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15856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 建设新型班级这一主张的提出,立足于我们对21世纪中国学校需要“实现转型” , 即学校教育的整体形态、内在基质和日常的教育实践由“近代型”向“现代型”转换)1和当代青少年发展急需有计划地提升精神生命质量等方面的判断。我们辨析了5种班级形态(管理集体、学习集体、团结集体、自主集体、民主集体),并将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确立为建设新型班级,即“民主集体”。作为新型班级的“民主集体”,应力图超越其他班级形态:不满足于“管理集体”所追求的维持秩序,因为维持秩序只是正常开展教育活动的起码条件;不满足于“学习集体”所追求的形成集体学习氛围,因为集体学习氛围只是学生在校生活的一个方面;不

2、满足于“团结集体”所追求的形成团结精神,尽管必要的团结是好班级的标志之一;不满足于“自主集体”所追求的就事论事的自主管理和形式上的民主,尽管自主管理学生发展重要方面、形式上的民主曾是班级教育的重大进步。新型班级应该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需要,关注他们的精神生活质量,使他们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逐步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并在主动参与班集体建设的过程中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创造性地融入社会生活。 在确立了建设新型班级的目标2、基本构想和评价思路3之后,我们又继续研究建设新型班级的方法,以便希望能继续完善这一研究,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在理解班级建设的各种方法时,我们将其区分为三个层次:策略、措施、技术,力

3、图从班级教育思想、班级建设策略和措施等方面来整体构思,而不限于平面罗列各种具体技术技巧;这样,既可望使班级教育工作有清晰的目标和系统的方法,也可望使班主任从“事务型”教师(往往难脱“匠气”)成长为“智慧型”教师(逐步形成“教育家”的气魄)。在这里,“策略”指的是对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发展起着定向、原则作用的班级教育思路,它们直接体现创建新型班级的思想;就我们提出的5个系列策略而言,它们自身也有一种在程序上前后相继、在内容上逐步递进、在要求上逐层提升的内在联系。“措施”指的是针对班级教育工作中几个主要方面(班级管理、班级活动、班级文化)开展工作的系统方法,它们在策略之下、将班级教育思想进一步落实到

4、日常工作之中。“技术”指的就是处理各种具体事务时所采用的方法,例如设计班级计划、开展班级工作的流程、一次班会的具体策划和实施、图书角的管理,也指许多成功的技巧(如“班主任兵法”)。 策略1:转换班级工作性质,事务性问题教育化 将事务性问题转化为教育性问题,可以改变班级工作的性质,使之从事务处理、管理工作转变为教育工作。所谓事务性问题,是指班级生活中出现的、有着外在价值或目的的事项;例如,上级布置检查广播操、学生之间发生的争执、临时性的预防“非典”的任务等。它往往表现为各种需要完成的琐事、需要平复的矛盾、需要应对的具体挑战。所谓教育性问题,在其外在表现形式上与事务性问题往往没有差异,但它们的性质

5、则与之有着关键区别;它是将处理上述事项的过程转化为教育学生的过程,使学生个体和班集体都得到新的发展。可以说,教育性问题就是班级生活中出现的、被用来服务于教育学生这个内在目的的事项。具体来说,至少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尝试将事务性问题转化为教育性问题,使班级事项的教育价值被充分挖掘。 1、将班级常规管理转化为民主参与的机会。 一个正常的班级需要有正常的生活秩序,这就离不开管理。一些教师往往将维持秩序这一起点要求作为班级建设的终极目标,于是采用各种自上而下的措施控制学生。不过,也有许多班主任追求超越这一目标,积极尝试让学生自主管理班级事务、让每一名学生民主参与班级生活。这样做,可能在开始阶段及后来的某些

