 从图示关系知(在W ;=) , $* ,时# 加入O U# 只发生反应!S$ 3 .$9$ U/=$ 3 ./$9U$ 所以经步骤$&%&后溶液中的氯都以 3 ./$形式存在%由于用连续测定法# 下面要测量 3 ./$的总量%从, 当W ;3$ J ,时# 3 ./$也能被U/完全还原成 3/- 可知# 还要调节W ;3$ J ,! 步骤 # 以发生反应!S S 3 ./$9& ;99& U/= 3/9$ U$9$ ;$.%因此# 用反应!S S 从#$算出 3 ./$的总量# 再减去反应!S 生成的 3 ./$的量! 可从#!算出 #

88、 就是原溶液中 3 ./$的量%根据反应!S 和$ 7 8$-$.%9 U$=7 8$-&.(9$ 7 8 U# 有($! 3 .$ $! 3 ./$生成$!U$ $!7 8$-$.%得! 3 ./$生成=2 #!#! ,/%1 2 3根据反应!S S 和$ 7 8$-$.%9 U$=7 8$-&.(9$ 7 8 U# 有(! 3 ./$总!$!$!U$!$!&!7 8$-$.%得! 3 ./$总=!&2 #$#! ,/%1 2 3所以! 3 ./$原=! 3 ./$总/! 3 ./$生成2! 3 ./$原=! 3 ./$原#! ,/%6=!&2 #$#! ,/%1 2 3 /2 #!#! ,

89、/%1 2 3#! ,/%6=2!#$/&#! 2 3$6/!%(I H$9被氧化成I H%9# 由, 用 3 .$处理过的饮用水W ;为 $( -可 知#此 时I H%9已 水 解 彻 底 生成I H!.;%课时作业! 八! !$!%#!# 解析$7 8在空气中被缓慢氧化生成7 8$.#7 8的表面变暗# 不会发生自燃%!&#!# 解析$钠长期露置于空气中# 变化依次为7 8 27 8$.27 8 .;!8 Y27 8$ .%$! , ;$200.7 8$ .%! 粉末 %!#!(!)#!# 解析$7 8很活泼# 在溶液中先与水发生反应#故不能从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钠后面的金

90、属%!*!+! ,#! !#!# 解析$电解饱和食盐水得到的产物为氢氧化钠& 氢气& 氯气%! $! %#! &#!# 解析$纯碱是碳酸钠的俗名%! ! (#!# 解析$烧碱溶液应保存在带有橡胶塞或软木塞的试剂瓶中%$ 4!# 解 析$ 此 变 化 涉 及 的 反 应 有(& 7 89 . + + +$ 7 8$.#7 8$.9;$+ + +.$ 7 8 .;#$ 7 8 .;9 . + + +$7 8$ .%9 ;$.# 其 中7 8$.生 成7 8 .;#7 8 .;生 成7 8$ .%等均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 解析$固体试剂一般保存在广口瓶中# 便于取出#故5项不正确%溶液一般保存在

91、细口瓶中# 故:项不正确%过氧 化 钠应 密 封 在 干燥的 试剂 瓶中# 故4项 也错误%& 5!# 解析$据反应方程式7 8$ .%9$ ; 3 =$ 7 8 3 9;$.9 .$*和7 8 ; .%9; 3 =7 8 3 9;$.9 .$*可知# 等物质的量的7 8$ .%和7 8 ; .%与盐酸反应#消耗盐酸物质的量之比为$!# 产生相同物质的量的 .$ 但质量相等时# 其物质的量之比为& $ %# 在水中电离产生的7 89数目并不相同% 4!# 解析$5选项中电荷不守恒:选项中7 8$.是氧化物# 应该用化学式表示选项中; ./%不能分开写4选项正确%( 4!# 解析$5选项中# .

92、$不足量# 生成碳酸钙 .$过量# 生成碳酸氢钙%:选项中# .$不足# 生成7 8$ .% .$过量# 生成7 8 ; .%选项中# 盐酸不足# 生成7 8 ; .%和7 8 3 盐酸足量# 生成7 8 3&;$.和 .$%4选项正确%) !# 解析$由题目所给信息可以得出#7 8$.$与非金属低价氧化物反应# 该氧化物被氧化为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盐# 与最高价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时#过氧化钠发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生歧化反应C 非金属氧化物生成相应的盐d据此判断CLoaod正确Co错误de a!# 解析$ 有 关反应 方

93、程 式 依 次 为 L L a o e + + +,L L o e Lo e *La eo o e L L L e + + + L L o e Le o L L e L a + + +e L L eaLe *d当L L e 与L L ao e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o 时C 二者反应的总方程式 为o L L e L L L a o e + + + L L o e Le * L a eo 当L L e 与L L a o e 的比为? o?时C L L e L L L ao e + + + L L o e Le * L L L eaC 即?o #!?L L e ?o!?L L ao e ?#?o?C反

94、 应 后 的 成 分 为L L o e 和L L eaC 由此可以判断Loood正确Ca错误de d!#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C 不能判断? o e混合物恰好与盐酸完全反应Cd错oe o e混合物与 ee L盐酸反应时C 盐酸过量Co正确d设L L a o e 为,e e eooa o e 为/e e eC 列方程组o,L/oe o ? 碳守恒? Ce ,L? e e/oe o C 解 得,oe o e e e eCL L ao e 的 质 量 分 数oe e o e e o ? e eoo oCa正确o 通过 o e混合物与 ee L盐酸反应时C 可知固体过量C 盐酸恰好反应C 即可求出 盐

95、酸 的 浓 度d!? 盐 酸?o!?o e ?oe o ? e e eC2? 盐酸?o o ee e eCLe?CL正确d? e L!# 解 析$ 操 作!o 纯 碱 滴 入 盐 酸 中C 发 生 反 应oL L o e L ao e o L L o e Lo e *La ed生成的o e 与盐酸用量有关o!?o e ?o? !?ao e?o? e o ?L ? o e e eCLe?oe o e e e ed操作#o 将盐酸滴入纯碱中C 发生反应oL L L o e Lao e oL L o e LL L a o e oo L L a o e Lao e oL L o e Lo e * L

96、a ed则 反 应L消 耗 盐 酸e o ? e e eC 生 成e o ?e e eL L ao e C 过量盐酸?e o e e e e? 与L L a o e 反应生成e o e e e eo e C 所以两种操作产生o e 气体的体积之比为e o e oe e o o d? ? ? 两支试管中都产生大量气泡C 且盛L L ao e 的试管中反应速率要快得多? ? o # 解析$?L L ao e 和L L o e 分别与相同浓度的盐酸反应C 由于L L ao e 与盐酸只经过一步反应产生o e C 而L L o e 与盐酸要经过两步反应产生o e C 故前者快o 由L L a o e

97、和L L o e 质量均为e o eC 可知它们 产 生 二 氧 化 碳 的 物 质 的 量 之 比 为oe ? e oe o e o o d? ?oo#)(? ? 方案?o 塞紧单孔塞C 关闭活塞C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使干燥管下端管口浸没在水中C 如果干燥管内外液面有一定高度差C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方案 o 塞紧单孔塞C 关闭活塞C 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使干燥管下端管口浸没在水中C 如果用手捂住干燥管C管口处出现少量气泡C 松手后C 干燥管下端管口处出现一段水柱C 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其他方案合理均可? ?o L o e L aLoo L LLo e *La e!a o e? ? 使

98、溶液中的L L ea完全转化为L L a o e !? ? o # 解析$要达到实验目的C 应该先用能随开随用o 随关随停的类启普发生器原理的装置o制取o e 气体C 然后再通过盛有饱和oa o e 溶液的o装置以除去o e 中混有的ao e? 原理是ooa o e La o e oo o e Lo e *La e? C 最后再将足量的o e 通入稀L L ea溶液中即可? 原理是oo e LL L eaoL L ao e ? dL L ea溶液最大浓度是指通过量o e 后刚好得到L L a o e 的饱和溶液d假设L L a o e 的饱和溶液中含? e ee水C 则由提供数据可知C 此时溶

99、液中L L ao e 的质量为e o eeC 据反应o e LL L eaoL L a o e 可求得L L ea的质量为o e e o eee o o eC 所以CL L ea溶液最大浓度$?L L ea?o o e? e ee L o e ? e eoo o od? ? 防止L L e 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 ? 浓硫酸!干燥的o e 与L L e 不反应? ? 试管液面上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除去e 中混有的o e C 便于检验有e 生成? ?L L ? ee La eLo e + + + L L o e La ? ee C a ? ee + + + a ? eeL? ee *# 解析$?

100、 先关闭o?oo C 可以避免空气中的水蒸气与L L e 接触d? ? 试管%内的试剂为浓硫酸时C 可以保证与L L e 接触的是干燥的o e d? ? 当试管%内试剂为o e 饱和水溶液时C 则与L L e 接触的是潮湿的o e d可以通过试管液面上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证明L L e 与潮湿的o e 能发生反应且放出e C 试管中L L ea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气体中的o e d? ? 根据L L e 的组成与结构并结合a e 的性质C 可以猜 想L L ? ee 与 潮 湿 的o e 气 体 发 生 的 反 应 为L L ? ee La eLo e + + + L L o e La ? ee

101、C a ? ee+ + + a ? eeL? ee *d? ? 关闭弹簧夹C 通过长颈漏斗向大试管中加水直至漏斗中液面高于试管中液面C 一段时间后液面差保持不变C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 钠在煤油中沉到底部C 加入水后C 与水发生反应C 漂浮在水o 煤油交界面上C 随着反应进行C 熔化成银白色小球C 像热气球一样在煤油中作上下游动C 最后完全消失? ? 水溶液从上至下逐渐由无色变为红色? ? 液面逐渐下降!液面逐渐上升? ? 当漏斗中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C 打开弹簧夹点燃气体C 有淡蓝色火焰产生# 解析$本实验是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探究钠与水的反应C 故不会发生起火o 爆炸现象C 要求装置的气

102、密性良好d由于钠的密度比水小C 比煤油大C 所以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漂浮d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在逸出过程中把钠带入煤油层C 钠在重力作用下再回到界面d习题详解! #!反复多次# 直至钠完全消失%产生的气体聚集在大试管上部# 把液体反压到长颈漏斗中%课时作业! 九!$#!# 解析$由于铝能与7 8 .;溶液反应# 故镁& 铝&7 8 .;溶液构成原电池# 铝作负极# 镁作正极%!%#!# 解析$镁在点燃条件下可以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M 0%7$# 与 .$反应生成M 0 .和%!&!(#!)!*#!# 解析$铁& 铝在常温下# 在浓硫酸& 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故可用铁质或铝制容器盛放浓硫酸或浓硝酸

103、%!+! ,#!# 解析$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 既可以与强酸反应# 也可以与强碱反应%! ! $! %! &#!# 解析$明矾水解生成的5 3!.;%能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 可以用于饮用水的净化%! $!# 解析$5 3是一种活泼金属# 很易被空气中.$氧化生成5 3$.%# 表现还原性# 高温下# 铝粉在空气中能够剧烈燃烧# 可以在纯氧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 并放出大量热# 但表面的5 3$.%因熔点高而不会熔化#:&4正确#错误%!# 解析$用终态法解# 生成的产物为氯化钠和氢氧化镁& 氢氧化铝沉淀# 则物质的量(! 3/=!; 3=!7 89=!7 8 .; %#.7 8 .;!8 Y

104、/=, J 6#$1 2 3$6/!&1 2 3$6/!=, J $ 6=$ ,1 6%&4!# 解析$由 ,2( ,1 6时# 可知! ,1 67 8 .;溶液刚好溶解了5 3!.;%# 故产生这些5 3!.;%需% ,1 67 8 .;# 则在 ,1 67 8 .;溶液中有$ ,1 6与M 0$9反应#!5 3%9!M 0$9=!# 则5 3$!- .&%与M 0 -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解析$铝条完全氧化以后# 表面覆盖了一层氧化铝薄膜%氧化铝是两性氧化物# 既能与;7.%&; 3反应#还能与7 8 .;溶 液 反 应# 但 不 能 跟 N!7.%$溶 液反应%(!#

105、解析$ ! 中发生的反应 为(% 7 8 .;95 3 3%=5 3!.;%.9% 7 8 3# 现象( 一开始就出现白色沉淀# 直到最 后 沉 淀 不 溶 解%!$ 中 发 生 的 反 应 为(5 3 3%9& 7 8 .;=7 8 5 3 .$9% 7 8 3 9$ ;$.5 3 3%9% 7 8 5 3 .$9( ;$.=& 5 3!.;%.9% 7 8 3# 现象( 开始没有沉淀# 后再加入5 3 3%才出现白色沉淀# 但! !$ 两种操作的结果都 是, J % 1 2 37 8 .;与, J ! 1 2 35 3 3%反 应 生 成, J !1 2 35 3!.;%沉淀%)5!# 解

106、析$%!5 3%!7 8 .;= $ ) & ,%.5 3!.;%/%!7 8 .;=) *& ,%!5 3 3%!7 8 .;=% % J % ) & ,%!5 3$.%!7 8 .;= !& ,# 所以相同质量的物质# 消耗碱量最多的是5 3%*5!# 解析$:项# 铝在空气中易生成氧化膜# 从而起保护作用# 故错项# 钝化并非不反应# 而是反应形成了氧化膜# 故错4项# 导电性5 3没有 N&5 0强# 常用其制造电线& 电缆是从价格方面考虑%+ 4!# 解析$5 3!.;%不是强碱# 而是两性氢氧化物#5错 常温时#5 3在浓硫酸中会发生钝化# 加热时反应不生成氢气# 生成- .$#:

107、错 N$9和-$/反应生成 N -沉淀#错4正确%! , !# 解析$选项5# .$&- .$均不能与: 8 3$溶液反应# 所以再通入- .$时也无沉淀产生%选项:# N不能与稀;$- .&反应# 但加入 N!7.%$后# 溶液中存在;7.%# N能溶解在;7.%中%选项#5 3%9与7;%$;$.反应生成5 3!.;%沉淀# 加入的7 8 ; - .&呈强酸性# 使5 3!.;%溶解%选项4#T R与 N - .&反应置换出的 N沉积在T R上# 二者形成原电池而加快了产生;$的速率%! ! !4!$ N !%;$!随着反应进行# 生成铝离子浓度增大# 水解程度增大# 产生;9的浓度增大#

108、该反应放热# 温度升高# 反应加快#铜与铝构成原电池# 加快铝溶解!&5&:&4!5!电解质的性质# 解析$! 运 用排 除 的方 法即 可 解答#5项#5 3与 3/&- .$/&均不反应:项# N$9浓度相等# 水解产生的;9浓度应相等# 酸性相同项# 水解生成的;$- .&浓度很低# 不可能使铝钝化V项# 两者均溶于水%!$ 因$ 5 3 9% N$9=$ 5 3%99% N# 铝片表面的暗红色物质应为铜%!% 放出的可燃性气体只能为;$# 因 N$9水解溶液显酸性%在分析反应速率不断加快的原因时应紧扣要求) ) )从有关物质的浓度& 能量& 是否有电化学作用三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在

109、弄清5 3与 N 3$反应较快的原因后# 可知要加快5 3与 N - .&的反应# 需设法除去其表面的氧化膜# 容易判断5项正确# 因5 3$.%9$ 7 8 .;=$ 7 8 5 3 .$9;$.#:项正确项中不仅无法除去铝表面的氧化膜# 还降低了 N$9的浓度# 会使反应更慢 由! 的结论可判断4项正确%!5项中M 0 /5 3&7 8 .;溶液构成的原电池# 因M 0不与7 8 .;溶液反应# 而5 3能自发地与7 8 .;溶液反应# 因此5 3更易失 电 子 作 负 极($ 5 3/( H/9* .;/=$ 5 3 ./$9& ;$.#M 0作正极( ;$.9( H/=( .;/9%

110、;$*#5项正确%:项中M 0&5 3均能与盐酸自发进行反应# 而M 0金属性强# 更易失电子# 作负极(M 0 /$ H/=M 0$9# 此时5 3作正极($ ;99$ H/=;$*#:项错误%项中因常温下5 3在浓硝酸中钝化#M 0易失电子# 作负极(M 0/$ H/=M 0$9#5 3作正极($ 7./%9& ;99$ H/=$ 7.$*9$ ;$.#项中正极反应中得电子数错误%由上述分析# 不难看出# 金属作电极不仅与本身性质相关# 而且与电解质的性质有关%! $ !7 8 .;溶液!$ 除去铝镁合金表面的氧化膜!%&!(#!调整4的高低# 使4和的液面相平!&$ 5 3 9$ 7 8

111、 .;9$ ;$.=$ 7 8 5 3 .$9% ;$*!% %( , ,!(/2)!( 偏小# 解析$本题的实验目的是利用铝镁合金中5 3能和7 8 .;溶液反应而M 0不能和7 8 .;溶液反应的性质#然后利用气排水的方法测定出铝的质量分数和铝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的相对原子质量ownL 在任何制气装置中首先应检查装置的气密性o 因此最先进行操作ao 再进行操作do 接着使合金与C o de溶液反应o 即进行操作 和do 相当于记录生成e?的体积o 从而可以计算出铝的相对原子质量o 最后进行操作do 即通过测出剩余金属e

112、 d的质量o 从而求出金属d d的质量分数o在记录e的液面位置时o 除视线平视外o 还应使d和e的液面相平o 保持内外气压相同o 减少实验误差ownL? d d o? C o deo? e?de? C o d d d?on e?*!?ewd dLdw(d2Ld!e!n? ? e nd)? ndnd解得ewd dLen nn n nw(d2L)o$wd dLe(d2(? n n eownL 实验过程中o 若未洗涤过滤所得的不溶物o 则2值偏大o$wd dL 偏小o? n ?w?L 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o 冶炼困难w?L 铝表面的氧化膜熔点比铝高o 包在铝的外面o 熔化了的液态铝不会滴落wnLn d

113、 d on d + + +? d d?dnwnLd?o? e?don eden dedwnLd!铝跟氧气或空气在一定条件下燃烧时o 会放出大量的热o 若合理利用o 作为一种能源是可能的或o!铝的性质活泼o 冶炼铝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o 还要消耗铝的矿产资源等# 解析$w?L 铝是比较活泼的金属o 因此难以找到很强的还原剂来还原铝的化合物o 故冶炼困难ow?L 铝很容易被氧化o 氧化后生成的氧化铝是高熔点的物质o 包裹在熔化的铝外面o 因而使铝不会滴落ownL 铝片发烫的原因是铝片发生了氧化反应o 此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o化学方程式为on d d on d?e? d d?dnownL 由题目的实验信

114、息可知o 刚开始时镁作负极o 铝作正极o 很快地铝作负极o 镁作正极o 故镁表面反应的电极反应式为od?o? e?don eden dedownL 此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o 可以回答do 也可以回答oo 只要回答的理由合理即可o选do 可以这样阐述理由o 铝跟氧气或空气在一定条件下燃烧时o 会放出大量的热o 若合理利用o 作为一种能源是可能的o 选oo 可以这样阐述理由o 铝的性质活泼o冶炼铝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o 还要消耗铝的矿产资源等o? n ?d!# 解析$从图象可以看出o 开始无沉淀o 证明有eo离子o 产生的沉淀部分溶解o 证明有两种能与ded作用的 离 子o 故d正 确o 由 沉 淀

115、的 减 少 量 可 以 计 算d dwdeLn溶 解 所 需 的 氢 氧 化 钠 的 量o 进 一 步 计 算C o de的浓度oo正确oewdeL?和d dwdeLn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 e ? nd d d和n e n nd d do 根据ded守恒可以计算沉淀完全消耗的C o de的量oe对o 因为不能确定二价离子的种类o 故无法计算其质量od错o课时作业! 十d?w?L?!# 解析$纯铁抗腐蚀性良好o 不纯的铁易形成原电池而加速腐蚀ow?L!wnLwnL?!# 解析$铁位于第四周期 族ownL!wnL?!# 解析$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ownL?!# 解析$铁与硫粉共热

116、的产物只能是e e nownL?!# 解析$氯气具有强氧化性o 铁在加热时与氯气反应o 只能生成氯化铁ownL?!# 解析$过量的铁与强氧化剂硝酸反应的产物是硝酸亚铁ow? nL?!# 解析$铆在铜板上的铁钉在潮湿的空气中o因构成原电池而容易生锈ow? ?L?!# 解析$转移电子数为nd d dow? ?Lw? nL?!# 解析$生铁中含有的杂质碳与铁及电解质溶液构成原电池o 加快了反应速率o? ?o!# 解析$防止食品受潮及富脂食品氧化变质o 说明既要加入干燥剂又要加入还原剂o 符合题意的只有oon ?o!# 解析$由题给信息可知d正确o纳米四氧化三铁溶于溶液o 粒子直径介于?e dd? n

117、 ne do 属于胶体o环丙胺中C原子可以和酸反应w 类似于铵盐的生成L o 促进氯化铁水解on ?o!# 解析$该物质溶于盐酸应只产生e e?ooe e?o在加氯水后被氧化为e enooe eno遇n e Cd反应后溶液显红色on ?o!# 解析$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如下反应oe e?oo? dedee ewdeL?.o加 热o灼 烧 时 又 会 发 生 下 列 变 化oe ewdeL?2e ewdeLn2e e?dno 由 铁 元 素 守 恒o 生 成e e?dn的物质的量为n e n ?d d do 从而可得所得固体的质量为? e ndon ?d!# 解析$变化过程为oe e d d足量20

118、 0 0 0ee dee de e e d?d d e dn足量C o de过滤o20 0 0 0 0干燥e ewdeLn200灼烧e e?dno最后得到的红棕色粉末是e e?dno 其质量为(do 即d d的质量应等于d的质量o 故合金中铁的质量分数就等于e e?dn中e e的质量分数on n ?n n? o? n ?n? n neen neon ?o!# 解析$C o de与上述五种溶液混合时o 其中C o e d无明显现象oe e e d?中先出现白色絮状沉淀o 迅速变为灰绿色o 最后变为红褐色的e ewdeLno 而e e e dn中只出现红褐色的e ewdeLn沉淀o 在e d e

119、d?中只出现白色沉淀现象od d e dn中先出现白色沉淀o 后沉淀消失on ?o!# 解析$利用守恒法解题o 根据钠离子与硝酸根离子的守恒可知o 当恰好完全反应时o 溶液中为C o Cdno 所以作为酸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等于C o de的物质的量o 作为氧化剂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等于生成的Cd的物质的量o所以!wC o deLen e ? nd? e nd d dodd?dn e n nd d d en e n n d d do则 所 加 入 的C o de溶 液 的 体 积 最 少 是n n nd doo选项正确on ?e!# 解析$本题可以根据盐酸中的氢与氧化铁中的氧结合的原则oe e d为n

120、 e nd d do 则结合的氧元素为n e ? nd d do减少的质量就是氧元素的质量on e ? nd d d ? ndod d dd?e? e ndo 故选eo? n ?w?L 浓盐酸!e endn!e e e dn!w?L 催化!氧化习题详解! %!%O 3 .%!;$.$!&M R .$9& ; 3! 浓+ + +,M R 3$9 3$*9$ ;$.# 解析$在M R .$作用下产生氧气#5可能是O 3 .%或;$.$($ O 3 .%M R .$+ + + +,$ O 3 9% .$*或$ ;$.$M R .+ + + +$ ;$.9.$*%I H与氧气反应生成I H%.&%I

121、H%.&与:反应生成两种价态不同的铁盐# 而:与M R .$反应生成氯气# 说明:是; 3%结合问题设置# 即可回答相关问题%! ! ! 将I H$9全部氧化为I H%9!酸性高锰酸钾溶液!$I H%99% .;/=I H!.;%. 或I H%99% 7;%$;$.=I H!.;%.9% 7;9&/!% 洗涤!冷却!&, J , )(# 解析$根据实验目的及原理# 需要将补血剂中的I H$9氧化为I H%9# 最后得到I H$.%! $ 5 09&I H%9& N$9!I H$9!5 09&I H%9# 解析$因为 N$9&5 09&I H%9三种离子的氧化性顺序为5 09$I H%9$ N$

122、9# 当加入铁粉时# 按5 09&I H%9& N$9的顺序反应# 当铁粉剩余时# N$9&5 09&I H%9将全部反应 若铁粉不剩余时# 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只有I H$9 溶液中不含 N$9时# 因为5 09&I H%9的氧化性比 N$9强# 所以一定不再有I H%9和5 09%! % !% I H 9& ;$.!0+ + +高温I H%.&9& ;$!$ 黑色固体变红# 右端管壁有水珠!% 取少量滤液# 滴入几滴O - 7溶液# 观察溶液是否变红色!&!将I H$9氧化成I H%9!#加热浓缩# 冷却结晶#过滤I H%99% ;$().I H!.;%9% ;9# 过量盐酸抑制I H 3

123、%水解# 解析$装置中各部分的作用及可能发生的反应(5产生水蒸气# 碎瓷片起防止暴沸的作用:水蒸气在高温下与I H反应#% I H 9& ;$.!0+ + +高温I H%.&9& ;$缓冲& 冷却气流# 使气体中的;$.部分冷凝4干燥生成的;$V;$在加热条件下还原 N .#;$9 N .+ + +, N 9;$.%I H%.&溶于盐酸(I H%.&+ + +9* ; 3$ I H 3%9I H 3$9& ;$.# 其中I H%9能和- 7/反应# 生成血红色溶液(I H%99% - 7/=I H!- 7%在溶液中通入 3$能将I H$9转变成I H%9($ I H$99 3$=$ I H%9

124、9$ 3/%! & !5 3 !$!9$ ;$- .&! 浓+ + +, .$*9$ - .$*9$ ;$.!#7.& .$!% N$9&I H%9&;9!&$ I H$99% ;$.$9& U/=$ I H!.;%.9$ U$! N .& N .&I H$.%# 解析$! 主要考查两性氢氧化物5 3!.;%的性质#加入过量的7 8 .;溶液后# 再通入 .$气体# 无明显变化# 说明溶液中无5 3 ./$离子存在# 由此可确定原样品中无金属铝%!$!能和浓酸! 浓硫酸或浓硝酸 反应生成两种气体#必含# 若浓酸是浓硫酸#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9$ ;$- .&! 浓+ + +, .$*9$

125、 - .$*9$ ;$.# 若浓酸是浓硝酸#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9& ;7.%! 浓+ + + .$*9 & 7 .$*9$ ;$.#- .$气体被饱和7 8 ; .%溶液吸收后转化为 .$气体#T中只有一种气体#7.$气体被饱和7 8 ; .%溶液吸收后必有7.生成# 因此若原浓酸是浓硝酸# 则经过反应后T中气体应有两种#不符合题意%#由!分析可得T中两种气体为7.和 .$%!%C是溶液B中加入过量铁粉后的产物# 所得两种固体应是I H和 N# 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为I H$9# 当通入过量 3$后发生反应$ I H$99 3$=$ I H%99$ 3/#$ I H%99 N =$ I

126、H$99 N$9# 此时溶液中的阳离子是 N$9&I H%9和;9! 不要漏写 %!& 根据现象分析( 反应后溶液呈蓝色# 说明有U$生成#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说明另一主要产物是I H!.;%# 它们都是氧化产物# 可推知;$.$被还原# 其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I H$99;$.$9U200/I H!.;%.9U$# 再从消耗$1 2 3 U/时# 反应中转移%1 2 3电子# 可得化学计量数比%! 若在原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硫酸后一定无金属铜# 即可确定原混合物中不可能存在金属铁%! ! 普通铁粉!作为水蒸气发生器!防止水倒吸!氢气!$ 固体7 8 .;! 或碱石灰& 8 .等碱性固体干燥剂!(1

127、 2 3$6/!; 3!%5&:&V!& 加快氢气产生的速率!I H%.&9& ;$+ + +高温% I H 9& ;$.!( 检验氢气的纯度!点燃氢气# 解析$这是一道典型的功能性信息给予实验题#!题给新信息是制取, 引火铁- 的反应原理# 需同学们推理写出#, 引火铁- 的特性#两套未曾见过的新装置%解答中首先阅读题干, 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 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 - 联想学过的反应(% I H! 普通铁粉9& ;$.!0+ + +高温I H%.&9& ;$# 由此反应推知制取, 引火铁- 的新反应为I H%.&9& ;$+ + +高温% I H 9& ;$.! 引火铁 #

128、 即题中涉及的铁的氧化物是I H%.&! 不是I H$.%# 也不是I H . # 一定条件是指高温%然后# 仔细观察两套实验装置# 可发现左边装置用排水法收集反应生成的气体!4试管 # 一定是;$# 由此确认左边装置为制取铁的氧化物# 而右边装置用于制取, 引火铁- #这是本题解题的突破口# 然后综合运用有关实验的知识和技能# 结合对装置图的观察加工# 即可解题如下(!5中应加入普通铁粉#:作为水蒸气发生器# 因反应产生的;$可能不连续#瓶为防止水槽中的水倒吸而作缓冲瓶! 较难 #4中收集到的是;$%!$ 右边的装置气流是从右到左# 烧瓶U和分液漏斗;的组合一定是;$发生装置# 所用试剂自然

129、是普通铁粉和(1 2 3$6/!盐酸# 所以制得的;$中含有; 3气体和;$.!0 # 在制取, 引火铁- 之前必须净化& 干燥# 由此形管中应加入固体碱性干燥剂7 8 .;或碱石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灰等 wnL 根据题给两个反应的条件都是o 高温a 和要制取水蒸气的要求d 可知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为Codoe wnL 在d d和稀盐酸反应制取d?时d 加入少量d d n nn溶液能使制取d?的反应加快d 可知d 在d中加入少量d d n nn溶液d 其目的是加快d?的生成速度d 原因是形成了无数微小的d d nd d原电

130、池d 加快了反应w 析氢腐蚀L 的进行 wnL 试管e中的反应自然是制取o 引火铁a 的反应 其关键在于反应物是d dnnn而不是铁的其他氧化物 wnL 结合初中d?还原d d n的实验可知dd?在加热或点燃前一定要先验纯d 所不同的是d 本实验还要尽可能避免空气进入试管ed 使制取的高活性的o 引火铁a 受热燃烧d 所以要加带导管d的橡皮塞 此外de管反应后d 为了防止d出口处的水蒸气凝结d 堵塞出气口或回流到试管e将其炸裂d 因此e管反应后dd出口处应点燃d? 课时作业! 十d?w?L?!# 解析$d dC? d d d n + + +nn d d d n?dn d dwndL?Cn?C?

131、 d?+ + +nn d dwndLn w?L?!# 解析$在d d d nn溶液中滴加d n d C溶液d 溶液变成血红色d 而不是沉淀 wnL?!# 解析$最终溶液呈现d dnC的颜色 wnL!wnL!wnLwnL?!# 解析$d dnC的盐溶液呈棕黄色dd d?C的盐溶液呈浅绿色 wnL?!# 解析$反应过程中优先发生反应o? d dnCCd ddn d d?C wnL?!# 解析$滴入d n d C溶液呈红色d 说明该溶液中含d dnCd 无法判断是否含d d?C w? nL?!# 解析$将胶头滴管伸入到液面下是为了避免滴加液体过程中带入氧气 w? ?L?!# 解析$滴入稀盐酸后发生反

132、应on d d?CCn dCCCnn+ + +nn d dnCCCn* C? d?nd 溶液 颜色变 为 棕黄色 w? ?L?!# 解析$该平衡的实质是d dnCCn n d C ()nd dwn d CLnd 反应与dCod nn无关 ?n!# 解析$氯化铁用作净水剂是利用d dnC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铁胶体具有吸附性d 而不是其氧化性dn选项错误 n?n!# 解析$由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dnd 求得铁元素与氧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dnd 所以d dnnn的量多少不影响混合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 d dnnn可拆为d d ndd d?nnd 故只要d d nod d?nn的物质的

133、量之比为?d?即可 n?d!# 解析$由题意及氧化物o 氢氧化铝的两性可知d 要使d dnCoC nnC刚好完全沉淀d 则须使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量相等d 由题目中反应式可知d 溶解?n n nd d?nn所消耗的氢离子数与沉淀?n n nd dnC所消耗的氢氧根离子数相等 同理dC n?nn也如此 故只要控制酸中的氢离子数与碱中所含氢氧根离子数相等即可使d dnCoC nnC刚好完全沉淀 n ?n!# 解析$反应方程式分别为o!d d?CCd ddd d?CCd dd#n d d?CCCnnnCn dCdn d dnCCCn* C? d?nd? d dnCCd dd? d d?CCd

134、d?Cd 由此推知氧化性od dnC$d d?C$d d?CdCod错 从实验#中只能得出d d?C显还原性的结论dd错 n ?d!# 解析$根据题意可以知道d 铁粉完全反应且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不变d 因此设参加反应的d d n nn与d?n nn的物质的量分别为,和/d 则od d Cd d n nndd d n nnCd d !+%w 固L?n n nnn,n,nd d Cd?n nndd d n nnCd?*!+%w 固L?n n nn nn/n n/n因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没有发生变化d 因此第一个反应质量的增加等于 第 二 个 反 应 质 量 的 减 少d 即n,ndn n/nd 所以

135、,/dn nnnndn? n ?d!# 解析$铁在化合物中有两种价态C?oCn价d 但是铁与碘反应只生成亚铁盐d 因此d dnd nn相当于? d d d nndd d d n?dd dndn相当于n d d d?dd? 所以d dnd nn中铁元素?n是C?价d?n是Cn价od dndn中铁元素是C?价d 故d正确 n ?n!# 解析$反应中C C?n?中的氧元素化合价由n?价降为了n?价dC C?n?只是氧化剂dC错oC C?d d nn中d d为Cn价dd错onn n nC C?n?发生反应d 有nn n n电子转移dd错 n ?n!# 解析$本题可采用始终态法o 当溶液呈中性时d 溶液

136、中的溶质只有C C?n nnd 由元素守恒可求得2wd?n nnLd?n n ndCn? ? n ?d!# 解析$设d dod n的物质的量分别为,o/d 则有on nndn n nn?,C? nndn n nn?d/dn d ?nn,C?/dn d ?n n n ?wnn?L解得o,dn d ?n n nd/dn d ? nn n n 生成d dwndLn和d nwndL?沉淀d 氢氧化物沉淀的质量为n d ?n n n ? n nndn n nn?Cn d ? nn n n ?n nndn n nn?d? n d nn ? ? ?方法一o w?L 稀d?n nno 铁屑!w?L 煮沸wnL

137、 避免生成的d dwndL?沉淀接触n?方法二o w?L 稀d?n nno 铁屑!w?LC C nd溶液!wnL 检验试管出口处排出的氢气的纯度 当排出的d?纯净时d 再夹紧止水夹!wnL 实验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d生成的d dwndL?没有与n?接触# 解析$d dwndL?的制备关键在于防止氧化d 所以蒸馏水要加热煮沸除氧d 胶头滴管要伸入液面以下 方法二的示意图是将生成的d d n nn通过压强差压入C C nd溶液中d 从而能在密闭的环境中生成d dwndL? ? ? ?w?L 红热的铁与水蒸气反应d 放出气体d 这种气体靠近火焰点火时d 能燃烧或发出爆鸣声!n d dCn d?nwnL

138、+ + +高温d dnnnCn d?习题详解! !$ 碱石灰! 或无水 8 3$& 硅胶等!吸收水蒸气# 使收集的氢气易点燃!形管!% 作铁粉的载体# 增大铁粉与水蒸气的接触面积!酒精灯!酒精喷灯! % !? ?9& ;7.%! 浓+ + + .$*9& 7.$*9$ ;$.!$ I H$99 3 + + +$ I H%99$ 3/;$!09 3$!0 + + +$ ; E$1 2 3/!%$ 9- S .$+ + +高温$ .*9- S# 解析$! 本题的突破口为,I的浓溶液与5&4反应都有红棕色气体生成- # 该红棕色气体为7.$#I为硝酸%由, 元素的原子序数5是4的$倍# 所含元素的原

139、子最外层电子数4是5的$倍- 可知#5为M 0#4为元素%!$ 由,5为常见的金属单质#4&I是气态单质-可知#为5的金属化合物#5与I反应生成V#V也为5的金属化合物# 而可转化为V# 可知5为变价金属# 故5为铁%!%5&4所含元素同主族#5&4&I都是短周期非金属元素单质# 则5为#4为- S%! & !5!#取黑色粉末少许于试管中# 加适量稀盐酸或稀硫酸# 有气泡产生的原黑色粉末为铁# 无气泡产生则原粉末为I H%.&!用干燥的氢气与黑色粉末加热反应# 用无水硫酸铜检测有水产生或用纯净的一氧化碳与黑色粉末加热反应# 用澄清石灰水检测有二氧化碳产生!$!坩埚!#红棕色!黑色!不能!也可能

140、为I H%.&! ,+ !I H%.&!(:# 解析$!:错误# 因为I H$.%是红棕色的#常用的方法是加酸溶解# 金属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与I H%.&反应时没有气泡产生鉴别混合物中是否有I H%.&固体# 可以用还原剂将氧化物还原# 检验氧化产物# 如用氢气还原# 则检验是否有水生成# 如用 .还原# 则检验是否有 .$气体产生%!$#因为I H$.%是红棕色的#I H .是黑色的# 若方法5成立# 那么颜色变化是由红棕色变化为黑色# 但从颜色并不能正确判断# 因为亦可以生成黑色的I H%.&#( I H$.%+ + +高温& I H%.&9.$*若方法:成立# 则下列反应成

141、立($ I H$.%+ + +高温& I H .9.$*# 灼烧前后的质量之比为($#! ( ,&#) $=! ,+# 若质量之比是% ,$ +# 则发生了反应( I H$.%+ + +高温& I H%.&9.$* 最后的分解产物是I H%.&(结合两种方法的分析# 方法:要严密# 因为此方法涉及了定量的计算# 而方法5仅仅是定性地从颜色来观察# 不严密%课时作业! 十一!$!%#!# 解析$铜与硫反应生成 N$-%!&#!# 解析$铜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 解析$ N - .&与 N - .&$ ;$.是两种不同的物质%!*# !# 解析$ 铜绿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 水& 二氧

142、化碳%!+#!# 解析$硫酸铜为白色粉末%! ,#!# 解析$水银是单质汞的俗称%! ! $! %#!# 解析$金和银的价格昂贵%! &! ! ($ !# 解析$铜& 镉都是有色金属# , 铬- 才是黑色金属#5错 废旧电池的回收是因为其中含有镉镍等污染物# 镉是致癌物质# 还会造成土壤污染#:不正确 由题给信息看# 铜& 镉等污染物能够影响蚯蚓的4 75#4错% :!# 解析$金属镁的制备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镁# 而金属铝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氧化铝得到# 因为氯化铝是共价化合物#:项错误%& !# 解析$7 8 .;9; 3 =7 8 3 9;$.# 由元素守恒可知#!7 8=!; 3=, J

143、1 2 3$6/!#, J , * 6=, J , &1 2 3# 所以钠的质量为(, J , &1 2 3 #$ %0$1 2 3/!=, J + $0% :( :!# 解析$不锈钢属于合金# 含有非金属元素碳#5项错%4项中# 在潮湿空气中# 铁板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而镀锌铁板因为锌比铁活泼# 锌铁构成原电池# 锌作负极先牺牲而使铁受到保护%) !# 解析$ N ;在氯气中燃烧的产物应该是 N 3$和; 3%* !# 解析$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 都会生成7.或7.$# 所产生的气体相同# 不能区别开来#5错 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 溶液的颜色都是蓝色# 不能区别开来#:错 两种样品中

144、铜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同# 取两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在高温灼烧# 残留固体成分相同# 颜色相同#质量不同#对#4错%+ !# 解析$反应$ N$.9 N$-=( N9- .$*中# 铜元素由9!价转化为,价# N$.和 N$-都是氧化剂# N$-同时也是还原剂%! , 4!# 解析$金属铜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所以使用铜器皿比较安全 铜属于重金属# 铜盐有毒# 因 N$9离子会与蛋白质作用# 使蛋白质变性%! ! 4!# 解析$5项# 不锈钢都含有等非金属元素:项# 流通硬币的材质是合金项# 明代还没有铝制品4项# 一般来说# 合金熔点比各成分金属低# 硬度& 强度比各成分金属大%! $ ! N$!

