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讲座(3)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86660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5.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讲座(3)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讲座(3)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讲座(3)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讲座(3)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讲座(3)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讲座(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讲座(3)(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 测 点 布 置,5.1 一 般 规 定,5.1.1 基坑工程监测点的布置应以满足监控要求为准,在满足监测对象结构安全控制的前提下,考虑监测工作量的大小及费用控制的要求。,影响监测费用的主要方面,监测项目的多少,监测观测点的多少,监测频度的大小,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1.2 测点的位置应最大程度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工作状态,且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或有损结构的变形刚度和强度特征。,测点的位置应尽可能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实际受力、变形状态,且测点标志不应妨碍结构的正常受力、降低结构的变形刚度和承载能力,这一点尤其是在布

2、设围护结构、立柱、支撑、锚杆、土钉等的应力应变观测点时应注意。,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1.3 测点的位置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在满足监控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在材料运输、堆放和作业密集区埋设的测点,减少对施工作业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可以避免测点遭到破坏,提高测点的成活率。,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1.4 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应适当加密。,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监测对象的受力和变形特征,本条要求在监测对象内力和变形变化剧烈的部位,观测点应适当加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

3、座 5 测点布置,5.1.5 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三点,且应设在基坑工程影响范围以外。一般距离基坑边缘不小于5倍的开挖深度,也不宜小于3050m。位移观测基准点位置的选择尚应考虑到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的误差。,位移观测基准点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位移观测结果的精确性,进而影响对基坑安全状况的判断,由于基准点移动或破坏,使得整个该项目的监测工作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位移观测基准点的选择是极为重要的。,H,支护结构的地面沉陷影响区域一般小于5H,,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1.6 测点的位置应避开障碍物,便于观测。,本条是为了量测通视等便利,减小转站引点导致

4、的误差。,5.1.7 观测标志应稳固、明显、结构合理,不应影响建(构)筑物的美观和使用。,5.1.8 应加强对观测点的保护,必要时应设置测点的保护装置或保护设施。,观测标志的型式和埋设参见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2 基 坑 及 支 护 结 构,5.2.1 基坑坡顶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应沿基坑周边布置,一般在每边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观测点宜设置在钢筋混凝土护顶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2.2 围护结构顶部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观测点应沿围护结构的周边布置,一般每

5、边的中部和端部均应布置观测点,且观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观测点宜设置在与围护结构刚性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冠梁上。,冠梁,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2.3 支护结构或坡体(如土钉墙等)水平位移观测点应设置在结构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用测斜仪观测围护结构或坡体水平位移时,设置在围护结构或土体里的测斜管,宜沿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对于边长大于50m的基坑,可适当增设12点。设置在围护结构内的测斜管深度宜于结构入土深度一致;设置在土体内的测斜管应保证有足够的入土深度,保证管端嵌入到稳定的土体中,一般应大于围护结构埋深510m。测斜管应保持垂直,

6、并使一对测斜管的定向槽与基坑边线垂直。,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斜的几个问题:,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1、起算点:测斜管底端、测斜管顶端,2、埋设:钻孔、预埋,3、保护:防止上浮、断裂、扭转;凿桩部位加金属套管,开挖管孔加保护装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测斜装置有三部分组成:测斜管、测斜仪和数字式测读仪。其中测斜管埋设在围护结构或者土体中,量测时将测斜仪沿管壁上的导槽滑入到测斜管内,并由引出导线将测斜管的水平位移量值瞬时

7、反映在测读仪上。,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图2 I期建筑与II期红线关系示意图,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图 1#孔开挖对桩体变形影响图,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图10 1#孔全程变形位移-时间曲线,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2.4 围护结构、支撑及立柱的内力、变形观测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 1. 围护结构弯矩测点宜选择在基坑每侧中心处布置,深度方向测点

8、间距一般以1.5m2.0m为宜。 2. 支撑轴力测点宜设置在主撑等重要支撑的跨中部位,每层支撑都应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截面进行测量。 3. 立柱的垂直位移测点可直接布置在立柱上方的支撑面上,每根立柱的垂直位移、水平位移量均宜测量。对于基坑中多个支撑交汇、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为重点测点,且宜配套测量其应力值。,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2.5 测试锚杆(索)应选择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非预应力锚杆的应力监测根数不宜少于总数的5%;预应力锚杆(索)的应力监测根数不应少于锚杆总数的10%,且不应少于3根。每根锚杆(索)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变

