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

上传人:shaoy****1971 文档编号:108188749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及实践(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探索与实践孙晓峰摘要: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将生态城建设成为宜居示范新城。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始终将可持续社区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在可持续社区的规划设计中,生态城重点围绕土地利用、能源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公共设施配套、保障房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经过五年的规划建设,生态城8平方公里起步区已经初具规模,可持续社区的各方面特点已经显现。本文试图通过对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建设方面经验的总结,为国内其他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关键词:中新天津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1 中新天津生态城基本情况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是中

2、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的重大合作项目,是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的生态城市。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距离天津市中心城区45公里,距北京150公里。生态城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35万,计划10-15年建成。生态城的发展定位是:致力于建设成为综合性的生态环保、节能减排、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等技术创新和应用推广的平台,国家级生态环保培训推广中心,现代高科技生态型产业基地,参与国际生态环境建设的交流展示窗口,“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宜居示范新城。按照中新两国要求,生态城将努力实现“三和三能”建设目标,即: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成为中国其他城市可持

3、续发展的样板。为了实现生态城的定位和目标,生态城从总体规划到项目建设,始终以建设宜居城市为核心,以生态、环保、节能为建设重点,积极进行可持续社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2 生态城可持续社区规划设计要点2.1 土地集约利用生态城在保证环境品质的前提下,集约、高效地利用土地资源,进行适度有序的高强度开发,形成紧凑的城市布局,规划建设用地的人口密度为1.4万人/平方公里。生态城土地集约利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1 分级居住体系生态城建立了“生态细胞生态社区生态片区”三级居住体系(见图1)。生态细胞由约400米400米的街廓组成,45个生态细胞组成生态社区,45个生态社区组成生态片区。生态社区内设

4、置了小学、幼儿园、社区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片区内除设置居住功能以外,还混合安排了就业、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形成了综合性的城市功能区域。生态城的四个生态片区之间通过生态廊道进行分隔,并通过公交主轴进行串联,既相互联系,又适合分期开发。图1 生态城三级居住体系2.1.2 绿色交通引导图2 生态细胞内部慢行系统示意生态城在规划布局中引入绿色交通理念,采用TOD发展模式、P&R换乘停车、机非分离和慢行优先等多种绿色交通手段。生态城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依托大运量公交系统引导土地开发,沿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城市中心和次中心,并适当提高站点周围的开发强度。生态城建立密集的公交系统网络,在每个小区出入口附近设置

5、公交站点,使公交站点周边500米半径服务达到100覆盖。生态城在外围各方向出入口处,结合公交站点设置机动车换乘停车场(P&R),实现对来访机动车的有效截流。另外,生态城在每个生态细胞内部规划了“十”字形慢行系统,全城的慢行系统连接成网,形成机非分离的“双棋盘”式路网格局,创造出尺度宜人的步行环境,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条件(见图2)。2.1.3 土地混合利用生态城没有像多数新城规划一样采用功能分区的方式,而是将居住、商业、产业等各类用地进行混合布局,在生态片区内实现居住、工作、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混合。另一方面,在每个生态片区中,结合轨道站点周围安排一定规模的混合用地。混合用地可用于建设商业、办

6、公、住宅等内容,其中住宅项目的用地比例不超过90%。混合用地的设置可以有效提高规划用地布局的灵活性,也可以作为站点周边商业服务业用地的补充。土地混合利用,有利于缩短居民上下班的出行距离,提高区域职住平衡比例和社区活力。2.1.4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由于生态城地下水位较浅,地下土壤盐碱化程度比较高,建设大规模的地下设施会大大提高建筑成本。因此,生态城的住宅项目普遍采用半架空平台的方式,平台上方作为社区内部活动场地,平台下方用于停车。这种半架空平台的模式既可以减少土方填挖,保障城市开发的经济性,又可以实现生态细胞内部的人车分离,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室外活动环境。2.2 节约能源资源2.2.1 能源利用生

7、态城以节能为核心,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能源供应系统。到2020年,生态城的人均能耗要比国内城市低20%以上;单位GDP的碳排放强度低于150吨/百万美元,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此,生态城在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图3 蓟运河口风力发电工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生态城能源利用体系的重要一环。生态城提出,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低于20%,达到世界先进国家的同期水平。2010年,生态城的光伏发电项目被国家列入第一批“金太阳示范工程”,2011年已建成光伏发电设施12.3兆瓦;蓟运河口风力发电项目已经实现并网,装机容量4

8、.5兆瓦,年发电量534万千瓦时(见图3 )。同年,生态城获批成为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区,获得国家专项资金补贴,用于地源热泵、太阳能热水等可再生能源工程的建设、维护。国家动漫产业园建设了生态城首个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将地源热泵、光伏发电、水蓄冷、冷热电三联等多种能源供应技术进行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能源使用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比例。2.2.2 绿色建筑 按照生态城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的要求,生态城内的建筑100%为绿色建筑。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生态城制定了地方标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形成了一套从设计、施工、验收到运行的全过程的绿色建筑管理体系,并创新设立了绿色建筑第三方技术审核机构

9、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研究院,专门负责生态城范围内的绿色建筑审核与评价。通过四年的绿色建筑探索与实践,生态城起步区已经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绿色建筑群。生态城在建和已建的5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中,已经有10个项目近100万平方米获得了国家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其他项目正在申报过程当中。目前,生态城内的居住建筑节能率均大于70%,部分住宅项目按照四步节能的标准建造,平均建筑能耗78kWh/m2a。全部住宅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全年太阳能热水供应量占总生活热水量的60%。生态城商业性住宅全部实施精装修交房,有效避免了二次装修带来的资源消耗和建筑垃圾污染。2.2.3 水资源利用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为了克服缺少有效

