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8103221 上传时间:2019-10-22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7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简介(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2杨式传统太极拳八十五式太极拳说十要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录一、虚灵顶劲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二、含胸拔背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三、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隙”,有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四、分虚实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

2、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五、沉肩坠肘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六、用意不用力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

3、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七、上下相随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八、内外相合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与之俱开;所谓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则浑然无间矣

4、。九、相连不断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十、动中求静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偾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庶可得其意焉。十三势行功心解编辑练习任何一个拳式动作,都要将身体分阴阳,分虚实,有开合,即有放大缩小。身体左边缩小,则右边放大;右边缩小,则左边放大;上身缩小,则下身放大;下身缩小,则上身放大;前面

5、缩小,则后面放大;后面缩小,则前面放大。中文名十三势行功心解类别太极拳理论作者王宗岳简介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之珠,无往不利;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张弓,发劲似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6、dao)。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又曰:现在心,后在身。腰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1参考资料1杨式太极拳图解有动作分解图244幅和附图7幅共计251幅,其中有76幅是按照杨澄甫生前拳照摹绘的其余是根据需要而添绘成杨澄甫体型的。今将按杨澄甫原照所描之图的图号列出以便读者参考:3、6、9、1l、14、17、22; 24、28、33、35、37、41、43、49、 53、56、60、74、78、81

7、、 82、85的侧面图,87、90、92、93、96、103、105、109、111、 112,115、118、121、124的侧面图,127、130、133、135、 139、142、143、146、153、156,160的侧面图,163的侧面图,169的正面图,172、175、 179、181、184、187、189、195、 199、202、206、207、209、212、214、217、218、220、223、 227、228、230、232、 238、241、244。2为了便利读者查对拳式的方向,把图照中姿势的方向约定为:面向读者等于向南,背向读者等于向北,面向读者右面等于向东,面向

8、读者的左面等于向西。当读者练习纯熟后,可以根据场地形状任选方向,不定要把预备式从面南站立开始。3图中所有带有实线或虚线的箭头,均表示手或脚的动作趋向,所有图中的箭头,均表示由本图过渡到下一图的动作趋向。凡动作较简单、用文字即可能说明的,即不再在图中表示其动作趋向和绘箭头,可参看文字和后一图就可明了。4带有 实线的箭头表示右手或右脚的动作趋向,带有虚线的箭头表示左手或左脚的动作趋向。5 为了表示动作趋向的空间,带有虚实线的箭头大致上按透视原理绘制:近读者的一面为粗、大,远读者的一面为细、小。6由于太极拳中脚的动作也较细致,为了表明脚与地面的关系,在脚旁绘上阴影,以资区别。(参阅下图,第一表示全脚

9、着地,第二脚旁无阴影者表示全脚离地,第三表示脚跟着地,第四表示脚尖着地)第一式预备式两足左右开立,距离同肩宽,脚尖皆朝前;身体自然直立;两臂自然下垂; 眼向前平视。 (图1)要点1要求“虚领顶劲”、 “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在这几个主要要求下,放松全身,做到 “立身中正安舒”,并贯串于整套动作之中。这几点要求,为太极拳所有动作的共同要点,锻炼时须刻刻记住,在后文的要点中不再一一重述,而仅提醒某一动作容易违反其中某一要求。例如,揽雀尾中的挤式和按式,初学者往往身体容易前俯或后仰,因此就在要点中及时提出,而其他共同要点虽未提及,但仍然要注意。2两臂下垂,肩关节要放松;手指自然微屈

10、。3精神要自 然提起;心要静,不要有丝毫杂念。4预备式中的要点大都是整套动作的要点,所以该 式是一切动作的基础,初学者尤当注意。第二式起势动作一:两臂徐徐向前平举至高与肩平,两掌相距同肩宽,掌心皆朝下。(图2)动作二:两肘下沉,自然地带动两掌徐徐向下按至胯前,手指仍朝前,掌心仍朝下;眼向前平 视。(图3)要点1在两臂未举之前应仔细检查一下预备式是否合乎要求,然后开始做起势动作。这时,思想要领先要集中在每个动作的动向上,也就是要做到十三势行功心解所要求的“先在心,后在身”。例如在做该式两臂前平举时,先要意识到怎样举,然后随着徐徐举起;即使是重复的或已很熟练的动作,也必须这样做,否则,内外动作容易