145、.;$ .%. N!.;$ N .%/ 或 N .%!$.!%;$.;!;.;&;.9$ N!.;$+ + +,;$.;!;.;& . .; 9 N$.9$ ;$.!医学上可用这个反应检验尿液中的葡萄糖!&% N$.9! & ;7. + + +%( N!7.%$9$ 7.*9) ;$.! 金刚石!石墨!富勒烯!( , 或碳纳米管等# 解析$框图题# 通常要先找出具体的物质%本题突破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口较多o 一是红色沉淀w为o do dC为o de eoe 继而推出 含o do d 二是反应!用于印刷电路板e 继而推出w

146、e 金属e 为o dd e 棕黄色溶液e 含w oo dde 浅绿色溶液e 含w oo d 三 是Ce 黄 绿 色 气 体e 为o oe 继 而 根 据dew oo e d ew oo e 可推出d为w o o od 为w o o od 为o d o oe从 oe 金属20 0 0 0edew o o oe 可 知 为 o do为w oe从o Ceo o200e e o e de 有漂白作用e e 可推出d为 o do为 o e另一条推导思路oo的原子半径最小e 为 d ooe o e d 由oe e dodd中两种元素组成o e 则odd中有氧e e e 再结合oodd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

147、? oo d oododd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o e 可以确定d为氧e e do为碳eoe e进而推出 e 由 dod 中的两种元素组成d 无色非可燃性气体e 为o oe最后e 从 e o 200e eo d o oe oe o e eo oe 可 知e 是 含 有o do 的 碳 酸 盐e 所 以 是o d o o或o doe eoo oeeoeweo do e 200oo de oeoe 从蓝色可确定为o do e e 从无色气体可以确定e e 然后根据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即可eeoeo o可以还原成正四面体结构的晶体 e 即化合价降低e 显然生成了金刚石e 它的同素异形体必须为碳的单质e? o

148、 ?e?eo doo!eoeo do do doo!eoe 形成酸雨!硫酸d 硫酸铵!eoe 电解池中e 粗铜作阳极e 精铜作阴极e 电解质为硫酸铜溶液e阳极上发生氧化反应e 粗铜中的铜以及比铜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进入溶液e 不如铜活泼的金属沉入电解槽形式o 阳极泥o d 溶液中的o do 得到电子沉积在阴极上e 从而达到精制o d的目的!eoe # 解 析$ e?e 铜 的 质 量 百 分 含 量oo d w o ooeo o w o oe eo dow o ooeo o w ooe eo dooeo o oe eo d o oeo de eoeo o w ooe eeoeo do do do

149、o的o d由 ?价被还原为o价e 作氧化剂do doo的o由 o价被氧化为 o价e 作还原剂eeoe 处理o o尾气一般为循环制备硫酸或用氨水吸收e最后可得到e oeoo o等有价值的化学品eeoe 稀盐酸可以同o de eo与o d o o反应e 但不能与o d反应e 所 以 稀 盐 酸 可 用 来 除 去 铜 器 表 面 的 铜 绿oo d o oeo de oe o e 正确e铜表面不能形成致密氧化膜d 铜和浓硫酸在加热下才反应e 错误e因为w o比o d活泼e 所以w o o d形成的原电池中ew o作负极e更容易被氧化生锈eo错误e蓝色硫酸铜晶体受热转化为白色硫酸铜粉末e 有新物 质

150、生 成e 属于 化学变 化do d o o可用作消毒剂e 但与前者没有因果关系e 正确e? o ?e?eo dood o!粗铜!o do eoew o ! o !o o!o w oo o ooo w oo o o # 解析$用o oo的w o o o溶液腐蚀有铜箔的绝缘板印刷电路板时发生反应o w oo + + + o do w oo o do e 废液中会含有w oo do do dw oo d 加入铁粉后e 发生反应oo w oo + + + w oo w oo dw o o d + + +o o d w oo d 滤渣中含有过量的w o和o de 加入盐酸e+ + +w o o o w

151、o o o o*d 通入o o后eo w o o o o + + +oo w o o oe课时作业! 十二? ?e?e?!# 解析$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eeoeeoe?!# 解析$金刚石是立体网状结构e 外观是正八面体eeoe?!# 解析$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e ?eeoe!eoe!eoeeoe?!# 解析$o w o o+ + +点燃o w oeeoe!e? oe!e? ?ee? oe?!# 解析$硅在地壳中的含量仅次于氧ee? oee? oe?!# 解析$硅在常温下可以与强碱等发生反应ee? oe?!# 解析$二氧化硅可以溶于弱酸氢氟酸ee? oe?!# 解析$单质硅可以用

152、于制造晶体管和集成电路e 二氧化硅可以用于制造光导纤维ee? oeo ?o!# 解析$水晶的主要成分是o d oe 而非硅酸盐e#错e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o d oe 而非单质o de错eo ? !# 解析$铁的活动性是不会改变的e 只是月球上没有氧气e 故在月球上存在游离态铁e 错误eo ? !# 解析$刚玉和金刚石的主要成分分别是三氧化二铝和碳e 故 错误d 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e 正确d 普通玻璃和普通水泥都是常见的硅酸盐材料eo正确d 沙子和石英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e 正确eo ? !# 解析$硅酸盐指的是硅d 氧与其他化学元素e 主要是铝d 铁d 钙d 镁d 钾d 钠

153、等e 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e 故青石棉是一种硅酸盐产品d 青石棉是一种纯净物e 不可能含有一定量的石英晶体d? o eo w o ew oo oeo o d oe o 跟硝酸反应时e 失去o 电子e 故能使? o被还原eo ?o!# 解析$o d o虽是酸性氧化物e 但不能溶于水生成相应的酸eo错误eo ? !# 解析$ 项ed d与o o反应生成d o 和doe 灼烧do升华e 最终 得d o e 属 于纯 净物d 项e 恰 好 反 应 生 成 o o和 oo e 灼烧 oo e 最终得到 o oe 属于纯净物do项e 二者恰好反应生成 oo oe 灼烧e 最终得到 oo oe 属于纯净物

154、d 项e 反应后得到硅酸和碳酸氢钠e 灼烧e 得到o d o和 oo oeo d o和碳酸钠需高温下才能反应e e 不是纯净物eo ?o!# 解析$o d o不能直接生成 oo d oe oo d o也不能直接生成o deo ? !# 解析$o o与 反应会使 烧瓶内压强减小e 水槽中的水会被倒吸入烧瓶中d 中水会进入试管do中因o o与 反应使 瓶内压强减小e 使w瓶中水进入 瓶e 故 d do都能看到实验现象e 能达到实验目的e? o ? !# 解析$o o溶于水oo o o o oo oe oo o习题详解! )!的酸性比盐酸弱# 而比硅酸& 铝酸! 即氢氧化铝 强%根据溶液中酸与盐反应

155、的规律# .$通入 8 3$溶液无明显现象! 弱酸不能制强酸 过量 .$通入7 8$- S .%&7 8 5 3 .$有白色沉淀;$- S .%&5 3!.;%产生 过量 .$通入 饱 和7 8$ .%溶 液 中(7 8$ .%9 .$9 ;$.=$ 7 8 ; .%# 生成的7 8 ; .%溶解度比7 8$ .%的溶解度小而结晶析出 过量的 .$通入 8!.;$溶液中最终生成 8!; .%$而无沉淀析出( 8!.;$9$ .$= 8!; .%$%! ! !? ?!9 & !$- S .$!- S .$9 $ + + +高温- S 9 $ .*!% 8 - S .%!7 8$- S .%# 解

156、析$由,5为地壳中含量仅次于氧的非金属单质# 其晶体结构与金刚石相似- # 推知5为- S# 根据:加碳200高温59V#:加氧化钙20 0 0 0高温#:20 0 0 0 0加氢氧化钠49;$.# 不难推知:为- S .$#为 8 - S .%#4为7 8$- S .%! $ !,5!?!最外层均有&个电子# 最内层均有$个电子!$ 氢氟酸!- S .$9& ; I=- S I&*9$ ;$.!%!- S .$97 8$ .%+ + +高温7 8$- S .%9 .$*7 8$- S .%9 .$9;$.=7 8$ .%9;$- S .%.#5&:&!& ,D# 解析$本题首先根据5元素单质

157、及化合物性质推断出5为- S# 并依据5&: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得出:为碳的结论# 然后结合- S .$等特殊性知识作答%!5元素单质可做半导体材料# 含5元素的某化合物是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 可知5为硅元素# 比硅相对原子质量小的同族元素为碳%!$为- S .$# 能与- S .$反应的酸只有氢氟酸%!%- S .$与7 8$ .%高温下反应生成7 8$- S .%和 .$#故含- S .$的材料! 普通玻璃& 石英玻璃 以及5 3$.%等都能与7 8$ .%在高温下反应# 故不能用以上材质的坩埚熔融7 8$ .%!& 若- S .$恰好或过量# 与 8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只有一个# 即

158、8 .%9- S .$+ + +高温 8 - S .%9 .$*%若 8 .%过量# 除发生上述反应外# 还会发生反应( 8 .%+ + +高温 8 .9 .$*%总之# 8 .%的多少决定了 .$的产量# 可通过以下关系式列式求解( 8 .%!$! .$! , ,0$ $ J &6%! 8 .%! ! $6! , ,0%! 8 .%=$ $ &6! ! $6%! 8 .%= ,0%混合物中 8 .%的质量分数( ,0! , ,0#! , ,D= , D%! % ! 8 .%9 .$9;$.= 8!; .%$!$ 大量燃烧煤& 石油等化石燃料!%;&!&:!# 解析$ .$微溶于水# 溶于水后

159、会与 8 .%反应# 导致 8 .%溶解%从原子守恒的角度去分析#!1 2 3 .$与&1 2 3;$反应时# 生成了$1 2 3;$.# 生成的另一物质中必有!1 2 3 和&1 2 3;# 由方程式的计量数可知#此物质必为;&%植物发生呼吸作用放出 .$# 其蒸腾作用与外界温度及水分有关# 与 .$的浓度无关 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吸收 .$# 且 .$溶于土壤的水而生成的;$ .%电离出的;9可以 改 良碱 性土 壤# 调 节W ;# 促进 植物 对 8$9&M 0$9的吸收%所以, 汽水- 浇灌植物能促进植物的生长%随着社会的进步# 对能源的消耗也将进一步增大# 所以不可能立即减少煤和石油

160、的燃烧%使用天然气等燃料也会产生 .$# 只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吸收大量的 .$# 且见效快%! & !;$- S .%!$ 7 8$.$9$ .$=$ 7 8$ .%9.$- S 9$ 7 8 .;9;$.=7 8$- S .%9$ ;$*$ M 0 9 .$+ + +点燃9$ M 0 .!% 用于制造光导纤维# 解析$单质5与:高温下反应生成单质4与气态化合物#又可与氧气反应生成V# 推测V一定为非金属氧化物# 而V又可与M 0反应生成单质5# 推测V为 .$#为 .# 则5为单质碳# .$与7 8$.$反应生成7 8$ .%# 验证了题意( 且&V&中均含有5单质中的元素 又因为单质4

161、能与7 8 .;反应# 而固态单质能与7 8 .;反应的# 在中学阶段有5 3与- S#5 3不能由碳单质与化合物反应制得# 所以推断4为- S# 则:为- S .$#I为7 8$- S .%# 而7 8$- S .%能与V! .$ &;$.反应生成7 8$ .%与;$- S .%#;$- S .%受热分解生成:!- S .$ %将上述物质代入框图知能实现图中的转化关系# 由此不难回答题目中的问题%课时作业! 十三! !#!# 解析$电解质首先必须是化合物%!$!%!&!#!# 解析$光照氯水发生的反应是($ ; 3 . + + +光照$ ; 3 9.$*# 逸出的气体是氧气%!(!)!*!+

162、#!# 解析$漂白粉的作用是杀菌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净水%! ,#!# 解析$制得的氯气应先通过饱和食盐水除去; 3# 再通过浓硫酸干燥%! !#!# 解析$单质碘有毒# , 加碘食盐- 中的, 碘- 是碘酸盐%! $# !# 解析$U : L与水发生的反应为(U : L9;$+ + +.; U .9; : L%! %! &! $ !# 解析$氯气为酸性气体# 能与碱性物质反应# 碱石灰为 8 .和7 8 .;的混合物# 属于碱性干燥剂#故不能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a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用于干燥氯气ewnL!o 解析a根据氯原子的结构可知其最外电

163、子层有d个电子 在反应中易得电子 作强氧化剂e因此 当氯气与变价金属反应时 由于其有强氧化性 变价金属反应后生成高价态金属氯化物e此题中 铁为变价金属 有dn和dw两种价态 与L dn反应生成L L L dwewnd!o 解析ad L L d中d L为d?价 L d为d?价 该反应过程中d L L d未变价 d正确ed L L d与硝酸银的反应中 无还原剂 故不可能生成d d d L d错误e 两种非金属原子之间成键一定是共价键 L对ed L L d与L反应时 得电子元素只有d L元素 d对ewnd!o 解析a 新制的氯水中含有dndeL dnedL d deddeL ddeL d dd等粒子

164、 光照氯水发生反应n dL d d+ + +光照n d L dddn* 故deL项错误e 氯水中的dd可使石蕊变红 dL d d具有漂白性 可使石蕊褪色 前者反应速率较快 后者反应速率较慢 故试纸先变红后褪色e 氯水久置 因弱酸?dL d d? 分解成强酸? 盐酸? 使溶液酸性增强 L d减小ewnL!o 解析adL d d为弱酸 应写分子式 d错误eL L的金属性较L L弱 L L不能置换出单质L L d错误eL对ed dn被强氧化性的L d dd氧化为d dndw d错误ednL!o 解析a空气中存在L dn 能和漂白粉中的L d?L d d?n反应生 成dL d d 使dL d d浓 度

165、 增 大 因 此 漂 白 效 果更好ednL!o 解析ad项 氯水中的dL d d见光分解生成氧气ed项 氯水中的dd与发酵粉中的d d d L dw反应生成L dneL项 氯水滴入d d d L溶液反应生成d Ln和d d L d 没有气体产生ed项 dnd与d dndn反应产生dnednd!o 解析a通入氯气后 发生的反应有eL dndn LdL Lndn L dden L Lnddw d Lddw L dnLn L Lwddn d Lndw L ddeL dndd dndwddndLd dndwdn L dddn dd 加热蒸干并充分灼烧后 Ln升 华 d Ln挥 发 L Lwd水 解

166、最 终 得 到L Lndw d d L ded dnd dw没有变化 d选项正确e? d nL!o 解析a干燥的L dn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强氧化性 可以漂白品红溶液ed dndned d L d ded L d d均因强氧化性能使品红褪色ed dn能与品红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而使品红褪色e 活性炭因为具有吸附性 可以吸附色素而使品红褪色e? ? nd!o 解析a 稀 盐酸 不与L L dn反应 d错 误e 无水L L L dn为黄褐色 L L L dn形成的烟为棕褐色 d错误e 甲烷属于饱和烃 与L dn发生取代反应 L错误eL dn与d d dd溶液反应生成d d L d和d d

167、L d d 在酸性条件下可发生 反 应eL dddL d dddn d+ + +dL dn* d dnd d正确e? n n?d!氯气有毒 且比空气重 用石灰可以把它转化为无毒的L d L dn?n?d!氯气密度比空气大!?w?do 解析a? 氯气有毒 用石灰可以把它转化为无毒的L d L dne?n? 氯气密度比空气大 钢瓶处理后 工人应立即转移到坡上e?w?d dnL dw能够吸收氯气 可以用浸有d dnL dw的 一 定 浓 度 的 水 溶 液 的 毛 巾 捂 住 鼻 子ed d dd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不能使用e? w n?L L dndw d L d? 浓?+ + +,L L L dn

168、dn dnddL dn*?n?#!?w?实验序号甲乙!合理合理#不合理合理因为甲同学收集的氯气中含有大量的杂质气体dL d 溶于水时也会与d d dL dw粉末反应而产生气泡?w?d!d d L ddd d L d dddnd dwLd dnd dwdL dn* ddnd? 产物中d dnd dw写为d d d d dw也可?o 解析a?n? 要停止实验 必须先移去装置 最后撤去酒精灯e ?w? 甲收集到的氯气中没有除去杂质dL d 对实验有干扰e ?w? 氯气可溶于水 所以固体间的反应氯原子利用率高 选d项e? w n?d!?n?L d ddwdd dndwddd2L d dndd dndw

169、ddnd?w?w n d ? w n? dn w? 或d n dd?o 解析a? 已知e 过碳酸钠具有碳酸钠和过氧化氢的性质 由此可以推断 过碳酸钠具有弱酸盐的性质 也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e发生还原反应则需要加入还原剂 d具有较强的还原性? 过氧化氢不能氧化盐酸? e?n?L d dn中L d的化合价为dw价 故L L d dw被还原 d dnd dw被氧化e其反应为en L d ddwdd dndwdn ddLn L d dndd dndwddnde?w?dL d dn2L d dn失电子? Ldnw d L d dn2L dd得电子w Ldn? 由此可以判断 wd d ddL d dn分解

170、转移电子为wd d d 即?d d ddL d dn分解 转移电子d n dd d de? w n?L L dndw dddn L dd+ + +,L LnddL dn*dn dnd!不能?n? 吸收L dn和d L d气体 以防污染环境d L d dd d ddLd d L d ddndeL dndn d d ddLd d L d dd d L d dddnd?w?dn与L dn反应产生的d L d与水蒸气结合生成盐酸小液滴!?w? 没有必要o 解析a ? 实验 室制 取L dn反应 的 离子 方程 式 为eL L dndw dddn L dd+ + +,L LnddL dn*dn dnde

171、!?dL d?L? nd d d dd?nd L ?dL? L nd d d 若盐酸全部反应 可生成? L nd d d n?wLd L wd d dL dn 但随着反应的进行 盐酸的浓度降低 而L L dn与稀盐酸不反应 故产生L dn的量小于d L wd d de?n? 装置d中dn与L dn反应生成d L d气体 当L dn过量时 进入d d dd溶液的气体是L dn和d L d 则d d dd溶液的作用是吸收L dn和d L d气体 以防污染环境e?w? 反应产生的d L d气体与灯罩中的水蒸气结合生成盐酸小液滴而产生白雾e?w? 反应中尽管能产生极易溶于水的dL d气体 但由于有流水

172、抽气管的作用 使装置d内d d dd溶液的上方气体压强不断减小 因而不会引起d d dd溶液的倒吸e课时作业? 十四? n?n!o 解析a硫难溶于水 微溶于酒精 易溶于二硫习题详解! !化碳%!$#!# 解析$在火山喷口附近或地壳的岩层里存在单质硫%!%!&#!# 解析$硫无论在空气中# 还是在纯氧气中# 燃烧产物只能是二氧化硫%!(#!# 解析$水比;$-的沸点高是由于水分子间存在氢键的缘故%!)!*#!# 解析$ 试管中残留的硫可以利用二硫化碳洗涤%!+#!# 解析$在二氧化硫与溴水的反应中# 二氧化硫表现出的是还原性%! ,#!# 解析$;$- .%的酸性弱于; 3%! ! $#!# 解

173、析$稀硫酸电离出的;9可以表现氧化性%! %#!# 解析$浓硫酸能作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 解析$冷的浓硫酸能使铁& 铝钝化# 故可用铁或铝制容器贮存浓硫酸# 稀硫酸则不可%! #!# 解析$浓硫酸与铜的反应除了体现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还体现了硫酸的酸性%! (#!# 解析$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 应立即用抹布拭去# 再用大量水冲洗# 最后涂上稀碳酸氢钠溶液%$:!# 解析$蛋白质的鉴别是通过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5选项正确 酸雨的W ;减小# 是因为亚硫酸被氧化成硫酸# 酸性增强#:选项错误 因为白酒在贮存的过程中生成了有香味的乙酸乙酯#选项正确 隔绝空气# 从而起到阻燃

174、的作用#4选项正确%:!# 解析$5项中- .$使溴水&OM R .&*;9褪色是因为- .$具有还原性# 能使品红褪色是因为其有漂白性#- .$不能使指示剂褪色 能使品红褪色的物质很多# 不仅仅是- .$项的这些漂白剂的漂白原理不都相同- .$和 3$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在溶液中发生反应- .$9 3$9$ ;$.=;$- .&9$ ; 3# 从而失去漂白能力%&4!# 解析$浓硫酸的, 吸水性- 与, 使蔗糖炭化- 不相称#使蔗糖炭化是浓硫酸显示了脱水性#5错误%浓硫酸与铜片的反应需要加热# 在常温下不反应#:错误%浓硫酸是一种干燥剂# 但是它是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的干燥剂# 所以不能干燥碱性气

175、体氨气#错误%!# 解析$7.$溶于水生成;7.%# 可将- .$氧化成- .$/&# 而生成: 8 - .&沉淀 3$与- .$反应的方程式为( 3$9- .$9$ ;$.=$ ; 3 9;$- .&# 有;$- .&# 则可生成: 8 - .&沉淀7;%溶于水显碱性# 可以与- .$反应生成!7;&$- .%# !7;&$- .%与: 8 3$反应生成: 8 - .%沉淀;$-与- .$反应可以生成-沉淀%(!# 解析$项中 N!.;$为蓝色# 所以没有探究的意义%5项中因为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 过氧化钠的氧化性可能将其氧化为高价态情况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数目和种类不变#:项的探究也有一定的

176、依据 红色出现的原因为7 8 .;与酚酞共存# 若红色褪去# 说明其中一种没有! 或全部没有 # 若消耗了7 8 .;则为其酸性所致#若酚酞消失# 则说明为其漂白性所致#4项有一定的意义%) 5!# 解析$ .$不是空气污染物#:选项错误 烟花爆竹的燃放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选项错误 采用人工降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4选项错误%* 5!# 解析$剩余固体! 含少量浓硫酸 倒入盛有少量水的烧杯 中# 发 现 所 得 溶 液 为 蓝 色# 因 此 白 色 固 体 为 N - .& 加: 8 3$溶液后所得白色沉淀是: 8 - .& 白色固体中夹杂的少量黑色物质中含元素 N和-# 但不

177、能确定其组成%+ 5!# 解析$!中置于空气中的浓硫酸因吸收空气中的水而放热# 故可从温度计读数来验证#放置一段时间后# 部分胆矾晶体表面会因失去结晶水而出现变白现象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硝酸钾溶液会因失去一部分水而析出晶体(中会因浓硫酸吸收烧瓶中的水蒸气而使其压强变小# 试管中的水会在导管中上升一段水柱%! , 4!# 解析$O$- .&和O$- .%中O和-元素的质量比均为% +! (# 不能推测该粉末为纯净物#5错%加入氯化钡# 也可生成: 8 - .%白色沉淀#:错%将粉末加入盐酸中# 产生气泡# 只能证明原粉末中有O$- .%# 不能证明原粉末中只有O$- .%#错%! ! ! 圆底烧瓶

178、& 分液漏斗!$ 3$9- .$9$ ;$.=& ;99$ 3/9- .$/&!% 红色鲜花褪色!吸收未反应的有毒气体# 防止有毒气体对大气的污染!& , J *D! 偏低!(4# 解析$!5装置中玻璃仪器还有分液漏斗& 圆底烧瓶%!$ 将 3$和- .$同时通入水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9- .$9$ ;$+ + +.;$- .&9$ ; 3%!% 干燥的氯气能够使鲜花褪色#- .$和 3$都有毒# 剩余气体需用碱液吸收%!& 实 验 过 程 中 有 关 反 应 如 下(7 8$- .%9 ;$- .&=7 8$- .&9- .$*9;$.# 3$9- .$9$ ;$.=;$- .&9$

179、; 3#;$- .&9 : 8 3$=: 8 - .&. 9$ ; 3#所 以 有!7 8$- .%=!- .$=!: 8 - .&=$ % %0$ % %0$1 2 3/!=, J !1 2 3由托盘天平图示可知# 物品与砝码放颠倒# 所以%! 样品= ! , J ,0 9 ! , J ,0 9 J ,0 /, J $0 =$ & J *0#$!7 8$- .%=, J !1 2 3 #! $ (0$1 2 3/!$ & J *0#! , , D= , * D%! 若滤液中出现浑浊# 测得沉淀质量偏少# 测定结果将偏低%!( 要保证测定结果准确# 除要求装置气密性良好外#还要保证- .$全部

180、被吸收# 所以应先点燃4处酒精灯#以防止- .$从:中逸出%! $ !- .$9: 8$99$ .;/=: 8 - .%. 9;$.!- .$9.;/=; - ./%!$ 过滤!; 3 !%: 8 - .&!$ - .$9$ : 8$99.$9$ ;$.=$ : 8 - .&.9& ;9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o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 解析ownLo de为酸性氧化物C 通入碱溶液中生成相应的盐和水Co de dwd Le d o de. edC 通入过量o de时C 由于 eo de为二元弱酸C 所以得到酸式盐C! dw o deLe为强电解质C

181、 在溶液中以 de C o dde形式存在C 离子方程式为o de d d o ddeCweL 固体C 液体分离用过滤的方法Co de通入溶液中可能被de氧化C猜测白色沉淀可能为 d o de或 d o deC故试剂d选盐酸C 为避免对其他离子产生影响C 不能选 eo de或 ddeCweL d o de不溶于盐酸C考虑空气中的de将o de氧化Ce o de e de de e ed e d o de. e Cn e nwnL 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C 打开止水夹d和 C 关闭止水夹 C 用手捂热w 或微热L 圆底烧瓶dC 若 中有气泡冒出C 移开手掌w 或热源L 后C 处导管内有水上升C 则证

182、明d装置的气密性良好weL!#!weL 品红溶液褪色weLd!除去o de并检验o de已被除净D 解析ownL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 要求只能有一个气体出口C 因此要打开活塞d和 C 由于气球体积可以膨胀C因此要关闭活塞 CweL 通过气球储气C 可以将储存的气体按要求放出C故操作顺序为Cw 为贮存气体做准备L C!w 发生气体L C#w 将气囊中的气体排入后续反应装置进行反应L CweLo de具有漂白性C 故品红褪色CweLd装置的目的是吸收o deC 且检验o de是否除尽C 因此只要d中的颜色为蓝色C 就说明o de仍能被吸收C课时作业? 十五?nnwnLweLn!D 解析o氮的固定指

183、的是氮元素由游离态变为化合态CweL!weLweLn!D 解析oe ddew 红棕色()Ldedew 无色L C 降低温度C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 颜色变浅CweLn!D 解析odde易溶于水C 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weLn!weLweLn!D 解析o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C 可生成白烟wd e dL Cwn eLwn nLn!D 解析o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如草木灰混合使用易使肥效损失Cwn eLn!D 解析o加热氯化铵分解生成的d e和 d在容器上部又能反应生成氯化铵Cwn eLn!D 解析o浓硝酸具有强腐蚀性C 应盛放在带有玻璃塞的棕色细口瓶里Cwn eLn!D 解析o铁在冷的浓硝酸中会

184、发生钝化Cwn eLwn eLn!D 解析o黑火药的主要成分是 ddeCo和 Cen !D 解析o 项C 由于de很不活泼C 故而作为保护气C不参与化学反应C 也即无循环可言Cen !D 解析od项C de易溶于有机溶剂C 故可造成烧瓶内压强立即减小C 正确C 项中d d d 不可以被 e吸收C所以不可以形成喷泉C 项C 当空气将水压入烧瓶内与d e接触时C 则会产生倒吸C 正确Cd项C 浓硫酸溶与水放热C 造成锥形瓶内气体膨胀C 而将浓氨水压入 d中C引发倒吸C 正确Ce n !D 解析o若铁反应后全部转化为 e C 则铁铜共失去e(d d d dC 被还原的 dde为e(ed d dw 硝

185、酸的还原产物为ddL C 此时剩余的!wdddeL we ede(eLd d dC 当铁被氧化成 e 后C 被还原的硝酸多于e(ed d dC 所以剩余!wdddeL3we e de(eLd d dC 因e e(d d d $e(ed d dC 故一定有 e 生成C 但无法确定铁是否全部转化为 e Ce n !D 解析o从反应流程来看C 镁元素的走向为C d2 de 2 dwd Le2 d dC 最后得到的固体是 d dC 从金属镁与硝酸反应得出C d$ de $e dCe dde$ded$e dC 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可知Ce d$dedC 求出!w dL nd d dC 根据镁元素的守恒C 最

186、后 d d的物质的量为nd d dC 质量为e edC 选项正确Ce n !D 解析odde和溴蒸气在性质上有许多相似之处C!均有氧化性C#溶于水后溶液呈酸性C能与碱反应C鉴别溴蒸气和dde不能用淀粉 试纸C 碱溶液等Ce n !D 解析o除去de中的少量deC 通过灼热的 网Cd错C 除去 de中的少量 dC 通入饱和d d de溶液C 错C 除去 d溶液中的少量 d deC 加入适量 d 溶液Cd错Ce nd!D 解析o wddeLe受热分解产生的混合气体中de体积分数为neC 等于空气中de的体积分数wneL C 故木条复燃是因为硝酸铜分解产生了氧气和二氧化氮共同作用的结果Ce nwnL

187、d ! !weL 干燥气体!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weL 不会!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C 氢两种气体weL 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反应!有红棕色气体产生weLe d e e de催化剂+ + + +,e dd e edweLd e!dddeD 解析ownL 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有三类C 固体 固体不加热制气体C 固体 液体w 或液体 液体L 不加热制气体C 固体 液体w 或液体 液体L 加热制气体C制取氮气的反应类型属于C 液体 液体加热制气体C 所选装置为dC 制取氢气的反应类型属于C 固体 液体不加热制气体C 所选装置为 C weL 甲装置有三个作用C 使两种气体混合均匀C 用浓硫

188、酸干燥C 通过观察气泡控制氢气和氮气的流速C 使其达到最佳原料比C weL 由于合成氨是一个可逆反应C 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难溶于水的氮C 氢两种气体C 所以不会产生倒吸C weL 因为氨的催化氧化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C 放出的热量使铂丝保持红热C 生成的dd遇到空气中的氧气会生成ddeC 观察到有红棕色气体生成C weL 由于dde溶于水后生成 ddeC硝酸与氨水反应习题详解! #!生成硝酸铵# 所以反应结束后锥形瓶内的溶液中除了含有;9&.;/外# 还含有7;9&7./%! , !% N 9* ;99$ 7./%=% N$99& ;$.9$ 7.*!$!&4&V!#$ 7.9.$=$ 7.$!

189、%!接收被气体压出形管的液体# 防止稀硝酸溢出#关闭形管右端导气管上的活塞# 反应产生的气体将形管右端管内的稀硝酸向下压# 使铜丝与稀硝酸分开# 反应停止!&4# 解析$!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要注意电荷的守恒!$!能够包裹丝状材料的物质不能先于铜与稀硝酸反应# 所以5&:选项不行#红棕色的气体是7.$# 原因是生成的7.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 该实验装置是防止产生的气体与空气接触# 长玻璃管的作用是排稀硝酸# 防止稀硝酸溢出 关闭活塞# 将稀硝酸向下压#从而使铜丝与稀硝酸分开# 反应停止 !& 不能用排空气法来收集7.# 因为7.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只能用排水法#和4符合题意#V装置是洗

190、气装置%! ! !% N 9$ 7./%9* ; + + +9% N$99$ 7.*9& ;$.!$ 不能!因为圆底烧瓶中有空气# 空气中的氧气会与7.反应生成7.$# 出现红棕色!% 关闭止水夹# 将干燥管放入带有水的烧杯中# 若干燥管内的液面比烧杯中的液面低# 且过一段时间后干燥管内的液面位置保持不变# 则表明该装置的气密性良好铜片溶解# 且表面有无色气泡产生# 溶液变成蓝色# 液面下降!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防止污染环境# 解析$! 掌握了铜与稀硝酸的反应即可写出离子方程式%!$ 由于圆底烧瓶中有空气#7.又极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化合生成7.$# 所以不能证明生成的是7.气体%!% 题中操作

191、使铜与稀硝酸的反应避免了空气的干扰#因此现象就只有铜片溶解# 表面有无色气泡产生# 溶液变成蓝色# 液面下降 注射器抽取干燥管内的气体为7.# 取下注射器# 再抽取一定量的空气# 又会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目的 是让7 8 .;溶 液 把 气 体 反 应 掉# 防 止 污 染环境%课时作业! 十六!#!# 解析$!;原子中没有中子%!$#!# 解析$质量数是指忽略电子的质量# 将原子核中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 解析$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解析$! &)7和! &(不是同种元素%!#!# 解析$由于同位素的存

192、在# 导致原子的种类多于元素的种类%!(!)!*!+#!# 解析$短周期中# 相邻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也相差*%! ,#!# 解析$;和6 S原子序数相差$# 且属于同一主族%! ! $! %#!# 解析$第一周期的元素是从氢开始的%! &#!# 解析$第一周期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从!个增加到$个# 过渡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最多为$个%! $ 5!# 解析$在中性原子中# 核外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故该元素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 ) /! ! * = )% !# 解析$.&.%&.$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它们之间互称同素异形体%& :!# 解析$C为I元素#M为 3元素#T为

193、-元素# 非金属性(M$T# 原子半径(T$M#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要表示核电荷数% 5!# 解析$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一般形成离子化合物# 但也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 如;M R .&5 3 3%#5正确 在原子和分子中# 质子数和电子数都相同#:错误 元素周期表中# 最长的周期含有% $种元素# 而不是% (种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或*# 但是也有特殊的# 像 .&7.&- .$&? 3&: I%等均不符合$或*电子结构%( !# 解析$5项# 中子数为% &/! (=! *# 故错:项# 酸性强弱只与;9的浓度有关# 而与质量数或中子数无关#故错项# 原

194、子的化学性质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 与质量数无关# 正确4项#&7的质子数分别为(和)# 故质子数相差!#4错%) !# 解析$由题意知#B应在C的下一周期# 由于T的质子数比C少+# 故C不可能为I# 由此可推测#B为O#C为 3#T为.%三者构成的O 3 .具有强氧化性# 故而有漂白性#项正确 相同电子层排布# 核电荷数大的离子半径反而小# 故5项错O不属于短周期元素#:项错 3为第-5族#4项错%* !# 解析$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确定# 需要知道该元素的各同位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才能得到%根据元素周期表结构#! ! *号元素是第七周期的,族元素# 是非金属元素%+ 5!# 解析$设C的质子数为

195、(# 则的质子数为(9*#T的质子数为(9# 所以(9!(9=$ !# 得(=*# 则C为氧#为硫#T为铝#B为碳%5项#5 3为金属元素# 故错:项#;$.能形成氢键# 故沸点最高# 正确项#5 3%9与.$/均为7 H的电子层结构# 正确4项#-$/形成与5 L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显然半径比5 3%9大# 正确%! , :!# 解析$处于元素周期表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 既表现金属性# 又表现非金属性#5错误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它所处的主族序数# 也等于其最外层电子数#:正确项所述# 大多如此# 但有例外# 如;9是,电子稳定结构#6 S9为$电子稳定结构#项错误 同一主族

196、元素的原子# 其化学性质相似# 但不是完全相同#4错误%! ! :!# 解析$主族的非金属元素正化合价数可以很多#如 3(9!&9%&9&9)# 只有最高价才与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才等于族序数#5错误 同族元素的原子随核电荷数的增加# 非金属性减弱# 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正确CwnLon族元素的阳离子与上一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ed错误C 前三周期元素中共有非金属元素o d种e 错误eo o o !# 解析$由题意可知ed为wn族ed为on族edod可以是nodLnodLn no

197、dLn nod等化合物e 故nLn错误Cn n与d可 以 形 成n nodoen与d可 以 形 成nodoed错误Cdod可以是离子化合物n nodLn node 也可以是共价化合物nodLnode 正确eo d o?o? ? ? ? ?!?o? 弱于?d?dno nod dd? 浓?+ + +,d d do*no nod?d?o nodod d d+ + + +oo nodndo*?d?n n ndo!?d? ?d(dd)?d ded d ddo# 解析$?o?d所处的周期序数与主族序数相等ed只能是n de 继而推出d为ded为ned为de?o?dLd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是硫酸$碳酸e 故非

198、金属性d强于de?d?d与nod dd发生归中反应e 从元素守恒看e 肯定有水生成e 另外为一气体e 从化合价看e 只能是d doe?d? 比d质子数多o的元素为de 存在nodo转化为nod的反应e?d?n的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为ndeo ndndodo ndoe 得混合物nd?on? 和ndo?on? e 再用n n dn吸收e 从氧化还原角度看e 应发生归中反应Cndnndono n n dndo n n ndonnode?d?d?d?ndo?d + + +?d do?d?!o5dd(d ded d ddo?ed n d?d?nd do?d?do n dodd?d?o5ddd)d d

199、ed d ddo?en d与d do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d n d?d?nd d do?d + + +?d d?d?no n dodd?d? e 此反应的o5可由?d?od得eo5ddd)d?dd(?d?d(dd)?d ded d ddoeo d o?o?d !d!n d !d d !d d !?o?d!dod?d?nod dd!ddn!n d?dn?d!nd d dd!d d?dn?o!nd d dd!d dn!?d?d dono dnddd ddnd d ddnnod?d?n d?dn?dnddnddn d dono nod# 解析$依已知条件推断nLnLdL Ld分别为dLdLn

200、 dLd dLd de 再回答相应的问题eo d odnd!nodo!nod!n nodo!n nod!o d dono n nododo n nod ddndo# 解析$由n n形成气态化合物甲中原子个数比为d d oe可知n为氢en为碳e 甲为dnde又d的原子序数大于ne 应为碳以后的元素e 而乙L 丙为液态可判断为共价化合物e 推测d为nLdLd或d dLdLdLd d等e 再由乙L 丙中nLd原子个数关系推出乙L 丙分别为nodoLnodC 最后丁L 戊可定eo d o?o? ?!?o? ?d? 初步判断d为盐酸e 为氢氧化钠e 既与盐酸反应又与n n dn溶液反应的单质是金属铝?d

201、?o?d?d n d ddonn ddnnd noddd n d?dn?d.?d? 负极!d dono dddo d dd# 解析$由反应?可以推测是电解饱和食盐水en是n n d den和d是no和d doe 生成的d是n d de 符合题意e所以d是氢元素Ld是钠元素Ld是氯元素e 单质d和盐酸反应e 同样和 ?n n dn? 反应e 所以d是金属铝e 由dLdLd的转化关系可知e 反应?是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反应得到d doe 生成o d d dd doe 作为还原剂的盐酸是od d de 所以产生o oo on的气体e 被氧化的盐酸是od d de课时作业! 十七no o?o?o!# 解析

202、$核外电子首先排布在能量低的电子层e?o?o!# 解析$各电子层最多排o!o个电子e?d?o !# 解析$ 稀有气体n d的最外层也只有o个电子e?d?o!# 解析$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e 半径越小越容易得电子e?d?o!# 解析$n ddn的氧化性远不如n dn强e?d?o!# 解析$d don的最外层电子数为o de?d?o!# 解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粒子可能是阳离子或原子或阴离子e 不同粒子间的化学性质有差异e?d?o!# 解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符合C 序大径小C e?d?o!# 解析$当d层上排有电子时en层上一定排满了d个电子e 而d层最多只能排o d个电子e 所以某原子d层上电子

203、数为n层上电子数的d倍即d o个e 错误e?o d?o?o o?o!# 解析$氢化物的化学式为node 说明d是do价ed的最高正价为nd价e 最外层有d个电子e 是非金属元素e 最高价含氧酸的化学式是nod dde?o o?o!# 解析$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 绝 对 值 相 加 等 于de 最 高 价 氧 化 物 分 子 式 为dod!e 则其氢化物的分子式为dndd!e?o d?o!# 解析$d无正化合价e?o d?o d?o!# 解析$d d不与冷水作用en d金属性弱于d de 更难与冷水反应eo o !# 解析$据同主族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可推导出nLn项正确e从递变性

204、上可推出d项正确? 结构相似时e 从上至下分子间力增大e 沸点升高? e 项错误? 从上至下氢化物稳定性减弱? ed on!# 解析$dLdLdLd均为 短周 期 元素e 且 具 有 相同2dod的电子层结构e 显然ed只能是de 所以ed为n ded为n ned为den项判断正确ed od!# 解析$由n的原子结构示意图e 可确定,只能等于oe 则质子数为o de 即为d ded可与d do发生置换反应e可以推断应为d de 由原子序数d#d #ne 所以d为n de由dLd的电子式知ed为do价e 则为第on族短周期元素e 可能为d或d de 所以n项Ln项不一定正确Cd项e 无论是n d

205、Lnd de都 比d d nd稳 定e正 确C 项e碱 性d d?dn?o$n d?dn?de 故错e习题详解! %!4!# 解析$同一周期# 从左到右#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 金属的熔沸点逐渐增大#5选项正确 同一主族# 从上到下# 非金属性减弱# 对应的阴离子的还原性增强#:选项正确;和6 S在同一主族# 所以;9的半径小于6 S9# 而6 S9和;/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核电荷数越大# 半径越小# 所以6 S9的半径小于;/#选项正确 酸性越弱# 对应酸根越容易水解# 其盐溶液碱性越强# 因为酸性甲酸$乙酸$碳酸# 所以同浓度的甲酸钠& 乙酸钠& 碳酸钠溶液的碱性由弱到强#4选项错误%(4

206、!# 解析$B和C的原子序数之比为()# 由此推知#B为碳#C为氮或B为镁#C为硅# 结合其他信息推知#B为镁&C为硅&T为磷&为氯%硅单质是原子晶体#5正确 氯化镁是离子化合物#:正确 氯气与磷反应可生成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正确 磷酸是中强酸# 高氯酸是强酸%):!# 解析$,5族元素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但原子的次外层只有$个电子%*!# 解析$_只有/$价# 且原子半径小# 所以_为.元素G的最高正价为9(价# 最低价为/$价# 所以G为-元素6的原子半径最大# 化合价为9$价# 所以6为M 0M的原子半径介于M 0和-之间且化合价为9%价# 所以M为5 3 而F的原子半径在M 0和.之

207、间且化合价为9$价# 所以F为: H%选项5中由于;$.中存在氢键# 所以沸点(;$_$;$G 选项:中由于M 0的金属性比: H强# 所以与; 3反应的速率(6$F 选项中5 3和.形成的化合物具有两性 选项4中M 0$9只有两个电子层而-$/具有三个电子层%+5!# 解析$从题中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得出为元素周期表在右上角的一部分# 由此可以依次判断出各元素(G为; H#B为7#C为-#T为: L%B的气态氢化物为7;%# 而C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 .&# 它们反应生成盐# 为硫酸铵#!正确%C&T的气态氢化物分别为;$-&; : L#; : L的水溶液为强酸#;

208、$-的水溶液为弱酸# 故#正确%说法符合客观事实# 正确%T的原子序数为% # 而C的原子序数为! (# 故(正确%T所在周期为第四周期# 从! +号元素开始# 到% (号元素结束# 共! *种元素# 故&错误%! , !# 解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 所以它的最高价为9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由于元素存在同位素原子# 所以中子数就不一定为(%! ! !# 解析$选项5中#与- S属于同主族元素# 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 即;&比- S ;&稳定 选项:中#.$/与I/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根据电子层相同# 核电荷数小的# 离子半径大# 所以.$/半径大于I/半径选项中#7 8与 同主族# 随

209、着核电荷数的增大# 原子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 即失去电子的能力( $7 8 选项4中# 根据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所以酸性(;%? .&$;%5 .&%! $ !7!- S !-!$O!I!5 L!%; 3 .&!O.;!5 3!.;%!% ; 3 .&95 3!.;%=5 3! 3 .&%9% ;$.!; 3 .&9O .;=O 3 .&9;$.!O .;95 3!.;%=O5 3 .$9$ ;$.!&I!O!7 8!钠与冷水剧烈反应# 放出氢气# 并生成强碱7 8 .;# 镁与 沸 水 才 反 应# 放 出 氢 气# 并 生 成

210、中 强 碱M 0!.;$! 3 !将 3$通入无色的溴化钠溶液中# 溶液变 棕 红 色# 发 生 的 反 应 为( 3$9$ 7 8 : L=$ 7 8 39: L$%! % !5 3!.;%9.;/=5 3 ./$9$ ;$.!$? ? ?!% 酸!5 3%99% ;$().5 3!.;%9% ;9!&- .$9 3$9$ ;$.=;$- .&9$ ; 3!; 3 !;$-!(-$/! 3/!7 89!5 3%9!) 3$.)!39;$.!3=$ ; E$1 2 3/!# 解析$!&B为金属# 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碱# 且两种碱可以反应生成盐和水# 则为7 8 .;和5 3!.;%#

211、 二者反应的离子方程式(5 3!.;%9.;/=5 3 ./$9$ ;$.%!$为7 8#可以和C形成$C# 则C为/$价# 为.5族元素# 且和钠同周期# 所以为-%$C为7 8$-#电子式为(? ? ?%!%B的硝酸盐为5 3!7.%# 由于5 3%9的水解(5 3%99% ;$().5 3!.;%9% ;9# 其溶液呈酸性%!&C的低价氧化物为- .$# 并且T和C同周期# 原子序数比C大# 所以T为 3%C的低价氧化物和T的单质反应的方程式(- .$9 3$9$ ;$.=;$- .&9$ ; 3%! 非金属性越强#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越强# 由于非金属性( 3 $-# 所以气态氢化物的

212、稳定性(; 3 $;$-%!( 对结构相同的粒子# 核电荷数越大# 则离子半径越小# 所以离子半径7 89$5 3%9#-$/$ 3/%由于-$/& 3/离子有%层电子#7 89&5 3%9离子有$层电子# 所以离子半径-$/$ 3/$7 89$5 3%9%!)T的最高价氧化物 3$.)是酸性氧化物# 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酸( 3$.)9;$.=$ ; 3 .&#, $ 1 2 3 E的热量# 故+5#,# 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39;$.!3=$ ; E$1 2 3/!%! & ! 第%周期&% 5族!$!9& ;7 .%! 浓+ + + .$*9& 7.$*9$ ;$.#$ 7

213、8$.$9$ .$=$ 7 8$ .%9.$!%# 解析$由五种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和主要化合价可知#(;#G(7 8#B(.#C(7#T(%所以! 半径最大的是7 8# 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周期&%5族 !$T的单质与C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即碳与浓硝酸反应#G$B$与T B$反应即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 碳与氧所形成的化合物有恶臭味的气体# 一定不是大家所熟悉的 .和 .$#据该气体与氧气发生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反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ewoL 且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变L 所以化学计量数皆为dL 据物料守

214、恒L 推知化合物为adCode e?e?Co Cd!a CoCdCo CCaa Co*CCoC或C a CCdCCCaa Co*CCoC!?o? ? ? ?d?o a CCCe e CoCoao CoCdCo a Co* CCo* Ce CoCCo CC# 解析$根据表格不难判断C为氢元素LC为碳元素La为氮元素LC为氧元素Lw为硫元素Lw为氯元素d?e?非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取决于该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L 元素的非金属性显然强于a元素d?o? 电子式的书写属于历届高考必考范畴L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d本问中CC a C的电子式虽然没有学过L 但可根据dCC a C中所有原子都达

215、到了 电子稳定结构d 尝试写出L 由于C原子最外层 电子L 要形成 电子稳定结构L 则必须要形成三个共价键L 同理LC原子要形成两个共价键La C原子则要形成一个共价键L 则其结构式为CaCda CL 电子式可根据结构式改写d第?d? 问考查了氧化还原型离子方程式的配平L 应当遵循电子守恒d 原子守恒d 电荷守恒d课时作业! 十七Cee?e?o?e!# 解析$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增强L 非金属性减弱d?d?!?d?e? ?e!# 解析$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L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减弱L 碱性增强d? ?!? ?!? ? ?e!# 解析$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原子L 质子数越大L

216、 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束缚力越大L 原子半径越小d?e ?e!?e e?e!# 解析$同周期非金属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从左到右依次增强d?e o?e!# 解析$同周期中%C族元素的金属性比C族元素的金属性强d?e d?oea!# 解析$锂d 钠d 钾属于同一主族L 核外电子层数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增多LC正确d 根据元素周期律可以推知L 第二周期元素由锂到氟L 非金属性增强LC正确d 钠与钾比较L 钾更易失去电子L 还原性更强La错d 氧与硫同主族L 氧的非金属性强LC正确ddea!# 解析$此题突破口是Lw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d倍Lw即CLwdw位于同一族L 所以w为

217、 Lw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比w原子的少eL 所以w为ada的非金属性小于 L 半径大于 L 所以C C错误dw元素最高价为C 价L 所以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可表示为Cow CdddeC!# 解析$根据题意L 符合条件的w可能为 a或e dw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可能是第二周期第,C族L 也可能是第三周期第.C族LC错dw!C能与w的单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L 说明w的非金属性比w的强LC错dw的非金属性比w强时L 一个原子所得电子不一定比w少? 如dC原子得电子比 原子多LC原子与 原子得电子相同? La错d eC!# 解析$!中C和w属于同周期元素L 氢化物的稳定性dC w$CoCd#中C

218、C和w C为第三周期元素L 原子半径dC C $w CL 而w C比C多一个电子层L 所以w C$Cdad da C属 于 同周 期 元 素L 其酸 性dCa C Cd$Co Cd$Cda Cdd eC!# 解析$由题目可知Lw w wd可能的物质有dC a C CddC C CCddw C a CddC C C Cdd又w与w在同一周期L 所以不可能形成Ca C CdL 故C错d 若w w wd为微溶于水的盐w C a CdLw w形成离子化合物w C CLC正确d 若w w wd为易溶于水的盐C C CCdLw w?CC? 不是离子化合物La错d若w w wd为离子化合物L 则w可能为Cd

219、adCLw为CLw和w形成的化合物均不是离子化合物LC错d ea!# 解析$制造半导体材料的元素主要集中在周期表中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d eC!# 解析$根据元素周期律比较酸性强弱时L 要注意必须比较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d d d非金属性越强L 其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越强d实际上C a C C的酸性比Coa Cd还弱LC错误dwC和a CC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L 核电荷数越大L 离子半径越小La错误d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与其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无关系d实际上酸性C w$C wLC错误d ea!# 解析$经分析知三种元素分别是C Cd wdadC C和 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是C

220、C?CC?d和Co w CdL 它们都不溶于水L 因此CdC均错dC C是电的良导体L w是半导体L 但a不能导电L 因此C错误de ea!# 解析$第%C族元素包括C和碱金属L 故C错d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L 单质的还原性逐渐增强LC错d碱金 属 与Co反 应 的 生 成 物 比 较 复 杂L 例 如C woCdC CoCodC CoC等L 故C错de e ea!# 解析$由图中周期表结构可知L!是CL#是CL是wL(是 L&是a Cde o eC!# 解析$当!ao时Lw是Cd 当!ad时Lw是a Cdw的原子序数为 L 是Cdw的最高化合价为C 或C LC不正确dw与w形成的CCdCCo等

221、化合物都不是酸性氧化物LC不正确dw可形成wCCd和w a C CdLa不正确dCa C和CCd都极易溶于水L 可以用来做喷泉实验de d e?e?Co?o?CCdCCd!CCCd? 或CCCodCCdLCoC?d? 二!-C!C w?d?o C C Co Co+ + +Co C C CCCCo*o C C CCCo C C Co Co+ + +Co C C C C CoCd Co*eC C CLCCe# 解析$根据字母在周期表中位置可知LCdwdwdwdwdwdCdwdw分别是CdadCdCdwdC CdC CdC wdw wL 熔点最低的单质可由单质的状态来定L 单质为气态的L 熔沸点较低

