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复习 文言文 文言实词的推断课件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77218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复习 文言文 文言实词的推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 文言文 文言实词的推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 文言文 文言实词的推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 文言文 文言实词的推断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九年级语文复习 文言文 文言实词的推断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复习 文言文 文言实词的推断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复习 文言文 文言实词的推断课件(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测实词词义。,学习目标,考试大纲新课程标准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学法指津,我们知道,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文言语感。不过,仅有最基本的文言语感是远远不够的。注释和工具书也只能解决一些非常用字的意义和用法问题,而由于时代演变所引起的古今词义及语法上的变化,恰恰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大障碍,因而掌握推断实词词义的方法是很有必要的。,文言文考查内容: 一、基础知识 (1)常用的实词、虚词的解释 (2)句子的翻译 (3)名句的背诵默写 二、课文内容的理解:作者观点、思想感情;文章的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文言文考查

2、题型: 一篇课内文章、一篇课外短文比较阅读,1、解释词语(实词和虚词):直接出题或选择题 2、句子:翻译句子、断句 3、课文内容的理解、写法特点:选择或简答题。,一、强化单音节词的意识 以单音节词为主,是文言文的一个基本特点。,一般情况下: 文言文中的实词大都是一个音节一个实词 。 如:日、目、民等。,基本方法指导:,如桃花源记中: 交通 妻子 鲜美 无论,特殊情况下: 出现双音节词时,也要有单音节意识,把它们看成两个单音节词。,从词义有无变化入手: 1.古今词义不变的实词。 2.古今词义变化不大的实词。 3.古今词义变化较大的实词。,二、了解文言实词的类型,1.古今词义不变的实词,人名:滕子

3、京、欧阳修、陈胜 地名:庐陵、渔阳、富阳 官职:太守、侍中、侍郎 谥号:孔文子,年号:庆历、元丰 表示事物的词:人、月、桌 表示动作的词:立、眠、见 表示状态的词:寒、僵、大 表示数量、方位等等,2.古今词义变化不大的实词,用现代汉语相应的双音节去替换单音节词,也就相当于今天的组词。,如: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斗)中: 游游说 见看见 辩争辩 斗争斗 问询问 故缘故,(1)词类活用 (2)通假字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3.古今词义变化较大的实词,借助语境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

4、后,披文入理,推断出其意义。,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1)词类活用,所谓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词性和意义的现象(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词类活用常见类型,名词作动词 名词作状语 动词、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一狼洞其中(狼 ) “打洞” 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穿戴” 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用蹄子踢” 妇抚儿乳(口技) “喂乳”,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做标志” 腰白玉之环 (送东阳马生序) “腰挂” 齐人三鼓(曹刿论战)“击鼓” 神弗福也(曹刿

5、论战 “保佑” 陈胜王(陈胜世家)“为王”,名词作状语,其一犬坐于前 (狼) “像狗一样” 而乡邻之生日蹙 (捕蛇者说) “一天天地” 山行六七里 (醉翁亭记) “沿着山路”,再如: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 “用箕畚” 失期,法皆斩 (陈涉世家) “按照法律”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向西南”,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生产出来的东西”;“收入” 止增笑耳(狼)“笑料” 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铠甲”;“武器” 众妙毕备(口技 )“妙处”,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擅长” 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亲近”;“疏远”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6、(孟子二章 ) “巩固” 天下苦秦久矣 (陈涉世家) “苦于”,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 活用之后,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有所改变。,使动用法,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二章) “使痛苦”;“使劳累”;“使饥饿” 凄神寒骨(小石潭记 )“使寒”,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以为” ,翻译时就成了“认为(对)怎么样”的意思。,如: 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以为异”(对感到诧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为美”(认为美),通假字,指的是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音

7、同或音近的字。这两个字的意义本来不相干,只是因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2)通假字,方法指导 既然通假字往往与形声字有很大关系,所以当一个字在一定的上下文中说不通时,可以考虑是不是用了通假字,尝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入,看看是否能够讲通。,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甚矣,汝之不惠,“反”通“返”:返回,“畔”通“叛”:背叛,“要”通“邀”:邀请,“惠”通“慧”:聪明,教你一招 通假现象是古汉语中独特的语言现象,根据上下文揣摩词义时,要注意到这一点。 通假字在文言文中数量不是很多,只要平时注意积累,这个问题不难解决。,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有些词