9、形有代表性的位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2.6 测试土钉应选择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测试根数视具体情况而定。每根土钉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受力、变形有代表性的位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2.7 基坑底部隆起观测点应按基坑形状及地质条件、以最少的点数能测出所需各横断面隆起量为原则进行布置。 基坑的中央和距坑底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宜设置观测点。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对称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地质情况复杂时,可适当增加测点数量。,建筑基坑工

10、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2.8 围护结构界面上的土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的观测点宜设在基坑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观测点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 土压力测点的布置,应同孔隙水压力以及围护结构内力、变形监测相结合,平面上一般基坑每边不宜少于2个测点,重要工程可增设。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一般为25m;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1个测点。围护结构下部测点宜密,上部可疏。 孔隙水压力测点在平面上宜沿着基坑受力、变形较大的部位并结合监测对象布置。测点竖向的布置宜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并以软弱土层为重点,竖向间距一般为25m。,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3

11、周 围 环 境,5.3.1 从基坑边缘以外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均应作为监控对象。必要时,尚应扩大监控范围。,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3.2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宜在下列位置布设: 1. 建筑物四角、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裂缝、沉降缝、伸缩缝的两侧; 3. 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及纵横墙的交接处; 4. 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 5. 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6.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仓罐等高耸构筑物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3

12、.3 建(构)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点应选择在建(构)筑物的墙角、柱基及裂缝的两边等位置。,5.3.4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宜在裂缝两侧设置观测标志。对于较大的裂缝,每条裂缝应至少布设两组观测标志,一组在裂缝的最宽处,另一组在裂缝的末端。,5.3.5 建筑主体倾斜观测点应沿对应测站点的主体竖直线,整体倾斜按顶部、底部上下对应布设;分层倾斜按分层部位、底部上下对应布设。,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3.6 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应布设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位。测点宜直接布设在管线本身,也可以设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不宜布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地表或管线的窨井盖上。,地下管

13、线的观测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 直接法就是通过埋设一些装置后,直接对管线本身的位移进行观测。常用的方法有:,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1. 抱箍法 由扁铁做成的圆环(直径稍大于管线直径)将测杆与管线连接成一个整体,测杆伸至地面,地面处设置相应的窨井,保证道路、交通和人员的正常通行。此法观测精度较高,其不足之处是必须凿开路面,开挖至管线的底面,这对城市主干道是很难实施的,但对于次干道和十分重要的地下管道,如高压煤气管道,按此方案设置测点并予以严格监测,是必要和可行的。,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2. 套管法 用一根硬塑料管或金属管打设或埋设与所测管线顶面

14、和地表之间,量测时将测杆放入埋管内,再将标尺搁置在测杆顶端,只要测杆放置的位置固定不变,测试结果就能够反映出管线的沉降变化。此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可避免道路开挖,但观测精度较低。,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间接法就是不直接观测管线本身,而是通过观测管线周围的土体,分析管线的变形。此法观测精度较低,方法有: 底面观测 将测点设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观测底面的土体位移。此法常用于分析管道纵向弯曲受力状态或在跟踪注浆、调整管道差异沉降。 顶面观测 将测点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地表或管线的窨井盖上观测,由于测点与管线本身存在介质,因而观测精度较差,但可避免破土开挖,只有在设防标准

15、较低的场合采用,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5.3.7 基坑外周围地表沉降观测点的布设范围宜为基坑深度的23倍,并由密到疏布置测点;测点宜设在基坑纵横轴线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5.3.8 地下水位观测井(孔)的位置和数量根据观测需要布置。坑内降水观测井(孔)宜设置在基坑的每边中间和基坑中央,埋深一般与降水井点的埋深相同;坑外降水观测井(孔)应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沿基坑周边布设;回灌井点观测井应设置在回灌井点与被保护对象之间。,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胜利油田管理局办公大楼测点布置图,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贯讲座 5 测点布置,CX3孔深层水平位移变化形态图,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