222、LCodCodCodwo为气态L 再据相对分子质量和分子结构可知L 熔点最低的为Cod ?o?Cdwdw三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有CCCddCCdCCddCCCodCCdLCoCd能促进水电离的应该是电离出的离子结合水电离出的氢离习题详解! !子或氢氧根离子# 所以为7;&7 .%# 因为铵根离子结合氢氧根离子生成氨水%能抑制水电离的是能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 所以有;7 .%&;7 .$&7;%$;$.!% 氢化物中热稳定性最大的应是元素的非金属性最强的# 所以为; I !&Z&0元素的单质为7 8&5 3# 溶于水时#7 8先 反 应 生 成7 8 .;#5 3与7 8 .;反 应 生 成

223、7 8 5 3 .$和;$# 如果完全反应#0中7 8为$ J %0即, J !1 2 3#5 3为$ J )0即, J !1 2 3# 二者恰好生成, J !1 2 37 8 5 3 .$# 溶液体积! , ,1 6# 所以浓度!1 2 3$6/!%! & !)!#(&)/!$7;%!%M 0%7$9( ;$.=% M 0!.;$9$ 7;%*!&7 8$.9;$.=$ 7 8 .;#$ 7 8$.$9$ ;$.=& 7 8 .;9.$*# 解析$因为和)的最高正价都是9!价# 所以它们是%5族元素 因为原子半径#)# 所以在)的上一周期# 由此可知是6 S#)是7 8%同理# 根据元素的化

224、合价规律和同周期& 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递变规律# 可以推出其余元素分别是(!).&#)M 0&()?&) 3&0)7&/)5 3%! !- S .$9$ .;/=- S .$/%9;$.!$7 3%!%; 3 .和7;%! 或写为7;%$;$.!&%7&# 解析$不难判断四种元素分别是5( 碳:( 氮( 氯4( 硅%!$ 由于7原子最外层有个电子# 而 !原子最外层有)个电子# 欲使双方都达到*电子的稳定结构# 须使一个7原子与%个 3原子形成%对共用电子对# 形成的化合物是7 3%!% 根据广义水解的概念#7 3%与水反应的过程是( 带负电的,7- 结合;$.中带正电的,;- 形成7;%#

225、 带正电的, 3- 结合;$.中带负电的,.;/- 形成; 3 .%!&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在化合物C中#原子形成了&个共价键#7原子形成了%个共价键# 它们分别呈9&价&/%价# 所以化合物C的化学式为%7&%! ( !I H .!I H$.%!I H%.&!$;$! .! E$1 2 3/!# 解析$由可假设M为; 由(可知5 :&5$:%&5%:&应为I H .&I H$.%&I H%.&# 该五种元素中有I H和. 由#&可知B为#C为.# 则&T必有一种为I H 再由!)可知化合物T&T$为I H -&I H -$# 故为I H#T为-%课时作业! 十八!#!# 解析$化学键是使离

226、子相结合或原子相结合的作用力# 是分子内相邻原子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 解析$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引力和静电斥力%!%!&#!#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存在离子键# 也可能还含有共价键%!#!# 解析$离子化合物中也可能含有共价键# 如7 8 .;&7 8$.$&7;&7.%等%!(# !# 解 析$ 单 质 中 也 可 能 存 在 共 价 键# 如.$&?&等%!)#!# 解析$化合物7 8$.$&;$.$中存在非极性键%!*#!# 解析$稀有气体单质中不存在共价键%!+#!# 解析$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 一定有化学键断裂# 冰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 ,#!# 解析$只有稀有气体单质

227、不存在化学键%! ! $!# 解析$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化合时# 有可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如5 3 3%和: H 3$%! %#!# 解析$;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个电子# 它与 3原子通过共价键结合成; 3分子%! &#!# 解析$7;9&是一种常见的阳离子# 但不含金属元素# 而5 3 ./$&M R ./&是常见的阴离子# 但都含有金属元素%! #!# 解析$离子键的形成只是阴& 阳离子间的静电作用# 并不一定发生电子的得失# 如7 89与.;/结合成7 8 .;%$ :!# 解析$稀有气体单质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5错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也可能为离子化合物# 如(7;& 3&7;&7.%

228、等#:正确 非极性键也可存在于多原子分子或离子化合物中# 如(;$.$&7 8$.$等#错 不同元素组成的多原子分子里的化学键也可能存在非极性键# 如;$.$% 5!# 解析$7$中存在共价键#:错M 0 3$中只含有离子键#错7;& 3属于离子化合物#4错%& !# 解析$选项中只有 .$和(;! $.(! 葡萄糖 属于非电解质# .$溶于水产生;$ .%的过程中化学键被破坏% !# 解析$稀有气体中不存在化学键#5错 在同一个分子中只有相邻的原子之间存在化学键#:错 化合物中至少有两种元素# 故化合物中都存在化学键#错 化学反应中# 一定存在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4错%( !# 解析$7;%

229、的电子式为?%) 5!# 解析$5项#7 8 3晶体中是7 89与 3/间的静电作用形成的# 溶于水时# 将电离成各自的离子# 故离子键被破坏# 正确:项# 氨水的主要成分为7;%$;$.# 可以电离出离子# 故7;%$;$.是电解质# 但7;%不能自身电离# 故7;%不是电解质# 错项#; I中含有氢键#故沸点最高# 错4项#;原子最外层只有$个电子# 错%* !# 解析$物质熔沸点的强弱不一定与共价键强弱有关# 如分子晶体的熔沸点与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有关#5选项错误 石墨为层状结构# 每一层都有一个大1键# 大1键供这一层电子共用# 能自由移动# 故能导电# 则石墨的导电原理是电子定向移动

230、#:选项错误 金刚石中只含有共价键# 但为单质#选项正确 过氧化钠中存在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4选项错误%+ 4!# 解析$水很稳定是因为水分子中的氢氧键很稳定#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与氢键无关Lw错误n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 是 碱 性 氧 化 物L 如o aoCode oCoL 故a错 误naaoa Co是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L 故a错误no aoCo为离子化合物LC正确n? o ?C!# 解析$w中给出的三种分子中Lo a Co的电子式为? ? ? ?L 从电子式可以看出L 氮d 氯原子最外层均符合o电子的稳

231、定结构Lw项错dao和a ao都是正四面体分子L 但由于a ao中碳在正四面体的中心L 所以aCaCa键角为? o o e o o eL 而ao键角aCaCa为o o eLa项错d?oao?oo Co属于由离子键构成的离子晶体L 但oaao中存在oCa共价键La项错d 由原子间通过共价键而形成的晶体必为原子晶体L 其典型的物理性质为熔d 沸点高L 硬度大LC项正确n? ? ?a!# 解析$a CC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Lw选项错误do a Ca的电子式为? ? ?La选项错误dC选项为球棍模型L 错误n? o ?C!? o ?a!# 解析$在水分子中L 氢键存在于分子间L 不是分子内d 水在

232、气态时分子间的距离变大L 不会存在氢键L 水在液态d 固态都存在氢键da e稳定是由于aCe的共价键作用力强的缘故n? o ?a!# 解析$由原子序数关系知e的原子序数介于ada之间Le只能是ododa C三种元素中的一种Lw说法错误d 当a是o aLe的最高正价若为偶数L 则其原子序数也必然是偶数L 没有与之相对应的a元素La错d 当e是a Cda是a时La是eLa e分子间可形成氢键La正确dC中当a是a?a C? de是a C?a? 时La是硫L 可形成强酸硫酸LC错n? o ?#!&! (! !?o?!&!#!(! )# 解析$?o? 碘的升华L 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L分子内的化

233、学键没有变化d 加热熔化氢氧化钠Lo aa和CaC之间的离子键被破坏d 食盐溶解于水Lo aa和a CC之间的离子键被破坏d 氯化氢溶解于水L 分子中的共价键破坏d 氧气溶解于水L 分子本身没有变化L 分子内的化学键没有变化d 过氧化钠溶解于水L 离子键被破坏LCoCo中的共价键也被破坏n? o ?a!e C !w C !?o?a Co!? ?!aao!?o? 两性?o?e C ao aaae Coaaao*# 解析$若a质子数为!L 则ade质子数分别为!aoCod!aoC?L 得o!a? oao ?L!aoLa为碳元素La为镁元素Le为铝元素n? o ? 钠!氧!硫!氮!氢?o?o&o?o

234、?o? 离子!离子键和共价键o o aoCoao aoC ao o a CaaCo*# 解析$因为wda离子的电子数相同L 在电子总数为o o的woa型化合物之中L 每个离子的电子数为? o个L可推出w是o aLa是Cd 又因为C和e形成o核? o电子分子L 只能是oaoL 原子序数C$eL 故C是oLe是ana与w?o a? 同周期L 与a?C? 同主族L 所以a位于第三周期第.w族L 是on? o ? 第三周期第.w族!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o?o?e?aCo?C?ao Co?C?!+5aCo o oa aLC C CC?o?o aoCoao CoCoaaoC ao CoCoao o aaa

235、o CaC?o?o oaoaaw C a Coao aoCaw C?Ca?o.ao oaoa C ao ao*# 解析$根据框图可知丙是氧气La是淡黄色固体L 为o aoCon可以推出w是o aoCL 甲是金属钠La和a的摩尔质量相等L 则a是o aooL 乙为单质硫L 硫与氧气反应生成o CoLo Co继续反应生成CLC是o Cono aoC与o Co反应生成aLa的化学式为o aoo CoLo aoo Co与Co的反应为o o aoo CoaCoao o aoo Cone是氮元素L 与氢元素组 成化 合 物eaoL 与 氯 化 铵 相 似L 则 化 合 物为oaoan? o ?o?ooao

236、ao aoCoaoo*ao aoC*?o?ooaoao aa C aooaoa Co# 解析$根据题意L 可得到!?o?a!?a?ao o ? o? oa? o? o?a?aon结 合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为o oL 可 得 分 子 式 为ooaonaoCo有氧化性L 可将ooao中o元素氧化L 故ooao与aoCo反应可生成无毒又不污染环境的oodaoCn由题给信息Lo原子上的一对孤对电子可与?分子a a C结合生成oaoa CLooao有o对孤对电子L 可与o分子a a C结合生成ooaoa Con课时作业! 十九? ?o?!# 解析$如物质在三态变化中涉及能量变化L 但是不属于化学变

237、化n?o? !# 解析$ 有的吸热反应常温下也能发生L 如da a?Ca?oLo aoC与oaoa C的反应是吸热反应L 但是不需要加热n?o?!# 解析$有许多放热反应开始也需要加热L 反应才能发生L 如d 燃料的燃烧是放热反应L 但一般需要进行加热或点燃引发反应n?o?!?o?o?!# 解析$也有光能或电能等n?o?!?o?!? o?!? ?!? o? o?!# 解析$除了光能还有热能n? o?!? o?o ?w!# 解析$葡萄糖氧化放出热量L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L错d 选项(应该是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LC错no ?a!# 解析$固态水吸收热量熔化成水L 温度可以不升高La正确no ?a!#

238、解析$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的反应是吸热反应L 有些可以在常温下发生L 有些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发生Lw错d 在稀溶液中L 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C C C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La错d+5$o的习题详解! )!反应是吸热反应# 可知等物质的量的石墨能量比金刚石低# 能量越低越稳定#正确 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人造丝的主要成分是化学纤维# 棉花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4错%!# 解析$放热反应指的是所有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所有生成物的总能量# E是!0所对应的能量#中水的状态应该是气态!0 %)4!# 解析$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来引发# 如铝热反应%*5!# 解析$:中反应不属于氧化还

239、原反应#&4中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解析$干冰是固态 .$# 故二者的转化属于物质状态的变化# 没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 , :!# 解析$形管内右侧液面高于左侧# 说明锥形瓶中气体受热膨胀了#7 8 .;固体& 浓硫酸溶于水放热#7;&7.%晶体溶于水吸热# 8 .遇水与水发生放热反应# 生成 8!.;$%! ! E# 所以错%! $ !# 解析$选项5# 硫燃烧时# 固体的硫变为蒸气时#需要吸收热量# 故等物质的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 前者放出热量多%选项:# 单质5转变成单质:是吸热反应# 故5具有的能量比:要低# 故5比:稳定%选项 E%选项4# 燃烧热是!1 2 3纯

240、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所释放出的热量# 由该热化学方程式可知#;$的燃烧热应为$ * * E$1 2 3/!%! % ! 反应物的活化能!反应热!$ 放热!# 解析$图中;$!09!$.$!0 对应的能量为反应物的能量#$ ;!09.!0 对应的能量为活化分子的能量#8代表反应的活化能%! & !$ U/9 ;$. + + +$ .;/9 U$!$ ;$.$!3+ + +$ ;$.!39.$!0+5=/! + ( * E$1 2 3/!% 与O U反应时表现氧化性# 与OM R .&反应时表现还原性# 解析$从题目的信息分析# 上述物质混合后放出大量的热# 使得液体变成泡沫喷出%发生的化

241、学反应主要有两个( 一是碘化钾与过氧化氢的反应# 二是过氧化氢的自身分解反应%书写过氧化氢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注明物质的状态%! ! 固体煤经处理变成气体燃料后# 不仅可以大大减少- .$和烟尘对空气造成的污染# 而且燃烧效率高# 也便于运输!$#!%!&7!=7$97%97&# 解析$途径K实质是使炭气化# 减轻污染# 提高利用率# 且用管道运输比其他形式的运输方便%反应!(均为燃烧# 是放热反应#+5#,# 只有#是吸热反应%依据盖斯定律可知!% !& 的答案%! ( !9;$.+ + +高温 .9;$!$ .!09!$.$!0 + + + E$1 2 3/!%$ ;$!09 .$!

242、0=$ ;$.!3+5=/ ) ! ( E$1 2 3/!$ *!&:!;$!产热多& 无污染# 不产生二氧化碳# 不引起温室效应# 来源广# 解 析$ !$! 1 2 3 E, J 1 2 3#!1 2 3 =$ * $ J ) E# 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为 .!09!$.$!0= E$1 2 3/!%!%$1 2 3;$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6=&#! & $ + E = ) ! ( E所以$ ;$!09.$!0=$ ;$.!3+5=/ ) ! ( E$1 2 3/!%!0丙烷燃烧放出热量=$ $ $ ,& & E6!;$6!%;*=! & $ +$ $ $ ,& &=$ *!&% * & )$

243、* *$ $ $ ,! & , (& * % (!;$!%;*=! & , (& * % (=%!课时作业! 二十! !$!%#!# 解析$正逆反应的+5绝对值相等# 但是符号相反%!&#!# 解析$反应条件与反应热无关# 所以热化学方程式中不需要注明条件# 除非是特别要求%!#!# 解析$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有多种形式# 如热能& 光能和电能# 最常见的是热能%!(#!# 解析$+5既包括数值也包括正负号# 比较时应该全面考虑%!)!*!+#!# 解析$中和热指的是强酸& 强碱的稀溶液发生反应生成!1 2 3水时放出的热量%! ,#! ! $#!# 解析$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相比# 前者的

244、内能大# 放出的热量多%! %#!# 解析$能量越低越稳定%! &!# 解析$煤燃烧带来很多的粉尘污染& 有毒气体污染等%$ !# 解析$将工厂的烟囱造高# 不能减少污染性气体的排放% !# 解 析$ 有 些吸 热 反应 不需 要 加热# 如氯 化铵 与: 8!.;$* ;$.在常温就可以反应#5错 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一定的条件# 如铁与硫反应是放热反应#但是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d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需要加热引发反应 wnL错oadC!o 解析de中表达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水应该是液态 e错nw中表达中和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中+5应为aa a d

245、 dC C a a aa? w错nL中缺少物质的状态 L错oadC!o 解析de项中燃烧热的单位错 应为C C a a aa? e错nw项图中的量标错 应标为da a aC a和da a aC ad 故w错nC ad气体的能量大于固体的能量 故C项中放出的能量应小于a a dC C 而+5用负值表示 则+5大于aa a dC C a a aa? C正 确n 依 据 题 中 的 两 个 反 应 得ne edad?C?eC a?a?Ce edC ad?C?!+5C aa a aC C a a aa? 知C a?a? 与e edad?C? 反应放出a a aC C热量时 电子转移数为d da d a

246、 dd? ad d 故L项错oadL!o 解析d等物质的量的e e aw与稀CwdC a awn 浓wda aan 稀wead恰好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水 若不考虑物质的溶解热和弱电解质电离吸热 应放出相同的热 量o 但 在 实 际 反 应 中 浓wda aa溶 解 放 热 CwdC a aw是弱电解质 电离要吸热 故选LoadC!o 解析d上述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分析上述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以看出 主要区别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ownC中的反应物均为气态 同等情况下 含有的能量要比enL反应物的能量高 而CnL中的生成物均为液态 同等情况下 含有的能量要比气态时低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 可得C反应中

247、吸收的能量最少o本题利用图示进行解决更为直观oadL!o 解析d等质量的硫蒸气与硫固体相比 硫蒸气的能量大 完全燃烧时 硫蒸气放出的热量多 e错n 燃烧热的标准是?a a a可燃物 而w中热化学方程式中的氢气是da a a 所以w中+5Caa a ?d aC C a a aa? w错nC中反应是吸热反应 所以+5$a C错nL中的中和热应该是强酸n 强碱的稀溶液反应生成?a a a水时的焓变 而浓硫酸溶于水会放热 所以L中最终放出的热量要大于a ad dC C L正确oadw!o 解析de项中wda为液态 wda由气态到液态会放热 所以6$a a aC C a a aa? e正确nw项 等物质

248、的量的甲烷?a a a 分别参加反应!n# 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相同 都是ae w错n 由盖斯定律 由方程式!e#得Cwa还原ead至ed的热化学方程式为d Cwa?a?ea ead?a + + +?d ed?a?ed C ad?a?ea wda?a?+5Ca? a d aC C a a aa? 方程两边均除以d 得Cwa?a?ed ead?a + + +?edeC ad?a?ed wda?a?!+5Ca a aC C a a aa? 标准状况下a C a aeC wa即a C da a a还原e ad至ed 放出的热量为a C da a a d a a aC C a a aa?C ? a d C

249、 aC C 转移电子数为a C da a a daC? C aa a a CnL对o? a dw!o 解析d设wdnCwa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o则,e/Caa a a a a ? d aC C ,dea a aC C /Cd a a aC C 解得,C?d d aa a a /Cdd a aa a a 两者比为?!d 故选wo? ? de!o 解 析d 依 据 题 中 的 两 个 热 化 学 方 程 式 可 得 C?C 石墨?CC?C 金刚石?!+5Cad a d d a ?C C a a aa?a?ad a a C a ?C C a a aa?C?d aC C a a aa?$a 是吸热反

250、应 等质量时石墨能量比金刚石低o? d de!o 解 析d 由 题 意 可 知nCdwa?a?ed ad?a + + +?d C ad?a?ed wda?a?!+5C a? a ? ?d aC C a a aa? Cdwaaw?a?ed ad?a + + +?d C ad?a?ed wda?a?+5Ca? d a a C aC C a a aa? 将上述两个方程式相减得nCdwa?a?ewda?a+ + +?Cdwaaw?a?+5Caa a d dC C a a aa?o? d d?Cwdaw?a?eddad?a + + +?C ad?a?ed wda?a?+5Caa d a d a aC C

251、 a a aa?d?ed?a?ed ad?a + + +?d ead?a?+5Cea a d aC C a a aa?d?ed?a?ed wd?a + + +?d ewd?a?+5Caa dC C a a aa?o 解析d? 注意在题给条件下 甲醇是液态n ?d? 吸收热量焓变的符号为en ?d? 注意?a a aewd含有da a aeaw键o? a d?d a a d a?d?C a?a?ewda?a?CC ad?a?ewd?a?+5Caa ? d dC C a a aa?d?wded awaad CaCd wdao 解析d求解氢气的燃烧热时一定要注意产物必须是液态水oC a和wda?a?

252、 作用生成C ad和w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利用盖斯定律求解o? a d?L?d?d edwa?a?ed ead?a?Cd ed?a?ea wda?a?+5Ca? ? d ad aC C a a aa?o 解析d灯泡通电发光时 化学能不仅仅转化为光能 还有热能产生o肼和ead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只要#式乘以d再减去!式即可o课时作业? 二十一? d?d?d?d!o 解析d原电池的负极为电子流出的一极o?d?d!o 解析d原电池的正极为电流流出的一极o?a?a?d!o 解析d正极的电极材料一般不参与反应 燃料电池中负极材料如铂电极也不参加反应o?a?d!?a?!?a?a?d!o 解析d该腐蚀属于

253、化学腐蚀 不属于电化学腐蚀o? a?d!o 解析d在e e aw溶液中 e a比C a活泼 所以e a是负极 如在酸性电解质溶液中 C a是负极o? ?d!? d?!? d?!? a?!? a? a?d !o 解 析d 钢 铁 腐 蚀 的 负 极 产 物 是C Cde 不是C Cdeod dC!o 解析de项 废旧电池应集中回收 但不能填埋处理 因为电池里的重金属会污染土壤和水源等nw项 充电电池放电时 化学能转变为电能nL项中是吸氧腐蚀的正极电极反应式od do 解析dw!ed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可以是不同的金属 也可以是相同的金属? 如燃料电池的两个电极? e错nCd原电池工作时 有可能是

254、还原性物质在负极上发生反应 例如 氢氧燃料电池中的氢气 不一定是负极溶习题详解!# !解# 同样# 正极上也可能是某些物质消耗# 不一定有物质析出# 例如氢氧燃料电池中的氧气#错4原电池的正极为氧化剂参加反应# 但不一定是阳离子%&:!# 解析$8与K构成原电池#K不易腐蚀! 正极 # 可判断金属活动性8 $K8&a与盐酸反应#a比8剧烈# 可判断金属活动性a $8 由置换反应可判断金属活动性K$ N $P# 综合起来分析得a $8 $K $P%4!# 解析$构成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4中可构成原电池%(!# 解析$银器在空气中久置会因生成5 0$-而变黑#为化学腐蚀#5错%当镀层破损时#-

255、R/I H可形成原电池# 不再起到保护作用#:错%中形成原电池#T R作负极! 阳极 # 从而保护I H正极! 阴极 # 所以正确%外加电流保护法应该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 故4错%)!# 解析$根据化学反应分析# 甲醇是还原剂# 失去电子# 应该在负极发生反应# 甲醇中的碳元素为/$价# 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为9&价# 故失去(个电子#正确氧气是氧化剂# 得到电子# 在正极发生反应%*5!# 解析$;$应从负极通入# 发生氧化反应#:错 标准状况下# 通入 J (6.$时#!1 2 3氧气失去&1 2 3电子# J (6即, J $ 1 2 3氧气失去!1 2 3电子#错 通入.$的电极附近发

256、生反应.$9$ ;$.9& H/=& .;/# 所以W ;升高%选5%+4!# 解析$乙中U/失去电子放电# 故为氧化反应#5项正确 由总反应方程式知#I H%9被还原成I H$9#:项正确 当电流计为零时# 即说明没有电子发生转移# 可证明反应达平衡#项正确 加入I H$9# 导致平衡逆向移动#则I H$9失去电子生成I H%9# 则甲中石墨作为负极#4项错%! , 4!# 解析$在7 8 .;溶液中# 铝比镁活泼# 铝失去电子被氧化# 作负极# 在过量7 8 .;溶液中# 生成偏铝酸钠溶液# 得不到白色沉淀%! ! 5!# 解析$#中丁烷应该失去电子# 而不是得到电子中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

257、了电能(中当电路中转移! J %1 2 3电子时# 有, J , 1 2 3丁烷发生反应# 因为没有讲是否是标准状况下# 所以无法知道丁烷的体积%! $ !I H 9$ ;9=I H$99;$*!$I H /$ H/=I H$9!$ ;99$ H/=;$*!增大!%T R !T R /$ H/=T R$9!K !8 !P# 解析$! 是铁与稀硫酸直接反应 !$ !% 均是构成了原电池# 由于活泼性是( 锌$铁$锡# 所以!$ 中是铁为负极# !% 中锌为负极%! % ! 电化学!$ 弱酸性或中性或碱性!吸氧+ + +$ I H$ I H$99& H/!.$9& H/9$ ;$+ + +.& .

258、;/!% 较强的酸!析氢!I H /$ H + + +/I H$9$ ;99$ H + + +/;$*# 解析$铁钉的腐蚀属于电化学腐蚀%根据金属腐蚀的条件原理及结果可知( 试管内液面上升# 说明试管内压强减小# 试管内气体被吸收# 是铁钉吸氧腐蚀的结果# 据此写出电极反应 试管内液面下降# 说明试管内气体压强变大# 试管内产生了新的气体所致# 是铁钉的析氢腐蚀的结果# 据此写出电极反应%! & ! 锌!5 0 7.%溶液!$ 正!T R /$ H/=T R$9!% 锌!银! !$ I H%99 N =$ I H$99 N$9!$? ? ? ? ?正极反应(I H%99H/=I H$9! 或$

259、 I H%99$ H/=$ I H$9负极反应( N = N$99$ H/! 或 N /$ H/= N$9!%!通入足量氯气将I H$9氧化成I H%9#加入 N .调节溶液的W ;至% $ $& )过滤. 除去I H!.;%/!& N .9;$- .&= N - .&9;$.# N - .&9I H =I H - .&9 N !不锈钢表面有紫红色物质生成# 解析$!I H%9具有强氧化性# 可以把一些金属单质如铁& 铜等氧化成相应的离子#I H%9腐蚀铜制电路板利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I H%99 N=$ I H$99 N$9%!$ 由反应$ I H%99 N=$ I

260、H$99 N$9可以判断出铜化合价升高# 发生氧化反应# 铜作负极# 铁元素化合价降低#I H%9发生还原反应# 正极可以选用石墨棒# 电解质溶液可以选用氯化铁溶液%回忆并仿照教材上的铜锌原电池装置# 可以画出此原电池的装置图%发生的电极反应为(正极反应(I H%99H/=I H$9! 或$ I H%99$ H/=$ I H$9负极反应( N = N$99$ H/! 或 N /$ H/= N$9 %!% 除杂时# 要把杂质全部除去# 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根据题给信息可知(I H%9的氢氧化物从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的W ;范围是! +$% $#I H$9的氢氧化物从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的W ;范围是

261、) ,$+ ,# N$9的氢氧化物从开始沉淀到沉淀完全的W ;范围是& )$( J )%当W ;为% $时I H%9完全沉淀# 此时 N$9不会沉淀# 要使I H$9完全沉淀需要使溶液的W ;为+ ,# 此时 N$9已经完全沉淀%因此# 若要除去 N 3$溶液中的I H%9&I H$9# 需要将I H$9全部转化为I H%9# 采取的措施是向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 为了不引入其他杂质# 可以向溶液中加入 N .调节溶液的W ;范围在% $ $& )之间# 此时I H%9完全沉淀 最后过滤# 即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铜溶液%!& 不锈钢在某些盐溶液中比在酸溶液中腐蚀明显# 说明这些盐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的

262、氧化性比;9的氧化性强# 即这些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位于氢的后面%要设计实验验证劣质不锈钢易被腐蚀# 需要有容易与铁反应的盐# 根据提供的药品可知这种盐是硫酸铜# 制取硫酸铜的最佳方案是用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取#这种方法比浓硫酸与铜反应节省硫酸# 并且不产生污染环境的- .$%实验步骤是(!用适量水将浓硫酸稀释制取稀硫酸#用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取硫酸铜#将不锈钢加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 !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由8到K!$ ;$9& .;/& H/=& ;$.或;$9$ .;/$ H/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od od

263、adC 增大电极单位面积吸附ode d的分子数C 加快电极反应速率adC! o !od !#? ? d d或d o d ? d d!d d# 解析$a?C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C电池反应为d od dod od C 其中od从零价升至 ?价C 失去电子C 即电子从 流向oCadC 负极为失去电子的一极C 即od失电子生成o C 由于溶液是碱性的C 故电极反应式为d od d o d o + + + d od 或od d o d o + + + d od CadC 铂粉与气体的接触面积大C 可以加快反应速率CadC%? o从零价升至 ?价C作还原剂C?od 的o从 ?价降至od中的零

264、价C作氧化剂C由反应%C 当吸收? d od时C 则生成d d o oC#o%!od d ?d C ?d o d d ? dd C ?o? d d ? ? d? d d C#a o oC#aodCo? d d? ? d ? d d d d d od o d ? d dCd d o o可生成d d odC 实际参加反应的od为d d ?d doo? d C? od转化成? od C转移d 电子C 所以? d od可转移d d 电子C课时作业! 二十二?a?CadC?!# 解析$金属导电属于物理变化CadC?!# 解析$电解池的阴阳极由外加直流电源决定CadC?!# 解析$电解池中C 阳极如果是金

265、属o oC 就不是活性电极C 而是惰性电极CadC?!adC!adCadC?!# 解析$ o在阴极生成CadC!a? dC!a? ?C?!a? dC!a? dC?!a? dC?d? !# 解析$电解质溶于水或者在熔融状态下即可电离C电化学腐蚀是因为形成了原电池Cd? !# 解析$电解稀odd dC 实质上是电解水C 硫酸的物质的量不变C 但溶液体积减小C 浓度增大C 故溶液o o减小C 不正确C电解稀 o溶液C 阳极消耗 o C 阴极消耗o C 实质也是电解水C o溶液浓度增大C 故溶液的o o增大C 不正确C电解 dd d溶液时C 析出od与 d的物质的量之比为do?Co不正确C电解o o

266、o d溶液时Co o和o d的 物质 的量 之 比为?o?C 正确Cd? !# 解析$由电解原理可知C 电解饱和 o 溶液时阳极a 电子流出的一端C 发生反应ed o d o + + + o d*C 可用o oe淀粉溶液来检验产生的o de 阴极a 电子流入的一端C 发生反应ed o d o + + + od*C 同时由于该极因o 放电C 而使溶液中2a o C 增大C 酚酞试液变红C结合所给图示C 电子流向与题要求一致的有 e 两个选项C 但因 选项不能检出是否产生o dC 而不符合题意Cd? !# 解析$由阴e 阳离子的放电顺序可知C 电解 oeodd de dd d溶液的实质都是电解水C

267、 电解质溶液的浓度都增大C 故 o溶液o o升高Codd d溶液的o o减小C dd d溶液的o o不变C d的电解方程式为d d d od + + +电解d d* d o dC 因为生成了硝酸C 故溶液的o o减小Cd ? !# 解析$电镀的实质就是以活性电极为阳极的一种特殊的电解C电镀时一般以镀层金属为电解池的阳极C待镀件为阴极C 含镀层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为电镀液C电镀过程中镀层金属发生氧化反应而成为离子进入电解液C 其离子则在待镀件上发生还原反应而析出C且电解质溶液浓度一般不变C故而本题只有 项不正确Cd ?o!# 解析$题目中的反应不是自发反应C 故不能用原电池C 都错e 中阳极铜溶

268、解C 阴极铜析出C 只有o中是阳极铜溶解C 阴极生成氢气C选oCd ? !# 解析$电解饱和 do d溶液实际是电解水C 由于原溶液饱和C 故有晶体析出C 温度不变C 则溶液的浓度不变C 故 和o d d个数的比值不变C根据物料守恒C 碳酸钠 溶 液 中e2a Code2ao d dC 2ao o dC 2aodo dC e Cd ?o!#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原理的运用C电解 o 溶液的电极反应式为e 阳极d o d o oo d*e 阴极d o d o ood*C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ed o d od + + +电解o d* od* d o C铅笔与电源负极相连C 为阴极C 在阴极产生氢气而

269、非氯气Co错C? d ? !# 解析$阳极发生氧化反应C 电极反应式e o d o o od Co o d o oo od Co o d o oo od C 错e 中阳极溶解的是 oeo oeo oC 阴极析出的只有 oC 两极相等的是得失电子总数C 即阳极溶解的金属的总物质的量和阴极析出的金属的总物质的量相等C 但是由于o o和o o的摩尔质量不等于 o的摩尔质量C 所以质量不等C电解后溶液中还有少量 od Co错e 中o o和o o没有 o活泼C 故直接沉淀在阳极底部C 形成阳极泥C 正确C? ? ? !# 解析$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 dd d溶液相当于电解水C 阳极产生 dCd od +

270、+ +电解d od* d*d?d( ( 当饱和溶液减少d( od 即d d( od 时C 有晶体析出C 溶液仍为饱和C可用换位法考虑C 将$ dd dC? d od 加入到d d( od 中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C该溶液质量分数为e%a 溶质C%a 溶液C? d d ood ? d d$? d ?a$ d d(CoC? d ? !# 解析$由图可知C 通过d o ? 电子时C 析出金属单质或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d o ? C 结合选项中的三个离子可知是o 变成金属单质o而析出e 又通过d o d 电子时C 析出金属单质或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d o ? C 知电子与金属单质或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d o?

271、C 所以此时是o 放电生成氢气C 所以氧化性o $o $ d C? d ? !# 解析$电解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程式为ed o o d d d od + + +电解d o o d odd d d*C 从上述方程式可以看出C 电解硫酸铜过程中C 只析出铜和释放出氧气C因此C 电解前后只有铜和氧的改变C 电解后加入o o 就可习题详解!# #!以使溶液恢复原来状态%但本题提示加入 N!.;$后溶液恢复到原来状态# 说明电解过程中不仅硫酸铜被电解# 而且有水被电解! 因为硫酸铜被电解完全后#接着 就 电 解 水 %, J ! 1 2 3 N!.;$可 以 看 作 是, J !1 2 3 N .和, J

272、 ! 1 2 3 ;$.# 因 此 电 解 过 程 中 有, J !1 2 3的硫酸铜和, J !1 2 3的水被电解# 转移电子数为, J !1 2 3 #$ 9, J !1 2 3 #$ =, J &1 2 3%! & :!# 解析$用惰性电极电解5 0 7.%溶液时# 发生的反应为(& 5 0 7.%9$ ;$.+ + +电解& 5 0 9.$*9& ;7.%因为有;7.%生成# 所以W ;要变小%生成;7.%的物质的量为! ,/%/! ,/(#, J %, J #! ,/%1 2 3# 所以析出 银 的 质 量 为, J #! ,/%1 2 3#! , *0$1 2 3/!= J &#

273、! ,/$0 = &1 0%! !(!阴极($ N$99& H + + +/$ N#阳极(& .;/& H + + +/.$*9$ ;$.!$ 3/9$ ;$.+ + +电解;$*9 3$*9$ .;/ 3$9$ .; + + +/ 3/9 3 ./9;$.!%$ I H /& H + + +/$ I H$9.$9$ ;$.9& H + + +/& .;/# 解析$! 电解池的标志是有外加电源#!(中都有直流电源# 但是中阳极为活性电极T R# 溶液为氯化锌溶液# 看出是电镀池%!(是电解池%!$ 装置(中就是用惰性电极电解氯化钾溶液# 生成氢气& 氯气&O.;# 其中 3$与O .;会 发

274、生 氧 化 还 原反应%!% 若将装置(中的外加电源拆去# 用导线将两个电极连接# 因为氯化钾溶液是中性溶液# 所以装置(就成了电化学腐蚀中的吸氧腐蚀%! ( !碳!阴!#& .;/& H + + +/$ ;$.9.$*!$!$ 7 8 3 9$ ;$.+ + +电解 3$*9;$*9$ 7 8 .;#$ ;$.9.$9& H + + +/& .;/!氧化反应; U .%!(! %# 解析$!$($ 3/9$ ;$.+ + +电解 3$*9;$*9$ .;/#当有$1 2 3H/转移时生成$ 1 2 3.;/# 若乙池 转 移, J !1 2 3 H/# 则生成.;/, J !1 2 3#2!

275、.;/=, J !1 2 3$6/!#2!;9=!#! ,/! %1 2 3$6/!# 则W ;=! %! ) ! 负!$ 紫色向4靠近!%& .;/& H/=.$*9$ ;$.!&;$/$ H/9$ .;/=$ ;$.# 解析$! 由图看出# 切断O!# 闭合O$&O%通直流电#水槽中构成了惰性电极电解O .;溶液的电解池装置#因为是电解水# 所以生成氢气与氧气# 氢气的体积是氧气体积的二倍#:中气体是氢气#:中电极是阴极# 电极反应为$ ;99$ H/=;$*# 与:相连的电源8端为负极%则5极反应为& .;/& H/=$ ;$.9.$*%!$&4分别是阴极& 阳极#M R ./&移向阳极

276、%!& 切断O$&O%# 闭合O!# 水槽中就构成了氢氧燃料电池# 有氧气的一端是正极# 有氢气的一端是负极# 注意电解质溶液是碱性溶液%课时作业! 二十三! !$#!# 解析$如果物质的状态是固体或纯液体# 反应过程中其浓度不变# 同时# 应为, 等于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之比- %!%#!&!#!# 解析$大多数反应的反应速率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减小# 但是对于一些放热反应# 如活泼金属与酸的反应# 反应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小%!(#!#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 解析$增大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 解析$恒容时# 增加惰性气体的

277、量并没有改变反应物的浓度# 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 $#!# 解析$升高温度# 可逆反应中吸热反应方向速率增大的程度大于放热反应方向速率增大的程度%! %#!# 解析$催化剂能够同等程度地增大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 !# 解析$5项# 铁门表面喷漆是为了防止铁与空气和水接触而锈蚀# 为减慢了化学反应速率:项和4项都是利用碳的稳定性% 4!# 解析$化学反应速率的决定因素是反应物自身的性质%& 4!# 解析$5中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相当于将溶液稀释# 生成氢气的速率会减慢#5错 铁片在浓硫酸中钝化# 不生成氢气#:错中升高温度# 反应速率加快# 与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没有关系#错% 5!#

278、解析$5中I H为固体# 增加其用量对反应速率无影响# 因为固体的浓度为定值:中将体积缩小# 压强增大# 水蒸气和氢气的浓度增大# 反应速率加快中恒容充入;$.!0 # 水蒸气的浓度增大# 反应速率加快4中压强不变# 充入7$# 体积增大#;$和水蒸气的浓度减小#故反应速率减慢%( :!# 解析$如果平均速率相同# 则$1 2 3$6/!/, *1 2 3$6/!$ ,=, *1 2 3$6/!/, $1 2 3$6/!0#0=! ,%实际上随着反应的进行# 平均速率减小# 时间要延长#0$! ,%) 4!# 解析$8!7;%=, (1 2 3$6/!Q%1 S R=, $1 2 3$6/!$

279、1 S R/!#5中单位错 然后利用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可以判断其他选项%* 4!# 解析$通过压强的变化可以判断出建立平衡的过程中气体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应当是增大的#&9%#$9!# 则!$# 因而选择出答案%+ !# 解析$由图可知# 反应至! ,时达到平衡#T由,增加到! *1 2 3#B由! $1 2 3减少到, & !1 2 3#C由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dC d d e a减 少 到dC o d e a#所 以a的 转 化 率 为dC d dddC o ddC d dCd d daao oa#a正

280、确a的物质的量浓度减少了dC o de a ddC o de aoaad C o o oe a$add#a错误到d da用a表 示 的 反 应 速 率 为dC o oe a dde aoaCd daadC d o oe a$add$add#a错误a&a&a物质的量变化之比为dC o oad C o o adC o oadadao# 所以化学方程式应为(a!daa!d ()o a!d #a错误%d d Ca!# 解析$考虑各种因素影响的关系# 催化剂$温度$浓度# 可以轻易求解%d d Ca!# 解析$题中给出三组实验数据! 三种特殊值 # 要求推导反应速率表示式中%&!的值! 普遍适用的值 #

281、观察已知数据与反应速率表示式# 进行简单推算即可知结果%把第一组和第二组数据代入8a9.2!ao /%.2!a ao /!式中得(dC d9a9!d C d%!d C d!00!oC d9a9!o C d%!d C d!00#!a#得(%ad%把第二组和第三组数据代入8a9.2!ao /%.2!a ao /!式中得(oC d9a9!o C d%!d C d!00oC d9a9!o C d%!o C d!00(a(得(!ado%d o Ca!# 解析$加入催化剂# 正逆反应速率皆加快# 平衡时速率也加快# 所用时间缩短# 所以(d#(o&)d#)o#0d$0o# 而加入催化剂# 对平衡无影响#

282、所以两阴影部分面积相等%d o C!d 光!o 反应物的接触面积!o 在溶液中# 水作溶剂# 增大了接触面积!o 催化剂!o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o 反应物的浓度!o 反应温度d o C!do de a!ode a a !ooe a a !oa$a$a$a!o 随着反应的进行#2!aodo 逐渐降低# 反应速率逐渐变慢!odC d d oe a$add!od C d o oa# 解析$解( 设参加反应的aodo的物质的量为,%o aodoa a d+ + + +oo aodado*oe a !o oC oa,d C d oaoe a,ao oC oad C d oa,adC d d o o oe

283、 aaodo初始物质的量的浓度为dC d d o o oe a adC d oaad C d d oe a$add反应至oe a a时#do的体积是o oe a# 设消耗aodo的物质的量为/%o aodoa a d+ + + +oo aodado*oCo odo oC oa/d C d o oao od/ao oC oad C d o oa/ad C d o od最初aodo溶液中溶质的质量(dC d d o o oe a Co od$e addad C d o od#oe a a时溶液的质量(d C dd$e addCo de add C d o oaao oC oa$e addCo od

284、$e addao oC o odoe a a时aodo的质量分数为!d C d o od dd C d o odao o C o od 4d d d aadC d o o a%d o C!dd C d d o !odC d !催化剂!o$!$!o 吸热!温度升高时# 平衡向右移动# 解析$本题以化学平衡为背景# 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由题干和所给数据我们可以提取以下主要知识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基本概念及有关计算#等效平衡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运用(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d8!aa!d C o de a$adddd C o oe a$addad de a aad a d d oe a

285、$add$e a add%!o 由实验d和实验o的数据分析# 两者的化学平衡可视为等效平衡# 这样容易得到2oad C de a$add%另解( 实验d&o温度相同# 根据题给信息可得(:ad C o oe a$addCd C o oe a$add!d C oe a$addoado!2odd C oe a$addCdo!2odd C oe a$add!dC oe a$addo%解得(2oad C de a$add%又由于实验o达到平衡的时间比较短# 反应温度& 起始浓度均不变# 因此本小题还隐含了加快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 从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温度! 相同 & 浓度! 相同 & 压强! 仅对

286、气体物质有影响 & 催化剂! 能提高反应速率# 但不能改变转化率/ # 可知实验o中加入了催化剂%!o 由实验d数据(! !o a()!a!a!a起始浓度!e a$add!d C ddd变化浓度!e a$add!d C od C o od C o o平衡浓度!e a$add!d C od C o od C o o:a2!a $2!a2!aoad C o o CdC o od C ooad C o o由实验o数据!o a()!a!a!a起始浓度!e a$add!2odd变化浓度!e a$add!2odd C o !2odd C oo!2oddC oo平衡浓度!e a$addd C o !2odd

287、 C oo!2odd C oo温度不变其平衡常数亦不变%:a2!a $2!a2!aoa2odd C ooC2odd C ood C ooad C o o2oad C oe a$add习题详解!# %!由2!=! ,1 2 3$6/!得2%$2!#8%$8!%另解( 由实验!和%# 在温度相同条件下# 达平衡所需时间相同# 实验%起始浓度和平衡浓度均大于实验!# 说明8%$8!# 且2%$! ,1 2 3$6/!%!& 由实验!和&的数据知平衡时(2!5=, $1 2 3$6/!#, 1 2 3$6/!# 说明升高温度化学平衡正向移动# 由勒夏特列原理有( 当升温时# 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方向移

288、动# 所以该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 ! #! ,/&1 2 3$6/!$/!$ 图中的实线!% 图中的虚线# 解析$! 由图知( 前$ ,内7.$的平均反应速率为(8!7.$=, , & ,1 2 3$6/!/, , ! *1 2 3$6/!$ ,=! !#! ,/%1 2 3$6/!$/!# 则.$的生成速率8!.$=8!7.$= #! ,/&1 2 3$6/!$/!%!$ 由题意知# 反应进行到& 时达到平衡# 即& 后7.$的浓度不再随时间的推移而改变%!% 加入催化剂后# 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达到平衡的时间缩短%课时作业! 二十四!#!# 解析$必须是同条件下才可以%!$#!# 解

289、析$必须是在一定条件下%!%#!# 解析$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都在进行# 只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解析$对于反应前后物质的分子数不变的反应# 总压强相等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而且在恒压体系中#压强始终相等# 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解析$化学平衡常数中不包括固态与纯液体%!+! ,! ! $#!# 解析$:=!.7 89/ . L/! %$:!# 解析$5中隐含- .%的量为零# 但可逆反应中所有物质的物质的量都不能为零#5错4中隐含- .$&.$的量为零#4错中- .$&- .%均为, ! 1 2 3$6/!# 隐含- .$&- .%均减少#错%!# 解析$5选项#

290、 生成5$是逆反应# 生成5 :是正反应# 显然8正#8逆# 没有达到平衡:选项# 压强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不能说明反应混合物中5$&:$和5 :的浓度是否保持一定#8正是否等于8逆# 因为该反应前后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在其他条件一定时# 压强从反应开始至平衡就一直保持不变选项表明8正=8逆#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4项只说明了逆反应速率# 没说明正反应速率# 且不管平衡是否建立# 只要反应在进行#生成5$和:$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 !%& :!# 解析$5项中都是指正反应速率#5错:中可以证明是平衡状态中的比例是反应掉的物质的量# 不能代表是平衡状态4中都是指正反应速率% 4!# 解

291、析$在反应中应注意-为固体# 与平衡常数无关# 则:!=2!;$-2!;$#:$=2!- .$2!.$%;$9- . ()$.$9;$-的平衡常数为2!.$#2!;$-2!;$#2!- .$=:!:$%( !# 解析$由反应方程式知#:的表达式正确#5对 .与; K .$反应的平衡常数达$ $ ,# 可见其正向进行的程度很大#:正确:=2!.$ $2!; K .2! . $2!; K .$# 由题意知#:=$ $ ,#2!; K .2!; K .$=, , $时# 人的智力受损# 则2! .2!.$=+#! ,/#项错4项# 当.$浓度很大时# 题中平衡将逆向移动#4正确%) 5!# 解析$由