6、时候会出现短暂的“混乱”或不成熟表现,但从长远来看,这为学生个体提供了多方面的教育机会,包括展现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别人、理解班级生活需要、自主管理、民主参与班级生活。 从创建新型班级这一新要求来看,一些教师采用了类似的措施(如轮换班干部岗位、让学生自主组织班队活动),其目标还需要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否则,班级建设可能超越了管理集体这一形态,却停留于其他班级形态。 2、将上级规定任务转化为激励创造的活动。 班级建设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部分,它必然在诸多方面受到学校整体安排的制约,其中就包括要完成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为了达到评价不同班级、激励教师学生的目的,上

7、级还会将这些活动作为规定性的任务布置下来,如办黑板报、开展广播操比赛等。此时,一些教师往往没有充分理解这些活动的目的,而仅仅把它们看作需要应付的任务;于是,无论是自己亲自动手、还是指定班干部处理,主要是为了完成外在行为指标、取得一些荣誉,而较少关注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获得的发展。如果真正关注学这一点,就会尽力从中挖掘教育价值,将它们转化为激励学生创造的活动,即使上级布置的某些活动有着某些程度的形式主义特征。例如,一位班主任就组织学生轮流竞争黑板报主编,并要求主编负责组织和培养其他同学,从而既让有一定专业特长的学生负责完成任务,又让这些学生承担着组织和教育别人的责任,使这些学生都获得了更多的主动发展

8、;还有位班主任针对班级凝聚力不够强,通过细致的思想工作和组织措施,将刚组建班级后的第一次广播操比赛转化为激发学生自尊心和班级荣誉感、每个人都尽心尽力的教育活动,让一项规定性任务成为建设新型班级的创造性活动。 3、将学生偶发问题转化为自我教育的契机。 每一位学生都有各自的个性和生活经验,在班级中也就会出现各种有差异的特点和表现;因此,在班级生活中,出现各种分歧是很正常的。对于自我意识尚未稳定、自控能力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这些分歧往往也引起各种问题。教师如果仅仅想维持班级秩序或主要关注学生个体对集体的服从,往往就将这类问题看作维持班级和谐必须消除的“噪音”,仅仅满足于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教师若能

9、从学生个体和集体发展的角度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教育价值,就会注意利用这些问题展现出的学生特点(包括优点和弱点),因势利导,将其转化为学生自我教育的契机。例如,有的班级在选班干部时出现送小礼物“贿选”的情况,部分男女生因班干部偏袒同性别的朋友而引起争执,学生(甚至家长)希望挑选成绩好的学生作同座,这些都有可能被一些教师当作事务性问题予以解决、以维持秩序或统一思想,但也可能被另一些教师当作教育性问题来引起学生反思、讨论、辨析、判断并作出合理的选择,以促成学生个体和集体逐步形成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4、将社会生活内容转化为建设班级的资源 社会生活中出现许多新的内容,往往也会影响到学校教育。其中,既有需

10、要及时应对的各种紧急性的任务(如预防“非典”),也有需要辨析的各种社会现象(如网络游戏、追“星”现象)。如果不满足于简单地应付任务或只关注知识学习,而是着眼于学生生命的真实成长,教师就有可能将这些与学生发展有内在联系的社会生活内容转化为建设新型班级的教育资源,而不再漠视或遮蔽已经敞开的教育空间。例如,在完成防止“非典”的任务时,有必要接受上级部门的统一部署,加强卫生宣传和检查。有的教师将相关的班级工作停留于执行上级安排和完成事务的层次上;有的教师则利用这一机会组织学生开展综合性的研究性学习,既丰富了学生的科学知识、社会常识,又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反思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将个体

11、生存状态、发展质量与他人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的社会责任感。 显然,在上述各方面将事务性问题转化教育性问题时,面对的各种事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例如,外部的社会生活内容,有可能成为上级布置下来的任务,也有可能引发班级内的问题,从而在某些情形下成为班级管理事务。 应该看到,在现实的班级建设中,学生在班级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主要被当作事务性问题,班级工作也就相应地满足于完成各种事项,而较少关注“成事”中更为重要的目标“成人”。为了改变这一情形,使班级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需要从促成学生个体和集体主动发展的角度来转换问题的性质,使事务性问题成为教育性问题,从而整体建设班级文化、班级生活机制;同时,为了