10、淡水资源、水体咸化水平高的困难,生态城遵循分质供水、分质用水、循环利用、系统平衡的原则,以节水为核心,在有效利用常规水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体系。由于生态城所在区域年降雨量为550毫米,但蒸发量高达1600毫米。为了保证水体景观的补水,生态城不鼓励各个居住小区单独进行雨水收集和污水处理回用,而是统一将雨水通过雨水管网排入人工湿地进行处理,再汇入城市水体景观。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和再生水厂,将各地块产生的污水集中处理,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提升成为再生水,用于建筑杂用、市政浇洒、一般产业及地表水系补水等。通过上述措施,到2020年,生态城非传统水源

11、利用率将达到50%。同时,生态城借鉴新加坡水务管理的成功经验,编制完成“建筑节水导则”。导则明确生态城内的建筑应采用节水型器具。其中,水龙头流量不应大于0.1升/秒,坐便器全冲不大于4.5升/次,半冲不大于3升/次,有效实现建筑节水。2.3 创造生态宜居环境2.3.1 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生态城尊重本地自然生态条件,采取适宜的生态修复和重建手段,恢复自然水系、湿地和植被,构筑与区域相协调的复合生态系统。图4 生态空间格局、慧风溪、故道河以蓟运河和蓟运河故道围合的区域为生态核心,构建六条与外围生态系统相连接的生态廊道,形成开放式的生态空间格局。保留蓟运河故道及两岸生态缓冲带,确保建设过程中自然湿

12、地净损失为零。结合营城污水库治理进行保护性建设,形成生态城主要的公共开敞空间。建设六条以人工河道和绿化为主的、各具特色的生态廊道,加强与区域生态系统的沟通与联系(见图4)。图5 盐碱地绿化土壤改良技术示意2.3.2 盐碱地土壤改良生态城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因地制宜地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对盐碱化土壤进行处理和改良,恢复滨海滩涂生态系统。在绿化种植时,通过在土壤下部设置排盐层,使上部种植土与下部盐碱土壤隔离(见图5 )。随着绿化景观的浇灌,地下土壤的盐碱程度逐年降低,最终使区域土壤性质得到改善。生态城在盐碱地生态修复与生态建设方面,发挥了国家级项目的示范作用,成为滨海新区内其他功能区绿化建设的样板。

13、2.3.3 创造宜人的室外环境 为了塑造良好的室外环境,生态城在进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都借助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日照环境和通风环境的模拟。通过室外环境模拟,合理确定建筑物布局、朝向、间距,确定开敞空间的位置、规模,使规划布局满足住宅冬至日2小时日照要求,人行范围内内冬季室外风速不得超过5m/s(见图6)。图6 起步区室外日照、通风环境模拟 在绿化景观方面,生态城强调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并重,协调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植物的搭配比例。在植物物种选择时,以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功能为目标,注重使用减缓热岛效应、滞尘减菌等综合效益高的树种。同时,加强本地和耐盐碱植物的应用,充分发挥绿地系统对土壤改良的

14、作用,本地植物指数不得低于0.7。在种植方式上,采用复式种植方式,构建以乔木为主,乔、灌、地被相结合、稳定安全的植物群落结构;应用适宜性立体绿化技术,拓展城市绿化空间,加大城市绿量。通过上述措施,生态城居住区绿地率不低于4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2平方米。为了创造舒适的步行环境,避免管道维修对道路的破坏,生态城规划将全部市政管网铺设在慢行系统(非机动车道)和绿化带下方,实现机动车道无井盖。同时,慢行系统采用透水铺装,在雨后不会造成积水和湿滑。5米宽的慢行系统通过不同铺装形式划分为人行和自行车通行通道,结合路边休息设施,可以为行人创造安全、舒适的步行环境(见图7)。图7 起步区道路和慢

15、行系统2.4 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生态城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在三级居住体系框架下,结合各类配套设施的服务半径和特点,分级进行配置。居民步行300米内可到达生态细胞中心、幼儿园,步行500米内可到达社区中心、小学,80的各类出行可在3公里范围内完成。表1 生态城社区中心功能指标表细胞级的配套设施设置在细胞中心,服务半径200-300米,服务人口约3000人。细胞中心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左右,功能包括居委会、文化活动室、社区服务站、早点铺、24小时便利店、公厕、大件垃圾储存间等,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图8 建设中的生态城第三社区中心社区中心位于社区中央附近,服务半径500米左右,服务人

16、口不超过30000人,生态城内共规划有19处社区中心。社区中心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功能包括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社会管理等。社区中心与社区绿地相邻设置,成为生态社区内居民日常生活的购物、休闲场所。(见表1、图8)。同时,生态城还将社区中心作为开展各类社会事业的载体,如开办老年大学,进行老年人日间照料,开设各类生活培训课程,提供小学生课后自习及托管服务等。除社区中心外,生态城还依据国家和天津市有关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标准,安排了中学、小学和托幼设施。这些设施的布局与社区绿地的布局进行了结合。另外,学校的体育设施可向社会居民开放。学校操场的地下空间全部加以利用,作为社会停车场使用。2.5 公屋建设新模式保障性住房建设一直是生态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