292、:=2! . $2!;$.2! .$ $2!;$得方程式为 .$9;$= .9;$.#4错误 温度升高#;$浓度减小# 说明正向是吸热反应#5正确 在恒容条件下# 增大压强# 若是充入;$造成的# 那么;$浓度将增大#:错误 温度升高# 所有的速率皆增大#错误%* !# 解析$对于反应%5!09!:! ()1!0 达到平衡后# 减小容器的体积#5的转化率降低# 说明减小体积& 增大压强#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 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 因此方程式左边的气体体积比右边小# 故%#1!:为固体# 对平衡无影响# 不用考虑 %+ 4!# 解析$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

293、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所以要使 .$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 可以降低温度#同时还可增大压强%! , ! ! 5!# 解析$ - .$9. ()$ - .%! 始!$,%,&,! 变化!$/$/! 平$,/$/!%,/!&,9$/所以%,/=, *1 2 3#&,9$/=! &1 2 3#得,=, %1 2 3#/=, !1 2 3#$,/$/=, &1 2 3%! $ :!# 解析$分析反应中浓度的变化关系(!B!09% C!0 ()$ T!0起始浓度!1 2 3$6/!2!2$!2%!平衡浓度!1 2 3$6/!, J !, J %!, J , *!反应方程式中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所

294、以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反应中d和C必然以ode消耗a 因达平衡时d和C的浓度之比为odea 故起始时 od oeodeae正确a 平衡时C和C的生成速率之比应和化学方程式中C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相等a 故C和C的生成速率之比应为edoae错误a 由于起始时反应物是按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配料a 故daC的转化率相等ae正确a 运用极限法a 假设C完全转化为反应物a o的极限为e C o ee e eaeeoa 而题设条件 o$ea 反应又是可逆的a 故有e# o#e C o ee e eaeeoae正确ao e o#

295、)2!)0/23# 解析$e C分解为Co和eo是个反应前后体积a 物质的量a 压强不变的反应a 所以这些量不变不是平衡的标志a0/3不是标志a!生成?e e eeo同时生成?e e ee Ca 正逆速率不相等a 不是标志a&与是否达平衡无关a 不是标志a(没标明方向a 不是标志aeeo与eoee的转化为体积a 物质的量a 压强减小的反应a 这些物理量或是它们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不变a 是平衡的标志a0/23是标志a生成物浓度不变a 反应相对静止a)是标志ao e o?o? oe ?e e? ?e eo?!?o? 吸!eaC?e?e!?e?e !CaC# 解析$?o? 固体和纯液体浓度为常数a 在

296、平衡常数表达式中不出现a 所以 oe ?e e? ?e eo?a?o?!e #得反应a 由表数据可得随温度的升高ae eo?e?eeo?e ()?e e?e?eeoe?e? 的 值 o ? ?o增大a 所以为吸热反应a?e? 两个无关反应的速率不能做比较a?e? 图?e? 随温度升高a 正反应速率增加得快a 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应a 因此!符合a 图?C? 看温度对平衡的影响a 应看最高点即平衡后a 与图?C? 的表达意思一样ao e o?o? ? ? ? ? ? ? ? ? ? ? ? ? ? ? ? ? ? ? ?o?()deo Co C?e?eo e ee e eoeoee C Ceeo

297、e e ee e eaeeoae C Ceo?e?e eC!?e? 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增大压强# 解析$?o? 根据题目中表格给出的数据a 在坐标系中找出相应的点a 然后用光滑的曲线描点即可a?o? 根据题意a 可以利用a 三行式a 求解!?d!e!?C()! C开始?e e e?!o o e e !o o e e ! e转化?e e e?e o e ee o ee o e平衡?e e e?e o e ee o oe o e根据各物质转化的物质的量之比可得体系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a()deo Co Ca?e? 根据图象可知在ee C C时a 生成物C的物质的量为e o ee e ea

298、其平均速率为e o e e ee e eaeeoae C Ceoa?e?d的转化率为oo e ee e e eeo e ee e eo o e ee e eoo e e Cee e Ca?e? 由题目所给图象可知a 在!中a 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小于原平衡的物质的量a 说明平衡逆向移动a 条件为升高温度a在#中a 新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与原平衡相同a 且速率加快a 条件为加入催化剂a 在中a 平衡正向移动a 且速率加快a 条件为加压a课时作业! 二十五o o?o?o?o!# 解析$有些放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a 能量判据有一定的局限性a?e?e?o!# 解析$反应物若有多种a 增大一种反应物e的量a

299、 平衡正向移动a 但是e自身的转化率降低a 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会升高a?e?e?o!# 解析$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a 改变压强只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a 而化学平衡不移动a?e?e?o!# 解析$恒温恒容容器中的化学平衡a 在充入稀有气体时a 平衡不移动a?e?o!# 解析$平衡正向移动是因为 正大于 逆a 不一定 正增大平衡就发生移动a?o e?o o?o!# 解析$起始原料物质的量相等a 原料的转化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a 不一定相等a?o o?o!# 解析$勒夏特列原理不仅仅适用于化学平衡a 也适用于其他的平衡体系a 如电离平衡a 溶解平衡a水解平衡a?o e?o!# 解析$

300、高温不利于提高氮气和氢气的转化率a 但可以提高反应速率ao oe!# 解析$eo和eo反应生成eoe?e? a 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a+ #eae oe!# 解析$碳酸铵自发分解a 是因为体系中氨气和e eo的生成而使熵增大ae oe!# 解析$保持体积不变a 加入少许eeo的瞬间a 逆反应速率增大a 正反应速率不变a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a重新平衡时的正反应速率比原平衡正反应速率大ae oe!# 解析$e中e eo的溶解平衡向气体放出的方向移动ae中不存在动态平衡ae中滴加氨水后促进e eo的溶解和eoe ee的电离a 增大 ?e eoee? a 使 ?e eoe? a ?e eoee?$ C

301、 C?e e e ee? 而产生沉淀ae中减小 ?eee? a平衡向右移动a习题详解!# !(5 E%):!# 解析$!B!9!$ C()!$ T起始的物质的量!1 2 3!(),变化的物质的量!1 2 3!$!$!平衡时物质的量!1 2 3(/!)/$!$!B9!C=!T # !(/!9!)/$!=$!=(9)C的转化率为($!)=$!(9)#! , ,D*!# 解析$以可逆反应$ - .$!09.$!0 ()$ - .%!0为例分析如下(若增大.$浓度# 平衡正向移动#- .$的转化率提高# 而.$的转化率降低# 故不正确%若分离出- .%# 即降低生成物浓度# 虽然平衡正向移动#但新平衡

302、中- .%的质量分数却降低了%当然#- .%的总量! 分离出去的- .%和平衡体系中的- .% 一定增加%故#正确#!不正确%若增大压强# 缩小容器体积# 体系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 平衡正向移动#- .$&.$的物质的量减少# 但浓度仍比原平衡大%故(不正确%无论什么原因引起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正反应速率一定大于逆反应速率# 这是平衡正向移动的根本原因#所以&正确%而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 所以)不正确%答案选%+:!# 解析$先根据一条曲线!1!或1$ 分析压强不变时# 温度对反应物的体积分数的影响( 由于曲线单调减小# 即反应物的体积分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所

303、以正反应是吸热反应%再分析温度不变时# 压强对反应物的体积分数的影响( 作一条垂直于,轴的直线交1!&1$曲线于5&:两点# 如图所示(?5&:两点对应的纵坐标表示在温度相同时1!&1$压强下# 平衡混合物中的体积分数# 由于压强越大!1!$1$ #的体积分数越大# 说明加压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逆反应气体体积减小# 所以(#)%! , 5!# 解析$分析图象可知# 每条曲线的起点到拐点表示随时间不断增加# 是建立平衡的过程 拐点后的水平线表示的体积分数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说明从拐点处已经达到平衡%用建立平衡所需时间长短判断;!&;$和1!&1$的大小# 再根据;!&;$和1!&1$的大小

304、及不同条件下平衡时的体积分数# 用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反应前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及反应的热效应%分析;!&1$和;$&1$两条曲线# 在压强相同时#;!温度下反应速率快# 先达到平衡# 所以;!$;$%根据平衡后;$温度下生成物的体积分数比;!温度下大# 判断升温平衡正向移动# 说明正反应放热%同理# 由;!&1!和;!&1$两条曲线可得1!#1$#%9!$1%! ! !# 解析$平衡后将容器体积增加一倍# 即压强减小到原来的一半# 若平衡不移动#5&:的浓度都变为原来的 , D# 但达到新平衡后#:的浓度是原来的( , D# 说明减压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质量& 质量分数&物质的量& 物质的

305、量分数都增大了%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加的反应# 所以)$(# 选%! $ !# 解析$要比较5&:两容器中- .$的转化率# 可以对:容器的反应过程进行如下等效设计(?即先将:容器中的体积扩大一倍# 使状态与5容器达到等同平衡! 状态相当于两个独立的容器5 # 两者- .$的转化率相等%再将状态体积压缩为原体积# 根据勒夏特列原理# 状态4平衡时- .$转化率大于状态! 也就是容器5 的转化率%而:容器先扩大体积再压缩回原状# 转化率是相同的# 所以(D#)D%! % !# 解析$本题前后出现两个平衡状态的相同点( 压强& 温度相同 不同点( 体积不相同%尽管反应初始时投入的? 3物质的量不同#

306、 但反应达到平衡后容器内压强相同# 反应达到平衡后各物质的百分含量相同%! & !: !$/! $ $ & + ( !%! % %6$1 2 3/!&! ) %0# 解析$! 由于该反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放热反应#要提高7.$转化率# 则应该采取(!降低温度#增加7.$的浓度#增大压强等措施# 所以:& E热量#则$1 2 3! 即( &07$;&!3 放热为! $ $ & + ( E#所以+5=/! $ $ & + ( E$1 2 3/!%!% 根据题意知平衡时(2!7$.&=, , ! $ ,1 2 3$6/!#2!7.$= , J , % , , 1 2 3$6/!#:=2!7$.&2$!

307、7.$=, , ! $ ,1 2 3$6/!, , % , ,1 2 3$6/!# , , % , ,1 2 3$6/!= ! % %6$1 2 3/!%!& 由!% 可知# 在! ) A&! , !#! ,? 8达到平衡时#! J , ,6混 合 气 体 中(!7$.&=2!7$.&#=, , ! $ ,1 2 3$6/!#! , ,6=, , ! $ ,1 2 3#!7.$=2!7.$#=, , % , ,1 2 3$6/!#! , ,6=, , % , ,1 2 3# 则!总!7.$=!7.$9$#!7$.&=, , & ,1 2 3#由 N 9& ;7.%! 浓= N!7.%$9$ 7

308、.$*9$ ;$.可得(%! N=( &0$1 2 3/!#!$#, , & ,1 2 3 =! ) %0%! ! 放热!$!不一定是!%.U/%/.U$/ .U/!减小!不变# 解析$! 由图可知# 升高温度#2!U/% 降低# 说明平衡逆向移动# 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dwnLoad状态时C 还未达到平衡C 而可逆反应最终都要达到平衡状态C 所以必须增大ode wn 才能达到平衡状态C 即反应正向进行Co正$o逆a 若ode node wndoo w wC 并不能说明ode n aode wn 是否变化

309、C 不能说明是不是平衡状态Cdwn 升高温度C 平衡逆向移动Code wn 降低aoaewdd en a 和ode n 增大C 所以o值将减小a 因为o只与温度有关C 所以向溶液中加入少量的溴水C 虽然平衡逆向移动C 但是o值不变Co w odon!w !逆!#o$ww?C 且?d?dodwdwn 降温!反应向放热方向移动# 解析$don!化学反应adwdw d ()ww ddw在定温a定压下进行C 要使平衡状态与原平衡状态等效C 只要起始时?ddwn?ddwndww就可以达到C已知起始时各物质的体积分别为o体积dwa?体积dw和w体积ddwC根据a 等价转换a 法C 将w体积ddw通过反应的

310、化学计量数之比换算成dw和dw的体积C 则相当于起始时有dodon 体积dw和d?dwn 体积dwC 它们的比值为o do?dwdwwC解得?dwC因反应前混合气体为w体积C 反应后混合气体为w体积C 体积差为o体积C 由差量法可解出平衡时ddw为o体积a 而在起始时Cddw的体积为odw体积C 比平衡状态时大C 为达到同一平衡状态Cddw的体积必须减小C所以平衡逆向移动C#若需让反应逆向进行C 因其可构成恒温a 恒压下的等效平衡C 所以必须?d?dwdwdo dwC!dw!d!w d ()ww ddwdon 起始wwwdwn 平衡o d ww d wodwn 起始?o!d 注n?d?do d

311、w!.假设正是平衡态则有o d w?doo!odww?若使反应逆向进行C 只需o$ww?即可Cdwn 由w o w#w可知C 上述平衡应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C 亦即向放热方向移动C 所以采取降温措施C课时作业! 二十六oodono!# 解析$金属能导电C 但金属不是电解质Cdwn!dwndwno!# 解析$电解质强弱是根据电解质是否完全电离C 而溶液的导电能力大小是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决定的Cdwno!# 解析$w wwaddw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二者与水反应生成了亚硫酸和一水合氨C 这两种生成物电离使其水溶液导电C 不是因为两种物质自身在水中电离而导电C 两者均为非电解质Cdwno!#

312、 解析$d dww溶于水能导电是因为其与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所致C 因此这不是该物质属于电解质的原因C氧化钠是电解质是因为其熔融后电离能够导电Cdwndwno!# 解析$醋酸能够与水任意比例混溶C 但是醋酸是弱电解质Cdwno!# 解析$强电解质不存在电离平衡Cdo wndo ono!# 解析$电离不需要通电C 它是指物质在水溶液或者熔化状态下离解为阳离子和阴离子的过程Cdo wno!# 解析$多元弱碱也是分步电离C 为了书写方便写成一步电离的形式Cdo wndo wno!# 解析$电离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Cdo wnw od!# 解析$共价化合物中只含有共价键C 离子化合物中也可能有共价键C

313、 如d d wdC 因此不能通过是否含有共价键的方法来判断是否是离子化合物C 选项d错C溶液的导电能力与电解质的强弱无关C 只与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有关C 如强电解质的稀溶液中由于离子浓度比较小C 溶液的导电能力不强C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C 例如水a 一氧化氮a 一氧化碳等C 故d错误Cw od!# 解析$对于一水合氨的电离平衡中C 稀释odddwCdwwn Codwd n和oddddwn都 减 小C但 平 衡 右 移Codwd nodddwCdwwn始终保持增大C 故选dCw od!# 解析$!中证明ddwd w w 能水解C 溶液呈碱性C证明ddwd w wd存在电离平衡C 故为

314、弱酸C#中未能指明浓度C 也没有参照物C 不能说明问题C说明电离前?dddwd w wdn$?d 盐酸n C 则ddwd w wd的电离程度比盐 酸 小C属 弱 电 解 质C(中 说 明odddn#odddwd w wdn C 说明ddwd w wd部分电离C 存在电离平衡C 是弱电解质C已知&中的dwd ww为中强酸C 而被中强酸制备的必定是弱酸d 没有沉淀物n C 弱酸即为弱电解质C)中ddwd w wd溶 液 被 稀 释Codddn变 化 与odddwd w wdn 变化不同步C 证明存在电离平衡移动C 即为弱电解质Cw od !# 解析$氨水中存在电离平衡addwddw()wddwCd

315、w()wdddwdwd C!加ddwd 固体C 铵根离子浓度增大C 电离平衡左移C 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C 碱性减弱a#通入ddw氨水浓度增大C 虽然电离程度减小C 但电离出的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C 碱性增强a煮沸C 氨气分子挥发C 氢氧根离子浓度减小C 碱性减弱a(加入少量d d wdC 氢氧根离子浓度增大C 碱性增强a&加入少量d d d C 对电离平衡无影响Cw od!# 解析$选项d中d wd与d ww w发生双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C 同时在酸性溶液中d ww w也不能大量存在C选项d中乙醇是非电解质C 在水中不能电离C选项d中由于dww ww是二元酸C 消耗d d wd的物质的量为盐酸

316、的二倍Cw od!# 解析$ddwd w wd和氨水都是弱电解质C 导电能力弱C但 相 互 反 应 后 生 成 盐ddwd w w ddwC 而ddwd w w ddw是强电解质C 完全电离C 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增大C 导电性增强C随着氨水的增加C相当于将溶习题详解!# )!液稀释# 致使离子浓度又逐渐减少# 导电能力逐渐减弱%所以5图象符合题意%*!# 解析$本题主要综合考查溶液的酸碱性与水的电离知识%由题意可知甲溶液抑制水的电离# 而酸& 碱& 强酸的酸式盐都会抑制水的电离 乙溶液促进水的电离#可能是盐的水解! 如7 8 ; .% # 可据此判断正确答案为%+:!# 解析$强弱电解质浓度为

317、$ !#2!;9 之比一定不是$!# 故5错%由于稀释电离程度增大#W ;=%的盐酸和醋酸加水稀释! , ,倍# 盐酸W ;增大到# 醋酸小于%根据电荷守恒#, !1 2 3$6/!7;& 3溶液中2!7;9&92!;9=2! 3/92!.;/ %! , 5!# 解析$甲酸的酸性比乙酸强# 浓度相同时# 甲酸氢离子浓度大# 若甲酸氢离子浓度小时# 则浓度一定小#甲酸氢离子浓度大时# 甲酸浓度比乙酸可能大# 可能相等# 也可能小%! ! !# 解析$由水电离出的2!.;/=!#! ,/! $1 2 3$6/!的溶液# 可为酸性溶液也可为碱性溶液# 因此不能确定5 3%9是否能够存在%! $ :!

318、# 解析$表中电离常数大小关系(! ,/$+#! ,/($+#! ,/)# 所以酸性强弱排序为(; T$;C$;B%可见5&错# 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与浓度无关#4不正确%! % !K $8 $ P !$K $8 =P !%P $8 $K!&P $8 =K !8 =K =P !8 =K $ P !(P $8 =K# 解析$盐酸& 硫酸& 醋酸三种酸在溶液中的电离情况如下(盐酸是一元强酸#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不存在电离平衡(+ + +; 3;99 3/%硫酸是二元强酸# 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 不存在电离平衡(;$- . + + +&$ ;99- .$/&%醋酸是一元弱酸# 在水溶液中部分

319、电离# 存在电离平衡(;%() . .;% . ./9;9%! 设三种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 则盐酸中.;9/=.; 3/=,# 硫酸中 .;9/=$.;$- .&/=$,# 醋 酸中.;9/5.;% . .;/ # .;9/5,# 故K $8 $ P%!$ , 中和7 8 .;的能力- 取决于酸的物质的量和酸是几元%由于三种酸溶液的体积相同# 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所以三种酸的物质的量相同%由于!1 2 3;$- .&中和$1 2 37 8 .;#!1 2 3; 3或!1 2 3;% . .;中和!1 2 37 8 .;# 故K $8 = P%!% 由! 分析可知# .;9/ 相同时# .;

320、% . .;/ 最大#.; 3/ 次之# .;$- .&/ 最小# 故P $8 $K%!& 当锌足量时# 生成;$体积的大小# 决定于可被还原的;9的总物质的量! 包括已电离出和未电离出的 %三种酸的.;9/ 相同# 体积相同#; 3&;$- .&都是强电解质# 在溶液中完全电离# 所以; 3与;$- .&中;9的总物质的量相同# 故产生;$体积相同%而;% . .;是弱电解质# 在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 . .;% . ./9;9%当.;9/ 减小时#;% . .;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使;9不断产生# 反应产生的;$体积变大# 故P $8 =K%! 由于开始时# 三者.;9/ 相同#

321、且锌的形状& 密度& 质量也相同# 反应开始时三者速率相同%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 3&;$- .&中的;9不断减少# 故反应越来越慢# 而;% . .;随 着 反 应 的 进 行# 又 不 断 电 离 出;9# 则相应.;9/ 较大# 反应速率比; 3和;$- .&的稍快# 生成相同体积的;$时# 时间最短# 故所需时间8=K $ P%!( 由于; 3&;$- .&完全电离# 加水稀释! , ,倍#;9的数目不变# .;9/ 都变为原来的! , ,#;% . .;部分电离# 随着水的加入# 使;% . .;的电离程度增大#.;9/ 减小的程度较小# 故P $8 =K%! & ! , ,1 6

322、容量瓶!$!K!% 配制W ;=!的;5溶液难以实现# 不妥之处在于加入的锌粒难以做到表面积相同!& 配制7 8 5溶液# 测其W ;$)即证明;5是弱电解质! 其他正确答案也可 %# 解析$! 准确配制! , ,1 6的溶液时# 必须使用容量瓶# 容量瓶有不同的型号# 对于本题要选用! , ,1 6的容量瓶才行%!$ 甲方案中#;5是弱电解质# 在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 所以溶液中2!;9#, !1 2 3$6/!# 故W ;$! 乙方案中# 盐酸是强酸而醋酸是弱酸# 当W ;=!的盐酸和醋酸稀释相同的倍数时# 由于醋酸存在电离平衡而盐酸不存在电离平衡# 因而醋酸中存在的电离平衡向右移动# 导

323、致盐酸中2!;9 小于醋酸中2!;9 #所以醋酸放出氢气快%!% 由于;5是弱电解质# 因而其电离程度的大小不但与其本身的性质有关# 而且还受温度& 浓度的影响# 所以;5溶液中的2!;9 只能测定而不能准确配制 再者锌粒的质量和纯度可以称量或测定# 但锌粒的形状& 大小则很难控制%!&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 可以从盐类的水解角度考虑# 若强碱盐7 8 5溶液中W ;$)# 即说明该溶液呈碱性# 也就证明5/发生水解# 其水解方程式为(5/9;$().;59.;/# 故7 8 5对应的酸;5是弱电解质 也可以从影响电离平衡的角度考虑# 若已知W ;的;5溶液中# 如可采用加热升温或加入固体盐7

324、 8 5等方法后# 测得溶液的W ;发生变化# 即可证明;5是弱电解质 也可以从电离的特点角度考虑# 如可采用配制相同浓度的盐酸和醋酸# 然后分别测定两溶液的W ;%若W ;! 盐酸#W ;! 醋酸 # 即能证明;5是弱电解质%! !;9&; ./%! .$/%&; ./%!$ .$本身在水中的溶解度小# 加之酸性增强! 或;9浓度增大 # 上述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放出 .$!% 在该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9与 .$/%结合生成; ./%! 或使平衡(; ./()%;99 .$/%向左移动 #结果溶液中;9浓度增加得很少 若在溶液中加入少量的 碱#.;/与; ./%结 合 生 成 .$/%! 或

325、使 平 衡; .%()/;99 .$/%向 右 移 动 # 结 果 溶 液 中 的.;/浓度也增加不大!&7;& 3! 其他铵盐也可# 解析$考查学生观察分析图表# 获取信息的能力是近年高考1 考试大纲2 的基本要求%以此为载体命制的试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题往往成为高考题中的o 亮点w o对a o与a d进行类比分析C 可以看出其变化趋势是完全一样的C 均为常用对数的负值ode 从图象分析a doe$e时Cdeo ee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粒子为deod o eee和deo eeo 在a doe e时Cdeo ee溶液中主要存在

326、的含碳阴离子为o eeeeodo eeeo其他题目可以做类似处理o课时作业! 二十七eede de e!de !# 解析$:a是一个只与温度有关的常数C 与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和溶液的酸碱性无关ode de e!# 解析$溶液的a d是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一种标度C 与该溶液是酸溶液还是碱溶液无关ode e!# 解析$a d试纸是一种粗略测量溶液酸碱性的实验用品C 不能精确到ee eode e!# 解析$不一定o对a d试纸湿润C 相当于对原溶液的稀释C 若溶液呈酸性C 测量值偏大o 若溶液呈碱性C 测量值偏小o 若溶液呈中性C 无影响ode e!# 解析$e e eo时Ca doe为中性ode e

327、!# 解析$因为醋酸是弱电解质C 所以等a d的醋酸和盐酸C 氢离子浓度相等C 但溶液浓度不相等ode e e!# 解析$因为氨水是弱电解质C 反应后氨水有剩余C 故溶液显碱性ode e e!# 解析$因为醋酸是弱电解质C 反应后醋酸有剩余C 故溶液显酸性ode e de e e!# 解析$碱式滴定管滴加溶液的部分是由橡胶管和玻璃珠构成C 橡胶管能被oo o ee溶液氧化ode e e!# 解析$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C 会使测量浓度偏高ode e e!# 解析$滴定时C 眼睛注视锥形瓶中溶液颜色的变化和滴定的速度oeeo!# 解析$温度升高会促进水的电离C 由水电离产生的氢离子浓度和氢氧根离子浓

328、度均增大但仍相等C 因此虽a d减小但溶液仍为中性o醋酸是弱电解质C 稀释后还会电离出deC 因此a doe的醋酸溶液稀释至e e倍后溶液的a d介于e$e之间oa doe的醋酸溶液与a doe e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醋酸远远过量C 因此反应后溶液显酸性oeee!# 解析$由于醋酸是弱电解质C 因此相同浓度的两溶液中盐酸中2dde 大于醋酸中2dde C 选项e错oa doe的两溶液稀释e e e倍C 盐酸的a d为eC 而醋酸中溶液存在电离平衡C 稀释过程中还会电离出deC 因此最终a d介于e$e之间C 选项o错o选项e中加入盐酸对应的钠盐2dde 不变oeee!# 解析$对于选项e要

329、正确理解勒夏特列原理中o 减弱w 两字的含义C 向水中加入稀氨水C 平衡逆向移动的原因是因为溶液中2dede 增大C 移动的结果不可能使得2dede 比原来小C 选项e错o 对于选项oC 向水中加入可水解的盐odeo e ee eC 促进水的电离C 平衡正向移动C溶液中2dde 降低C 选项o错o 对于选项eC 将水加热C平衡正向移动C 水电离出的2dde 和2dede 增大C:a增大Ca d减小Ce也错oe eo!# 解析$水的电离方程式为ode()edeeedeCe项溶于水成为盐酸C 电离产生的deC 使得平衡左移oe项质子数为e e的是o oeeC 其能发生水解C 使得平衡右移oo项表示

330、的是o eeC 其不影响该平衡oe项是醋酸根离子C 其能水解C 使平衡右移oe eo!# 解析$等体积o 等a d的强碱电离出的ede物质的量相等C 中 和 酸 的 能 力 也 一 样o弱 碱 有 未 电 离 出 的edeC 所以中和酸的能力大oe ee!# 解析$e项混合后为e e e ee e eCeeed o e e o溶液Ca d $eoo项 为e e e e e e e eCeeedo e e e e和ee e ee e eCeee甲酸的混合溶液C 比e e e ee e eCeee甲酸溶液a d大oe项混合后为e eee ee溶液Ca doeoe ee!# 解析$从实验要求出发C

331、分析题中操作的正误o此题要求考生从定量仪器的使用和滴定原理去分析oe项中C 酸式滴定管用蒸馏水洗净后C 直接加入已知浓度的盐酸C 会造成滴定管内溶液的浓度低于已知浓度的盐酸C 错误o润洗锥形瓶会造成测定浓度偏大Ce错oo项中C 滴定时C 没有逐出滴定管下口的气泡C 而在滴定过程中气泡会排出C 会造成滴定管的读数偏大oe ee!#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高考大纲要求o 理解w 层次的电离平衡的几乎全部知识C 是一道综合性很强的试题o解法一oo点是恰好完全中和的点C 这时醋酸被完全中和C 但 由 于odeo e ee的 水 解C2dodeo e ee #2de ee Co错oo点以后e e ed过量

332、更会使e ee浓度增大Ce错oe点到e点的溶液明显显酸性C 这是醋酸电离趋势强于odeo e ee水解趋势的结果C2dodeo e ee $2de ee Ce错o 排除e o eC 选eo解法二o2dodeo e ee o2de ee 的点即a doe的点d 电荷守恒 C 从图示很容易判断在eoo间Ce正确oe e ee!# 解析$由题干知C 溶液中有2dde $2dede C 因此该溶液溶质定为odeo e ed与odeo e e e e两种oe错C 其溶质为odeo e e e eoo错C 不符合电荷守恒oe错C 加入氨水后C 不确定溶液的酸碱性C 因此无法比较oe e ee!# 解析$

333、由(e)oe e知此温度下水的离子积为e eee eC 中性溶液时a doeo即第组实验时溶液刚好呈中性C 第!组a doeC 说明溶液中2dde oe eeee e eCeeeC 依离子积可得2dede oe eeee e eCeeeC 第组实验为等体积混合C 则溶液中2dde oe eeee e eCeeeC 即a doeoe e ede e eee e!e eee e!de e oe# 解析$de e e o时2dde oe eeee e eCeeeC2dede oe eeee e eCeeeC:ao2dde C2dede oe eee eCe e eo时C2dde oe eeee e

334、eCeeeC2dede oe eeee e eCeeeC:ao2dde C2dede oe eee eode 设e eded e的体积为#oC 稀dee ee的体积为#eC则二 者 混 合 后 体 积 为#ee#ooe e e o时Ca doeC2dede $2dde oe eee ee eeeC#oee eee#e#oe#eoe eee ee eeeC 所以#o#eoeeo习题详解!$ ! % !: 4!$ 淡黄!中!#!中!%$# 解析$! 中要注意两点( 一是促进水的电离# 可排除5 二是使溶液呈酸性# 可排除%!$! , ,A沸水仍呈中性# 根据此时水的离子积常数可知# 该温度下水的W

335、 ;=(%!% 根据题意可知# 原氨基酸溶液显弱碱性# 稀释后溶液的W ;=*# 则原溶液的W ;应大于*%! & !%$!$%$!%#!&!向右!减小!#小于!大于!(小于# 解析$!7;%$;$.是弱电解质# 稀释过程中继续电离出.;/# 因此有%$!%!$ 浓度相同的两种酸# 稀释相同的倍数后# 溶液的浓度仍相同# 由于醋酸是弱电解质# 因此有%$!%同时可得!% 中%#!%!&!弱电解质溶液# 越稀越容易电离# 因此加水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加入醋酸钠固体后# 增大了;% . ./的浓度# 抑制了醋酸的电离%#由于在稀释过程中;% . .;继续电离出;9# 因此稀释相同倍数后;% . .;

336、溶液的W ;小%由于;% . .;的物质的量远大于; 3# 因此中和到相同的W ;# 消耗碱的量#! 甲 大于#! 乙 %(两者反应后#;% . .;大大过量# 溶液呈酸性# 根据电荷守恒可得2!7 89 小于2!;% . ./ %! !& , ! , ,!$? ? ? ? ? ? ? ? ? ? ? ? ?滴定终点附近溶液的W ;变化特别大!% 误差3, !D# 即要求滴定终点时所加溶液的体积范围在! + + *1 6$ , , $1 6之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此时溶液的W ;范围在& %$+ )之间# 其最小值& %在甲基橙的变色范围!% !$& & 以内# 所以能用甲基橙作该中和滴定反应

337、的指示剂%!& 小!难# 解析$! 当#!7 8 .;= ! + + (1 6时# 酸过量#2!;9=, ! , 1 2 3$6/!#, , &#! ,/%, , % + (66=!#! ,/&1 2 3$6/!#W ;=& J , 当#!7 8 .;=$ , , & 1 6时# 碱 过 量#2!.;/=, ! , 1 2 3$6/!#, , & #! ,/%6, , & , &6= ! , #! ,/&1 2 3$6/!#W ;=! , ,%!& 沉淀滴定有关实验原理可和中和滴定类比后得出答案%课时作业! 二十八5!#!# 解析$强酸强碱盐一般不水解%!$!%#!# 解析$一般溶液越稀# 水

338、解程度越大#但是溶液的酸碱性减弱%!&!#!# 解析$7 8 ; - .&溶液呈酸性# 是因7 8 ; - .&是强酸的酸式盐# 电离使溶液呈酸性%!(!)!*!# 解析$ .$/%水解( .$/%9;$().; ./%9.;/# 离子的种类和数量均增加%!+! ,! ! $! %#!# 解析$此溶液中的;9均是由水电离出来的%! &#!# 解析$W ;=的7;& 3和; 3溶液水电离的;9浓度分别为! ,/1 2 3$6/!&! ,/+1 2 3$6/!%$ !# 解析$做题思路(W ;顺序是( 酸! 强#弱#盐! 弱碱盐#强酸强碱盐#弱酸盐#碱! 弱#强 %苯酚当做酸对待# 所以酸中W ;

339、(!醋酸#(碳酸#苯酚 盐中#&)均属于强碱弱酸盐# 根据越弱越水解的原理# 电离程度;$ .%$苯酚$; ./%# 则对应盐的碱性 ! 即W ;顺 序 为() 7 8 ; .%# 苯 酚 钠#&7 8$ .%# 故项正确% !# 解析$此题可利用电荷守恒# 以:项为参照点进行解题( 溶液中不可能两种阴离子都多于阳离子!项错 #也不可能两种阴离子都少于阳离子%& 4!# 解析$在氯水中# 氯元素绝大多数以 3$形式存在# 不会存在此等式# 故5不正确%氯气与水反应生成; 3和; 3 .#; 3完全电离生成;9和 3/#; 3 .部分电离# 即2!;9$2! 3/$2! 3 ./$2!.;/ #

340、:项错%项完全 反 应 后 相 当 于;% . .7 8溶 液# 由 于;% . ./水解导致2!7 89$2!;% . ./ #项错%4项中# 由于 .$/%水解#!$2!7 89$2! .$/% 从反应 .$/%9 ;$().; ./%9.;/&; ./%9 ;$().;$ .%9.;/可知#2!.;/ 与2!; ./% 大小相近# 但2!.;/$2!; ./% ;9的来源是水的电离! 极弱 &; ./%的 电 离 ! 弱 于 水 解 #2!;9很 小#远 小 于2!.;/ # 而2!; ./% 与2!.;/ 相近# 所以2!; ./%$2!;9 # 最后确定4项正确% 5!# 解析$根据

341、, 越弱越水解- 的原则#7 8 5的水解比7 8 :水解 程 度 大# 所 以 溶 液 中 的2!;5$2!; : #2!5/#2!:/ 再根据 , 谁强显谁性- 可知溶液中的2!.;/$2!;9 溶液中由5/! 或:/ 水解产生的2!.;/ 跟2!;5 . 或2!; : / 与2!;9 的和相等%所以2!.;/$2!;5 . 或2!; : / %( !# 解析$5中# 生成7 8$ .%溶液# .$/%会发生水解# 生成; ./%# 所以5错电荷守恒(2!;992!7 89=2!; .%/9$2! .$/%92!.;/物料守恒(2!7 89=2!; ./%92! .$/%92!;$ .%两

342、式相减得(2!;992!;$ .%=2! .$/%92!.;/所以:错误中# 生成7 8 5 P#5 P/水解呈碱性# 故正确相同W ;# 相同体积的; 3和;5 P# 因为;5 P为弱酸#所以;5 P的物质的量浓度大#;5 P所消耗的7 8 .;的物质的量多#4错%) 4!# 解析$由题意可知草酸属弱电解质# 当#!7 8 .;=,时#; $./&部分电离#2!;9#!#! ,/$1 2 3$6/!#故5错 误% 当#!7 8 .;=,时 溶 液 呈 酸 性#当#!7 8 .;=! , 1 6时# 恰好 生 成7 8$.&#此 时由 于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

343、.canpoint.c %n% D!oL Loa水解使溶液呈碱性d故当Cod e eo#? ao o时o有可能呈中性CoeeooCo eoo o 此时由电解质溶液中电荷守恒可知Cod eeooLCooL LoaoeCoeoL oao 成立o所以edo均错误d当Cod e eo$? ao o时o 溶液中的溶质为d eLoL a和d e eooL Loa可发生水解o 故o项正确da?o!# 解析$在d eLo L溶液中o 由于发生了如下的水解反应d!o LoLeeL() e o oLe eo#eo oLeeL() eLo Le eo因此溶液中的o LoL被消耗了一小部分o 故使得Cod eeo大于

344、L倍 的Coo LoLo o 因 此 要 使 溶 液 中Cod eeooLCoo LoLo 就应设法抑制d eLo L的水解o 由于d eLo L水解后显碱性o 所以应提供 eo离子抑制其水解o 故o选项中o e符合要求da?o!#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弱电解质的电离的相关知识d根据元素守恒可以得到Cod eeooCoe o oLoeCoo LoLoeCoeLo Lo o 故o错d 根 据 溶 液 电 荷 守 恒 可 以 得 到Cod eeoeCoeeooCoeo oLoeLCoo LoLoeCo eoo o 故e错d 小苏打溶液呈碱性o 所以e o oL的电离程度小于eo oL的水解程度o 故

345、o错do为正确答案d? a ?e!# 解析$本题考查电解质溶液电离d 水解等知识d将o o o oL蒸干得到o oL Lod eLa L溶液蒸干由于氧化得到d eLa aoo错误da ? ?o o oooo?oeLo e溶液在稀释过程中o 电离平衡正向移动oCoeeoCooeLo eo增大oo错误d 镀层破损后o 镀锡铁板o o做负极被氧化o 比镀锌铁板腐蚀快oo错d在酸性溶液的稀释过程中oee浓度减小o eo浓度增大o 中性溶液稀释eed eo浓度均不变oe正确d? ? ?o!# 解析$溶液呈中性的盐可能是强酸强碱盐o 也可能是弱酸弱碱盐d? L ?o!# 解析$由于eL 的存在o 四种溶液

346、都存在eL deed eo三种粒子do e o oL不水解o 还 应存 在o eLedo oo两种粒子doeLo d e电离产生oeLo odd eeo水 解 产 生oeLo e分 子o故 溶 液 中 还 应 存 在oeLo edoeLo odd ee三种粒子ddeL与eL 反应生 成deLoeL o 由 于deLoeL() deeae eoo 溶液中还应存在deLddeLoeL ddeea三种粒子doLa溶 液 中 因 电 离 产 生oedaLooaLo水 解 产 生e aooe ao继续水解产生eLa分子o 所以溶液中还应存在oedaLode aodeLa四种粒子d? L ?o!# 解析$

347、!a L的水溶液能导电o 是a L与水反应生成的eLa L电离出ee导电oa L不是电解质o!错误do eoa的硫酸oee浓度为? aoao o oooo?oa Loa的浓度为a ? a ? aoao o oooo?o 将其稀释? a a a倍o 属于无限稀释o 水还电离出eeoee浓度约为? aoao o oooo?oa Loa的浓度为a ? a? aoao o oooo?o 所以a Loa与ee浓度的比值约为? oL a是正确的d? a ?e!# 解析$在混合溶液中存在着下列平衡doeL()o eeeeoeLo o!oeLo oeeL() oeLo ee eo!#因两种物质以等物质的量混合

348、o 且知溶液显酸性o 所以据以上两式分析o 显然!式产生的ee多于#式产生的 eoo 故o正 确oe不 正 确d而 在 两 式 中 都 存 在oeLo odoeLo e两种物质o 所以oeLo e的电离必受到oeLo o的抑制o 而oeLo o的水解也受到oeLo e的抑制d? a ?o?oCoa时oeo是强酸dC$a时oeo是弱酸oLo 否!ooLoCod eeo$Coooo$Co eoo$Coeeooao? aoa!? aoao? aoa# 解析$o?oeo与d e e等体积等浓度oa o Lo o oooo?o 混合完全反应o 如果eo为强酸o 生成强酸强碱盐oo eoCoad 如果eo

349、为弱酸o 生成强碱弱酸盐o 水解显碱性oo eoC$adoLo 混合后o eoa说明溶液呈中性oCoeeooCo eoo o所以据电荷守恒CoooooCod eeo deo为强酸oC?oa o Lo o oooo?deo为弱酸oC?$a o Lo o oooo?doLoeo与d e e等体积等浓度oa o ?o o oooo?o 混合完全反应oo e$ ao 说明eo为弱酸o 生成强碱弱酸盐oo e$ aoCo eoo$Coeeo o 据电荷守恒oCod eeo$Coooo doao 正盐溶液o eoao 因为盐发生了水解oCoeeoo? aoao o oooo?oCo eooo? aoao

350、o oooo?o 据电荷守恒Cod eeoeCoeeooCo eooeCoooo o 所以Cod eeooCoooooCo eoooCoeeoo ? aoao o oooo?o? aoao o oooo?d? a ?o?o#!oLodeao o !oLodeLoeL 与deao o !oao 小于!大于# 解析$o?o 含有deeado ood eodee四种离子的溶液o 则最易想到的是deao o溶液d又知道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eL 的电离平衡eL() eee eod另外o 考虑到该溶液的溶质还可能有deLoeL 或eo oo但不同的情况下上述四种离子的浓度关系不尽相同d可列表如下d溶质o 化

351、学式o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deao oCoo ooo$Codeeao$Coeeo$Co eoodeao od 极少量deLoeL Coo ooo$Codeeao$Coeeo$Co eoodeao oddeLoeL CodeeaooCoo ooo$CoeeooCo eoodeao oddeLoeL Codeeao$Coo ooo$Co eoo$Coeeodeao oddeLoeL Codeeao$Co eoo$Coo ooo$Coeeodeao odeo oCoo ooo$Coeeo$Codeeao$Co eoodeao odeo oCoo ooo$Codeeao$Coeeo$Co eoode

352、ao odeo oCoo ooo$CodeeaooCoeeo$Co eoo!据此o 可顺利解答本题的各问d? a ?o?oCod eeo$Coo ooo$Coeo oLo$Co eoo$Coeeo$oo LoLo 或Cod eeo$Coo ooo$Coe o oLo$Co eoo$CoeeooLoL o oLeeL a LoaeL e eLeea eooL o o oLeL e e a a.ea eL oLo?Le eo eoLoe ooe e o ooe ooo?Le e o oLoe ooeeL ooo!+CooCo ooo o oo?习题详解!$ #!或: 8!.;$!8 Y9$ ; 3

353、!8 Y=: 8 E$1 2 3/!&, , !1 2 3# 解析$据题意#5&:溶液呈碱性# 可能为碱或强碱弱酸盐# 可能为7 8$ .%&7 8 .;&: 8!.;$#&4&V溶液呈酸性# 可能为酸或强酸弱碱盐# 可能为(; 3&;7.%&;$- .&5 3!7.%&5 0 7.%&5 3$!- .&% 由5溶液与V溶液反应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 且与溶液反应只有气体产生#5为7 8$ .%#是酸#V是铝盐4溶液与另外四种溶液反应都能产生沉淀# 则4为5 0 7.%只能与4反应产生沉淀# 则为; 3# 由各种离子不重复# 得:为: 8!.;$#V为5 3$!- .&%!5&溶液混合即盐酸和

354、碳酸钠等物质的量混合# 即所得混合物为碳酸氢钠和氯化钠混合物# 分析可得答案 !$V溶液与过量的:溶液反应中即以硫酸铝为标准# 氢氧化钡过量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即中和反应# 注意书写时的化学计量数 !& 根据两者的比例关系反应中铝离子, , $ 1 2 3# 而氢氧根离子, J , )1 2 3#可 知 得 氢 氧 化 铝, , ! 1 2 3#偏 铝 酸 钠, J , !1 2 3%课时作业! 二十八:!$!%#!# 解析$I H%9与U/因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共存($ I H%99$ U/=$ I H$99 U$%!&#!# 解析$酸性溶液的溶质可能是酸& 盐或酸

355、式盐%!(#!# 解析$因为氨水和醋酸的电离程度都比较大#故7;9&与;% . ./可以共存%!)#!# 解析$农家肥呈碱性# 与铵态氮肥混合使用降低了铵态氮肥的肥效%!*!+#!# 解析$5 3 3%&5 3$!- .&%水解均生成5 3!.;%#但是5 3 3%水解生成; 3&5 3$!- .&%水解生成;$- .&#; 3挥发&;$- .&不挥发%! ,#!# 解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I H%99% ;$.+ + +,I H!.;%! 胶体9% ;9%! ! $#!# 解析$7;& 3溶液的浓度越大# 其水解程度越小# 故该判断错误%! %! &! #!# 解析$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

356、$:!# 解析$本题考查同浓度不同溶液酸碱性的比较# 重点考查盐类水解规律的灵活应用%O 3&O7.%&7 8$- .&均为强酸强碱盐# 不水解# 溶液显中性# 而5中7 8$- .%&I H 3%分别水解而使溶液显碱性和酸性:中由于酸性;$- S .%# ;$ .%# 根 据 越 弱 越 水 解 可 判 断 溶 液 碱 性7 8$- S .%$7 8$ .%#7;& 3水解显酸性中W ;应为(7;%$;$.$7 8$- .&$;%? .&$;$- .&4中7 8 ; .%水解大于电离而显碱性#$;.;对水的电离平衡无影响#W ;=)%故只有:项是W ;由大到小排列的%!# 解析$此题以完全反

357、应时为参照点( 若#8=#K# 则酸和碱正好完全反应生成;% . . O#!根据质子守恒(2!;% . .;92!;9=2!.;/ #:项正确#根据物料守恒(2!;% . .;92!;% . ./=2!O9 #可判断出(#8$#K时# 即酸过量时#5项正确根据电荷守恒! 适于各种量变 (2!O992!;9=2!.;/92!;% . ./ # 可判断出(4项正确&项错误%& 4!# 解析$5项# 苯酚钠溶液因(;./水解而呈碱性# 其 离 子 浓 度 大 小 是(2!7 89$2!(;./$2!.;/$2!;9 # 故5项错%:项#7 8$ .%溶液呈碱性# 稀释#W ;减小# 但温度不变#:不

358、变# 所以:项错%W ;=即2!;9=! ,/1 2 3$6/!#项错%根据沉淀溶解平衡# 难溶的5 0 3可以转化为更难溶的5 0$-# 故4项正确% !# 解析$本题考查了电离和水解的知识# 应该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逐个排除%利用, 既能跟酸反应又能跟碱反应的物质- 排除掉5和4 在7;&; .%中存在7;9&的水解) ) )呈酸性&; ./%的电离) ) )呈酸性&; ./%的水解) ) )呈碱性# 水解大于电离# 水溶液整体呈弱碱性在7 8 ; .%中存在; ./%的电离) ) )呈酸性&; ./%的水解) ) )呈碱性# 水解大于电离# 水溶液整体呈弱碱性 根据过程很显然#7 8 ; .