12、实践这一策略,教师既应以学生个体和集体的主动发展作为核心目标,还应以开放的心态、高度的智慧去发现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 建设新型班级的系列策略(2) 我们曾经辨析了5种班级形态(管理集体、学习集体、团结集体、自主集体、民主集体),并将新世纪班级建设的目标确立为建设新型班级,即“民主集体”。作为新型班级的“民主集体”,应力图超越其他班级形态;在确立了建设新型班级的目标、基本构想和评价思路之后,我们又继续研究建设新型班级的方法,以便希望能继续完善这一研究,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其中,5方面的“策略”是一个关键的方面。 策略2:研究学生成长需要,开拓新的发展方向 在当今的班级教育研究中,几乎没有人不强调关

13、注学生需要。不过,因为各自的研究目的、视角和研究方法不同,在理解学生需要和相应的研究方法方面,仍存在一些差异。其中,我们认同这样的观点:“如果我们着眼于需要的分析,那么教育对于个体的意义,就是使个体具有正确合理选择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提高个人满足自己合理需要的能力和向新的需要层次跃迁的自觉意识与能力。”4据此,我们在关注学生成长需要时,可以采用具体学生个体的角度,但必须把它放到教育场景中来理解。对于我们正在创建的新型班级来说,学生成长需要有如下含义。(1)从其性质来说,学生成长需要首要的是学生自己的一种主动发展的愿望。这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心理缺陷、根据“常模”标准衡量的发展问题,而更

14、多的是在保持健康状态的基础上如何设计和追求自己发展的理想状态的心理需求。(2)从其来源来说,它来自个体在与外界的互动、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新的发展目标,而不仅仅是孤独的个体天生就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考虑学生成长需要时,我们应该将个人需要、群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考虑。(3)从其表现来说,学生成长需要一方面表现为个人发展需要、群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他们意识到的发展需要和未意识到的发展需要。我们之所以强调后一种分类方式,是因为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若仅凭学生自己说出来的需要,班级教育很有可能停留于较低层次,而学生发展也有可能停留于流俗水平、而难以进入超越境界。(4)从其

15、内涵和外延来,学生成长需要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它应包括知、情、意、行等方面表现出的心理需要,但还应超越这些方面,从学生个体生命整体发展、尤其是其精神生命质量提升的角度,整体性地理解学生多方面的成长需要,并将其置于综合性的教育场景中考察。其中,一个重要的参照系就是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社会)、个体与世界三种关系构成了个体与整个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也构成了他形成一个健康自我、实现主动发展的整体空间。 如果我们从上述维度来理解学生成长需要,我们就不大可能简单化地理解学生、抽象化地理解班级、机械化地实施教育,因为,经过这样考察所见的学生成长需要,已经敞开了一个诱人的、宽阔的教育空间。其中,把握如下要领

16、,可望在研究学生成长需要的同时为学生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1、用真心研究学生,而不是仅用技术研究学生。 从技术层面(而非策略和措施层面)来看,在研究学生成长需要方面,我们所想到的方法可能依然是问卷调查、访谈、学生作品分析、参与式观察、心理测量等方法。也许,限于我们(尤其是一线教师)的时间、精力和研究素养,我们所能设计的问卷、访谈提纲、作品分析类目和观察项目系统等,都难以在科学性、全面性等方面超过美国课堂管理、班级心理辅导等研究中的同类工具。但是,正如前文已说的,我们希望能以更好的班级教育思想来依次统领逐层具体化的策略、措施和技术;在研究学生成长需要方面,我们也是努力这样做的。 具体来说,我们希望在研究学生成长需要时,最关键的是做到用真心研究、而不是仅用技术研究;换句话说,要用心把握班级教育的新思想,用心体会学生的立场、生活与需要。如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