8、义一直沿用下来,有些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文言实词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词形由单音节向双音节演变,一是词义大多数已发生变化。,(3)古今异义,如“江”,古代专指长江,“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一切大的河流。 “秋”,本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臭”字,古代泛指各种气味,(送东阳马生序“右备容臭”,这个“臭”就是指气味。)现在“臭”只指臭味了。 “妻子”古义指“妻子与子女”,今义专指丈夫的配偶,范围缩小了。,“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去”,古义指离开、

9、距离,今义是“到地方”。(由表示甲动作转化为表示乙动作。),有些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卑鄙”的“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见识浅陋,今天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 “憾”的古义是“怨恨、不满”,现在表“遗憾”。 “恨”,古代多表“遗憾”,不满意,现在则表仇恨、怀恨。,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世家) 古义:到处 ; 今义:经常 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古指扩大 ;今指商店开始营业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古 义: 平民 ;今义:用布做的衣服,(4)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也是常见现象,古汉语中此类现象就更普遍,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除了注意积累和整理常见的多义词词外,

10、更要养成根据语境推断多义词词义的能力。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例1:“国”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 )“国都”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国防” 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国家”,会天大雨,道不通。 (陈涉世家) “道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二章“仁政” 伐无道,诛暴秦。 (陈涉世家) “道义”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方法” 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学说”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说”,例2:道,旧的,原来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为政) 原因,缘故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两小儿辩日) 所以 故天将降大

11、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3:“故”,点击镇江三年中考,(1)同舍生皆被绮绣( ) (2) 孰视之( ) (3)王之蔽甚矣( ) (4)弗敢专也( ) (5)忠之属也( ) (6)遂逐齐师( ) (7)阻而鼓之( ) 选自07、08、09镇江中考试题,(1) (2)考查的是通假字,“被”同“披”,解释“穿着”;“孰” 同“熟”,解释“仔细” (3)(4)考查的是词义的转移,解释为“受蒙蔽”;“独自享用” (5)(6)则是词义变化不大,变成双音节,解释为“尽忠”;“追逐” (7)句中考查的就是词性活用,这里的“鼓”就是“击鼓”,直面江苏中考,7.下面句中加线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

12、 )(2分) A.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C.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09年苏州中考试题,分析 这道题目虽然考查的不单纯是实词,但实词占主要,而且考查的要点“古今异义”。其中A中的“地方”在这里应解释为“土地方圆”;B中的“感激”也不是现在的“感激”,它有“感动而激动”的意思;C不是实词,但它们的古今意义也不同;只有D是古今意义是相同的。,7下列句中加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伐竹取道 齐师伐我 B似与游者相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疾趋,度石罅 必为有窃疾矣 D山行

13、之极观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09年南京中考试题,分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一词多义”,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词义也发生了变化。如A中两个“伐”分别是“砍伐”和“攻打”;B中的第一个“乐”是动词“ 欢乐 ”,第二个“乐”则是名词“乐趣”;C中的两个“疾”分别是“快”和“毛病”的意思;只有D中两个“观”相同,都是“景象”的意思。,关注09全国中考,解释下列红色的词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河北) 肉食者鄙 鄙(河南) 几欲先走 走(河南) 不能名其一处也(贵州黔东南) 牺牲玉帛(北京怀柔) 小大之狱(北京怀柔),从选出的几道考题中可以看出: 中考题都是有代表性的,第题考查的是通假字, “反”同“返”,返回;第题“名”是词性活用,名词作动词,“说出”;而“鄙”“牺牲”“狱”考查的是古今异义,分别解释为“目光短浅”、“古代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案件”,今义则分别是“鄙俗”、“为正义的事业献出生命或利益”、“监狱”。,所以无论是中考还是平时阅读文言文,都必须根据语言的具体环境,联系上下文揣摩其意义,即使是课外的文言文,一方面运用学过的知识去理解,这就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道理;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语境联系上下文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