359、%的碱性强于7;&; .%的碱性# 所以选%( !# 解析$7 8$ .%溶液水解( .$/%9;$().; ./%9.;/&; ./%9;$().;$ .%9.;/使溶液显弱碱性#;% . . 7 8溶 液 水 解(;% . ./9 ;$().;% . .;9.;/使溶液显弱碱性 而7 8 .;是一种强碱溶 液 不 发 生 水 解#因 为;% . .;的 酸 性 大 于;$ .%的酸性# 所以相同浓度时碱性的强弱顺序为$!$# 即W ;的大小顺序为$!$# 所以5选项是错误的%若三种溶液的W ;相同# 即溶液中.;/ 相等# 根据上述原理这三种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顺序为#$!$# 所以4选

360、项也是错误的%将这三种溶液稀释相同倍数时# 将会使7 8$ .%溶液和;% . .7 8溶液中的水解平衡向右移动# 移动的结果将缓冲.;/的减小# 即使.;/ 减小的少一些 而7 8 .;溶液中不存在水解平衡无法缓冲# 相对而言使.;/ 减小的大一些# 所以此时7 8 .;溶液的W ;变化最大# 故:选项错误%若分别向这三种溶液中加入$ 1 6, J !1 2 3$6/!盐酸后# 盐酸与7 8 .;溶液恰好反应生成7 8 3溶液呈中 性盐 酸 与;% . .7 8溶 液 恰 好 反 应 生 成 的;% . .;使溶液呈弱酸性 而盐酸与7 8$ .%溶液反应恰好生成7 8 ; .%# 而7 8

361、; .%溶液水解仍然显碱性# 所以反应后三种溶液的W ;大小顺序为!$#故选项正确%) 4!# 解析$W ;= ! !的7 8 .;溶液中2!.;/=! ,/%1 2 3$6/!# 而W ;=%的;% . .;溶液中2!;9=! ,/%1 2 3$6/!# 因 此 将W ;=! !的7 8 .;溶 液 与W ;=%的;% . .;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二者溶液中已存在的.;/与;9恰好完全反应# 又因为;% . .;是弱酸#在溶 液 中 并 没 有 完 全 电 离#因 此 随 反 应 的 进 行;% . .;又会不断的电离生成;9# 也就是说反应后混合溶液中仍存在;% . .;# 即溶液显酸性%

362、因此溶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液中D CndoD dCod e 且D CC?C d dodoD o ond e 即o选项 是 正 确 的en选 项 应 为D CndnD o ondCD CC?C d dodnD dCod e?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有关电解质溶液中溶质与离子的关系e溶液中只含该溶液中可能存在的溶质e 可能为eoC?C o或oC?eC?d或盐酸e 若溶质只为氯化铵或氯化铵与盐酸e 溶液显酸性e 若溶质为氯化铵与oC?eC?de 该溶液可能为酸性e 中性e 碱性eo中满足D C oodoD CndoD oCn?

363、doD dCod e 应为盐酸与氯化铵混合液en?若满足eD oCn?doD C oodoD dCodoD Cnd e则溶质一定是oC?C o和oC?eC?de 因为只有氯化铵溶质时D C oodoD oCn?doD CndoD dCod eC?若满足eD C oodCD oCn?doD dCodCD Cnd e 溶液显中性e溶质应为氨水与氯化铵的混合液e 所以C错eo正确e?o?# 解析$依题中信息e 水解反应类似于复分解反应eo中C C o?中C为n?价e 而产物C?C d?中C为n?价e故明显错误e? ? ?o?# 解析$ 据电荷守恒可得 edCoeoeCne e 说明C oo的水解大于

364、CC o的电离e 所以eC C oeoeC ooe eCn由CC o微弱电离得到eC oo由o o C o完全电离得到e 所以eCne 远远小于eC ooe eo错误e? ? ?o?# 解析$醋酸与氢氧化钠若等物质的量反应e 恰好生成强碱弱酸盐醋酸钠e 它水解使溶液呈碱性eD o ondoD CC?C d dod en不正确e 反之e 若混合溶液呈中性e弱酸应过量e 则D?oD?eo正确e 醋酸与烧碱中和e无论反应后溶液是呈酸性e 中性还是碱性e 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都存在如下电荷守恒关系eD o ondnD CndCD dCodnD CC?C d dod e若 混 合 液 的C C C?e则D

365、CndCD dCod e 进而推知D o ondCD CC?C d dod eC不正确e 混合液的C C?e 溶质一定是CC?C d d o o和过量的CC?C d dCe 则D?oD?e 因?C?e 所以D?oD?e? ? ? ?dDoeDCCDC?越大 ?dDeD槡oo o oeoo? ?d#溶液的C C?酸碱中和滴定 ?d?# 解析$第 ?d 题中强调D Cnd 不为?是为了防止有的学生从e 计算时可将CC?C d dC的平衡浓度看成是CC?C d dC溶液的浓度e 得到eCC?C d dC不电离e 的错误结论e由于CC?C d dC电离出的CC?C d do与Cn浓 度 近 似 相 等

366、eD CC?C d dCd又 可 看 成 是CC?C d dC溶液的浓度De 则DoCeD Cnd e?DeD CndCDeD槡oo o oeoo?e ?d 要测定Doe 则可通过测C C以得到D Cnd e 用酸碱中和滴定的方法测定De ?dC C?C d d o o溶液中D d CodCD C C?C d dod eD槡CC? C ? ? ? ?o? ? C ? ?槡o?o o oeoo?C? ?o?o o oeoo?eC CC?e? ? ? ?d 否?o n? ?dC? ?do? ?dC? ? ? ?d? ? ?o? ?o? ?d!o o o或o o o和o o dC?#Co和o o o

367、?o o o和o o dC# 解析$由于Co与o o dC恰好完全反应e 且混合溶液的C CC?e 所以为强碱弱酸盐e 故Co为弱酸e根据电荷守恒eD o ondnD CndCD oodnD dCod!得D o ondoD oodCD dCodoD CndC? ? ?o?o o oeoo?o? ? ?o?o o oeoo?C? ? ? ?o?o o oeoo?e根据o守恒得eD oodnD CodCD o ondC? ? ? ?o o oeoo?#e由!n#可以得到D dCodoD CodCD CndC? ?o?o o oeoo?e ?d 顺序!中显碱性且D o ondoD ood e 只能是

368、单一物质水解平衡e 故溶质为o o oe若两种物质只能是电离平衡为主e 水解平衡为辅e 则盐o o o中含碱o o dC微量e 故溶质为o o o和o o dCe顺序#中显酸性且D oodoD o ond e 只能是电离平衡为主e 水解平衡为辅e 为两种物质e 盐o o o中含酸Co微量e 故溶质为Co和o o oe顺序中显碱性且D o ondoD ood e 只能是电离平衡为主e 水 解 平 衡 为 辅e 为 两 种 物 质e 盐o o o中 含 碱o o dC适量e 故溶质为o o o和o o dCe? ? ? ?dCnedCo? ?d 否 ?d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溶质 化学式dD C

369、oodoD oCn?doD CndoD dCodoC?C oD C oodoD oCn?doD CndoD dCodoC?C oe 极少量oC?eC?dD oCn?dCD C oodoD CndCD dCodoC?C oeoC?eC?dD oCn?doD C oodoD dCodoD CndoC?C oeoC?eC?dD oCn?doD dCodoD C oodoD CndoC?C oeoC?eC?dD C oodoD CndoD oCn?doD dCodoC?C oeCC oD C oodoD oCn?doD CndoD dCodoC?C oeCC oD C oodoD oCn?dCD Cn

370、doD dCodoC?C oeCC o# 解析$ ?d 任何水溶液中都存在C?d的电离平衡eC?oodCnndCoe 因此该溶液中除含oCn?eC oo外e还应有Cn和dCoe ?d 含有oCn?eC ooedCoeCn四种离子的溶液e 最易想到的是oC?C o溶液e 且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为D C oodoD oCn?doD CndoD dCod e 但当向此溶液中加入能影响oCn?的水解平衡e 但又不引入新的离子的oC?eC?deC C o等物质时e 上述四种离子浓度的相对大小一定会发生改变e 根据电荷守恒原理和物料守恒关系不难确定它们的相对大小e课时作业! 二十九? ? ?d? ?

371、d?# 解析$C o dCd?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e ?d? ?d? ?d? ?d?# 解析$难溶物的溶解度很小e 其饱和溶液浓度也很稀e ?d?# 解析$DC C与难溶电解质书写形式有关系e 对于化学式相似的难溶物来说eDC C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o大的难溶物的饱和溶液习题详解!$ %!物质的量浓度大%!*#!# 解析$: W是物质的量浓度之积# 溶解度大的物质的量浓度不一定大%!+#!# 解析$溶度积只受温度的影响%! ,! !$:!# 解析$由2!M 0$9

372、 $.2!.;/ /$=: W可知# 要比较氢氧化镁的溶解度大小# 关键是看溶液的酸碱性%酸性越强# 溶解度越大 碱性越强# 溶解度越小%5 3 3%&7;& 3水解使溶液呈酸性#5 3!.;%碱性弱# 则5 3 3%水解程度大# 酸性强O 3溶液呈中性O5 3 .$溶液呈碱性%&!# 解析$在0!A时5&: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都是& ,D# 也就是说5&:的溶解度相同# 对5来讲 ,05溶解在! , ,0水中# 质量分数为% % J % D# 还没有饱和# 对:来讲* ,0:溶解在! , ,0水中# 质量分数为& & J & D# 是过饱和溶液# 要析出:%!# 解析$温度升高# 8!.;$的

373、溶解度降低#W ;减小#5项错:项平衡左移的原因是增大了 3/的浓度#通过平衡移动能减弱这种改变而不会抵消# 故该项错4项只通过加热煮沸不能除去由- .$/&引起的硬度# 故错误%(5!# 解析$利用沉淀转化的原理解决问题%)5!# 解析$等体积混合后# 发生反应#- L!7.%$过量#过量的2!- L$9=, , 1 2 3$6/!# 依 据- L$9!8 Y9$ I/!8 Y ()- L I$! # 此时溶液中.2!I/ /$=$ #! ,/+, , =&#! ,/*!1 2 3$6/$ #2!I/=$#! ,/&1 2 3$6/!%* 4!# 解析$本题亦为新课程增加的考查内容# 考查难

374、溶盐的溶解平衡%只要调整溶液中的2! N$9 $.2!. ;/ /$: W=$#! ,/$ ,1 2 3%$6/%就能析出 N!.;$沉淀# 即2!.;/$: W2! N$9槡# 代入数据可得(2!.;/$! ,/+#即其W ;大于%+5!# 解析$5项中#7;& 3溶液的浓度显然应该最大当!7;&$- .&与!7;&$I H!- .&$浓度相同时# 由于I H$9的水解抑制7;9&的水解%!7;&$I H!- .&$中7;9&浓度比!7;&$- .&中7;9&浓度大# 若要使二者相等%必须增大!7;&$- .&浓度# 故该项正确:项中5 0 3转化为5 0 U# 说明5 0 U的溶解度更小#

375、 故错误项中两 溶 液 混 合 后 体 积 变 为 原 来 的$倍2!;9=!, $1 2 3$6/!/, !1 2 3$6/!Q$=, , 1 2 3$6/!#故错误 在7 8 ; .%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和物料守恒#即2!7 8992!;9=2!.;/92!; ./%9$2! .$/% #2!7 89=2!; ./%92! .$/%92!;$ .% %二式 相 减 可 得2!;992!;$ .%=2! .$/%92!.;/ # 故4项错误%! , 4!# 解析$; I是弱酸# 不会全部电离#5项错: W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但与浓度无关%:项错 两溶液混合后#2!; I=, J !1 2 3$

376、6/!则有2!;9#2!I/2!; I=% (#! ,/&# .2!I/ /$=% (#! ,/%2! 8$9=, !1 2 3$6/!%.2!I/ /$2! 8$9=% (#! ,/#, J !$! J & (#! ,/! ,# 体系中有 8 I$沉淀析出#项错误#4项正确%! ! 4!# 解析$5错# 因为对于三种难溶物其溶解度3与:槡W成正比# 故 N -的溶解度小于T R -%:错# 因为;$-属于弱电解质#2!-$/ 远远小于, !1 2 3$6/! 极限最大值 # 故不能由此计算 N$9能达到的最大浓度%错# 因为尽管;$- .&是强酸# 但不溶解 N -# 故反应能发生%4对#

377、因为相对于I H -# N -的: W更小# 故而能够实现沉淀转化%! $ ! #! ,/! #! ,/! ,!$ 对于平衡: 8 - .&! (): 8$9!8 Y9- .$/&!8 Y #;9不能减小: 8$9或- .$/&的浓度# 故平衡不能向溶解方向移动!$ #! ,/! ,!%! 8 - .&!9 .$/%!8 Y + + + 8 .%!9- .$/&!8 Y!# 8 - .&存在沉淀溶解平衡# 加入7 8$ .%溶液后# .$/%与 8$9结合生成 8 .%沉淀# 8$9浓度减少# 使 8 - .&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解析$! 过滤出: 8 - .&固体后# 溶液为:

378、8 - .&的饱和溶液%2!: 8$9=2!- .$/&=: W!: 8 - .&槡=! ,#! ,/1 2 3/! 加入7 8$- .&溶液后# 溶液中2!- .$/&=, !6#$1 2 3$6/!, !69, !6= ! 1 2 3$6/!#2!: 8$9=: W!: 8 - .&2!- .$/&=! ,#! ,/! ,1 2 3$6/!%!$ 根据: 8 - .&的溶解平衡知#: 8$9&- .$/&均不与;9反应#: 8 - .&不 会 溶 于 酸#: 8 .%可 溶 于 胃 酸 生 成: 8$9# 加入7 8$- .&# 使: 8$9转化为: 8 - .&# 当2!- .$/&=,

379、 1 2 3$6/!时#2!: 8$9=$#! ,/! ,1 2 3$6/!%! % !5 0$ L .&$5 0 3 $5 0 : L $5 0 U $5 0$-!$ )#! ,/%!%4# 解析$!5 0 3&5 0 : L&5 0 U均是5 :型#2!5 09 分别为槡$# ! ,/1 2 3$6/!= ! & # ! ,/1 2 3$6/!&槡 &#! ,/)1 2 3$6/!= ) % # ! ,/)1 2 3$6/!#槡* %#! ,/+1 2 3$6/!=+ !#! ,/+1 2 3$6/! 后 两 种 是5$:型& !$2$2=: W#2!5 09=%: W槡 0$-&5

380、 0$ L .&中2!5 09 分 别 为(%槡!$#! ,/! (1 2 3$6/!&%槡!$#! ,/&1 2 3$6/!%故5 09物 质 的 量 浓 度 由 大 到 小 的 顺 序 为(5 0$ L .&$5 0 3 $5 0 : L $5 0 U $5 0$-%!$ 出现共沉淀# 此时必须同时发生两个平衡(5 0 3!()5 09!8 Y9 3/!8 Y 2!5 09 $2! 3/=: W!5 0 3=$ , #! ,/! ,00!5 0 : L! ()5 09!8 Y9: L/!8 Y 2!5 09 $2!: L/=: W!5 0 : L= & #! ,/! %00#两者相比得(2

381、!: L/2! 3/= &#! ,/! %$ ,#! ,/! ,=$ ) #! ,/%!% 由2!5 09 大 小 知# 饱 和 时 只 有5 0$ L .&中 的2!5 09 比5 0 3大# 在5 0 3沉淀完后再产生5 0$ L .&沉淀# 其他均在5 0 3前沉淀# 不能作指示剂# 另外这里作指 示 剂 时# 生 成 的 沉 淀 必 须 有 色# 以 便 观 察# 如: W!5 0$- .&=! )#! ,/# 虽 然 沉 淀 时2!5 09较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a d n L大o 但a dCo de是白色沉淀o

382、不能作指示剂 ? e ?oCdaaC()da odadad a odaaC()daCoadad? 可不写?!?C?C? e? edC!?C? e C? e?e? 使a a o de得到充分的还原? 或提高a a o的产量?!#为吸热反应o 炭和氧气反应放热维持反应所需高温# 解析$a aCo中oCd的水解分两步进行o 其中以第一步为主o 水解方程式为oCdaaC()da odadadoa odaaC()daCoadad ?C? 当两种沉淀共存时o2?a nd?n:n n?a d a n?2?a da?o2?n Ld?n:n n?a d n L?2?a da?o 则2?a nd?2?n Ld?n

383、:n n?a d a n?:n n?a d n L?ne? e ? ed? CC? e ? ed? enC? e? edC ?C? 由盖斯定律得+5n+5?d+5CCne e ? C dC C e ? CCn nod d Ld?n? e C? en nod d Ld? ?e? 题中反应均为吸热反应o 所以反应均需要提供能量才能完成o 生产过程中可以借助碳和氧气反应产生的热量提供o 维持高温条件 课时作业! 三十?!?C?!?C?e?!# 解析$乙酸 乙醇等可溶于水o 四氯化碳可作灭火剂 ?e?!# 解析$碳碳之间还可形成像苯环中特殊的碳碳键 ?e?!?e?e?!# 解析$石油的分馏属于物理变化

384、o 裂化和裂解属于化学变化 ?e? e?!# 解析$丙烯中存在甲基o 导致分子中所有的原子不可能都在同一平面内 ? ? C?!# 解析$甲苯中的甲基决定了其分子内并不是所有原子都在一个平面上 ? C?C?L!# 解析$题中苯 汽油和水的密度有差别o 其中苯和汽油密度比水小o 且能互溶o 所以分两层o 上下层比例为Cn? C?a!# 解析$nae与n LC的取代反应有以下特点 !产物为naCn L naCn LC nan LC n n Le an L的混合物 #烃中有几摩尔a原子o 则最多能跟与氢原子物质的量相同的n LC发生取代反应 因naCn LC nan LC n n Le为液体o 即反应

385、后气体体积变小o 中间气柱所受压强变小o 因此o 体积变大 e?L!# 解析$n与足量的aC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生成环状的饱和烃non的氢原子类型只有两种o 故n的一氯代物只有两种 e?a!# 解析$铝合金的密度小o 且有较强的抗腐蚀能力oa项正确 烷烃的沸点和燃烧热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递增o 但不成比例oa项错误 正丁烷和异丁烷属于同分异构体o 支链越多o 分子间作用力越小o 沸点越低on项正确 烷烃同系物中o 碳原子数越多o 沸点越高o 由正丁烷的沸点为de n eno 可推知L项正确 e ?a!# 解析$ 选项a可以认为是nCaeda中的 da被 d nCae代替后的产物o 选项n可认为是n

386、Caen L中的dn L被dda代替后的产物o 选项L可认为是nae中的a被dn L代替后的产物 e ?a!# 解析$ 浓aCo de 水 澄清石灰水都不与naCnnaC反应o 因而不能除去naCnnaC e ?L!# 解析$乙烷的一氯代物到六氯代物中二氯代物 三氯代物 四氯代物都各有两种o 因此o 加上氯化氢o 共有? e种物质生成 e ?a!# 解析$直馏汽油与溴水有萃取现象o 上层为汽油 裂化汽油与溴水发生化学反应使溴水褪色 溴苯和溴水有萃取现象o 下层为溴苯 ? e ?a!# 解析$本题考查了根据有机物组成判断同分异构情况 主链含e个碳原子o 则乙基只能连在中间的C号碳原子上o 两端的

387、碳原子不能连有烃基取代基o 则剩余的一个甲基要么与乙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o 要么连在与乙基所在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 ? ? ?n!# 解析$认真分析乙烯和氯气的加成反应和甲烷与氯气发生的取代反应的结构变化o 不难发现加成所消耗的氯气与双键数之比为?n?o 而取代反应所消耗的氯气与分子中的氢原子数之比为?n? ?d d L乙烯中含有碳碳双键?d d Lo 氢原子ed d Lo 所以两个过程中消耗的氯气总量为ed d L ? C ?L!# 解析$甲烷和氯气按等物质的量反应o 不可能是?个甲烷分子与?个氯分子在反应? 实际上o 这个反应属于一种链式反应o 反应一旦开始o 就不会停留在一取代反应上?

388、o 所以无论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多少o 都会得到各种氯代物 ? C ?a!# 解析$丁烷的两种断裂方式为 nea? e200,naeanCae? 丙烯? nea? e200,nCaeanCae? 乙烯? 设丁烷为?d d Lo 则裂解的物质的量为e n ed d Lo 反应后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e n ed d L ?Cae n ?d d L n? n ed d L 其中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烃为naeo 求其物质的量是关键 ? e ?n !# 解 析 $ 某 烯 烃 与aC加 成 后 的 产 物 是naC00nana11C00nana11Cn?naC?00Co 从产物结构上看o 相邻碳原子之

389、间可以各去一个氢原子o 则该两个碳原子之间原来可能存在双键o 这样的位置可以有三种o 也就是说可以从产物看出双键的位置有三种可能 ? e ?n!# 解析$根据题意on? C?Cdod d Ld?nC edod d Ld?o 一定有naeo!混ne n e eaC C n eaod d Ld?ne n C d d Lo%混nC edod d Ld?e n Cd d L ne n Cdo!甲烷ne n Cd dC n ed? edod d Ld?ne n ? e d d Lo!烯ne n C d d Lde n ? ed d L ne n e ed d Lo烯nC n ede n e ed d L

390、ne edod d Ld?o习题详解!$ !烯烃为丁烯%! ( !;&9& 3$200光照 3&9& ; 3!$:!%: !& 由上述化学方程式可知此反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 且生成的; 3能够溶于水# 所以左侧压强减小至零# 故右侧玻璃管中的水柱降低# 左侧气柱消失# 解析$! 甲烷和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9& 3$200光照 3&9& ; 3%!$ 甲烷和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形管左侧生成的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压强减小#形管右侧液面下降%!% 甲烷和氯气在光照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形管左侧生成的氯化氢气体易溶于水# 压强减小至零# 气柱体积减小直至消失%!& 反

391、应中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少# 且生成的; 3能够溶于水# 所以左侧压强减小至零# 故右侧玻璃管中的水柱降低# 左侧气柱消失%! ) !& %;!9!&%9!.$200点燃$!;$.9&% .$!化学!热!$- .$!%$ 7.,9$, .20 0 0催化剂7$9$, .$# 解析$! 汽油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9!&%9!.$200点燃$!;$.9&% .$# 燃烧过程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精炼汽油可以减少其中硫的含量# 从而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量%!% 这和! 一样# 也是属于对未知物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7.,9$, .20 0 0催化剂7$9$, .$%! * !8&K !$);!

392、 ,!%66116611;00%!&8&a# 解析$本题以降冰片烯的分子结构为已知条件# 考查其类别& 分子式& 同分异构体和性质%! 降冰片烯分子中含有环和双键# 不含有苯环# 所以它属于环烃& 不饱和烃# 而不属于烷烃& 芳香烃%!$ 分子中有%个碳原子上各有$个氢原子#&个碳原子上各有!个氢原子# 分子式为);! ,%!% 计算降冰片烯的不饱和度=$ #) 9$/! ,$=%# 若含有!个六元环# 则还应有$个双键# 依此可写出很多种合理的结构简式%!& 从物理性质上讲# 降冰片烯不溶于水! 烃均不溶于水 & 不是气体!3&的烃常温压下为气体 从化学性质上讲# 由于含有, = - 而能发

393、生加成反应和氧化反应%! + !6600667700 ! = !酸性OM R .&!$ 液体分层# 溶液紫色不褪去!% 错误!& 相同!特殊的!在0000!8! 不同意%由于苯是一种有机溶剂且不溶于水# 而溴单质在苯中的溶解度比其在水中的大许多# 故将苯与溴水混合振荡时# 苯将溴单质从其水溶液中萃取出来#从而使溴水褪色# 与此同时# 苯层颜色加深%# 解析$本题考查对苯中化学键的认识及苯所具有的性质%凯库勒式为单&66006677双键交替式# 因含双键#故应能使OM R .&溶液褪色# 而实验情况与推测不符# 则说明苯的结构不是真正的凯库勒式结构%苯的真实结构为碳碳键完全相同# 不分单键& 双

394、键# 而是介于单& 双键之间的特殊的键%课时作业! 三十一! ! !# 解 析$ 发 生 反 应( 8 .%9$ ;% . .;=!;% . .$ 8 9;$.9 .$*# 此反应是利用酸性强的物质制取酸性弱的物质%!$#!%#!&!# 解析$甲醚的结构简式为(;%. ;%!(!)#!*#!+! ,#!# 解析$金属钠的密度小于水的# 而大于乙醇的# 所以开始反应时# 金属钠漂浮在水面上# 而沉在乙醇的底部%! !# 解析$乙醇在长期放置时会生成一些具有香味的低级酯%$ :!# 解析$选项5中乙烷不能与7 8反应 选项中苯不能在一般条件下与: L$发生反应# 所以它不能使溴水褪色 选项4中石油

395、分馏的产物是烃类物质而不是烃的衍生物% 5!# 解析$从图示可以分析# 该有机物的结构中存在%个碳碳双键&!个羰基&!个醇羟基&!个羧基%5选项正确%& :!# 解析$乙醇中只存在碳氧单键# 不存在碳氧双键#故5错 甲烷和乙烯都可以与氯气反应# 前者为取代反应# 后者为加成反应# 故:正确 苯与烷烃均不可被高锰酸钾溶液氧化# 故错 乙烯可以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苯也能与氢气加成生成环己烷# 故4错% :!# 解析$!1 2 3一元醇可生成, J 1 2 3氢气# 则! & J *0醇的物质的量为, J $1 2 3# 相对分子质量为) &# 为&;! ,.#, J , 1 2 3醇可生成, J

396、$ 1 2 3水%( !# 解析$乙醇不仅在实验室内可作燃料# 而且还可作内燃机等的燃料%) :!# 解析$根据酯化反应规律, 酸去羟基# 醇去氢- 可知生成的两种酯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 . ;$;%&;% .! *. ;$;%# 所 以 前 者 的 相 对 分 子 质 量 小 于后者%* 5!# 解析$醇中羟基个数与被置换出的氢原子个数比为! !# 三种醇羟基个数比为! $ %# 产生等量的氢气所需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4!# 解析$乙醇和乙酸都是常用调味品的主要成分#5对 在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数目越多#相对分子质量越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397、: www.canpoint.c %n% D!大d 沸点和熔点越高dw对a 绝大多数有机物都能发生氧化反应do对a 酯化反应和皂化反应不互为逆反应d 这是因为皂 化 反 应 是 指 油 脂 在 碱 性 溶 液 中 发 生 水 解d 故C错od e C!# 解析$de e eo能与足量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 o Co e ? 标准状况? d 说明o中含有 个eo e ewd饱和二元羧酸的通式为ao!w !e e d 当为不饱和时dw原子个数小于 !e d 符合此通式的只有选项Cod d o!# 解析$乙酸的化学式为o w e d 而单烯烃的通式为o!w !d 从化学式可以发现两者中do与w之间的数

398、目比都为do d 质量比为 odd 碳氢的质量分数一共为de(d 其中碳占 ?de(? od o!# 解析$铜片质量增加的实质是选项中的试剂与o o e不发生反应o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生成o o ed质量增加d 将它分别投入硝酸和盐酸中d 分别发生如下两个反应ao o eC wCe + + + o o?Ce ? Cw edo o eC+ + + wo eo o o e Cw ed 铜片的质量都会减小o将加热后的铜片投入无水乙醇中d 发生反应aow ow ew C200o o eow owe C w e C o od 氧化铜又恢复为铜d铜片的质量不变o将加热后的铜片投入石灰水中d 不反应d 铜片

399、质量增加od C!# 解析$在溶液中加入鉴别试剂的现象a乙酸乙醇苯氢氧化钡碳酸钠溶液有气体生成 混溶分层有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 溶液呈红色 混溶分层溶液呈蓝色d w!# 解析$设醇为o ewd 其摩尔质量为,d 实际参加反应的C的质量为ad eeed o eo o ed 反应的方程式表示为ao ewCow 200o e ewow o e e oCw e!+, o ed d o ee o e, o o ed d o e e o ed 解得a,od d od ?d?ow 00ow11ew00200o e ew C C Cow 00ow11e C C00o e e C C Cw *? ? ow 00

400、ow11ew00o e ew CC C o e200 ow 00ow11ew00o e e C C Cw eCo e *? ?eoww o00o+eeowow 0 0 0o+e? ?00weowow11 00+oe00 00eowow11 00+oe00 00eowow11 00o e ew# 解析$?d? 由乳酸的结构结合乙醇和乙酸的性质可知a aewo ao e ew均可与C C反应a ? ? aew无酸性d 不与C C o e 反应d 而ao e ew有酸性且比w o e 酸性强d 故是ao e ew与C C o e 反应a ? ? 根据酯化反应的实质a aew与ao e ew脱去一分子

401、水生成具有ao e ea结构的物质d 所以一个乳酸分子中的aew与ao e ew分别与另一个乳酸分子中的ao e ew与aew相互脱去两分子水d 生成了环状结构a ? ? 将三个乳酸分子中的aew与ao e ew排在一起再脱去水即可得到生成的链状物质od ?d? 稀盐酸或稀硫酸? ? 在%中开始产生w 后d 将铜丝 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d 迅速伸入中? ?o o粒不断溶解d 产生气泡!红热的铜丝由黑色变为亮红色? ? 形成铜锌原电池d 产生w 速率快d 实验完毕时可将铜丝向上提起d 反应随即停止d 类似于启普发生器原理!为了提高铜丝局部的温度d 以利于o o e在w 中持续o 快速被还原? ?

402、 乙醇等醇类# 解析$铜丝在空气中加热易被氧化d 若在w 的气流中加热d 铜丝表面的o o e可以被w 还原为单质铜? 亮红色? o该铜丝被空气氧化后d 若出现遇有机物蒸气变为亮红色的现象d 则说明该有机物蒸气为乙醇蒸气o制取氢气一般用锌粒和稀硫酸或稀盐酸d 一般向反应容器中添加试剂的顺序是先固体o 后液体d 但在此实验中为情况特殊a 铜o 锌接触浸入酸液中会发生原电池反应d 加快生成氢气的反应速率od ?d? 使空气通过乙醇d 形成乙醇和空气的混合气体? ? 防止乙醇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 ? 黑色固体变红!o o eCo w ew200,ow oweCw eCo oa o w ewCe o

403、 o200, ow oweC w e!? ?C # 解析$由题意不难分析出d 向试管C中鼓入空气目的是提供反应所需的乙醇及氧气a 试管C上部放置铜丝的作用是防止乙醇和空气的混合气体爆炸d 反应开始后d 可以观察到w中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d 是o o e被乙醇还原为单质铜a 从o处逸出的气体主要为空气中的氮气od % 铜丝变红!ow ow ewCo o e200,ow oweCo o Cw e ?d? 加快乙醇汽化的速率? ?!乙醇的催化氧化是放热反应!#控制甲中单位时间内的气泡数? ?o !C !防倒吸!冰水# 解析$% 铜丝在该反应中参与了化学反应d 其变化过程为ao oe 200,o o

404、e乙醇200,o od实际上是铜先被氧气氧习题详解!$ )!化为 N .# 然后是 N .直接氧化乙醇%从该实验的装置图分析是利用试管甲得到氧气和乙醇蒸汽# 然后通入玻璃管乙的铜丝处发生反应制得乙醛# 利用试管丁收集生成的乙醛%! 为了便于得到稳定的乙醇气流# 需对试管甲进行加热 !$ 铜丝能够保持红热状态说明该反应是放热的#气流速率可通过观察甲试管中的气泡数量确定# 所以可通过控制试管甲中的气泡数达到控制速率的目的%!% 由于乙醛易溶于水# 为防止倒吸现象# 则在导管乙&丙中间添加安全瓶 若不用水吸收# 为了增强冷却效果# 可将试管丁浸在冰水中%课时作业! 三十二!$#!# 解析$淀粉和纤维

405、素都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不是一个定值# 都为混合物%!%!&#!# 解析$人造丝的成分为纤维素%!(#!# 解析$蛋白质的盐析是一个可逆过程# 加水可继续溶解%!)#!# 解析$只有分子内含有苯环的蛋白质遇到浓硝酸才变为黄色%!*!+#!# 解析$糖类中的淀粉和纤维素为高分子化合物# 而单糖& 双糖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油脂也不是%! ,! !#!# 解析$有区别# , 酯- 是无机含氧酸或有机羧酸与醇通过酯化反应生成的一类有机物%而, 脂- 是由高级脂肪酸与丙 三醇形成 的酯# 所以 说 , 酯- 中 包含, 脂- %! $#!# 解析$有区别# , 油- 和, 脂- 都是高级脂

406、肪酸甘油酯%, 油- 一般不饱和程度较高# 熔点较低# 室温下为液态 , 脂- 一般饱和程度较高# 熔点较高# 室温下为固态# 又称为, 脂肪- %! %#!# 解析$有的糖有甜味# 但有甜味的物质不一定是糖%例如# 丙三醇和糖精都有甜味# 但它们不是糖%丙三醇属于醇# 糖精是一种矿物质%注意( 有的有甜味的物质有毒# 不可食用%! &#!# 解析$淀粉没有甜味%吃馒头时尝到甜味#是因为少部分淀粉在酶的催化下发生水解反应# 生成了有甜味的糖%$:!# 解析$天然气与沼气的主要成分为甲烷#5正确乙醇和乙酸的化学式不同# 由方程式可知#!1 2 3乙醇消耗%1 2 3氧气#!1 2 3乙酸消耗$1

407、 2 3氧气#:错 油脂与纤维素乙酸酯都属于酯类# 水解生成对应的酸和醇# 蛋白质水解生成氨基酸#正确 葡萄糖分子式为(;! $.(# 蔗糖分子式为! $;$ $.! !# 不是同分异构体# 也不是同系物#4正确%4!# 解析$纤维素和淀粉都是由多个葡萄糖单元组成的# 所以水解的最终产物均为葡萄糖%&5!# 解析$苯不与溴水反应# 只能与液溴反应#5项错%乙酸与7 8 .;发生酸碱中和# 油脂在碱性条件能水解#:项正确项# 糖类& 油脂和蛋白质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正确4项# 乙烯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而甲烷不可以# 正确% :!# 解析$!1 2 3蔗糖水解生成!1 2 3葡萄糖和!1

408、 2 3果糖!1 2 3麦芽糖水解生成$1 2 3葡萄糖 葡萄糖不水解!1 2 3淀粉水解生成许多摩尔葡萄糖 乙酸乙酯水解生成乙酸和乙醇%( :!# 解析$暖水瓶中的薄层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 可以用食醋! 醋酸 除去%油脂在碱性条件下水解# 可以用热碱液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蛋白质灼烧有烧焦羽毛气味# 可以用灼烧并闻气味的方法区别纯棉织物和纯毛织物 碘盐中的碘酸钾!O U .% 中没有碘单质# 不能用淀粉溶液! 米汤 来检验%) :!# 解析$桂圆中含有糖分# 淀粉水解也能产生单糖和二糖# 淀粉本身也属于糖类#对#:错%* 4!# 解析$油脂# 特别是油中# 烃基的不饱和程度大# 可使溴水褪色%

409、+ 5!# 解析$植物油和动物脂肪都是高级脂肪酸的甘油酯# 区别在于前者为液态# 烃基不饱和程度大# 后者为固态# 烃基不饱和程度较小或饱和# 因而5项对#4项错%油脂属于酯# 酯可以是混合物# 也可以是纯净物#:项错%脂是脂肪的简称# 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属于酯类#项错%! , 4!# 解析$糖类包括单糖& 二糖和多糖# 二糖和多糖能水解# 单糖不水解#5选项错误%糖类& 油脂都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蛋白质的水解产物中含有氨基酸# 氨基酸中含有)7;$# 则推知蛋白质中除含&;&.三元素外# 还含有7元素等#:选项不正确%油脂及糖类中的单糖和二糖都不是高分子化合物# 多糖及蛋白质都是

410、高分子化合物#选项不正确%! ! !# 解析$葡萄糖的分子结构为 ;$. ;! ; . ;& ; .#分子中含有个醇羟基和!个醛基%有醛基# 可与氢加成生成己六醇# 与新制 N!.;$反应可生成红色 N$.沉淀 有醇羟基# 可与羧酸反应生成酯 由&;&.元素组成# 能被氧化为 .$和;$.%! $ 4!# 解析$植物油属于油脂# 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几乎完全水解! 又称皂化 # 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 反应后溶液不再分层%利用这个性质可区分植物油和矿物油%! % !# 解析$糖原与淀粉一样# 属于非还原性糖# 构成糖原的葡萄糖单元与淀粉& 纤维素不同# 所以# 不是同分异构体%! & 4!# 解析$

411、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不饱和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 植物油在碱性条件下能发生水解# 生成易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钠和甘油# 矿物油是不溶于水的烃# 不能发生水解 硬水中含有的 8$9和M 0$9能与肥皂溶液中硬脂酸钠反应生成硬脂酸钙和硬脂酸镁沉淀 工业上是用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 即皂化反应来制肥皂的# 不是用高级脂肪酸和氢氧化钠反应来制取的%! 5!# 解析$单糖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 木糖醇属于五元醇# 没有醛基等官能团# 不属于糖类%! ( ! !(;! ,.!9!;$.20 0 0催化剂!(;!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

412、nt.c %n% D?ednL adCo o o催化剂 e n ana e a ?! d! 乙醇汽油能有效地降低汽车尾气带来的严重的大气污染# 改善环境质量L d L!L 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或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反应充分进行! 碘!e 或碘酒?! e! 制饮料& 干冰& 纯碱& 碳酸钙! 或其他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等! 任选两个! d e d# 解析$根据题目提供的信息条件及相关化学知识可以判断(!L 粉碎玉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 从而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反应进行得更充分%! 根据碘遇淀粉变蓝的性质# 检验淀粉水解是否完全# 可以使用的试剂是单质碘!e 或碘酒等%! 由生产过程中的转化关

413、系可以判断( 玉米粉碎得到的淀粉经水解生成葡萄糖# 再经发酵可以得到乙醇# 经过滤后得到的滤液经过蒸馏可以分离出乙醇%故答案为e%! 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回收利用# 如应用于制饮料& 干冰& 纯碱& 碳酸钙! 或其他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等%! 根据题目提供的反应关系得到如下关系(!ednL da !$!ednL ad$ !e n anL d !d !L d de a d e de a即答案为 d e d%L d L!Ld? n aenoo enoo ooan!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ea!aa ?! !ea!aa # 解析$!Le&a&a相互之间未成键时# 两个碳原子最多可结合d个氢原子#L个

414、氧原子最多可结合 个氢原子#L个氮原子最多可结合 个氢原子%e&a&a相互之间成键形成化合物时# 要使氢原子数最多# 则它们之间必须以单键结合# 且单键数为! aLaLaLe # 则氢原子数目最多eda a a L ed# 其中一例的结构简式为(naaen aen aan %! e&a相互之间未成键时#!e 个碳原子最多可结合 !e 个氢原子#!a 个氮原子最多可结合 !a个氢原子#e&a相互之间成键形成化合物时# 要使氢原子数目最多# 则它们之间必须以单键相结合# 且单键数目为!ea!aaL# 则氢原子数目最多e !ea !aa.!ea!aaL/L e !ea!aa %! e&a&a相互之间

415、未成键时#!e 个碳原子最多可结合 !e 个 氢 原 子#!a 个 氮 原 子 最 多 可 结 合 !a 个氢原子#!a 个氧原子最多可结合 !a个氢原子#e&a&a相互之间成键形成化合物时# 要使氢原子最多# 则它们之间必须以单键结合# 且单键数目为!ea!aa!aaL# 则氢原子数目最多为( !ea !aa !aa.!ea!aa!aaL/L e !ea!aa %当然# 此题也可以先解出! 小题# 把相关数据代入即可解出!L 和! 两问# 这样解更快捷%L d L!Le n ada ?aa! oo ooenae?aeoo oooooenaoo?eaeoo enooo oo ooae?aeoo

416、La n an d aCo o o enanaeLe a anen ooanen ooanae e a anae e a an? enanen ooanen ooana naa Co o o浓硫酸enenoo a aaoo enoo a aaoo a aaoo a n a! enanen ooanen a e enoo ?a? enenooo ooanen ooana e enoo ?a! d e d# 解析$!Le分子中e原子个数为( dLL e d d eL e n原子个数为( dL e d eLe a原子个数为 dLL d e eL e a原子 个 数为( d L!LaL e d d e

417、a e eaL d e d eL ded# 所以分子式为e n ada %a为aa# 相对分子质量为 d%! 油脂就是高级脂肪酸甘油酯# 可以水解得到高级脂肪酸和甘油# 甘油和naa 按照给出的提示发生酯化反 应% 有 关 方 程 式 为(!enenooo oo ooae?aeooLenoooo oo ooae?aeoo oo ooae?aeoo a n an d aCo o o enenoo ooanenoo ooanooanaeLe a anae e a anae e a an#enenoo ooanenoo ooanooana naa Co o o浓硫酸enenoo a aaoo eno

418、o a aaoo a aaoo a n a! 若L分子甘油和L分子en e a an反应# 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L 若L分子甘油和 分子en ?e a an习题详解!% !反应# 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 若!分子甘油和%分子;% . .;反应# 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所以是!分子甘油和!分子;% . .;反应的产物# 其可能的结构为(;11$. ;00%+.;11$00.;00.;! ;111$00.;)11.;. ;00%+.!&:与金属7 8反应($ ;11$00.;11$00.;00200.;9( 7 8$ ;11$00. 7 8;11$00. 7 800.7 8 9%

419、 ;$*, J !1 2 3:消耗, J %1 2 37 8# 质量为( J +0%课时作业! 三十三!$#!# 解析$加热烧杯需垫石棉网%!%#!&#!#!(#!# 解析$用托盘天平称量药品时# 遵循, 左物右码) ) )药品放在左盘# 砝码放在右盘- 的原则%!)#!# 解析$若不移动游码# 则不影响称量数据# 若移动游码# 则称量的药品质量偏低%!*#!+#! ,#!# 解析$像7 8& 8 .%等固体药品用完后可放回原试剂瓶# 且不会污染原试剂%! ! $! %! &#!# 解析$分液时# 上层液体应该从上口倒出%! #!# 解析$盛放氢氟酸不能用玻璃瓶# 通常将其放在塑料瓶内%$!#

420、 解析$给盛有液体的试管加热时# 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 否则加热时液体易喷出伤人%:!# 解 析$5项#5 0 7.$也 难 溶 于 水# 须 再 用 稀;7.%# 故5项错%:项# 当快速冷却时# 溶质在多个结晶核上快速结晶# 所得晶体颗粒较小 当缓慢冷却时# 由于小晶体的表面积大# 易于溶解# 常常是小晶体转化为大晶体# 所以:项正确%项# 乙醇和乙酸互溶# 不分层# 故项错%4项# 未润洗酸式滴定管# 相当稀释了盐酸# 所用标准盐酸体积增大# 则计算出的7 8 .;浓度偏大# 故4项错%&:!# 解析$乙醇与水混溶# 不能分液#5项错%项# 若原溶液中含有- .$/%# 在

421、7./%的酸性溶液中也会生成: 8 - .&沉淀# 故项错%充分加热会促使I H 3%水解形成I H!.;%胶体而使I H 3%不纯#4项错%!(:!# 解析$右边导管不能插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 插入会引起倒吸 反应结束后试管中液体可能会变黑色#因为浓硫酸碳化了有机物 试管中加入试剂的顺序是(%1 6乙醇2$1 6浓硫酸! 冷却室温2$1 6乙酸试管4中油状物在上层%)5!# 解析$7;%与; 3反应生成白色的烟!7;& 3 #其他不可能%* 4!# 解析$5中对比白磷与红磷的着火点:中套管实验对比7 8$ .%与7 8 ; .%的稳定性中对比苯与水的沸点#4是滴定实验# 用白纸的作用只是为了

422、使学生更易把握变色点%+ :!# 解析$干燥气体的装置中进气管长# 出气管短# 故5错 二氧化碳比空气重# 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所以应长管进短管出# 故错 分馏实验中# 温度计测馏分的沸点# 水银球应放置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故4错%! , !5(!:(&!(0!$ 减少苯的挥发! 或起冷凝器的作用!%!引流!#引流& 搅拌!搅拌# 促进水分挥发!(蘸液!&蘸液# 作, 反应器-# 解析$在第! 问中列举了+个选项# 其中实验5&:都采用蒸馏烧瓶# 前者是用温度计测量反应液的温度#选项中只能是! 后者是用温度计测量蒸气的温度# 用于蒸馏出指定的组分#和&都属于这类实验%装置的实验只有选项

423、0可以采用# 如果学生清楚溶解度的概念# 就不难作出准确的判断%在第!$ 问中所涉及的苯的硝化# 是中学化学中见过的演示实验%由于苯的硝化反应要在 , A$( , A时进行# 而且反应需持续一段时间# 需对易挥发的苯进行冷凝回流# 故本小题的答案应是, 减少苯的挥发! 或起冷凝器的作用 - %! ! !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将装置中装满水!$ 溶液呈橙色!防倒吸!比较醋酸& 碳酸和苯酚的酸性(;% . .;$;$ .%$(;.;# 解析$! 装置中进气管短# 出气管长# 所以只能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而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 根据装置的特点# 将装置改进为能收集氧气的装置# 可以在装置中装满水

424、 !$ 根据装置分析# 在5中加浓盐酸#:瓶中盛装的一定是OM R .&# 二者反应生成氯气# 通过导管进入中# 在中置换溴# 得到橙色溶液%4的作用类似于防倒吸装置的漏斗%课时作业! 三十四! !$!%#!# 解析$过滤法可以分离浊液与溶液或胶体的混合物# 渗析法可以分离溶液与胶体的混合物%!&#!# 解析$利用石油成分的沸点不同# 通过分馏的方法得到各种分馏产品%!(#!# 解析$ .的浓度太低不易点燃# 另外# 还会引入新的杂质氧气%!)!*#!# 解析$ 8 3$易与7;%结合为 8 3$* 7;%#不能用于干燥氨气%!+! ,#!# 解析$应加入过量铁粉(I H 9$ I H%9=%