11、散乱。2练习太极拳时。自起势至收势,每个动作都要求“沉肩坠肘”(详见太极拳十要一文)。如该式两臂前举和两掌下按时,两肩不可耸起、紧张或用力必须松开下沉。两臂前举时两肘不可挺直,须有微屈下坠之意。两肘下沉带动两掌下按时, “坠肘”固然很明显,即使在两掌已下按到两胯前时,仍然要求“坠肘”。在这点上,初学者往往较难理解:认为肘部既已垂在下面,终不能把肘“坠”于两掌的下面去。其实,在这种姿势上(后面动作中也有类似情况,如搂膝拗步中搂膝之手等),对“坠肘”应该这样来理解:就是两肘须微屈,使小臂向前微弯这样,肘尖露出,与地面成垂直线,仍然可达到“坠肘”的要求;而如果两小臂也垂直,就失掉“坠肘”之意了。3要

12、做到坐腕。所谓坐腕,就是把掌根下沉手指节微微上翘,但不可用力翘起,必须自然,这样才能把劲贯至掌根,手指也有所感觉。能坐腕,才能“形于手指”。4太极拳从起势到收势,所有前后动作之间必须连接,不可停断,要求速度均匀,绵绵不断,一气呵成。例如该式两掌前举至高与肩平时即下落,其间不可有停顿现象,亦即每一动作到定点时,必须做到“ 似停非停”。5练习此拳套用掌时,五指要自然舒展,不可用力张开,也不可松懈 、弯曲,掌心要微呈凹形。第三式揽雀尾(一)左右掤式动作一:右脚尖外撇45度,身体同时右转45度。随转体时,重心渐渐移于右腿,右腿屈膝微蹲,左脚经右踝内侧向右提。同时,右掌随转体自下经腹前而上,在右胸前向右

13、向里向左抹转一小圈,掌心朝下;左手也同时经腹前向右弧形抄至右掌下方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右面上方;两掌相对如抱球状,右肘稍坠;略低于腕两臂呈弧形。眼随转体平视转移,眼神稍先于右臂到达,并要顾及右臂。(图4 -5)动作二:右腿继续渐渐下蹲,左脚向左前迈出一步,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左腿而至全脚踏实,脚尖斜朝西南,弓左腿,蹬右腿,成左弓步。当左脚前迈时,身体稍向左转,当左脚跟一经着地,身体即渐渐右转。同时,左肘稍屈,以左小臂向左上弧形掤出,左掌高与肩平,腕微里屈,掌心斜朝右面上方;右掌向前而右弧形下采至高与胯齐,掌心朝下,手指朝前,坐腕,指节微向上翻。眼向前平视,眼神要关及两掌左右分开(

14、图6)。动作一、二为左掤,动作三、四为右掤。动作三:重心渐渐全部移于左腿,身体微左转,右脚经左踝内侧弧形向前提起。随转体时,左肘向左后方微下撤,自然带动左掌下移于左胸前,随下移随着臂内旋使掌心渐渐翻朝右面下方;右掌同时向左弧形抄至腹前,随抄随着臂外旋使掌心翻朝左面上方,与左掌成抱球状,两臂均呈弧形。眼神略顾左臂后撤,即渐渐转向右臂前方子视。(图7)动作四:右脚向右(西)迈出,先以脚跟着地,随着重心渐渐移向右脚而至全部踏实,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身体微向右转。随着转体,右小臂同时向右(西)上掤,右掌高与肩平,肘稍低于掌;左掌随右臂向前推出。眼向前平视,眼神要顾及右小臂前棚。(图89和图9

15、的正面图)注:关于动作说明中的臂外旋或臂内旋的详细动作在这里作一下说明,后文不再重述。臂外旋,如以右手心朝里(图乙)为例,就是把拇指的一侧向掌背 (或拳背)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外,亦即使小臂的桡骨离开尺骨而向“外旋”转(如由图乙向外旋转而成图甲);臂内旋,就是把拇指一侧向掌心(或拳心)一面旋转,使手心转朝里,亦即使桡骨围绕尺骨“内旋”而交叉在尺骨的上面(如由图甲向内旋转而成图乙)。要点1身体左右转动时要以腰为轴,身体仍须正直,后面所有转体动作都必须这样做。2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都须柔缓,速度均匀。3身、手、足等方面的动作在文字叙述中虽有先后,但必须同时开始和同时完成,要做到协调一致。所以十三势行功心解中说:“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4十三势行功心解要求“迈步如猫行”。因此凡步迈出都必须轻灵。例如该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