425、 I H$9#然后过滤%! !#! $! %#! &#!# 解析$- .$/%易被;7.%氧化为- .$/&# 干扰实验%$ !# 解析$选项5中发生中和反应# 属于化学方法%选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项o中硫酸盐不能沉降w nLoa 处理措施有误d选项C中纯碱与石灰水反应生成o d e a 污染性更强dL?C!# 解析$C项有亚汞离子的干扰do项中有 w eeLdL eLeLd L eeL的干扰dw项中有L eLeL的干扰dL?w!# 解析$!中会引入n w edw w w eL杂质dL?C!# 解析$!中溴易挥发a#可随时

426、使反应停止dL?o!# 解析$浓硫酸 吸收水的 同时吸 收了o LaC项不正确dnL加热升华而后凝华a 不需要ne 溶液aw项不正确d 苯中的苯酚应用o d e 溶液除去aC项不正确dL?C!# 解析$L o Lw no?L eLoL LL e + + +Lw noLL eLo?o L?LL eLoL L eL*ow nLoL LeL o Lw n L eL$转移电子Le e e !?e e e?e e eL? Le e e故答案为CdL?o!# 解 析$L o d w eL+ + +,o dLw eLo Leow eL*a固体中仍混有o dLw eLaC项错d 有机反应不能完全进行aw项 错

427、dC e oeL+ + +oo d w eC e w e . oo d oeLa 溶液中会重新引入o d oeLdC e oeL杂质且C eo使蛋白质变性a 所以应采用渗析的方 法将胶 体溶 液精制aC项错dL?w!# 解析$用o d e 溶液鉴别这三种物质发生的反应dw e w eL+ + +oL o d e w e?e ?L. oL o d w edC e w eLo+ + +L o d e C e?e ?L. oL o d w edC e?e ?L+ + +oo d e o d C e eLoL Lea 故w e w eL溶液只产生白色沉淀aC e w eL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溶解a

428、nLw eL溶液无现象d? L ?C!# 解析$C项中L n n ow e + + +LL n w e onLa 蒸干d 灼烧anL升华只剩下n w eao项中?o L?LL eLoo d w e + + +Lo d L eL.oL o Lw eao Lw e受热分解a 只剩下o d L eLdw项中L o dLeLoL L+ + +eL o d e oeL*?e e eLe e eo d w eL+ + +oo d e o dLw eLo LeLe e eLe e e蒸干d 灼烧只剩下o dLw eLdC项中o dLL n eLoL w eLoL L+ + +eL o d w eLo LL

429、n eL.a 蒸 干 灼 烧 后 剩 下o dLw eLdL n eLd? ? ?C!# 解析$o dLL eL即使不变质也会被稀 oeL氧化为L eLeLaC项错dn now n L e + + +Ln n L eLow na 置换出铜a 构 成w n en n原 电 池a 加 快 反 应 速 率ao项 错d 浓 oeL的现象也是如此aw项错d 含有 w eeL时也会产生此现象a 故可能含有w eLeLaC项正确d? L ?C!# 解析$L eLeL的检验应选用沉淀法d? L ? 加热时可升华或易挥发!热稳定性好a 且没有挥发性?L? 浓硝酸!C e o L o eL? 浓?wC e o e

430、Loo eL*o Lew n oL oeL? 浓?ww n?oeL?LoL oeL*oL Le?L?# 解析$? 从题中给的信息可理解为升华或蒸馏a 因此w的性质为加热时可升华或易挥发d残留物必须热稳定性好a 且没有挥发性d?L? 金d 银d 铜三种金属中金的活泼性最差a 不能与硝酸反应a 选用硝酸作为试剂a 过滤即可d?L? 三种氧化物中aL n eLdC eLeL都能与o d e 发生反应a 而w wLeL不与o d e 反应a 从原理上讲a 可以选浓o d e 溶液加热反应后过滤d而实际上L n eL与o d e 反应并不迅速a 所以宜先用盐酸溶解a 过滤除去L n eL后a 再在混合液

431、中加入过量o d e a 过滤得w w?e ?La洗涤后加热得w wLeLd? L ? 取少量上层清液a 滴加n L w o溶液a 若不出现血红色a 表明w w?e ?L沉淀完全!?L? 防止溶液吸收空气中的w eL!?L?!酸式滴定管!#L L ? L w!样品中存在少量的o d w e !少量w d w eLaL Le失水# 解析$? 若w w?e ?L没有沉淀完全a 则溶液中还应有w wLoaw wLo的检验用L w oea 注意取上层清液d?L? 可从确保产品纯净的角度d 从所处环境来思考d由于滤 液 中 的w d?e ?L能 吸 收 空 气 中 的w eL生 成w d w eLa 造

432、成产品不纯a 加盐酸酸化a 可以防止溶液吸收空气中的w eLd?L? 反应原理是用C e oeL滴定溶液中的w eedC e oeL溶液装在酸式滴定管中a 需要润洗d已知d!?C eo?$!?w ee?$?L!?w d w eLaL Le?e e eL w L Le e eaCe?L w L L L L LCwL w L? L LeL w L L Lea$?L LL L L解得$wL w L L LwL L ? L wd样品中w d w eLaL Le的质量分数偏高a 说明所测氯离子的含量偏高a 可能混有含氯量高于w d w eLaL Le的物质a 如o d w edw d w eLd课时作业

433、! 三十五? ?!?L?L?!# 解析$ oeL具有强氧化性a 与活泼金属反应不能产生氢气d?L?!# 解析$该反应与盐酸的浓度有关a 稀盐酸不能与w n eL反应d?L?!# 解析$o d e 具有强的腐蚀性a 加热条件下腐蚀玻璃a 导致试管破裂d?L?L?!# 解析$oe只能用排水法收集a 因为oe能与空气中的eL反应d?L?!# 解析$乙烯能够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d?L? L?!# 解析$w eL可与o dLw eL发生反应do dLw eLow eLo LewL o d w eLa应用排饱和碳酸氢钠溶液的习题详解!% #!方法收集 .$%! !#!# 解析$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是碱性试纸#

434、 不能检验出7;%! $! %! &! #!# 解析$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I H 3%形成的是I H!.;%沉淀%$4!# 解析$选项5和:中两组气体不能共存%选项中#;$宜用向下排空气法或排水法收集# .只能用排水法收集# 不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5!# 解析$加入食盐水相当于稀释硫酸使之与锌粒接触而反应 加入O7.%溶液形成的;7.%与T R反应产生一氧化氮而不是氢气 加入适量的 N - .&溶液析出 N构成原电池# 同时使得反应速率加快 加入7 8$ .%溶液与;$- .&反应消耗了;$- .&# 不能再产生;$ 3&使得;$- .&液面上升与T R接触反应 浓氨水与;$- .&反应消耗了

435、;$- .&# 不能再产生;$# 故!&可以从漏斗中加入%&4!# 解析$用排水法收集7.$得到的是7.#5项不正确 氨气能被浓硫酸吸收#:项不正确 .$的密度比空气大# 应用向上排空气法# 从5口进气#项不正确%:!# 解析$;&9 3200$;% 3 9; 3#;&与 3$还可以生成;$ 3$&; 3%& 3&等液态物质#; 3极易溶于水# 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 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中& 7.$9.$9$ ;$+ + +.& ;7.%# 使得集气瓶内压强减小# 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中%(:!# 解析$短进长出作为安全瓶防止倒吸#5项错; U能被 浓 硫 酸 氧 化#项 错4项 不 能

436、将I H - .&压 入7 8 .;溶液中#4项错%)4!# 解析$;$密度比空气小# 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用图!#5项错 .$的密度比空气大# 应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用图#:项错 铜和稀硝酸反应产生7.#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因$ 7.9. + + +$ 7.$#项错%*!# 解析$5中% N9* ;7.%! 稀+ + +% N!7.%$9$ 7.*9& ;$.# 故可制得7.# 但不用酒精灯加热便可反应:中$ N!7.%$+ + +,$ N .9& 7.$*9.$*# 产生7.$&.$的混合气体#:项错误中利用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和吸水性以及; 3的易挥发可制得; 3;$-具有还

437、原性#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4项错误%+%! 分液漏斗变红!褪色!还原性!$U$9- .$9$ ;$+ + +.& ;99- .$/&9$ U/! 浓硫酸!$ 3$9$ U + + +/U$9$ 3/!K!% 先由紫色变红色# 后褪色!& 3$9 U$9( ;$+ + +.! , 3/9$ U ./%9! $ ;9# 解析 $%中 发 生 的 反 应 为7 8$- .%9 ;$- .+ + +&7 8$- .&9;$.9- .$*#- .$9;$+ + +.;$- .%#;$- .()%;99; - ./%# 显酸性# 石蕊变红%- .$9U$9$ ;$+ + +.;$- .&9$ ; U#-

438、.$显还原性%中发生反应产生 3$# 3$9$ U + + +/U$9$ 3/# 继续通 3$# 3$9 U$9( ;$+ + +.! , 3/9$ U ./%9! $ ;9%! , ! 浓氨水& 8 .固体!7 8 .;固体或碱石灰!将导管通过橡皮管与另一导管连接# 其末端放入水中# 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用手! 或热毛巾 捂住烧瓶# 若导管末端有气泡产生# 移开手! 或热毛巾 # 若水中的导管产生一段水柱# 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解析$!$ 气体收集时# 要依据气体的密度的大小! 如;$& 3$ & 是否溶解于水! 如;$&; 3 & 是否与氧气反应! 如7. 等来选择判断收集方

439、法 !% 利用装置5制取的气体需要加热# 利用装置4收集的气体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 则依据这两个条件# 确定 3$符合%课时作业! 三十六! !#!# 解析$要先排净装置中的空气# 再加热 N .#以防止发生爆炸%!$!%!&#!# 解析$应使;$.$浓度相等%!(#!# 解析$实验后的残留物质或溶液不能随意丢弃# 应放在指定的废液缸集中处理%!)!*#!+! ,! !#!# 解析$滴定时# 眼睛注视溶液颜色的变化%$ 4!#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涉及配制溶液的方法&W ;试纸的使用& 滴定管的读数& 焰色反应等%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 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并冷却至室温才可

440、以转移至容量瓶# 容量瓶不能用于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5错W ;试纸使用前不能润湿# 润湿W ;试纸后再测溶液W ;# 相当于稀释了待测溶液# 常会影响测量值#:错7 89本身就能发生焰色反应# 故洗涤铂丝通常选用盐酸#错 滴定管自上而下刻度值增大# 即俯视液面刻度会使读数偏小#4正确% 5!# 解析$该装置没有尾气吸收装置# 所以凡是有污染的气体生成的都不行#:&4都没有污染的气体生成#只有5有氮氧化合物产生# 所以5不行%& !# 解析$反应温度为! ! $! $ A# 超过水的沸点# 因此不能用水浴加热#5项正确%长导管起冷凝回流作用# 既提高醇& 酸的利用率# 又减少酯的挥发#:项正确

441、%提纯乙酸丁酯不能用7 8 .;溶液洗涤# 因为在强碱性条件下酯易水解# 可用饱和7 8$ .%溶液# 既可使酸& 醇易溶于其中# 又利于分液#项错%从平衡移动角度# 增加一种反应物可提高另一种反应物的转化率#4项正确% 5!# 解析$液体的密度主要取决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而物质挥发性的大小取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二者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故5项错%( 4!# 解析$对于装置(# 上下移动8管时#K管中液面相应地要发生变化# 即K管中气体体积发生改变# 而两液面仍保持相平# 说明K管中在气体体积改变后压强却不变化# 一定漏气%) 4!# 解析$! N$9=, J , (1 2 3#!.;

442、/=, J , +1 2 3#所以生成 N!.;$, J , & 1 2 3# 余 N - .&, J , ! 1 2 3# N - .&与 N!.;$以!%的比例共同结合成沉淀形式# 故4项正确%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C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oonLoa!d 解析Co项中碘易溶于酒精d 不能通过分液法分离d 故o错误e 项中的氯化铵加热分解生成 n L和o o气体d 二者遇冷会重新化合成氯化铵d 故得不到氨气d 错误en项中混合气体应e 长进短出e d 故n错误ea项装置为e 套管实验e 装置d 设计合理d 符合题意d 故a项正确d? L o选用

443、的仪器? 填字母?加入的试剂作用n浓硫酸和木炭反应物 无水硫酸铜检验是否有水o品红溶液检验L Loo酸性nn n Lo除去L Loo品红溶液检验L Lo是否除尽o澄清石灰水检验n Lo的存在d 解析C成套装置通常包括反应装置d 检验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d 但此题中的有毒气体在前些步骤中已除去d所以不再需要尾气处理d一般思路e 应先发生n与浓硫酸的反应d 选ne 三种产物中d 检验L Lodn Lo都要在溶液中d 所以要先检验 oLd 选 ? 装n n L Lo? eL Lodn Lo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d 应先检验L Lod 选o? 品红溶液? e 接着d 除去L Lo? 用nn n Lo? 并检

444、验L Lo是否除尽后d 再检验n Lod? ? o?oL L LdoL?的稀硝酸d 浓硝酸d 氢氧化钠溶液?o? 通入n Lo一段时间d 关闭弹簧夹d 将装置&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o?n n oo oLo? 浓?nn n?oLo?ooo oLo*oo oL?o? 将oLo转化为oL!o oLoo oLno oLoooL?o? 装置中液面上方的气体仍为无色d 装置(中液面上方的气体由无色变为红棕色?o?o n nd 解析C本题主要考查 oLo的性质d 化学基本实验设计和评价能力d? 先根据装置特点和实验目的来分析装置中各盛放什么物质e 装置(盛放浓 oLod 以验证 oLo氧化oL成oL

445、odoLo由装置)?o o L ? 来吸收e 装置应盛放稀硝酸d 以验证稀 oLo不能氧化oLdoL不能被o o L 吸收d 所以由装置&来收集d#应是水d 以使oLo转化为oLd?o? 由于装置中的空气能氧化oL而对实验产生干扰d所以滴加浓 oLo之前需要通入一段时间的n Lo赶走装置中的空气d 之后要将装置&中导管末端伸入倒置的烧瓶内d 以防止反应产生的oL气体逸出d?o?oL被氧化后生成红棕色的oLod 所以可从气体是否变为红棕色来证明浓d 稀 oLo是否氧化了oLd?o? 方法一e 将溶解的oLo赶走?odn方案? 再观察颜色是否变化e 方法二e 配制一饱和n n?oLo?o溶液与该溶

446、液比较颜色e 方法三e 在饱和的纯n n?oLo?o溶液中通入oLo气体? 方案n? d 观察颜色是否变化e 方法四e 稀释该溶液? 方案n? d 但该法使n n?oLo?o稀释的同时也与oLo反应d 所以没有可比性d? o o? 打开nodno? 或n?dno或n?dnodno均打开? d 从滴定管加水d 直到将!中空气全部排出? 或者让水充满!? d 且调节滴定管中液面与!相平并记录滴定管的刻度d?o? 关闭nod 打开nodn?d通入oL并调整滴定管液面与!中液面相平d再次记录滴定管的刻度?o? 气体先变为红棕色d然后逐渐变浅o oL o Lono oLo!o oLoo oLno oLo

447、o oL?o?#o!#? ? o od 解析CoL很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d 欲得到oL应在无氧条件去做相关实验d为保证气体压强和外界大气压一致d 需调整滴定管液面与!中液面相平d由于最后全满d 根据o oLoo Looo oLno oLod 通入的氧气#o时全满d 可以算出oL的体积为o#od剩余oL的体积为#odo oLoo Looo oLno oLod标准状况下#ooL可以生成硝酸的物质的量为#o o n oL L Ld 溶液的体积为L n ood 所以硝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n oL L LdoL?d? o o?n Lodn L?o? 利用焰色反应!透过蓝色钴玻璃d 观察到紫色的

448、火焰?o?!全部为铁单质!全部为n n L!同时存在n n L和铁单质实验步骤预期现象与结论!步骤?e 取适量固体产物于试管中d 加入足量蒸馏水d 充分振荡使non Lo完全溶解d分离不溶固体与溶液d 用蒸馏水充分洗涤不溶固体!固体产物部分溶解!步 骤oe 向 试 管 中 加 入 适 量n n L Lo溶液d 再加入少量上述不溶固体d 充分振荡!? 若蓝色溶液颜色及加入的不溶固体无明显变化d 则假设o成立!?o? 若 蓝 色 溶 液 颜 色 明 显 改变d 且有暗红色固体生成d 则证明有铁单质存在!步骤oe 继续步骤o中的?o? d进行固液分离d 用蒸馏水洗涤固体至洗涤液无色d取少量固体于试管

449、中d 滴加过量 n L后d 静置d取 上 层 清 液d滴 加 适 量 oLod 充分振荡后滴加n L n o!结合步骤o中的?o? e!? 若溶液基本无色d 则假设?成立!?o? 若溶液呈血红色d 则假设o成立d 解析C? 将产生的气体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石灰水d 石灰水变浑浊d 说明产生的气体中含有n Loe 然后再通过浓硫酸d 灼热的氧化铜d 澄清石灰水d 观察到有红色固体生成d 澄清石灰水又变浑浊d 说明气体产物中含有n Ld习题详解!% %!% 依据信息( 固体产物中# 铁元素无9%价# 而盐只有O$ .%# 可推测铁元素只能以9$价&,价的形式存在在设计实验时# 应注意I H与I H .

450、性质的不同点%检验时首先除去O$ .%# 检验铁单质存在时用硫酸铜溶液#这时可能获得铜与I H .的混合物# 检验I H$9# 先加酸#再氧化# 用O - 7检验%! & 方案一稀硫酸5 I V!2/0(&)( )$ $ J &(#! , ,D方案二稀硫酸5(&2&( !2/$(#! , ,D方案三稀硫酸5;(&-(/-(#! , ,D# 解析$设计原理是锌与稀硫酸反应# 测量数据可以是;$的体积#;$的质量# N的质量等# 并由此选择相应的实验装置和仪器连接方式%! !P!$4!%( #$ $ J &%! 或$ J +#%!等其他合理答案!& 金属锌的密度! 或其他合理答案! 偏大!(%!/

451、%$%! 或其他合理答案!) 劣于# 解析$本题考查实验的探究# 涉及7.气体的收集#混合物中金属含量的计算等%!7.遇空气立即被氧化# 故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只能用排水法收集%排水集气时应用短进长出%!$ 方案甲(T R和I H中只有T R可以与7 8 .;反应产生气体# 通过排水法收集气体# 依据反应方程式即可算出T R的质量分数%所以需要的装置有测;$体积的4装置%!%T R与;$之间物质的量之为!# 则!T R=#$ $ &1 2 3#$!T R=%!T R%!=( #$ $ J &%!%!& 有了T R的质量# 如果有密度# 则可以求出T R的体积# 再由T R的截面积# 即可求出

452、T R的高度! 厚度 %! 恒压式分液漏斗产生的气体有部分残留在分液漏斗上方# 故排水时收集的气体少# 所以用普通漏斗时收集的;$多一些# 则计算出的T R的量比用恒压式分液漏斗的偏大%!( 减少的质量即为T R的质量%!) 丙方案根据;$的质量来计算# 因为产生的;$的质量很小# 计算误差大%! ( !7 8$- .%9;$- . + + +&7 8$- .&9;$.9- .$*!$ 两者反应时直接生成了酸式盐而看不到沉淀 8!.;$9$ - . + + +$ 8!; - .%$!%- .$溶解度大# 且对应的亚硫酸酸性比碳酸强# 通入的- .$与石灰水反应快!&- .$+ + +9$ 7

453、8 .;7 8$- .%9;$.# 解析$ .$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8 .%#- .$也会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8 - .%# 当气体过量时白色沉淀又溶解# 所以# 一般认为不能用石灰水来区别 .$和- .$%然而本题给出的结论是( 通入- .$没有能看到浑浊现象%这要从 .$和- .$性质的区别上来分析原因# 二者在水中的溶解度及对应酸的酸性不同%防止- .$污染空气# 要增加尾气吸收装置#烧碱过量时生成的盐为7 8$- .%& 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一! !# 解析$选项5中!5 3=!1 2 3# 3$的物质的量小于! J 1 2 3# 转移的电子数小于%5 己烷在标准

454、状况下为液体# 所以其物质的量不能用!=#$ $ J &来确定 选项中含有5个分子的 .$和.$# 其物质的量为!1 2 3# 而不管是 .$还是.$#!1 2 3中均含有$1 2 3.#5个 .$和.$的混合气体分子所含的氧原子数为$5 选项4中 .$/%为弱酸根离子# 水解后使得 .$/%的物质的量小于!1 2 3# .$/%的个数小于5%$ 4!# 解析$据阿伏加德罗定律, 同温同压下# 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分析各个备选答案#5中关键词, 物质- &:中关键词, 原子- &中水的状态不明# 它与温度有关# 答案为4% :!# 解析$由1 #=! = ;可知( 气体的体

455、积在温度& 压强一定时# 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当分子数目相同时# 气体体积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 而不是分子本身体积的大小%所以5&4错:正确 只有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才近似为$ $ J &6$1 2 3/!%& !# 解析$气体的体积决定于分子数的多少和分子间的距离# 当质量一定时# 应取决于分子间的平均距离#项对% 4!# 解析$根据题意# 选项5(5=):=!*=!+#5:=() 选项:( 同体积气体的质量比# 即为密度比%!5!:=5:=() 选项(!5!:=%5%:=:5=)( 选项4(!5!:=5:=()%( :!# 解析$由于.%是%原子分子# 因此等物质的量的7$

456、和.%混合气与7$所含的分子数目相同# 但原子数目不同# 选项5错 选项中$ *0 .相当于!1 2 3# 而常温常压下$ $ J &6.$的物质的量小于!1 2 3# 因此两者分子数不相等# 选项错 选项4中#;&和7;&9中所含质子数分别为! ,和! !# 因此等物质的量的$种粒子所含质子数不相等%) 5!# 解 析$5项( 根 据 公 式5=!=%# 可 列 式(%! .! .=! .$5# 可判断5项正确%:&4都未指明两种气体所处的温度和压强条件是否相同# 所以说法都不正确%* :!# 解析$根据电荷守恒可知M为9$价的阳离子# 由于溶液中存在- .$/&# 根据离子共存知# 其中不

457、可能含有: 8$9# 又因溶液中含有7./%和;9# 使溶液呈强氧化性和酸性# 所以溶液中不可能存在I H$9和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o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own!L 解析o单位体积内的粒子数e 实质为粒子的浓度 显然Cod两项的浓度较小e 排除 noo两项浓度相同e但o项中ndwn o od属于易挥发性分子e 且在溶液中不完全电离e 离子总浓度比n小e 所以n项溶液沸点最高 ? o wC!L 解析o因为恰好溶解e 采用极值法计算e 假如全部是n o C owowe 盐酸浓度为w n wo? w woeo o oo?wwo n ?Cnw

458、 o o oeCo?e 假如全部是n nwowe 盐酸浓度为w n wo? w ooeo o oo?wwo n ?Cnw n o w wo o oeCo?e 所以盐酸浓度介于二者之间e 选C ? ? wd!L 解析o因甲溶液的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减小e 乙溶液的密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大 设原溶液的密度分别为!?和!we则混合后溶液的质量分数为o#!?wonC#!ww?n#!?C#!wn!?wonC!ww? n!?C!w 分别比较密度的大小e 可得结论 ? w wn!L 解析ow n nwC+ + +Cn nw n nwC 现有o w wo o on nwC反应e 则生成n nwCow wo o oe

459、加上原溶液n nwCow ?o o o共ow wo o o 所以2?n nwC?now wo o oow wCnow wo o oeCo?e故选n ? w wn!L 解析oC中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读数e 会使量取的溶质减少eC错 溶解搅拌时有液体飞溅e 使溶质减少ed错 定容时俯视容量瓶瓶颈刻度线e 会使溶液的体积减小e 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en正确 摇匀后见液面下降e 再加水至刻度线e 会使溶液的体积增大e 导致所配溶液的浓度偏低 ? w wC!L 解析o同体积o 同物质的量浓度? 即同物质的量?的三种溶液的n oo物质的量之比为?nwnwe 由C oCCn oonC o n o .知e

460、 需C oC? 即C o Cow?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wnwe 则需同物质的量浓度的C o Cow溶液的体积比为? nwnw ? w w?n n n nd?w?d n o?w? 将瓶塞打开e 加入少量水e 塞好瓶塞e 倒转e 不漏水e然后正放e 把瓶塞旋转? w o ne 再倒转e 不漏水e 说明该容量瓶不漏水 L 解析o? 根据稀释定律2? 浓? e#? 浓?n2? 稀? e#? 稀? 可得ewo o oeCo?e#? 浓?n? w oo o oeCo?wo n ?Ce 解得#? 浓?%ow o ? w wCn? w w wo Ce 故应该选用w oo C的量筒 ?w? 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

461、后e 不能再用待配溶液润洗e否则会使结果偏高 noo中固体的溶解和液体的稀释都不能在容量瓶中进行 ? w w?w ooeo o oo?!ww w wo !? ww w wo?w?n?wnw ? n?w nw?w?w ww w w wo o oeCo?w?ww w ooeCo?w? w w(w w#o o oeCo?L 解析o? 标准状况下e? ? w wC气体的物质的量是o w wo o oe 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为? woo w wo o on w ooeo o oo?e 设 其 中 含 有n ow的 物 质 的 量 为,e则 有w woeo o oo?,Cw woeo o oo?w?o

462、 w wo o o o,?n? woe解得o,no w o w w wo o oen ow的 质 量 为w woeo o oo?wo w o w w wo o o nww w woen o的质量为? w w w wo ?w?o w w o o oow的质量为o w w o o o ww woeo o oo?no w woeo w wo o oow的质量为ow wo o o ww woeo o oo?no w woe 所以二者的质量之比为?n?e 所含有的分子数之比就是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wnwe 原子数之比为?www?n?w ww?n?n?e 它们在同温同压下的密度之比等于它们的摩尔质量之比ow

463、 woeo o oo?nw woeo o oo?nw nw ?w? ooC C od的物质的量是ow w wo o oe 使每? o个水分子 中 溶 有?个C CCeow w w o o oC CC应 该 溶 解 在w w wo o o? 即w wo? 的水中 此时溶液的体积为?w woC? oo?n?oen oownw wn owno w o w wCe 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o w w wo o oo w o w wC%w w w wo o oeCo? ?w? 设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为? o ooe 其中氧气ow woeo ow为w woe!n%#n? o oow wow woeo o oo?C

464、w wow woeo o o?o?ww w w wCeo o oo?nw w w ooeCo? ?w?2?o owow?n(oo woeo o oo?n#o Cw#wo Cw#w? oowC2?n nwC?n(oo woeo o oo?n#o Cw#wo Cw#w? oowCwwwn? w w(w w#o o oeCo? w w?w n o !大小相同的纸片? 或称量纸?w?#(&?w?w o oo C容量瓶o 胶头滴管o 托盘天平o 药匙?w? 用胶头滴管逐滴加水e 同时平视观察液面与刻度线的关系e 当凹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线相切e 立即停止加水?w?!#(L 解析o?%?C Cwowow?no

465、 n wCwo n ? o o oeCo?w? w woeo o oo?nw n oo ?w? 配制w o oo C的溶液必须选用w o oo C的容量瓶e 另外也使用不到漏斗 ?w? 若溶质为固体时e 所用主要仪器有托盘天平? 附砝码? o 药匙o 烧杯o 玻璃棒o 容量瓶o 胶头滴管等 ?w? 称量C Cwowow时e 必然用到了游码e 所以导致浓度偏低o 未将烧杯和玻璃棒洗涤e 造成C Cwowow不能完全转移到容量瓶中e 浓度偏低o 定容时e 俯视刻度线使溶液体积偏小e 浓度偏大o(使溶液体积偏大e 浓度偏小 ? w w先加入w w w w n的dwo ow溶液? o wo Ce 后加

466、蒸馏水稀释至w o oo C L 解析o稀释前后C Cwo ow的物质的量不改变 习题详解!% !设稀释后溶液体积为#%根据稀释定律(2!#!=2$#$%$ , ,1 6#2!7 8$- .&前=#2!7 8$- .&后#=$ , ,1 6#, 1 2 3$6/!, $1 2 3$6/!= , ,1 6% , ,1 6溶液中含;$- .&的物质的量为(, 6#$1 2 3$6/!=!1 2 3%原有;$- .&(, $6#!1 2 3$6/!=, $1 2 3# 应增加;$- .&, *1 2 3%设需 * D的;$- .&溶液的体积为#d#d #! % 0$P 1/%# *D+ *0$1 2

467、 3/!=, *1 2 3#d =! , &1 6%& 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二!# 解析$芳香族化合物是指含有苯环的化合物# 芳香烃指含有苯环的烃# 所以三者的包含关系为芳香族化合物包含芳香烃# 芳香烃包含苯#5错:中化合物是纯净物# 应改为混合物#:错 置换反应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而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之间没有一定的包含关系#4错%$!# 解析$5&:&4只为氢氧化铁胶体所具有的性质#三氯化铁溶液不具有%!# 解析$胶体有气& 液& 固三种不同的形态%其本质特征# 在于其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 解析$5错#!1 2 37;9&含! !5个质子&! ,5个电子%:对# 因为该温度

468、时# 纯水的2!;9=2!.;/=! ,/(1 2 3$6/!%错# 因为) *07 8$.$固体即!1 2 37 8$.$固体# 其中的阴离子为过氧根!.$/$ # 为5个%4错# 因 为$ M 09 .$+ + +点燃$ M 0 .9$& H/# 所 以, J , !1 2 3M 0转移, , $1 2 3 H/%5!# 解析$丁达尔效应是胶体特有的性质%电泳& 布朗运动在其他体系中都可存在%(4!# 解析$5选项中氧化产物有I H 3%和: L$%:选项I H%9的氧化性小于: L$%选项中化学方程式为(O 3 .%9( ; 3 =% 3$*9O 3 9% ;$.# 生成的 3$中有(是

469、氧化产物#!(是还原产物# 即(的盐酸被氧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氧化剂的确定及其简单计算%在反应中# 氧化剂是得到电子! 或电子对偏向 的物质# 反 应 时 所 含 元 素 的 化 合 价 降 低%对 于 本 反 应# N!U .%$中# 铜由9$价降低到9!价# 碘由9价降低到,价# 合计每摩尔 N!U .%$得到电子! !1 2 3%*:!# 解析$5错# 如在碳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中# 一氧化碳既是氧化产物# 又是还原产物%:对# 如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的反应%错# 如9&价氮可组成7.$或7$.&%4说明M 0!.;$的溶解度小于M 0 .%+5!# 解析$5与

470、&4反应生成沉淀# 与V反应产生气体# 则5必为7 8$ .%#V是;7.% 而4与5&:&反应均生成沉淀# 故4是M 0 - .&#:是7;%$;$.#是: 8 3$ 故I是7 8 ; .%! , 4!# 解析$5项为5 3%99% 7;%$;$.=5 3!.;%.9% 7;9&:项为 8$99$ .;/9$ ; ./%= 8 .%.9$ ;$.9 .$/%项醋酸为弱酸# 应写化学式%! ! 5!# 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从化合价变化看#M R从9)变到9$价# 变化从9%价变化到9&价# 变化为!# 但$.$/&中有两个碳原子# 所以M R ./&前的化学计量数为$#$.$/&

471、前的化学计量数为# 根据元素守恒可得# 方框内应为;$.# 配平方程式为($ M R ./&9 $.$/&9! ( ;9=! , .$* 9$ M R$99* ;$.# 则:项&4项均错$.$/&为还原剂#M R$9为还原产物# 由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知#5项正确项# 没有说明M R ./&的量# 无法求电子转移总数# 故错%! $ 4!# 解析$ 解此题首先要明确(;$- .%的还原性比: L/强# 3$先氧化;$- .%# 再 氧 化: L/# 设原 溶液 中; : L和;$- .%的浓度都为,# 则(, !6#,#!$#!9, !6#,#$=, , !1 2 3 #$#,=

472、, J , *1 2 3$6/!%! % !# 解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5错在反应 3$9;$().; 3 9; 3 .中 3$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不正确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或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 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4错%! & :!# 解 析$缓 慢 氧 化 是 物 质 发 生 了 氧 化 反 应%(- .$使品红褪色# 是品红与- .$气体发生反应生成了一种新物质%&无水硫酸铜由白变蓝是其结合水生成了蓝矾%0白磷转化为红磷# 红磷是一种新单质%/浓硝酸久置分解出7.$#7.$又溶解在;7.%中# 使得硝酸变黄%以上变 化都 有 新 物 质生 成# 属 于化 学变化%

473、! :!# 解析$完全反应后生成, !1 2 3! *.$# 摩尔质量为% (0$1 2 3/!# 在 标 准 状 况 下 体 积 为$ $ & 6# 生 成, $1 2 37 8$ .! *$.# 其摩尔质量为! , *0$1 2 3/!# 质量为$ ! (0%! ( :!# 解析$.%和 .$都是碳元素的氧化物#$.%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9%价# 处于中间价态# 所以有还原性# 如果燃烧# 会变成9&价# 即生成 .$# 碳酸的酸酐是 .$# 所以:错%! ) !;$!# .!7;&; .%!7;&7.%!$!$ I H$99$ : L/9$ 3 + + +$ I H%99: L$9& 3/

474、#$ I H$99& : L/9% 3 + + +$ I H%99$ : L$9( 3/# 解析$!$I H$9和: L/都有还原性# 都能和 3$反应#但还原性I H$9$: L/# 3$先氧化I H$9# 故可写出!$ 的离子方程式%! * !5/!$ 否!在液氨中醋酸与盐酸都是强酸!% 不矛盾%强酸制弱酸是生成弱电解质 而此反应有沉淀生成# 也符号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5 4 I# 解析$! 由反应;$:! 少量9$ 5 + + +/:$/9$ ;5可知# 结合质子的能力5/强于:$/#:$/强于; :/%!$ 在液氨中# 醋酸能完全电离# 也是强酸%!% 不矛盾# 因为反应生成了不溶

475、物 N -%!&I H : L%9 3200$I H 3%9: L$反应中I H%9不可能被还原为I H$9U$的氧化性弱于I H%9# 故U$与I H反应只能生成I H U$%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o w nLoad Code n n!o noLna!先加盐酸酸化后a 再加o C o n溶液!e n nLnao doo!透过蓝色钴玻璃观察火焰a 焰色呈紫色的则含有ooa 否则没有oo!取原溶液少许加入试管a 滴入用od n酸化的 d n溶液a 若产生黄色沉淀a 则有o a 否则没有o # 解析$关键要从#中信息得出一定有e

476、 n na 一定没有o noa 而o 不 能 确 定a还 要 注 意中 加 入 的 是o CLd nana 在酸性条件下a 能将e n n氧化成e n na 对检验造成干扰an n分钟滚动提升训练卷! 一ono!# 解析$本题考查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a钢铁厂的废气中常含有大量的o on na 颜色为红棕色a 正确d 三鹿奶粉事件使人们熟悉了三聚氰胺a 它属于有机物a 因其含氮量较高而被不法分子加入到牛奶中ao正确d 纯净水的主要成分为水a 属于化学物质ao错d 人的汗液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和食盐a 所以出汗后补充液体时可以加入一定的食盐a 使体液中电解质平衡a 正确anno!# 解析$硅可用来制造半

477、导体材料a 不是二氧化硅a 错d 碳酸钠溶液碱性太强a 不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a 应该用碳酸氢钠ao错d 二氧化硅可用于制造光导纤维a 不是硅a 错ann !# 解析$本题关键语句d 凝聚能力主要取决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所带的电荷数a 电荷数越大a 凝聚能力越大d a 因此主要判定四种物质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数ann !# 解析$考查基本概念识记a 较为简单a题给的规定性是o9odo9oa 也即o的内涵最小do的外延最大a 错a 因为非金属氧化物未必是酸性氧化物a 譬如o dd 等都属于不成盐氧化物anno!# 解析$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a 属于中等题ae o n与d C o溶液混合a 生成

478、e o n n和on a 错dd Cne固体加入稀硝酸溶液中a 得不到oneaen 被氧化为单质ao错do正确d 氧化铁溶于氢碘酸ao ono把o 氧化为ona 错anno!# 解析$ 项o 甲基中含有w 个电子do项醋酸为弱酸a 不完全电离a 离子总数小于n d 项转移的电子数为n n w ono wn n个do项正确anno!# 解析$ 错a 因为溶液显强酸性ao oo on oooon oo n*ao错a 因为e n noo Cnooo C e nL 微溶物a ao对a 因为加入铝粉能放出氢气的溶液可能显强酸性a 也可能显强碱性a 但都不能跟题干中的任何离子反应a 错a 因为d L oa

479、nd odoono L oan.odon* o on ad L oand o ooo L oan.oon anno!# 解析$ n和 n都是氧的单质a 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a 二者之间的转化是化学变化a 因没有化合价变化a 故 d 均错误do o o中碘的化合价是 o价ao o o n中碘和氧的化合价分别为on价和 n价a 故o o o n既是氧化产物a 又是还原产物ao错误d 从反应方程式来看ao o 2o o n得电子数为na 由电子守恒可知每消耗o n转移电子n ao正确awn !# 解析$由于胶体的胶粒带电荷a 所以能发生电泳a而不是丁达尔现象a 错doo e n在水中就电离成oodoo

480、和e n na 而不是在电流作用下ao错d 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不一定比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强a 如极稀的盐酸的导电能力可能比醋酸的浓溶液的导电能力弱ao错ao w n !# 解析$人类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L 即太阳能电池a的常用材料是硅a 不是二氧化硅a 错d 三氧化硫在吸收塔内不是用水吸收a 而是用w n n no浓硫酸吸收ao错d 为检 验 酸性 溶液 中 的o 和e n na 不 应 该加 入o C o n溶液a 这样会引入氯离子ao错ao o no!# 解析$oo o n和o o n中的氧都为 n价a 生成 n时价态升高naon n中的氧为 o价a 生成 n时价态升高oa 故生成o

481、 na 前二者转移n 电子a 而后者转移n 电子a故三反应中转移电子数之比为n on ooao n no!# 解析$本题考查溶液的配制a实验室没有n n w 容量瓶a 应配制n w w o a o的氢氧化钠溶液a 称取氢氧化钠的质量为n w n w a 项错误d 容量瓶是量器a 不能用于溶解氢氧化钠ao错d 仰视刻度线a 实际溶液体积偏大a 所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ao项正确d 摇匀后a 液面低于刻度线a 属于正常情况a 如果再加水a 使溶液浓度偏低a 项错误ao n no!# 解析$由于第二次中的 o n与ono n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a 不能共存a 所以 错误d 阳离子可以通过焰色反应确定ao错

482、d 错误a 加入o C o n溶液时ao C e n也可能出现沉淀a 无法确定一定是o n nao n n !# 解析$ 选项考虑en 的还原性大于o a 所以o o o中ooo将en 氧化成ea 但电荷和质量都不守恒do选项中a 由于o o o少量a 所以生成的on也是少量a 根据题意aono o oo na 即o错do o o与d C o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ao o oon d C ood C o o od C o oon a 即o错d 发生了歧化反应an个ooo有n个被还原成o oa 有o个被氧化成oonao n nLoa o o!o o !d C o!one o n!Lnao odo

483、o o !Lna? ?# 解析$溴与水发生歧化反应a 属于氧化还原反应d 硫酸铁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a 实质是显正价部分与水电离的 o 结合a 显负价的部分与水电离的oo结合a表格中n种物质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d ondon on+ + + n o oodon*ao ooon+ + + o ooo o ad C donoon+ + + d C oodon*ae o o onon on+ + + one o n.on o o oao n nLoao o !o !直线形Lnan dono oo CL oan+ + +,n don*oo C o non on Lnao onoon donaon+ +

484、 + o oL oan.on doonLnan o on non n oood + + +nw o onood *oo n on Lnadonoon n# 解析$本题先从 着手a 红褐色沉淀是o oL oanao又是一种气体a 它只能是氨气a 则 中含有o onoa 再由o是一种非极性分子a 可推知o是o na是一种直线形习题详解!% )!结构#I是.$#就是7.#4是;$.# 则U为;7.%#42O发 生 反 应% I H9& ;$. + + +高温I H%.&9& ;$#O为I H%.&# 能被稀;7.%氧化成I H!7.%# 恰好符合前边的推导 根据V9O2E9可推知该反应为( .9I

485、H%.&2I H 9 .$ 至此5全部分解为等物质的量的&种气体# 依次是7;%& .$&;$.& .# 结合5中阴阳离子之比为!# 且是一种酸式盐# 可以写出5的化学式为7;&;$.&%! ) ! I !$ I H$99 3$=$ I H%99$ $/! ( ,0$1 2 3/!#$# (0$1 2 3/!#$ ,1 6$ 1 6Q(0#! , ,D# 解析$! 根据实验步骤可知# 需要经历溶液配制& 量取等步骤# 所以需要的仪器有滴定管& 托盘天平& 容量瓶等 !$ 此步骤是氯气氧化样品中的I H$9# 反应为($ I H$99 3$=$ I H%99$ $/! ( ,0$1 2 3/!#

486、$# (0$1 2 3/!# 所以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是($/! ( ,0$1 2 3/!#$# (0$1 2 3/!#$ ,1 6$ 1 6# 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0$1 2 3/!#$# ( 0$1 2 3/!#$ ,1 6$ 1 6Q(0#! , ,D%& 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三!4!# 解析$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呈现苍白色火焰#5错误 铂丝的焰色反应为无色#:选项错误 观察钾及其化合物的焰色反应时需要透过蓝色钴玻璃# 其他的不需要#选项错误 焰色反应是元素特有的性质# 所以4选项正确%$5!# 解析$活泼金属着火不能用水扑灭# 而应用黄沙盖灭 铝在空气中耐腐蚀是由于铝表面存在

487、一层致密的氧化膜的缘故%!# 解析$绿色食品指没有污染的食品#5选项错误观察钾元素的焰色反应时必须透过蓝色钴玻璃#:选项错误 从反应方程式可以看出# 在两个反应中金属铝与产生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均为$ %#4选项错误%&4!# 解析$7 8$ .%的溶解度远大于7 8 ; .%的溶解度# 取等量水# 溶解得多的固体就是7 8$ .%7 8$.呈白色#7 8$.$为黄色# 观察即可分辨%M 0 .%与M 0!.;$都为难溶于 水的白 色 沉 淀# 故M 0 3$溶 液 不 能 区 别7 8$ .%溶液和7 8 .;溶液%7 8$ .%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现象随操作不同而不同#7 8$ .%溶液滴入稀

488、盐酸中# 立即产生气泡 而将稀盐酸滴入7 8$ .%溶液中# 先发生反应 .$/%9;9=; ./%# 没有立即产生气泡# 当 .$/%完全转 化 成; ./%后 再 滴稀 盐 酸# 即 相 当 于 在7 8 ; .%溶液中加稀盐酸# 立即产生气泡# 所以用向未知液中逐滴加稀盐酸的方法可区别7 8$ .%溶液和7 8 ; .%溶液% 4!# 解析$焰色反应由于是通过观察火焰颜色来检验离子存在的实验# 所以实验时所用火焰和所用金属丝在灼烧时都不应该有很明显的颜色# 否则将无法观察到被检验离子的真实焰色反应情况%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要透过蓝色钴玻璃# 目的是为了滤去黄光%( !# 解析$用磁铁矿炼铁

489、的反应为(I H%.&9& .+ + +高温% I H 9& .$%当有!1 2 3I H%.&被 .还原成I H时# 转移*1 2 3电子%) 4!# 解析$5项# 应为5 3$!- .&%9 ( ;$().$ 5 3!. ;%9% ;$- .&:项# 应为 N 9& ;99$ 7./%= N$99$ 7.$*9$ ;$.项# 应为I H /$ H/=I H$9%* !# 解析$- .$作漂白剂利用的是- .$能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的性质7 8与M 0 3$溶液发生的反应依次是($ 7 89$ ;$+ + +.$ 7 8 .;9;$*#M 0 3$+ + +9$ 7 8 .;M

490、 0!.;$.9$ 7 8 3I H与硫& 碘等非金属反应的产物中I H显9$价%+ :!# 解析$V是有毒气体# 常见的有毒气体且为氧化物的有 .&- .$&7.&7.$等# 根据框图进而 推 出V是 .#5是碳#4是 .$#:是金属M 0#是氧气#I是M 0 .#49:259I# 反应为$ M 09 .$+ + +点燃$ M 0 .9#镁是还原剂# 所以:选项错误%! , !# 解析$由已知三者的阳离子浓度相等# 且- .$/&总浓度是(1 2 3$6/!# 可以算出三者溶液的浓度之比为$ !#I H$!- .&%的浓度是!1 2 3$6/!# 所含I H%9总物质 的 量 是, J $1

491、 2 3# 加 入 足 量 铁 粉 后 生 成I H - .&#!- .$/&=!I H$9=, J (1 2 3# 则所加铁的物质的量等于, J (1 2 3 /, J $1 2 3 =, J &1 2 3# 质量为, J &1 2 3 # (0$1 2 3/!=$ $ J &0%! ! !# 解析$盐酸增多能够溶解的合金的质量为( ) $ ( ,# ! ,1 0 =( ! $1 0# 可见甲组实验盐酸过量# 乙组实验合金过量%由乙& 丙可知最多产生( ) $ 1 6氢气# 所以; 3的物质的量为(, J ( ) $6$ $ J &6$1 2 3/!#$=, J , (1 2 3# 所以盐酸

49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J , (1 2 3, J , (6=!1 2 3$6/!%利用甲组实验可列出方程组($ )!5 39$ &!M 0=, J !0! J !5 39!M 0=, J (6$ $ J &6$1 2 3/!:;=, J , $ 1 2 3解得!5 3=, J , !1 2 3#!M 0=, J , !1 2 3# 据此可以推断丙组中铝的物质的量为, J , ! *1 2 3%! $ !# 解析$过氧化钠和超氧化钾分别与二氧化碳反应时生成碳酸盐和氧气# 过氧化钠和超氧化钾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过氧化钠中氧为/!价# 超氧化钾中氧为/!$价# 发生反应$ .$9$ 7 8$.$

493、=$ 7 8$ .%9.$#生成! 1 2 3.$# 转 移$ 1 2 3H/# 由$ .$9& O.$=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d wdL o d ode 生成 o o oode 转移 o o o Loe 转移电子数相等时产生的氧气体积比为?Lde? ?L o L o + + +dd dL oL o L oddL od*dddo?d?o odod? ?L o L od或Ldo # 解析$此题以蜡烛火焰的明亮和熄灭为突破口e明亮一定是通入了ode 而熄灭一般是L ode由此可确定d中是o odod? 淡黄色粉末? 和L od的

494、反应e 从而可知o是产生L od的简易启普发生器eL中是一个不与L od反应的白色固体e 即是中性或酸性的固体干燥剂e? ?L oddeo o deooo e odo ?d?L Ldded oddewoedL oo ? ?!焰色反应e#取少量原溶液e 加入d o?oo ?d溶液后e 取上层清液加入o o oo 溶液和稀doo # 解析$加入几滴甲基橙e 溶液变红色e 说明溶液显酸性e 加L L片和浓dd o e 加热e 有无色气体产生e 后在空气中又变成红棕色e 说明是oo气体和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了oode 则溶液中一定有ooo e 加d o L od溶液e 有沉淀e 说明此沉淀不溶于酸e 则

495、为d o o e 一定有 odo e 取中上层清液e 加o o oo 溶液e 有沉淀生成e不能说明原溶液一定有L ooe 因为可以是加入的d o L od溶液中的L ooe 加o o od溶液e 有 白色 沉淀 生 成e 当o o od过量时沉淀部分溶解e 说明沉淀有两种e 一个是o o?od? e 另 一 个 只 能 是L o?od?de 所 以 一 定 有L oddeo o de? ? 第四周期第*族!?d?L L L od? ? o o d L L o + + +高温 o odo d L L加少量w L o o e 插上镁条并将其点燃d o o dd ododd dd+ + +od o

496、o oodd dd* L L?od?ddoddd dd+ + +o L L?od? ? ?!# 解析$w为主 族 元 素 的 固 态 氧 化 物e 由w可 以 与o o od反 应 和 反 应e猜 测w是o odo e则L是o o o o odew电解得到金属铝和氧气e 由反应(可知ew是金属铝ed是氧气e 联想反应!为铝热反应eo在氧气中燃烧得到de 可知d是L L o eo是金属铁eL L o 与盐酸反应生成L Ldd和L L de 从反应流程可以看出eL是L L L odeo是L L L o ew是L L?od?deL是L L?od? e反应&为L L o + + +d dL oL L

497、L oddd L L L o d ddoe 反应)为 L L?od?ddoddd dd+ + +o L L?od? e? ?o odL o 或o o dL o ! o o od与o odL o 或o odL o 与o o dL o ?d?!dddod + + +oddoedddL odo+ + + dL oo #d d ! L # 解析$?d? 加入盐酸d o o$ o o时e 发生的反应为ddddL oo+ + + ddodL od*e 则? *段发生的反应必 然 为ddd od+ + +oddoeddd L odo+ + + dL oo e由于!?dd?L?o o oeoo? od ?o

498、o? o oeo oo?L L ? o o oe 则!?L od?L!?dd?L L ?o o oe#?L od?Ld L d oLd d o oe+点时e 溶液中的溶质为o o L oe 根据物料守恒e!?o o L o?L!?o o od?L!?d L o?L L o o oe2?o o L o?L L o o o L oL L o o oeoo?e 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四? ?o!# 解析$汽油是石油产品e 不属于可再生能源e 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e 与洁厕灵? 主要成分盐酸?混合使用时会产生有毒气体L oded ?o!# 解析$由题干中信息可以得出氧化剂e 稀酸均可以杀灭甲型d

499、 ? o ?流感病毒eddod溶液与o o L o o溶液为常见氧化剂e 醋酸为弱酸e 均符合杀灭甲型d ? o ?流感病毒的条件e 而矿泉水不具备杀灭甲型d ? o ?流感病毒的条件e ?L!# 解析$选项o中稀硫酸与L不反应e 选项d中 L Ld ddo?o?+ + +高温L L o d dde 不能生成碱e 选项L中三种单质与充足的od反应分别生成o wdoeL od和Ldo e选项o中o odL o 加热不会分解e ?d!# 解析$!d L oo ? 少?dododL o + + +ddL o L o .dddoed dL oo ? 多?dd ododL o+ + +ddL o L o

500、 . dd ddodL odo e# odo dd dd? 多?Lddod od*e odo ddd? 少?Ld oo e w dd ododdd+ + +o w odo dd dd*e(L L? 少?d dddooo+ + + L L ddoo*dd ddoe L L? 多?d dddd ooo+ + + L Ldddd oo*d ddoe ?d!# 解析$o选项e 不符合反应关系eL L o 溶液和o o不能反应e 不符合题意eL选项o o?od? 能与稀dd o 反应e 不符合题意eo选项中L o不能与o o反应e 不符合题意ed选项正确e ?o!# 解析$据题意有eL o oodd w

501、odd ddLL oodwddddoe odo d wddddoLd wod odo dd dde 所以可知氧化性 为eL o oo$wd$ odo e 因 为#中 加 入 了 过 量 的o od o 溶液e 所以中含有d o o 沉淀e!中硫酸只起到酸性作用e#只能证明 odo 有还原性e ?L!# 解析$实验室中用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和浓氨水做氨气与酸反应生成铵盐的实验时有大量氯化氢和氨气挥发引起大气污染e ?d!# 解析$选项o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反应液面以下eo错e选项L中实验室用L w od和浓盐酸制备L od时必须加热eL错e选项o中导管伸入饱和o odL o 溶液中e 易引起倒

502、吸eo错e ?o!# 解析$L o?L o o?d具有强氧化性e 应把 od氧化成 odo e 产物中不可能有L o o 生成ed错e稀doo 具有强氧化性e 反应后产物不可能有还原性气体dd 生成eL错eo项中e 正确的离子方程式应为L odddd ododd ddd odo+ + + L o o .dd ddoeo项错e? ?d!# 解析$甲应为铵盐e 排除o项e其余选项可逐一试验e 只有d项符合e? ? ?d!# 解析$若为ddod中和氢氧化钠使得溶液褪色e 加入o o od溶液至过量e 溶液会显红色e 若为ddod氧化酚酞使得溶液褪色e 加入o o od溶液至过量e 溶液不变色e习题详

503、解!& ! $ :!# 解析$氯气通入7 8 : L&7 8 U&7 8$- .%混合液中# 生成7 8 3&7 8$- .&: L$&U$# 蒸干 并 充分 灼烧时#: L$&U$气化%! % 4!# 解析$ 3$和7 .$的混合气体中! 3$!7 .$=! &#- .$和.$的混合气体中!- .$!.$=! !# 根据( 3$9- .$9$ ;$+ + +.;$- .&9$ ; 3#& 7.$9.$9$ ;$+ + +.& ;7.%# 则5与:的体积比为 $%! & 5!# 解析$此题的巧妙之处也在终端思维%最终的变化是把7 8 ; .%27 8 7.%7 8 ; .%27 8 7.%!+

504、%* &0* 0!0现增加$ J 0 /$ J &0 =, J !0所以原混合物中7 8 ; .%有* J &0#5 0 7.%则有! )0%! !$ OM R .&+ + +,O$M R .&9M R .$9.$*或$ O 3 .%催化剂+ + + +,$ O 3 9% .$*!$ 不能!浓硫酸吸收水# 碱石灰吸收二氧化碳# 若互换# 碱石灰能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水# 导致实验失败!%#!&!;$7$!#%;(7(!测定该分子中氮原子数偏大# 碳& 氢原子数偏小# 解析$本题以新闻为背景设计实验测定有机物的分子式& 结构式%! 根据实验原理知#5装置用于制取氧气# 且采用加热固体制氧气 !$

505、碱石灰既能吸收二氧化碳又能吸收水# 而浓硫酸只吸收水# 不能吸收二氧化碳 !&装置净增质量就是水的质量#4装置净增质量就是二氧化碳的质量(! .$=( + J $0 / ( ,0& &0$1 2 3/!=, J %1 2 3#!;$.=! , ( J &0 /! , ! J ,0! *0$1 2 3/!= , J %1 2 3#!7$=( J ) $6$ $ &6$1 2 3/!=, J %1 2 3%若样品含氧元素#%!.=! $ (0/!, J %1 2 3 #! $0$1 2 3/!9, J (1 2 3 #!0$1 2 3/!9, J (1 2 3 #! &0$1 2 3/!=,# 说

506、明样品不含氧元素%分子中#!;!7=, J %1 2 3 , J (1 2 3 , J (1 2 3 =!$# 设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为!;$7$!# ! $9$9$ *!=! $ (#!=%# 分 子 式 为%;(7(%若没有铜网# 可能有没有反应的氧气进入V瓶中# 导致测定氮气体积偏大# 即测定三聚氰胺的分子式中氮原子数偏大# 而碳& 氢原子数偏小%! ( !9& ;7.%! 浓+ + + .$*9& 7.$*9$ ;$.!$!% 加热!&7;9&9;$().7;%$;$.9;9!$ I H%99I H =% I H$9!I H$.%# 解析$由甲为黑色非金属单质且能与5的浓溶液反应生成 红

507、棕 色 的 气 体4# 可 确 定 甲 为! 碳 #5为;7.%由:与7 8 .;溶液反应#7 8 .;量不同产物不同# 可得:是 .$%从乙与5的反应情况# 可知乙是一种变价金属# 且乙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单质# 所以可确定乙是I H# 再根据框图可确定其他物质%! ) ! 8 3$!$? ?!- !;$-!%- S%7&!&$ I$9$ .;/=$ I/9. I$9;$.# 解析$B C$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说明B和C处于相邻周期# 且B为9$价# 处于5族#C为/!价# 处于-5族%且知!1 2 3B C$含有 &1 2 3电子# 平均每个离子含有! *个电子# 由此可得B

508、 C$为 8 3$%!B与氢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 8 ;$# 书写电子式时应注意到 8 ;$是离子化合物%!$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倍的元素有(&! (-# 现已知4与C! ) 3 相邻# 说明4是硫! (- #V是碳!( # 形成的非极性分子是 -$%在比较氧族元素的氢化物沸点时# 既要注意规律性! 从上向下沸点升高 # 又要注意特殊性!;$.中存在氢键 %!% 与C! 3 同周期# 且单质是原子晶体的只能是- S#T的单质分子T$中有%个共价键# 说明T是氮# 根据元素的化合价可判断出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是- S%7&%!& 元素G与C!+! #&知(需 要&个I/!#从 而 得

509、方程式%& 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五! 4!# 解析$与B同周期的卤素应该在砹的下方%根据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位于砹下方的元素# 其单质的颜色应该比砹的颜色更深# 也不可能是气体%$ 5!# 解析$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层数的%倍#B是氧元素# 则T是硫元素#C的最高正价与最低负价的代数和为(# 说明C在-5族#C&T同周期# 则C是氯元素#与B&C既不同族也不同周期# 而是短周期主族元素# 说明在第一周期# 且为氢元素%原子半径大小的顺序为#B#C#T#:选项错误B与形成的化合物$B$为;$.$# 只有共价键#选项错误C的非金属性强于T# 则两种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510、T#C#4选项错误% !# 解析$同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 原子半径逐渐减小#5选项错误T不一定属于稀有气体元素#:选项错误T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强酸性# 则T为硫或氯#B可能为碳或氮# 碳的单质是原子晶体#4选项错误%& :!# 解析$由于非金属性#7#.# 所以相应的气态氢化物稳定性越来越强#!错 非金属性U #: L # 3# 相应阴离子的还原性越来越弱#对 非金属性?#-# 3#对应的最高价含氧酸酸性越来越强#错(明显正确#故只有#(符合题意% 4!# 解析$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 最长的周期含有% $种元素#5错 在原子和分子中# 质子数都等于核外电子数#:错 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

511、素有可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如5 3 3%#错 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原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可能超过ow 如n L oaw 磷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就达到了d Cw 这种结构也很稳定ode !# 解析$原子序数 #Lw 原子半径 $Lw 则 oL为同周期元素oo的原子序数和原子半径都小于 w 则o在 的上一周期o 原子序数n$ w 和n同主族w 则n在 的下一周期o 原子序数o#nw 原子半径o$nw 则oon为同周期元素o综合上述w 推出o是第一周期的 w oL为第二周期元素woon为第三周期元素o当o

512、是碱金属元素时wooo在同一主族o 当L是C或nwo是o o或n C时wLoo的单质化合为离子化合物ode !# 解析$n原子应该有e个电子层w 最外层电子数为dw 是C元素on元素是CwC和C可以形成C Ce和C Ceo非金属性C$Cw 所以稳定性 eC$ eCon可能是 w 也可能是o n或o ow eC是共价化合物ooe !# 解析$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在成键后最外层满足两个电子的稳定结构w eC中的氢为od价w 在化学反应中可降低w 而氧为Ce价w 在化学反应中可升高w 因此w 水在化学反应中既可作氧化剂又可作还原剂w 正确o ooon与d dC可形成d种水分子o ed dCooed dC

513、oned dCo od dCo nd dCoo nd dCw 故L错误o在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wdC C o水的体积不是e e n eow 故o错误ooeL!# 解析$e aL o和e dL o是不同种原子w 是氯元素的两种同位素wo错o同位素研究的对象是原子w 而Ce和Ce是氧元素形成的两种性质不同的单质w 错od ed dC由e个普通氢原子?d ? 和d个d dC原子构成w 而e ed oC由e个重氢原子?e ? 和d个d oC原子构成w 显然是不同种水分子wo错od C e !# 解析$根据题意wnon可能在同一周期但中间隔一个元素w 也可能是第%o族的 和o n? 这一点易忽略? w

514、因此ooL都是错误的o若non在同一周期w 则原子半径on$no 若为 和o nw 则原子半径on#nw 因此o错误on与n可能形成共价化合物L Cw 正确od d e !# 解析$(气态氢化物应该比较稳定性w 不能通过比较酸性来说明非金属性的强弱o&一定要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o)非金属性的强弱与熔点无关od e e !# 解析$图示应为第二o 三周期元素wn是磷元素w则n是硫元素wn是氯元素wn是氧元素o eC比n e稳定wo选项正确o 同周期w 从左到右w 原子半径减小w 选项错误o 氯气可以与氢硫酸发生反应w 置换出硫单质wL选项正确o 酸性顺序为 L o Ce$ eC Ce$

515、en Cewo选项正确od e eo!# 解析$可以先从n原子着手w o 内层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的e n a倍o 可得出n为C n原子w 依次可得出n为Lw 又因为可形成nnew 则容易得出n为Cw 则n为Conne?L Ce? 中 所有原 子 均为o电子结 构wo项正 确onne?L Ce? 和nne?L Ce? 均为由极性共价键形成的非极性分子w 项oL项均正确o 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应是C n $C$L$Cwo不正确od e e?d?!?e?e o oeCe催化剂+ + + +电解e o o oe Ce*?e?e o o oCe+ + +点燃o oeCe?e?n n Ceoe L o? 浓?

516、+ + +,n n L oeoL oe*oe eC# 解析$ 元素若为第二周期w 则是碳w 若为第三周期w则是硫w 但原子序数比硫大的短周期元素只有氯w 故不符合w 只能是碳o在野外焊接铁轨用到的单质是o ow 故o为铝w 又因为oon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气体w则o为氢on为氯o在同周期o 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碱金属元素w 故L为o ood a e?d? eC o eCeLe eCoC .?e?L eC !L eL e!L en及其他合理答案均可?e?!?e?# 解析$?d? 高中阶段接触到的黄色的固体单质只有Cw故oo 分别为 eCe和 eCw 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 eC o eCeL

517、e eCoC .o?e? 根 据 肼 和 甲 胺 的 结 构 特 点w 可 以 写 出L eC oL eL eoL en等合理答案o?e? 短周期元素中只有C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占核外总电子数的eeo 由题意可知non应处在第三周期w 即n与n的核电荷数之和应该大于?d dod doa?Le dw 则n的原子序数应小于?e o#o#e d?Lew 即n为 w 则non分别为L oon Co?e? 由 和C两元素形成的d C电子粒子LoooCon分别是 eCooC Co eCo 与C C组成完全相同但不带电的另一种粒子是羟基od d e?d?o oeo e()Co ew eCo o?e? L CCe

518、o + + +oL Ce*o eC oeoo L CCeoC + + +C o L Ce.o eC?e?e C CCe n + + +CCe*oe eC# 解析$本题是结构周期推断题w 推出各元素是解题的关键ooo oLooon分别是 oLoooCoo ood d e?d? no eCo eC?e? C CCeo + + +o eCoC Ce*?e? eoe C CCe n + + +Ce eC?e? ? ?a?!?o oeL Ce?LC n dC C ow!?o oeCe?LC n eC C o# 解析$?d? 元素(o&o0分别是ConoCw 由于非金属性按照noCoC依次减弱w 故其氢化

519、物的稳定性按照 no eCo eC的顺序减弱o?e?!o#o(o0分别为 oo ooCoCw 分别由 oo ooCoC四 种 元 素 组 成 的 两 种 化 合 物 应 该 是o o C Ce和o o C Cew 其 反应 的离 子 方程 式为 C CCeo + + +o eCoC Ce*o?e? 负极是 e放电w 电极反应式为o eoe C CCe n + + +Ce eCo?a? 设该固体中含o oeL Ceoo oeCe的物质的量分别为,o/w 则oe,oe/LC n oC C o?L oC守恒?!又由e o oeCe+ + +oe L oe o o L ooe eCoCe*和o oeL

520、 Ce+ + +oe L oe o o L o o eCoL Ce*得o,o/eLC n e aC C o !#习题详解!& #!解!&#得(,=, J !1 2 3#/=, J %1 2 3%& 分钟滚动提升训练卷! 二!# 解析$焰色反应是核外电子从高能级跃回到低能级的过程中# 多余的能量以光的形式释放出去# 属于物理变化#5错 不锈钢是铁的合金# 不是纯金属材料#:错 光能转化为电能的材料是单质硅#4不正确 从反应方程式来看#U/2 U ./%得电子数(# 由电子守恒可知每消耗!1 2 3.%转移电子$1 2 3#正确%$4!# 解析$B&C均为短周期元素# 则B可以是;&6 S&7 8

521、#C可以是.&-# 相互间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 如;$.# 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 如7 8$-# 则: 错误4选项正确# 如化合物;$.$或者7 8$.$%!# 解析$7./%&U/& 3/&I H%9四种离子中只有U/离子能被: L$氧化# 所以溶液中必存在U/离子%由于在强酸性溶液中7./%和I H%9都能把U/氧化# 即7./%&I H%9都不能跟U/共存% 3/离子不参与反应# 所以无法确定它是否存在%&!# 解析$% +07 8$.$为, J 1 2 3# 其中含有的离子数为! J 5#5错:项# 盐酸中无; 3分子#:错!1 2 3I H与足量;9反应生成!1 2 3I H$9#

522、转移的电子数为$5#对 N与-反应生成 N$-#!1 2 3 N失去的电子数应为5#4错%!# 解析$ 符合要求的是-和- S%;$- .&为强 酸#;$- S .%为弱酸# 故5项错 氢化物分别为;$-和- S ;&#故:项错- .$和- S .$都能与烧碱反应# 故项正确 只有单质- S是良好的半导体# 故4项错%(4!# 解析$形成原电池时# 活泼的金属作负极# 氢气在正极生成#5对%活泼的非金属单质置换出不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对%在沉淀的转化中# 溶解平衡向着溶解度更小的难溶物转化#对%最高价的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才能反应出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盐酸应换为高氯酸# 故4错%):!#

523、解析$5中氨水是弱碱# 应写分子式中% ) 3应全部转化为氯气 少量盐酸滴加到碳酸钠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99 .$/%=; ./%:中因还原性U/$I H$9# 故 3$先氧化U/#$ U/9 3$=$ 3/9 U$# 此反应中 3$过量#随后发生反应($ I H$99 3$=$ I H%99$ 3/# 但此反应中 3$量不足# 只能氧化掉一半的I H$9# 故反应中消耗掉的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之比!I H$9!U/=!&# 总反应为& U/9I H$99$ J 3$= 3/9$ U$9I H%9%*5!# 解析$5的非金属性比:的非金属性强#的金属性比4的金属性强#和5最可能形成离子化合物%+

524、!# 解析$此框图可以举例为(B为#T为.$# 乙为 .$# 甲为 N .#C为 N%也可举例为(B为#T为.$#乙为 .# 甲为;$.#C为;$%由此可以判断5&:&4项均错%项# 金属不可以再与金属反应# 显然正确%! , :!# 解析$氢氧化铝溶于强碱溶液生成盐和水# 这正是酸表现出来的性质# 这说明铝有一定的非金属性%! ! 4!# 解析$分散系粒子直径在! $! , ,R 1之间的为胶体# 小于!R 1的为溶液# 大于! , ,R 1的为浊液#5对:中# 在溶液中!.;/!5 3%9=%!时恰好生成5 3!.;%沉淀#!.;/!5 3%9=&!时恰好生成7 8 5 3 .$# 故!.

525、;/!5 3%9#%时# 反应后5 3元素的存在形式为5 3%9和5 3!.;%#% #!.;/!5 3%9#&时#5 3元素的存在形式为5 3 ./$和5 3!.;%#!.;/!5 3%9$&时#5 3元 素 的 存 在 形 式 为5 3 ./$中#!.$=!时恰好生成 .$#!.$=$ !时恰好生成 .#! #!.$#$时# 生成 .和 .$的混合物7 8在空气中加热无论.$的多少# 反应都生成7 8$.$# 故只有4错误%! $ :!# 解析$由所给装置和操作现象验证试剂# 符合条件的为:%关闭活塞#- .$7 8 ; .20 0 0 0% .$# 打开活塞则- .$直接进入下组装置%要

526、特别关注- .$和 .$的异同( 如通过澄清石灰水都能生成白色沉淀! 8 - .%和 8 .% #-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而 .$不能 在通过7 8 ; .%溶液时# 由于;$- .%酸性$;$ .%酸性#- .$与7 8 ; .%溶液反应能放出 .$%! % ! 硼!$7 8$.!7 8$.$!% 离子!&5 3$.%9$ .;/=$ 5 3 ./$9;$.或5 3$.%9% ;$.9$ .;/=$.5 3!.;&/# 解析$因为此&种元素是短周期元素# 原子半径(4$5$:#5&处于同一主族# 所以4&在第三周期!4排在前面 #5&:在第二周期!5排在:的前面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4原

527、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倍#若4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即4为钠 # 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即为铝 # 此时5为硼#:为氧%当4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时! 即4为镁 # 则为硫#5为氧# 此时没有能够满足条件的:%! & !.=.!$.$9$ ;$.9& H/=& .;/!$!%7;9&9; ./%9$ .;/+ + +,7;%*9$ ;$.9 2H / Z 2 3 /20/b2P /a!a/P2 S / e!e/ S!$- .$9$ ;$.9: L$=- .$/&9$ : L/9& ;9 N .9;$+ + +, N 9;$.!% 无水硫酸铜!检验产物水!& 气体开始通入品红试液时# 品红褪色!

528、中黑色粉末变红色#I中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成蓝色! 浓硫酸中硫酸主要以;$- .&形式存在#;9很少# 且9(价硫的氧化性强于;9的氧化性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w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o 解析w依题意d 用浓硫酸与锌反应d 且加热d 应选用L装置d 浓硫酸与锌反应先生成二氧化硫d 后生成氢气d应先检验二氧化硫d 并除去二氧化硫e因为通过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产生水确认氢气存在d 故氢气与氧化铜反应前必须干燥e eL装置分别用来除气体e 检验气体d 应长导管进气d 短导管出气e干燥管连接要大口进气d 小口出气e浓硫酸一般质量分数在? ?L左右d 水含量很少d

529、 溶液中以L? ?分子形式存在d ?价硫具有强氧化性e? ? ?!? ? L ? !?L?o 解析w ? 从 图 象 知d 最 多 能 产 生 气 体? ? L ? d 由L? ?$L?可得d2?L? ?L? ? L ? ? ? L ? d? ? ? L ? L? ? ?d ?e? 按比例计算d? ? ? 硫酸可溶解? ? L ?固体混合物d 则? ? ? 溶解? ? L ? ? $? ? L ?d 所以硫酸是过量的e? ? L ? ? L ?L? ? L ?#d 可得#L? ? L ? e? 以? ? L ?固体产生? ? L ? 的气体计算d 设L ?为,? ? ?d ?为/? ? ?e?

530、 ?, ? ?/L? ? L ?, ? L ?/L? ? L ?:; E%!% 醋酸是弱酸# 在发生中和反应时电离要吸收热量#所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放出的热量小于 ) % E%! & !% ;$!097$!0=$ 7;%!0!+5! , , O=/+ $ $ E$1 2 3/!$ 7;%!0=% ;$!097$!0+5! , ,O=9+ $ $ E$1 2 3/!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不能进行到底# 即!1 2 37$和%1 2 3;$反应时不能生成$1 2 37;%# 因此放出的热量小于+ $ $ E%!$ ;$.$!3=$ ;$.!39.$!0+5=/! + ( * E$1 2 3/!%;&!

531、09;$.!0 + + + ? 8/=$( E$1 2 3/!# 解析$书写热化学方程式首先要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 标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聚集状态 计算出相应的焓变数值# 同时注意标明数值的正负%因为!1 2 3;$.$分解生成液态水和氧气# 放出+ * & E的热量# 所以过氧化氢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是($ ;$.$!3=$ ;$.!39.$!0!+5=/! + ( * E$1 2 3/!%因为, 1 2 3甲烷和, 1 2 3水蒸气完全反应吸收了( E热量# 则!1 2 3 E$1 2 3/!# 故该热化学方程式是 ? 8 ? 8/=$( E$1 2 3/!%! ! 反应物能量!生成物能量!

532、无影响!降低!催化剂改变了反应的历程# 使活化能7降低!$/! + * !%- .$9f$.=- .%9$ f.$#& f.$9.$=$ f$.!&, , $ !, , !-!9.$!0=- .$!0!+5!=/$ + ( E$1 2 3/!#- .$!09!$.$!0=- .%!0!+5$=/+ + E$1 2 3/!% -!9+$.$!0=% - .%!0!+5=%!+5!9+5$=/! ! * E$1 2 3/!# 解析$! 反应物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可得到5和 E$1 2 3/! !% 依题意即可写出(- .$9f$.=- .%9$ f.$#& f.$9.$=$ f$.

533、 !& 依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 !不能!#不能!与相同原子结合时# 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共价键# 原子半径越小# 共价键越强!$ ! * E$1 2 3/!% % , E$1 2 3/!$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吸收!& !%G U $G : L $G 3 $G I# 解析$断裂化学键的难易与形成化学键的两个原子的性质有关# 比较时要选择同一标准# 否则不可比%依题意#/: L键能介于/ U&/ 3键能之间%根据反应的数据得出根据键能计算反应的规律# 再运用这一规律%& 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七! :!# 解析$需要加热的化学反应也可能是放热反应

534、# 如可燃物的燃烧反应#5选项错误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故选项错误 水力发电是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故4选项错误%$ 5!# 解析$钢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吸氧腐蚀# 负极反应为(I H /$ H + + +/I H$9# 正极反应为($ ;$.9.$9& H+ + +/& .;/# 在空气与水交界处溶液中的氧气不断溶解#因此在空气与水交界处钢铁更容易腐蚀% !# 解析$铜锌原电池工作时# 锌被氧化# 电子从锌经导线流向铜#5错#:错 用石墨为电极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 阴极区生成氢气和7 8 .;溶液# 滴入酚酞# 溶液变红#正确 用石墨为电极电解氯化铜溶液时# 阴极析出铜# 阳

535、极产生氯气#4错%& !# 解析$5中锌锰干电池的碳棒为正极# 不会被消耗:中燃料电池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和部分热能散失中燃料电池燃料是被氧化的# 永远作负极4中太阳能电池的主要材料是硅而非二氧化硅% 5!# 解析$若只用导线把8&K连接起来# 该装置为原电池 若外接电源# 该装置为电解池# 因此可判断选项:正确%由于K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N$99$ H/= N# 所以不管是原电池还是电解池# 装置中电解质溶液一定含有 N$9#K极上一定发生还原反应%若该装置为电解池# 电解质溶液为 N 3$# 电极材料都是I H# 则满足题意%( !# 解析$甲醇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36、9% . + + +$ .$9& ;$.# 化合价升高的元素为# 所以在负极上甲醇失去电子而放电# 在该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09;$.!3= .$!09( ;9!8 Y9( H/%) !# 解析$ ; 3 9$ 5 0=$ 5 0 3 9;$*不是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所以必须要用电解池# 且5 0要作阳极溶解# 电解质溶液必须是盐酸# 选%* !# 解析$5项中实质就是电解水# 若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则电解后# 溶液的浓度增大# 若原溶液为饱和溶液# 则电解后# 溶液的浓度不变! 一定温度下 #5错 溶液的导电性取决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的浓度# 与溶液是否饱和无关#:错 要使电

537、解后的 N - .&溶液复原#向其中加入 N .固体#4错%+ !# 解析$8电极连外电源的正极# 故8是电解池的阳极# 发生氧化反应#5&:都错K电极是电解池的阴极#生成氢气和7 8 .;# 与溶液中的M 0$9& 8$9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正确#4错%! , 4!# 解析$这种深绿色的絮状物质是氢氧化亚铁# 遇到氧化剂的时候# 如遇到空气或者遇到其他的氧化剂#它会转化为三价的氢氧化物# 变成红褐色的絮状物质往盆中加一些精盐的目的是提高溶液的导电性 此, 排毒基强离子排毒仪- 的阳极一定用铁作电极%! ! 5!# 解析$烧杯中是污水# 阴极上应该是;9得电子# 电极反应式($ ;99 $ H/

538、=;$*#5错 通电过程中# 阳极铁溶解生成I H$9# 阴极的;9生成氢气# 同时打破水的电离平衡# 使2!.;/$2!;9 # 故会生成I H!.;$沉淀#I H!.;$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I H!.;%# 形成胶体# 具有吸附性# 可以吸附悬浮物#:正确%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o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 e wn!L 解析o 由题意可知a 甲池为原电池ad C极减轻o d e 时an d极上生成的氢气为 d a 在标准状况下a 气体体积约为D d D ena由于n极为电解池的阴极a 故n点附近显红色a在nDane电极所产生氧气和氢气气体

539、的体积比为Dnea 故n n n错误a乙池中为电解水a 硫酸浓度增大ad n减小aD o w?D? 铁!正!?e?n nonnn + + + n nen!增强溶液的导电性!?o? 滤纸变为红色!e nnne n + + + ne*L 解析o将e n non?n d?nn n?d + + +?o n nen?n d? 拆成两个半反应a 氧化反应n n e n + + + n nena 还原反应e n nonne n + + + e n nena 可知负极材料为铁a 则n为铁a 石墨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a铜丝n为阳极ad为阴极a 活性电极作 阳 极a 阴 极 水 中 的nn放 电 生 成ne同 时

540、生成 n aD o w?D? 阳!e n e n nn e*!n n!用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在管口a 若变蓝a 说明有n e产生?e?n n? n?e!铁作阳极时被氧化为n nena 纠正错误后a 这一端又变为阴极ae nnne n + + + ne*a 生成的 n 与n nen结合成n n? n?e!先变灰绿色a 后变红褐色?o? 防止ne与n e混合爆炸a 防止n e与n n n反应生成n n n 使n n n不 纯!饱 和 食 盐 水!纯 水 ? 或n n n稀溶液?!n nnL 解析o?D? 要电解饱和食盐水a 阳极必为惰性电极石墨才能生成阳极产物氯气a?e? 误将两种电极材料接反a

541、 则阳极材料就成了铁? 活性电极? a 失电子生成n nena纠正错误后a 这一端又变为阴极a 生成氢气同时会有 n 生成a 与n nen结合成n n? n?eaD w?D?!e n + + + n e*ne n #有气泡产生a 溶液变红色?e?o n nne ne + + +通电o n n e*no nnae n denne ne + + +通电e n d n e*no nn!ew D?o?!铜? 或纯铜?!n denne n + + + n d !#变小?o?e L 解析o装置中n为电解池的阳极an为阴极a?D? 用惰性电极电解n n n 溶液时an极上发生的反应为ae n 200 e n

542、 nn e*an极上nn放电a n 浓度增大a 使酚酞变红色a 同时a 产生nea?e? 因为n n氧化性较n den强a 所以n n先放电an nnn200 n a 现生成了ow e n da 溶液中的n n全部转化成了单质银a故此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e an DwDnnow e o a Dwene w D a同时a 在阳极上为 n 放电a 生成 ea 故发生的离子反应分别为o n nne ne + + +通电o n n e*no nnae n denne ne + + +通电e n d n e*no nna?o? 精炼铜时a 粗铜作阳极a 纯铜作阴极a 故n电极的材料是纯铜a 电极反应式

543、是n denne n + + + n da 因为在电解过程中a 阳极的n nad C先失去电子进入溶液a 同时a溶液中的n den得到电子在阴极析出a 故电解精炼后a 溶液中n den浓度减小a?o? 每生成D e需转移o 电子a 根据n dnn d ene ne + + +oe n d one ne 知a 每转移D 电子a 消 耗D ne oa 故 生 成D Dw en e需 消 耗e ne oaD w?D?e?n ene n nn nn nne ?o?ne? ?nn e? ?ne n n ? ?!+5n D o d n na D?o? 热还原法? ?n n enD o nnnD n onn

544、 nonne e onD n e*n ne L 解析o!a#是化工生产中的两个重要反应a 且!甲溶液200电解nnnnna 所以!是电解食盐水a 乙经过粉碎后在沸腾炉中燃烧a 得到n和da 所以#是黄铁矿高温下的燃烧a 生成n ne o和 ea由题意知n为n ean为n n nan为 ead为n ne oao 分钟滚动提升训练卷? 三?D wn!L 解析o氢能来源于水的分解a 来源丰富a 容易燃烧而且热值高a 但是储存氢气并非易事a 因为氢气的沸点比较低a 液化较难a 现在制取氢气的工艺繁琐a 技术要求高a 生产成本较高ae wn!L 解析o由于电解水的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a 所以使用电解水

545、制取氢气是不经济的a 由于氢气在空气中达到一定浓度时遇明火易发生爆炸a 所以n项错误a 氢氧燃料电池实际是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ao wn!L 解析on和n都是电能的应用an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a 只有n利用的是化学能转变为热能ao wn!L 解析o电解液为酸性a 故n错a 负极通入氢气a 正极通入氧气a 故nan错a wn wn!L 解析on项中a 只要将题目中的?D? 式减去?e? 式即可a 得到+5nnD o D d en na Dan错an中燃烧热的标准必须是D 氢气an错an中水分解应该是吸热反应a+5应为正值an错a 题目中的?o? 式减去?e? 式即得n项a wn!L 解析o能设计原

546、电池的化学反应必须是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a wn!L 解析o根据盖斯定律a ?D? 式wen?e? 式we ?o?式得e n?d?ne ne? ?n e? ?nnnon n? ?+5n o d on na Da wn!L 解析on项中n为阳极a 生成氧气a 滴入酚酞不呈红色an错an项中d为阴极a 发生得电子反应a 而不是失电子反应an错an中an n? n?o胶粒带正电a 通电后n n? n?o胶粒移向阴极nan电极附近液体颜色加深an错aD wn !L 解析o题中涉及五种阳离子a 电解时a 放电的先后顺序为an nan denannan denad Cena电路中通过 w o 电子时

547、a 理论上析出金属的质量依次是an a d D an Dw d DnwD a DnD d a习题详解!& ! N(, J $ ,1 2 3$6/!#, J !6#( &0$1 2 3/!=! J $ *0本题中#? K$9&T R$9浓度均小于;9的浓度# 所以#&4两选项中均是;9先放电# 后才是T R$9&? K$9再放电# 析出金属的质量为(? K( !, J , &1 2 3 /, J , %1 2 3Q$ #$ , )0$1 2 3/!=! J , % T R( !, J , & 1 2 3/, J , % 1 2 3Q$#( 0$1 2 3/!=, J % $ 0%! ! 5!#

548、解析$闭合开关后# 右侧装置中有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 是原电池#T R作原电池的负极#作正极%左侧装置是电解池# N作阴极#? X作阳极# 故:选项错误%此时 N电极反应式为($ ;99$ H + + +/;$*# 故.;/离子浓度增大#5选项正确%电子流向应由电解池的阳极? X流向原电池的正极#选项错误%? X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3/)$ H + + +/ 3$*# 当有&1 2 3电子转移时#? X电极上有$1 2 3 E$1 2 3/!$:$;(!09% .$!0=:$.%!9% ;$.!3+5=/$ ! ( E$1 2 3/! , ! ( E# 解析$书写热化学方程式一定要注意化学

549、方程式的配平& 物质的状态&+5的正负值&+5与物质的物质的量的对应%! & !- S%7&!$%!( !$ !( !, J &5!% 放热!# 解析$! 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是还原剂#碳元素的化合价由,价升到9$价# 所以还原剂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 被还原得到还原产物# 氮元素由,价变为/%价# 所以- S%7&是还原产物%!% 由图看出# 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 所以反应是放热反应#+5#,%! ! 高温下# 金属镁在空气中燃烧# 电解材料铁和石墨在高温下也都与氧气反应# 故要在惰性气氛中电解!$ 一次电解法电解生成的镁浮在表面# 与氯气反应重新生成M 0 3$# 因此电解效

550、率不高!% 二次电解法中第一次电解得到? K)M 0合金沉积在槽底# 避免了与 3$的反应# 第二次电解相当于精炼镁# 且电解过程中又没有 3$产生# 因此二次电解法电解效率高# 解析$本题以工业生产为背景# 考查元素化合物性质& 化学反应原理& 混合物分离以及能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等表达化学问题# 并做出解释的能力%是新说明提出来的新要求# 解题时用比较求异的思想来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负极!逐渐变浅!氢氧化铁胶体粒子带正电荷!$! $!% 镀件!5 0 7.%! J &0 !变小!&

551、I H 9 N$9+ + +电解 N 9I H$9# 解析$!I附近显红色# 则I为阴极#V为阳极# 所以5为正极#:为负极%丁中是电泳装置#C极! 阴极 附近颜色变深#B极! 阳极 附近颜色变浅# 说明I H!.;%胶粒吸附阳离子带正电荷%!&电极! 阳极 换为铁# 则为活性电极溶解# 溶液中的 N$9在阴极得到电子生成单质铜%& 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八! 4!# 解析$使用催化剂只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不影响化学平衡# 故不会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和转化率%$ !# 解析$5项中都体现了逆向速率#5错 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 若为等容或等压容器# 无论平衡与否# 容器中的压强都不随时间变

552、化#:错中体现了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正确 断裂一个;#;键会同时生成两个;#U键# 此时只断裂一个;#U键# 说明8正$8逆# 不是平衡状态#4错% !# 解析$碳酸铵的分解为自发的吸热反应#5错 石墨转化为金刚石为非自发过程# 故:错 焓变与熵变各是影响反应自发进行的一个因素# 它们组合而成的复合判据# 才适合所有的过程# 故对 同一物质# 在气态时熵值最大# 液态时次之# 固态时最小%& :!# 解析$%&两途径建立的平衡状态为等效平衡#故:错误% 4!# 解析$加入氩气# 如果恒压# 气体体积增大#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都减小#8正&8逆都减小 如果恒容# 气体体积不变#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

553、浓度不变#8正&8逆都不变#4错%( :!#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0d时刻速率变大但是正逆反应速率仍然相等# 知道条件的改变只是影响了速率而没有影响化学平衡# 又因为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同#所以只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造成的%) !# 解析$ 要测定7.$的相对分子质量# 由于存在$ 7.$!0 ()7$.&!0!+5#,这一化学平衡# 应尽量使7$.&!0 转化为7.$!0 # 即使化学平衡向左移动# 选取的条件应为较高温度& 较低压强%* 4!# 解析$由于正反应吸热# 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错 若:和都不是气体# 则反应体系中只有气体5# 相对分子质量不变#5错 根据=%!0!0分

554、别讨论( 若:&都是气体#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气体总质量%!0 不变# 而正反应气体总物质的量!0 增大# 所以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减小%若为固体#:为气体# 则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0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不变d 气体总质量wnLo 因为生成固体a而减少dC也将减小do错dd正确e ?o!# 解析$因为正反应是放热反应d 升高温度d 正e 逆反应速率都增大d 且C逆$C正d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e? ?d!# 解析$d项d 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可知不正确e 选项od 因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无法确定

555、d 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d 再通入稀有气体d 无法确定平衡移动方向e 选项ad 保持容器体积不变d 再通入一定量的ad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d的体积分数可能要发生改变e 选项dd 增加od 能提高d的转化率e? ? ?d!# 解析$a ?nLodo?nL ()oa nLodo? nLo甲eCL L LCL L L L L L L L L乙e?CL L LCL L L L L L L L L等效后的丙eCL L LCL L L L L L L L L等效后的丁e?CL L LCL L L L L L L L L? ? ?o!# 解析$?o?nLod?a?nL ()ooanLo 的平衡常数C?

556、为? d 那么oanL ()o?o?nLod?a?nLo 的平衡常数C?为? d? oanL ()oo?nLoda?nLo的平衡常数C?为n? o?a ? ?e设oanLo 分解的浓度为Ce!? oanLo()!o?nLo!d!a?nLo起始? 转化C C ?C C ?C平衡? C C ?C C ?CC?a ? ?Cd C ?Cn? Co?a ? ?d 得到Ca ? ? ?d 该温度时oanLo 的最大分解率接近于? ? ae? ? ?n?o 加入液氨后d 使不稳定的oa L 部分地转化为较稳定的do?a Ld 当oa L 开始消耗时ddo?()do a L do?a L do? d 平衡又向

557、左移动d 生成了o a L 起杀菌作用n?o!? d d a L ?+ + +d? oa L? d d a L d? a L ?*d? o? da L?*!#? ? ?# 解析$根据题中所说ea L?和a L ?都是通过氧化作用而杀菌消毒e d 可从a L?和a L ?等质量时得电子数的关系求得杀菌倍数e设质量均为? ? ?Lna L ?的摩尔质量o ea Ld? ?$a L $? a ? ? ?L?L L La L ?$? a L $? a ? ?L?L L L? ? ?LCCa? ? ? ?L L L等质量的a L ?的杀菌能力是a L?的倍数e? ? ? ? ?a? ? ?e? ? ?n

558、?oC?nd ?oC?nd o dCn ?o放n?oa? ? ? ? ?L L Ldd ?da ?!n?oa a !n?oa# 解析$n?o 根据平衡常数的公式进行书写eC? a$C? ? a说明降低温度d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可知正反应为放热反应en?o 由图表可求 $?a内Cnd oan ? ? ? ?oL L La?da?a a ? ?L L Ldd ?da ?d 故Cn ?oa? ? ?L L Ldd ?da ?en?ode 在任意状态下d 都存在这样的速率关系d 故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标志eae 因该反应为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d 故压强不变可作为平衡状态的标志eae 由C逆nd oa

559、?C正n ?o d 可推出C逆nd oaC正nd o d说明已达平衡状态eae 由于平衡体系中全是气体d 容器体积固定d 故任意状态下密度都不变d 故a错en?o 及时分离除去d ?气体d 只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 不能增大反应速率d 故d错e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d 升温虽使反应速率增大d 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d 故a错e 催化剂只能增大反应速率d 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d 故a错e? ? ?n?o 放热n?o 减小!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d 升高温度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n?o 不影响!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途径d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d 因此对反应热没有影响en?o 减

560、小!减小# 解析$由图可以知道d 由于该反应的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d 所以该反应属于放热反应d 所以升高温度d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dd的转化率减小e当在反应体系中加入催化剂d 能同等倍数地改变化学反应速率d 但不会改变化学反应的始态和终态d 即对反应热也无影响e因为加入催化剂d 降低反应的活化能d所以C?和C?同时降低e? ? ?n?oCaea eea ?en?o!减小!#不变!不变n?o!d a a !#如图n?oo a# 解析$ n?oa aea a 为固体d 浓度为常数d平衡常数表习题详解!& )!达式不出现I H&I H .%!$!温度升高#:值增大# 说明正反应是吸热反

561、应# 所以升高温度# 平衡右移# .$的平衡浓度减小#通入 .$# 相当于加压# 平衡不移动# .$转化率不变增大容积# 平衡也不移动#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也不变%!%!由图可知#0!时# 逆反应速率突然加快# 所以升温& 使用催化剂& 加压皆可实现%#0%时增加 .$的量# 在加入的一瞬间# 逆反应速率不变%!& 本反应是气体体积前后不变的反应# 所以压强不变不是平衡的标志%& 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九!4!# 解析$选项5# 白醋中滴入石蕊试液呈红色# 只能说明白醋呈酸性# 不能证明其为弱酸%选项:# 白醋加入豆浆中有沉淀产生# 只能证明白醋是电解质溶液# 使豆浆中的蛋白质发生凝聚沉降而出现

562、白色沉淀%选项#鸡蛋壳的主要成分为 8 .%# 8 .%与醋酸反应生成 .$和水# 只能说明;% . .;的酸性比;$ .%强%选项4# 用W ;试纸测定!1 2 3$6/!的;% . .;溶液的W ;# 如果是强酸则溶液的W ;大约为,# 而实际测得W ;为$%# 说明;% . .;没有完全电离# 存在电离平衡# 故能证明;% . .;是弱电解质%$!# 解 析 $ 选 项 中 涉 及 的 电 解 质; 3&;$- .&: 8!.;$是强电解质#;% . .;&7;%$;$.是弱电解质%所以W ;=%的盐酸和W ;=! !的氢氧化钡溶液等体积混合后# 所得溶液显中性# 而W ;=%的盐酸和W

563、 ;=! !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或W ;=%的硫酸和W ;=! !的氨水等体积混合# 所得溶液均显碱性# 只有# 混合溶液的W ;一定小于)%4!#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弱电解质的电离和W ;的相关知识%在中性的溶液中#2!;9=2!.;/ # 而7;& 3与氨水的混合溶液中离子除了;9和.;/以外只有 3/和7;9&# 溶液显电中性# 所以2! 3/=2!7;9& # 故5错 醋酸溶液稀释后# 溶液的电离度增大# 但由于溶液的体积变大# 所以浓度大多数下降# 但水的离子积不变#所以溶液中的氢氧根的浓度变大# 故:也错W ;与体积相同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 后者的浓度更大# 需要消耗7 8 .;的

564、物质的量也更大# 故错误 常温下# 同浓度的7 8$-与7 8 ; -溶液相比#7 8$-溶液的W ;大#4正确%&!# 解析$该碱的W ;=! %# 氢氧根离子全部电离# 为强碱# 与弱酸;5等体积混合后所得溶液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 解析$根据定量计算# 稀释后2!;9=$#! ,/*1 2 3$6/!#2!- .$/&=! ,/*1 2 3$6/!# 有的同学受到思维定式的影响# 很快得到答案为:%其实# 酸性溶液稀释后#氢离子浓度的最小值不小于!#! ,/)1 2 3$6/!%所以#此题稀释后氢离子浓度只能近似为!#! ,/)1 2 3$6/!%选%(!#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方

565、程式的书写%难度适中%醋酸是弱电解质# 不能拆成离子形式#5选项错误 碳酸氢钡溶液中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 离子方程式为(: 8$99$ ; ./%9$ .;/=: 8 .%.9 .$/%9$ ;$.#:选项错误 用惰性电极电解硫酸铜溶液# 阳极是水电离产生的.;/放电# 离子方程式为($ N$99$ ;$. + + +电解$ N 9.$*9& ;9#4选项错误%) :!# 解析$盐酸的物质的量为, , !1 2 3# 与, $ %0钠恰好完全反应生成7 8 3# 溶液的W ;=)# 而;% . .;的物质的量大于, , !1 2 3# 与7 8反应后;% . .;有剩余#W ;#)# 反应过

566、程中;% . .;溶液中2!;9 始终大于盐酸中2!;9 # 因此7 8与;% . .;溶液反应要比与盐酸反应快# 但最终放出的氢气量相等%综合分析# 正确的为:项%* !# 解析$盐类的水解是吸热反应# 温度升高# .$#%9;$().; ./%9.;#平衡右移#W ;增大#5项错误温度升高# 水的电离平衡右移#2!;9 增大#W ;减小#:项错误 新制氯水中; 3 .是弱酸# 电离程度小# 因发生反应$ ; 3 .+ + +光照$ ;99$ 3#9.$*# 溶液W ;减小#项正 确4项 中 因$ .;#9 .+ + +$ .$#%9 ;$.#2!.;# 减小#W ;变小%+ 4!# 解析$

567、由物料守恒知5项正确:项中存在电荷守恒2!7 8992!;9=2!5/92!.;/ #W ;=*#2!.;/$2!;9 # 则有2!7 89$2!5/$2!.;/$2!;9 # 故:项正确项中!;% . .#的水解促进了7;9&的水解# 使溶液中2!7;9& 小于#中2!7;9& #中电离产生的;9# 抑制了7;9&的水解# 其2!7;9& 大于#中2!7;9& # 故项正确4项中若;5为强酸# 则有#! 总=$ ,1 6# 若;5为弱酸# 若等体积混合后# 酸过量# 溶液呈酸性# 溶液呈现中性# 必须减少酸的量# 故酸的体积小于! ,1 6# 混合后#! 总#$ ,1 6# 故4项错误%!

568、, 4! ! :! $ 4!# 解析$5项中性溶液准确:项7 8着火用沙土覆盖项 负 极 反 应 为(5 39& .;/% H/= 5 3 ./$9$ ;$.4项正确%! % 4!# 解析$本题考查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 属中档题%5项# !7;&$- .&溶 液 中#2!- .$/!7;9&#$2!- .$/& # 故错:项#7 8 ; .%溶液中# 物料守恒为(2!7 89=2!; ./%92!;$ .%92! .$/% # 故错项两者反应后为!的7;& 3和7;%$;$.# 溶液呈碱性# 则7;& 3水解与7;%$;$.电离中# 以电离为主# 生成的2!7;9& 大于2!7 89 #

569、 故错%! & %! ,#! ,/! %!$! $!; ./%9 ;+ + +9;$ .%!$;$ . ()%; ./%9;9# 当2!.;# 增大时#;9与.;#结合生成水# 消耗了.;# 使血液的W ;保持基本稳定# 解析$%! 该温度下# 水的离子积是指溶液中;9浓度与.;#浓度的乘积# 即(:=2!;9 $2!.;#=! ,/!(9)!1 2 3$6/!$=! ,#! ,/! %!1 2 3$6/!$!$2!.;#=, !6#, &1 2 3$6/!/, !6#, $1 2 3$6/!, $6=, J !1 2 3$6/!%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

570、npoint.c %n% D?ow因n eCa Code Cn e odC aa n eeC# 若 a浓度增大# aa n eed d dC Cn eC%? C w n eeCa Code Cn eCae e?大于!? 乙?a!C 等于?甲!C 乙?常压下加热e e n eC的水溶液# 溶液的温度达不到? C Cn# 解 析$e e n eC是 强 碱 弱 酸 盐# 水 解 显 碱 性%因n eC#C水解程度大于 n eeC的水解程度%四种物质中只有a e n eC与e eCn eC反应生成沉淀# 而不与e e n eC反应# 而其余三种均能与e eCn eC&e e n eC反应生成沉淀%因

571、此只能选择a e n eC溶液才能证明乙判断正确%若要证明甲判断正确# 冷却后n 应等于C w C%? C w!?n nCa?!Ca!C 不能?n eCa和e nCa沉淀的n 范围相差太小!Cn n!e CaC e C$ Cen.n n!e CC/CaaC e eaC Ce!Ca# 解析$!? 由图可知# 在n nC时# 溶液中不会出现n n!e C沉淀%!C 要除去n nCa的同时必须保证n nCa不能沉淀# 因此n 应保持在C左右%!C 从图示关系可看出#n eCa和e nCa沉淀的n 范围相差太小# 无法控制溶液的n %!Cn n!e C!n odn nCa!e naC e #!e n

572、# 加入氨水后生成难电离的.n n!e CC/Ca# 促进了n n!e C的溶解%!C 要使三种离子生成沉淀# 最好选择难溶于水的n n C# 使它们转化为更难溶解的金属硫化物沉淀# 同时又不引入其他离子%C C分钟滚动提升训练卷! 四?we?# 解析$, 水发电技术- 是指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和氧气构成燃料电池# 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e选项错误 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电能#a选项错误 在氢氧燃料电池中# 氢气在负极反应# 氧气在正极反应#n选项错误%Cwe?# 解析$电解熔融n n eC制n n#n nCa在阴极放电#e选项错误 因为氧化性(n nCa?n nCa#n nCa可以与

573、ne发生氧化还原反应#n nCa同样也可以# 反应方程式为(C n nCaaC nenC n nCaa nC#a选项错误n选项的离子方程式电荷不 守 恒# 正 确 的 形 式 应 该 为(n nCaan nCann nCaan nCa%Cwn?# 解析$反应?中# 温度升高#e的转化率减小# 说明平衡逆向移动# 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画一等温线# 从1?至1C#e的转化率增大# 正向移动# 说明增大压强# 则1?1C#e选项错误 从反应o图可知#;?;C# 从;C至;?升高温度#n的含量减少# 说明逆向移动# 正反应方向是放热反应#a选项错误 对于n选项的图# 只能在顶点之后才能分析平衡移动#

574、 因为一开始反应没有达到平衡# 由于温度大小未知# 所以有两种情况#n选项正确e选项中温度大小未知# 当;C?;?时# 反应吸热# 错误%Cwe?# 解析$反应是否自发# 主要由o5&o3和温度共同决定#e选项错误 反应C eeC!edeCeC!e 的体系混乱度减小#a选项错误 环境保护的根本是主动防止污染#n选项错误%C we?# 解析$图中显示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总能量# 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o5?C#e正确 电解氯化钠溶液# 生成的n eC和e e e 反应# 使阳极& 阴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小于?n?#a不正确n选项的图象中交叉点说明反应达到平衡# 温度升高# 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

575、速率# 平衡逆向移动# 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n选项错误e所给的反应是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甲& 乙两种不同压强下# 平衡状态不一样#e错%C we?# 解析$酸式盐e e n的水溶液# 由 ne的电离程度小于 ne的水解程度可以判断(? Cn属于二元弱酸# 其电离分步进行#?e e n的水溶液显碱性# 但水解反应 nea Code Cnae e很弱# 阴离子仍然主要还是以 ne离子形式 存 在%则 溶液 中2!e ea?2! ne?2!e e?2! a?2!nCe %所以本题答案为e项%C we?# 解析$汽油燃烧不充分# 生成n e#e错误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为含硫化合物燃烧#a错误 清晨#

576、 日出后的密林中 可 看 到 缕 缕 光 束# 是 因 为 形 成 了 气 溶 胶#n错误%C wa?# 解析$该酸与硫酸的浓度不同# 导电性与酸的强弱无直接关系#e错误 钠的正盐溶液n ?C# 说明为强碱弱酸盐#a正确 该酸与金属锌反应# 产生气泡较慢# 还有可能是溶液的浓度 小#n错 误 中和 等 体 积 等浓 度 的e e e 溶液消耗该酸的量大于硫酸# 还有可能是一元强酸#e错误%C wa?# 解析$其水溶液能导电的物质# 可以是共价化合物# 也可以是离子化合物#a错误%? C wa?# 解析$n e不是最稳定的物质#e错误#a正确 中和热o5neC C n Cn n$e e ee?应

577、是稀溶液#n错误 稀醋酸电离吸热# 放出热量小于C C n Cn n#e错误%? ? we?# 解析$将盛试样的坩埚放在实验桌上自行冷却的过程中# 又吸水# 所测结晶水偏低 加入待测液后# 再加少量蒸馏水稀释不影响溶质# 所测浓度不变 用铜丝代替玻璃搅拌棒吸热多# 所测结果偏低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定容时俯视# 所加水少# 所测浓度偏高%? C we?# 解析$蒸馏水的n nC#:nn!? CeCCn? Ce? C# 所以温度高于C Cn#e正确 因为n nC# 所以由水电离出来的2! an?w? Ce? Ce e e$ee?# 所以a正确 氢离子来源于两部分# 一是 水电 离# 与

578、 氢氧 根 相 同# 二 是e e C eC电离# 与C eCeC相等#n正确e e C eC完全电离出的氢离子对水的电离起抑制作用#e不正确%? C we?# 解析$e对# 因为 C被氧化# 所以放电时为负极#充电时则为阴极%a对# 因为放电时负极附近氢分子放电变成氢离子# 故溶液的n 减小%n对# 因为放电时正极发生还原反应e n e!e a Ceanene n!e Cae e%e错# 因为放电时负极反应为 CaC neaC e enC Ce#电 池 总 反 应 为C e n e!e a CnC e n!e C%? C wn?# 解析$图甲所示e点C eC的转化率为C w C C# 则达到

579、平衡时消耗了? w Ce e e的C eC# 平衡浓度为C w C Ce e e$ee?#e选项错误?习题详解! !$ - .$!09.$!0催化剂()- - -加热$ - .%!0起始量($!,转化量(! ), * ! )平衡量(, %, ! ! ):点- .$&.$&- .%的平衡浓度之比为, %, ! ! )#:选项错误;!先达到平衡# 所以反应速率快# 则;$#;!#4选项错误%! !# 解析$本题以溶度积常数背景综合考查了物质的溶解 性&沉 淀 的 转 化 等 问 题% 在 相 同 温 度 下#: W!5 0 3$: W!5 0 U #5 0 3的溶解度大于5 0 U的溶解度# 而且

580、5 0 3可以转化为5 0 U# 故5&:不正确 由: W!5 0 3=! *#! ,/! ,1 2 3$6/$可求得5 0 3溶液中2!5 09=! *#! ,槡/! ,1 2 3$6/!# 代入: W!5 0 U=! ,#! ,/! (1 2 3$6/$中即可求得2!U/=!槡 *#! ,/! !1 2 3$6/!# 故正 确4选 项 中 三 种 溶 液 中2! 3/ 或2!5 09 由小到大的顺序是(!# 故5 0 3在这三种溶液中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故4错误%! ( !不变#, , , $ + (1 2 3$6)!$)!小于!$ 阳极!7$.&9$ ;7.%/$ H

581、+ + +/$ 7$.9$ ;9# 解析$在题中的可逆反应中加入7$不能改变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 化学平衡不移动# 同样各物质的转化率等数据 都 不 变%从 表 中 数 据 可 以 计 算8!7$.=! , ,/% $1 2 3$6/! , ,=, , , $ + ( 1 2 3$6/!$/!%温度;!&! , , ,时7$.减 小 , , 1 2 3$6/!/$ & *1 2 3$6/!=$ J $ 1 2 3$6/!# 则生成的7.$为 J , &1 2 3$6/!# 而温度;$&! , , ,时7.$的浓度为& J + *1 2 3$6/!# 由;!到;$7.$的浓度减小# 平衡逆向移动

582、# 且正向为吸热反应# 则;$#;!%该电解池中移向阴极的离子为;9# 则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阳极7$.&发生氧化反应而生成7$.%可以根据总反应7$.&9$ ;7. + + +%$ 7$.9 ;$# 写 出 电 极反应%! ) !( I H$99 L$.$/)9! & ;9=$ L%99( I H%99) ;$.!$P!% 确定加入I H 3%的量及进入还原塔的废水与总废水量的比值!&) )! 数值在) $*之间均给分!I H /$ H/=I H$9# 解析$! 在酸性条件下 L$.$/)的氧化性很强# 将I H$9氧化成I H%9# 方程式为( I H$99 L$.$/)9! & ;9=$

583、 L%99( I H%99) ;$. !$令 实 验 选 用 的 废 水 中 L$.$/)的物质的量为!1 2 3# 则加入的I H%9的物质的量为& ,1 2 3# 其中进入还原塔! 铁屑 的I H%9为,1 2 3#进入, 混合反应池- 的I H%9有!& ,/,1 2 3# 反应%为$ I H%99I H=% I H$9# 生成I H$9! ,1 2 3# 而在反应中#!1 2 3 L$.$/)与(1 2 3I H$9反应生成(1 2 3I H%9#则在- 混合反应池- 中I H%9有!& (/,1 2 3#I H$9有! ,/(1 2 3#I H%9与I H$9的比值为$!# 求的,=

584、! & # _/铁氧体法中进入还原塔! 铁屑 的废水约为总废水量的! & & ,#! , , D=% ( J $ D#P选项正确 !% 由!$可知# 为了保证出水质量和反应生成的铁氧体沉淀效果# 需要确定加入I H 3%的量及进入还原塔的废水与总废水量的比值# 所以需要检测废水中 L$.$/)的浓度!& 从图可知W ;在) )左右时# 铬残留量最低 ! 铁做阳极# 在阳极反应生成I H$9%! * !&! !$ 复分解反应能够向生成更难溶! 溶解度更小 物质的方向进行白色固体变成黄色! U/95 0 3 =5 0 U 9 3/# 解析$!(种酸中;$- .&; 3 .&为强酸# 相同浓度时;$

585、- .&的W ;最小#W ;=/ 3 0!$ #, , =!%W ;最大的即酸性最弱的# 根据, 酸越弱越水解- 结合题干信息# 相 同 浓 度 时(;. 7 8碱 性 最 强#其 对 应 酸(;.;酸性最弱#W ;最大%此处易错将7 8$ .%溶液碱性强误认为;$ .%酸性最弱# 因 .$#%对应酸为; ./%!$ 从题给%个转化可以看出# 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 是因为生成了溶解度更小的物质%因5 0 U的溶解度小于5 0 3# 白色5 0 3能够转化为黄色的5 0 U%! + %! 酚酞溶液!$!用干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W ;试纸上# 半分钟后# 将试纸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读出溶

586、液的W ;即可!#!% 乙同学!甲同学的实验不能充分说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有可能是盐酸和红色物质反应生成了无色物质%乙同学的实验# 随着滴加盐酸# 溶液的W ;由大于)逐渐减少到)# 这充分证明溶液中的氢氧化钠因反应而消耗了!&$ + $D! 盐酸具有挥发性# 解析$%! 酸碱中和反应一般选择酚酞作指示剂# 滴入的量只需!$滴即可%!$ 测溶液的W ;时#应注意使用干燥洁净的玻璃棒%7 8 .;溶液的W ;$)# 随着盐酸量的增多# 溶液的W ;会逐渐减小至小于)%!% 甲同学实验过程中溶液红色消失# 无法证明是盐酸与7 8 .;反应导致的%设盐酸的质量分数为(# 由+ + +; 3

587、 97 8 .;7 8 39;$.得($ 0 #(% ( 0$1 2 3/!=$ ,0 #& , D& ,0$1 2 3/!# 解 得(=$ + J $ D%盐酸 具 有 挥 发 性# 放 置 时 间 较 长# 浓 度 会降低%$ , !说明可能含有 .$/%或者含有- .$/%# 因为二者水解均显碱性#肯定含有 .$/%# 肯定不含- .$/%# 因- .$有刺激性气味肯定不含有: L/&U/# 因两者均能与氯水反应生成单质溴和单质碘# 溴和碘单质溶解于 3&显色(肯定含有- .$/&# 因: 8 - .&不溶于盐酸&肯定含有 3/# 因5 0 7.%与 3/反应生成的5 0 3不溶于稀;7

588、.%!$7./%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a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dwo 焰色反应e 呈现黄色o 解析adCod混合溶液显碱性e 因为题中没有 e所以含有弱酸根离子e 可能含有 C w或者含有w C wed生成无色 无味气体e 说明一 定 有 C we 肯 定 不含w C we 因w C有刺激性气味ed氯气与 e 反应后生成单质 溴 和 单 质 碘e w层 未 变 色e 说 明 不 含 有 e ed沉淀不能完全溶解e 说明有至少两种沉淀e其中有不溶于酸的沉淀e 肯定含 有w C wed加 过量 we 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e 生成 沉淀e 肯定含有 edC

589、o w无法通过实验推出edwo 检验钠离子的方法一般是焰色反应ew w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十?CC CC !o 解析a可通过在碱性条件下与新制 d oC共热或与银氨溶液共热的方法检验葡萄糖ewC !o 解析a 根据原 子守恒 原子2 Ce 原子2 C e 耗 C为dw% !Co ewC !o 解析a w分子中有w个等同的 e 键e 在空间可能有两种对称分布e e e正四面体结构和平面正方形结构d 如图o e? ? ? ? ? ? ? ? ?对于正四面体的立体结构ew个顶点的位置完全相同ew个氢原子完全相同e 所以其一氯代物d w o e 二氯代物d C Co e 三氯代物d wo e 四氯代

590、物d wo 都只有一种结构e而平面正方形中ew个氢原子的位置虽然也相同e 但相互间存在相邻和相间的关系e 所以其一氯代物d w o e 三氯代物d wo e 四氯代物d wo 都只有一种结构e 但二氯代物d C Co 却有两种结构d 如图do e因此由e C C只代表一种物质e 可以判断甲烷分子为空间正四面体结构e 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ewC !o 解析a在表示有机物结构简式时其官能团的结构不能省略e 故乙烯的结构简式表示为 C Ce 错e苯与液溴等可发生取代反应e 乙醇与乙酸的酯化反应即为取代反应e 故 正确e 油脂中有的也存在碳碳双键e 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e 故 错误e液化石油气的主

591、要成分是 wd w的烃类e 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e故 错ewC !o 解析a 项e 煤的液化与气化属于化学变化e 其中气化反应为 d o C d o2 Cd o d o e 项e 溴水遇己烯e 苯e we 水的现象分别为ed溴水褪色ed液体分层e 上层为橙红色e 下层为无色ed液体分层e 上层无色e 下层为橙红色ed橙色变浅e现象各不相同e 故可以鉴别开来e 项e 涉及的原理为乙醇被氧化成乙醛e 乙醛被氧化成乙酸e 然后乙醇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e 项e 蔗糖酸性水解后须加碱液中和掉多余的酸e 保持碱性环境e 然后再加入新制的 d oC悬浊液e 加热e 检验水解产物ew C !o

592、解析a煤的气化和液化属于化学变化e 错e 淀粉水解后须加入碱液中和剩余的酸e 保持溶液呈弱碱性e 错e 项e 加入的顺序错误e 应是先加入乙醇e 后加入乙酸和浓硫酸的混合物ew C !o 解析a 项环烷烃也符合e 但不是饱和链烃e 项中由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和键角特征知e 碳原子呈折线方式排列e 项中 C w时必为 C we 一定是乙烷ew C !o 解析ae 绿色化学e 中的e 原子经济性e 即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变为所需产物e 不产生副产物e 实现零排放e然后根据题意观察各反应是否反应物中的所有原子都转化成了所需产物e e e 三项中的反应分别有 e C e 生成e 不符合e 原子经济性e 的要

593、求eC w C !o 解析a乙醇与乙酸可以发生酯化反应e 乙醇可被氧化成乙醛e 乙酸等e 乙酸与氧气作用可被氧化成 C和 C e 故选项 正确e 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中的!值不同e 且两者均为混合物e 所以两者不属于同分异构体e 故选项 错e 石油分馏的目的是将含碳原子数较少的烃先汽化冷凝而分离出来e 故选项 错e 苯与酒精互溶e 故选项 错eC C C !o 解析a e e 项均可看作是取代反应e 而 项不属于取代反应eC C C !o 解析a 乙酸 易挥 发e 且 易 溶 于 乙 酸 乙 酯e 若 用 中和乙酸e 则乙酸乙酯也会水解e 而用 C w将乙酸转化为乙酸钠时不影响乙酸乙酯eC w

594、C !o 解析a e e 项中的醇羟基所在碳原子的邻位碳上均有氢原子e 均能在铜的催化下发生氧化反应eC w C !o 解析a根据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可知e 有机物的官能团为碳碳双键和羧基e 因此能和镁反应放出氢气e 可以与乙醇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e 可以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e 能进行加成反应eC w C !o 解 析a 将 生 成 物 中 的 氧 原 子 去 掉 可 得 两 个 w0011+ e 一个+11 00 11+we 然后将不饱和的碳原子连接起 来 w0011 +11 00 11w+ + +11 00w即 为原 烯烃e 项符合题意eC w C !o 解析a因甲烷燃烧不充分e

595、所以通过足量的无水氯化钙气体减少的质量是水的质量e 生成的 e C的质量和为ew w w C w C C w w e由氢元素守恒可求得e!d wo C w C C w e CCCCCw w w e设生成 e 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e/e则有, / w w C w e CC, w w e CC/ C w we 解得e, w w e 所 以 的 质 量 为ew w CC w e C C C C eC w CdCo w00 11w 00C00 11w 11w 00w习题详解! #!$&!%$# 解析$烷烃又叫饱和链烃# 每个四价#与之间单键连接#的其余价键全部由;原子饱和# 故图示所给的物质的结构简式

596、应该为;%00;11%;00$00;11%;00%;11%# 因为该分子中有&种不同环境的;原子# 故其一氯代物有&种%它的分子式为*;! *# 其所有的同分异构体中含有一个甲基和一个乙基的结构有两种# 分别是(;%00;11%00;11$;11%;00$;00%和;%;00$00;11%;00$;00%;11$;11%! * !5 !$ 消毒剂!%$ $;.;9$ 7 8 2$ $;.7 8 9;$*!&;% . . $;# 解析$!$;(.分子中只含!个.原子# 又能与7 8发生反应# 还能与乙酸发生酯化反应# 故5分子中含有).;# 则$;(.一定是乙醇($;.;%!$ 体积分数为) D

597、的乙醇溶液比其他浓度的溶液具有更好的杀菌消毒效果# 因而常用作消毒剂%! + !;&/&/;$/;%!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5 :!%!$ !#%# 解析$!$!由于! 中存在双键# 可被酸性OM R .&溶液氧化# 也能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 而苯中存在特殊的键# 不能发生上述反应# 故应选5&: 由于苯环上加氢后得到环己烷!(;! $ # 比苯多(个氢原子# 故需消耗%1 2 3;$# 而! 中只有两个双键# 故需消耗$1 2 3;$%#根据对称性原则& 有序性原则即可确定其二氯代物的结构# 即可先固定一个/ 3原子在,?- 位置# 再将另一个/ 3原子分别加到三个,- 的位置# 从而得出

598、其二氯代物有三种结构%& 分钟单元基础训练卷! 十一!4!# 解析$因为硝酸的氧化性#5项溶液中也可以含- .$/%#- .$/%与: 8$9反应生成: 8 - .%#: 8 - .%被硝酸氧化生成: 8 - .&# 故5项错误 氯水具有强氧化性而将W ;试纸漂白#:项错误I H!.;%胶体的制备过程为( 将饱和的I H 3%溶液滴加到沸水中# 持续加热# 直到生成红褐色的液体#项错误%$ :!# 解析$干燥气体导管应该长进短出#5项错误:选项是检验钾元素的方法# 正确 在石油蒸馏中# 温度计测量的是气体的温度# 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与蒸馏烧瓶的支管口相平#项错误 比较物质的着火点时# 两者的

599、温度应该相同#4操作错误% 5!# 解析$除杂的原则是去除杂质# 但不引进新的杂质# 更不能使提纯物质减少%题中!#都符合这个原则#(中加入盐酸# 引进了 3/%& 4!# 解析$!- .$溶于水显酸性#7./%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 可将- .$氧化为- .$/&# 产生: 8 - .&沉淀#I H!.;%胶体在酸性条件下会发生聚沉现象而生成I H!.;%沉淀# 然后沉淀溶于酸生成的5 3!.;%不会溶解在碳酸中(首先产生 8 - .%沉淀#- .$过量时# 发生反应 8 - .%9- .$9;$.= 8!; - .%$# 沉淀溶解&发 生 反 应(7 8$- S .%9 .$9 ;$.

600、=7 8$ .%9;$- S .%.# 沉淀不溶解)先生成5 0 .;沉淀# 氨水过量时沉淀溶解# 形成银氨溶液% :!# 解析$5项氧气过量#7.$中会混有新的杂质# 错误:项能够得到干燥的 .$# 正确项加入过量的: 8 3$# 溶液中混有: 8$9# 错误4项加入的生石灰与乙酸反应# 应直接蒸馏# 错误%( :!# 解析$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7.气体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选项5错 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得的;$由于密度比空气小# 因此在收集装置中导气管应 , 短进长出- # 选项错 选项4中生成的;$-气体不能用浓硫酸干 燥# 两 者 将 会 发 生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而 得 不 到;$

601、-气体%) :!# 解析$5中干燥氨气的碱石灰为固态# 应装于干燥管中# 不可用洗气瓶# 且氨气不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5错误:中饱和7 8 ; .%溶液的作用是除去挥发出来的; 3气体#:正确中生成的7.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 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 故错误4中7 8 .;溶液能与7.$反应# 致使收集不到7.$# 故4错误%* !#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 准确判断在实验室进行物质的制备过程中# 要理论上正确& 操作上可行且经济上合理%5项中实验室里用在空气中点燃单质碳来制备 .的方法# 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项中用硝酸银溶液与铜反应来制备 N!7.%$是不经济的4项中用铁点燃燃烧制备氧化铁在

602、理论上不正确& 操作上不可行 只有符合要求%+ !# 解析$向苏打和小苏打的溶液中加入石灰水# 都有白色沉淀 8 .%产生%! , :!# 解析$空气依次通过( 氢氧化钠溶液! 吸收 .$ &浓硫酸! 吸收水蒸气 & 灼热的过量铜粉! 与氧气反应 &灼热的过量镁粉! 与7$反应 %! ! :!# 解析$5项中亚硫酸钠变质应被氧化成硫酸钠#检验时应使用氯化钡溶液和稀盐酸作检验试剂# 而不应该使用硝酸钡和稀硝酸# 因为在酸性条件下硝酸根! 硝酸 能将亚硫酸盐! 亚硫酸根 氧化成硫酸盐# 干扰实验现象#5错误:项中由于乙酸能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的乙酸钠#且乙酸乙酯在饱和碳酸钠溶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603、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液中的溶解度小o 故可通过分液分离ow正确ed项中后续操作用到了具有强氧化性的稀硝酸o 稀硝酸也能将Cd氧化成Coo 干扰实验现象o 应改用稀盐酸od错误e 项中并没有检验出d do o 因为硝酸具有强氧化性o 可将d do 氧化成了d do o 故不能确定d do 是原物质中的还是后生成的o 错误o? o ?w!# 解 析$ 因 为 do 和d do 与 氨 水 反 应 生 成 的 d?ow?ood d?ow?o都不溶于氨水o 故 不正确eCo和 wod d在加热时oCo升华而 wod d分解o 都转化为气体o 故不

604、能用加热法分离e 因为粗锌中含有不活泼的杂质o 锌与杂质o 稀硫酸能形成原电池o 加快锌与稀硫酸的反应o 可更快地得到氢气o? o ?w!# 解析$本题以简单实验的方式考查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o无 色 ow溶 液 加 入 少 量 明 矾 发 生 反 应 do o ow + + +d d odo o wooo 无颜色变化o 不符合题意o由o d do o C + + +do d do Co知o 再加入淀粉时溶液呈蓝色ow符合题意o当 ooo加入到 w o oo溶液中时发生反应 ooo w o od+ + +oo o oodo owdo 无颜色变化o 中不发生反应亦无明显 颜 色改变o? o ?d!

605、# 解析$ 项先用d d d do检出w ?ow?o? 红褐色沉淀? od o d ? 溶 液 血 红 色 ? o再 用w ?ow?o检 出d d? oo?o? 白色沉淀? ow中四种溶液加入woo oo后的现象依次为e 无现象o 产生无色无味气体o 产生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o 产生白色沉淀od中dod oood d do无法鉴别o 中四种溶液分别加入d ow后的现象依次为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o 无现象o 产生蓝色沉淀o 产生白色沉淀? 过量后消失? o? o ?w!# 解析$该装置是根据启普发生器原理组装而成o可用于制取氢气o 是一种仅适用于室温下随制随停的气体发生装置o可不用加热试管而

606、检查气密性e 塞紧橡皮塞o 夹紧弹簧夹后o 从漏斗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使漏斗内的液面高于试管内的液面o 停止加水后o 若漏斗中与试管中的液面差保持不再变化o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o食盐是粉末状固体o 且此反应需要加热o 不符合启普发生器制取气体的条件o? o ?d!# 解析$本题考查o oo性质的鉴别o!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还可以有d ooe#酸性气体不仅o oo一种o 故错e(d oo也可以存在其现象o 错o? o ?d!?o?o o!d!?o?w !?o?!铜!d do o d+ + +dd d#o? o o # 解析$ ? 项o 不能用酸式滴定管盛装碱液ew项o 向容量瓶里倒入液体时o 应

607、用玻璃棒引流e 项o 应用粗铜作阳极o?o? 注意量筒读数时不估读o 从图中可以看出o 其准确度为?d o 故读数为o od e 平视时的读数是正确的o仰视时读数要大于平视读数o 说明仪器从上到下的刻度是由小到大o 故为滴定管o?o?w装置o 因铁棒作正极o 故受保护不被腐蚀e 装置中铁棒作电解池的阴极o 故受保护不被腐蚀o?o?#涉及的电极反应o 阳极ed ddo d + + +dd do o 阴极ed do o d + + +dd do 设两极原来的质量分别为%do 阳极溶解的铜的物质的量为,o 则阴极上析出的铜的质量为o o,o 由电镀完成后二者质量差为o d ? odoo o, o o

608、,do d ? odo 则,do d o od d do 故参加反应的铜的物质的量为o? o od d do 转移电子数为o ? o o o? o ? o和oo?o? 偏低?o? 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o?o o ? o2 # o o ? o2 # #d? o od?o?dodod或dodod或dododod# 解析$? 若 oooo不参加反应o 进入反应管o 将水排入量气管o 则进入的气体体积等于排入量气管中水的体积o?o? 蓝色消失后oCo已反应完全o 继续通入气体oo oo不再反应o 进入量气管的气体中含o ooo 则 oooo的体积偏大o 使o oo的含量偏低o?o? 利用o oo的还原

609、性o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吸收效果相同o?o?o oo o woo C + + +owoo oo o w Co?d d d!?o oo?d?d d d2d d do d?# d ? odo od d?o!?o oo?d2 # o? odod d do#?o oo?do o d o od d dd?o2 # o? odod d d do o d o2 # d o#?o oo?ddo o? o2 # o o? o2 # #d? o o do?o? 改为简易实验装置可用试管? 或广口瓶? o 量筒o 双孔塞组成简易量气装置o? o ?d!因为w用量筒计量水的体积误差太大!?o?d?o? 偏小!在

610、d装置量气管处水面上加一层油o 减少d oo溶解?o?%? o o?o o ? o #%o o?o o ? o?o?w# 解析$? 比较wodo 量筒为粗量仪器o 显然量气管更为准确e ?o? 澄清石灰水o 饱和 od oo溶液o ow溶液都能吸收d ooo 所以应该选用水e ?o? 水也能溶解少量d ooo 故收集到的d oo体积会偏小o 可在水面上加一层无挥发性的植物油o 减少d oo与水的接触o 从而减少d oo的溶解e ?o? 用极限法计算oo o ? 关闭活塞do 微热反应管o 试管 中有气泡冒出o 停止加热o 冷却后若末端导管中水柱上升且高度保持不变o 则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o?

611、防止反应过程中空气进入反应管o 便于观察 o的流速?o? 熄灭酒精灯o 待反应管冷却至室温o 停止通入 oo 并关闭活塞d?o?!o d o#oo和 o分别与等量的d 反应o 生成d o的质量高于d o oo若通入的 o中混有少量ooo 会导致计算出的!? ? 偏大o 所以!?d ?!? ?#ooo 即,#o# 解析$对于实验装置o 要先理解各部分的用途e 左部通入的 o要干燥e 试管 中的水起液封作用o 防止空气进入装置eC形管防倒吸e干燥管防右部的水蒸气进习题详解! %!入放 8的双通管%再明白操作过程( 组装2查气密性2放药品2通7$! 赶走空气2加热反应200这样#才能应对各种问题%!

612、% 此问与;$还原 N .的实验相似# 实际考查的是基本操作知识%!&!由表格数据可知%! 8=, J $ *0#%! 8,7$=, J % 0# 8,7$中氮的质量%!7=, J , )0# 所以有(! 8!7=, J $ *& , J , )! &=$ J * $# 故,=$ J *%#从变形的化学式 8 .& 8 7$%可知# 若7$中混有.$#会使等量的钙增重的多%再从 8 7$,可看出#7$,增大时#,减小# 所以,#%$ ! !$ I H%99I H =% I H$9!$ 加 入 硫 酸#;9浓 度 增 大# 使I H$99$ ;$().I H!.;$9$ ;9的 平 衡 逆 向

613、移 动# 从 而 抑 制I H - .&水解!%I H$99$ ; ./%=I H .%.9 .$*9;$.& I H .%9( ;$.9.$=& I H!.;%9& .$!& 取少量洗涤后的滤液放入试管中# 滴加; 3酸化过的: 8 3$溶液# 若无白色沉淀生成# 则说明洗涤干净!$ * * J ,#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物质的制备& 化学反应原理& 计算等%!I H%9具有氧化性# 能氧化I H生成I H$9($ I H%99I H =% I H$9%!$ 由于I H$9水解# 加入;$- .&可阻止其水解%!%I H$9与; ./%在溶液中发生双水解生成I H .%.I H

614、 .%的溶解度小于I H!.;$/ (I H$99$ ; ./%=I H .%.9 .$*9;$.%I H .%再被.$氧化最终生成I H!.;%而出现红褐色(& I H .%9.$9( ;$.=& I H!.;%9& .$*%!&- .$/&的检验一般用盐酸酸化的: 8 3$溶液# 根据溶液与: 8 3$溶液反应是否有白色沉淀产生来判断溶液中是否存在- .$/&%!I H=!I H .%=& ( & #! ,%0! ! (0$1 2 3/!=& #! ,%1 2 3据I H元素守恒有(!I H .9$!I H$.%=&#! ,%1 2 3!I H .#) $0$1 2 3/!9!I H$.%

615、#! ( ,0$1 2 3/!=% ! ( J *#! ,%:; 0%& 分钟滚动提升训练卷! 五!:!# 解析$缓慢氧化是物质发生氧化反应%&无水硫酸铜自白变蓝是结合水生成了蓝矾%0白磷转化为红磷是生成了一种新单质%/浓硝酸久置分解出7.$#7.$又溶解在;7.%中# 使得硝酸变黄%以上变化都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4!# 解析$明矾.O5 3!- .&$! $ ;$./ & 胆矾! N - .&$ ;$. & 石膏! 8 - .&$ ;$. 等结晶水合物有一定的组成# 是纯净物%玻璃是多种硅酸盐的混合物 冰是水的固态# 是纯净物 蔗糖有固定的组成! $;$ $.! ! # 是纯净物

616、 天然橡胶是高分子化合物# 一般来说# 高分子化合物都不是纯净物# 天然物质通常含有多种物质%王水是硝酸和盐酸的混合物%弱酸;$- S .%&;$ .%是弱电解质7 8 ; .%是强电解质- .$& .$&;%;$.;&7;%是非电解质 3$是单质# 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 解析$;$- .&在反应中不作氧化剂也不作还原剂#只是提供酸性环境的反应物%分析氯元素化合价的变化(O 39.%2 39&.$# 碳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9%.&29&.$#O 3 .%在反应中化合价降低# 得到电子# 作氧化剂# 3 .$是还原产物;$.&在反应中化合价升高# 被氧化 氯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了!

617、# 所以!1 2 3O 3 .%参加反应# 有!1 2 3电子转移%& !# 解析$物质的摩尔质量单位是,0$1 2 3/!- # 物质的质量单位是,0- #5不正确:中转移电子数应为$5 , ,1 6, 1 2 3$6/!5 3$!- .&%溶液中#- .$/&的物质的量为%#, 1 2 3$6/!#, 6=, ) 1 2 3# 含- .$/&数目 为, ) 5#正 确%, 5个 一 氧 化 碳 分 子 为, 1 2 3# 在标准状况下所占的体积为, 1 2 3 #$ $ &6$1 2 3/!=! ! $6# 但常温常压下要比! ! $6略大#4不正确% !# 解析$室温下# 某溶液中由水电

618、离的2!.;/ (! J ,#! ,/! $1 2 3$6/!#! J , #! ,/)1 2 3$6/!# 说明水的电离受到了抑制# 但溶液的酸碱性未定# 因为酸或碱都能抑制水的电离%是碱溶液时#5中可因发生反应(7;9&9.; + + +/7;%$;$.而不能大量共存 是酸溶液时#:中可因发生反应(;99 3 ./=; 3 .而不能大量共存4中可因发生反应(;995 3 ./$9;$.=5 3!.;%.而不能大量共存%( ? 8时#!1 2 3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 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A&! , ! ? 8下# 水的, 稳定- 状态不是气态#应为液态# 所以错%

619、热化学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可以写成整 数或 分 数%5&:选 项 表 示 的 是! 1 2 3 .或; . .;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4选项表示的是$1 2 3;%.;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书写上都没有错误%) !# 解析$!中的 3$氧化性强# 它能将铁氧化为9%价# 由于不是在溶液中反应# 因此过量的铁不会将氯化铁还原%#中I H与稀;$- .&反应只能生成I H$9# 但要注意# 由于稀;$- .&过量# 加入O7.%后#;9&7./%能将I H$9氧化成I H%9%从表面上看不会发生复分解反应# 实 际 上 发 生 了I H$9被;9和7./%氧 化 的 反 应%(中首先发生I H

620、与盐酸生成I H 3$&I H$.%与盐酸生成I H 3%的反应# 但题中未给出反应物间相对量的关系# 若铁是足量的# 则能将生成的I H 3%全部还原为I H 3$%* 4!# 解析$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是正极# 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是负极%.$9$ ;$.9& H/=& .;/应为正极反应式%燃料氧化生成的二氧化碳不可能从强碱溶液中逸出# 它将进一步反应转化成碳酸根#所以负极反全品高考复习方案新课标%人教版!化学全品高考网: www.canpoint.c %n% D!应式为owoLoa d Codde dww CadaoL oaC?由于部分碱液和二氧化碳反应? 所以溶液的 o将减小?

621、放电时溶液中的阴离子Cod向负极移动?ead!# 解析$乙醇与乙酸可以发生酯化反应? 乙醇可被氧化成乙醛? 乙酸等? 乙酸与氧气作用可被氧化成w Ca和oaC? 故选项d正确? 淀粉和纤维素分子式中的!值不同? 且两者均为混合物? 所以两者不属于同分异构体? 故选项o错? 石油分馏的目的是将含碳原子数较少的烃先汽化冷凝而分离出来? 故选项w错? 苯与酒精互溶? 故选项d错?a d ad!# 解析$d项? 由于氯气是过量的? 故 ao与o d之间应为awa的关系?d错?o项? 漏写dooL与Cod的反应? 错?w项?d d Cda与oo反应awa时沉淀量最大?但是题中显然盐酸过量? 所以有部分d

622、 d?Co?a会溶解?w错?a a aw!# 解析$d项d daw Ca溶液中w Cada水解使2?d do?与2?w Cada? 之比大于awa?o项醋酸为弱酸? 不完全电离?2?oo? 之比小于a wa?w项据电荷守恒知正确?d项比值为awa?a a ao!# 解析$d项? 第-d族元素从上到下? 其氢化物的还原性依次增强?w项? 第三周期元素的离子半径从左到右的变化规律为o 前半部分?d do2d dao? 由大变小?后半部分?d Ld2w dd? 也是由大到小? 中间?d dao最小? ?d项? 因w w dL难溶于水? 故其水溶液不导电?a a a?a?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 滴入几

623、滴 d w d溶液? 观察溶液颜色?如果颜色变红? 说明溶液中含有 ao? 否则不含 ao?a? 如果反应后的还原铁粉混合物中的铁粉过量? 可发生反应o oa w d + + +aa w da? 铁粉将溶液中的 ao全部还原为 ao? 加 d w d溶液不变红色?a?!L ?Co?aoCaoa oa+ + +CL ?Co?a#实验时? 先打开活塞 ? 再将分液漏斗中的旋塞打开? 使稀硫酸与铁粉作用? 用产生的oa排出装置中的空气? 然后关闭 ? 使生成的oa将试管中的 d CL溶液压入d d Co溶液? 则可在盛d d Co溶液的试剂瓶中较长时间观察到生成的白色 ?Co?a沉淀# 解析$ 在高

624、温下? 铁可与水蒸气发生反应? 产 物有 aCL和oa? 产 物 aCL可 以 与 稀 硫 酸 发 生 反 应o aCLoe o + + +o aooa aooL oaC?如果铁粉过量? 还可发生反应o oa + + +aoa ao? 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 ao? 也可能不含 ao?检验溶液中含有 ao的方法很多? 最灵敏的方法是滴入几滴 d w d溶液? 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Co?a不稳定? 接触空气时很快被氧化成 ?Co?a? 要想较长时间观察到白色沉淀的生成? 关键是怎样降低反应体系中氧气的量? 本题设计的装置能够成功地使 ?Co?a长时间保持白色? 关键在于用oa赶走了体系中的氧气?a

625、 L a?a?d d d ad d d?dda?d da?a?L?a?d?L? ? ? ? ?L?+5#d?+3wd? 焓变效应大于熵变效应故反应能自发进行?# 解析$?a?d $ ad 内?o 的物质的量减少d d a Ld d d?则oa的 物 质 的 量 增 加d d d e d d d?则8?oa?wd d d ed d dad?ad wd d d ad d d?dda?d da?a? 由表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得出L e d w时? 当剩余o 的物质的量为d a L dd d d时?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此时?2?o ?wd d L dd d d?dda?2?oa?w2? a?wd d a

626、 dd d d?dda? 则反应aaoa?d?oaa a?d ()?o ?d? 的平衡常数:w2?o ?2aa?oa? ?2aa? a?wd d L dd d d?dda?d d a dd d d?dda?aa?d d a dd d d?dda?aawL?a? 对于给定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大小只与温度的高低有关? 而且反应进行至a dd 后将反应混合物温度降低? 发现气体的颜色变浅? 说明该反应生成单质碘的反应方向为吸热反应? 故要增大反应a o ?d ()?oa?d?o a?d? 的平衡常数? 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升高温度?L? 对于该反应? 降低温度? 平衡向生成o 的方向移动? 所以除d点外

627、? 同一时刻?L L ew时o 的浓度要比L e dw时o 的浓度稍高一些?L?oa?d?o a?d + + +?a o ?d? ? 该反应正反应方向是放热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 即+5#d?+3wd?由于焓变效应大于熵变效应? 故反应能自发进行?a L a?a?!?a?!#&dCodCaoa d d Cowa d d dCaooaCe e a L w?a?!L daoa L Caoa oaC+ + +细菌a a?d CL?aoa oad CL#w adoa d aooL oaC + + +细菌a w aooa d aooe oood CadL?L?a dCwdaCodCa!由于a dC ()adaCL? 即生成的dCa又转化成daCL? 导致气体分子数减少? 使其压强略小于a d aaa dLw d的aa# 解析$?a? 绿色化学是主动防止污染? 环境化学是被动地治理污染?!错误? ?a? 根据原子经济百分数的公式可知?L e aaL eaaoa eaa d d wwe e Lw? ?L? 根据题给信息可以写出方程式oa dCwdaCodCa? 最后的气体压强略小于a d aaa dLw d的aa? 主要是因为平衡a dC()adaCL的存在? 导致气体分子数减少? 压强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