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5单元 21 猴王出世人教新课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877008 上传时间:2019-10-21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5单元 21 猴王出世人教新课标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5单元 21 猴王出世人教新课标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5单元 21 猴王出世人教新课标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5单元 21 猴王出世人教新课标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5单元 21 猴王出世人教新课标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5单元 21 猴王出世人教新课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5单元 21 猴王出世人教新课标(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猴王出世,吴承恩西游记,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目标,1,2,3,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石猴出世的经过,体会石猴的形象和性格特点。,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体会古典名著的语言美。,知识链接,吴承恩(1506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自幼喜欢读稗官野史,熟悉古代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也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

2、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会认的字,生字学习,多音字,辟,p:精辟 辟谣 b:辟邪 复辟,饮,yn:饮料 饮水思源 yn:饮马 饮场,词语学习,喜不自胜:(成语)欢喜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胜,能承受。 造句:听到自己被北大录取的消息,他喜不自胜。,词语理解,天造地设:(成语)自然形成又合乎理想。 造句:这可真是天造地设的一段好姻

3、缘。 抓耳挠腮:(成语)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而又没办法的样子。 造句:他发现试卷上的题自己都不会做,急得抓耳挠腮。,近义词,迸裂(破裂) 炎热(酷热) 宽阔(宽广) 开辟(开拓) 顽劣(顽皮),反义词,炎热(寒冷) 宽阔(狭窄) 欢喜(难过) 仔细(马虎) 顽劣(乖巧),整体感知,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大概内容是什么?,第一部分(1):写石猴不寻常的出世及出世后的生活。,第二部分(2):写石猴勇敢地跳入水中,却意外地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3、4):写众猴听完石猴的介绍,随他进洞,并拜他为王。,2.根据你的预习情况,简要说说石猴是哪里来的,又是如

4、何成为猴王的?,来历:仙石迸裂,石猴诞生。 成王:跳水寻源。石猴找到了山涧水的源头,发现了水帘洞,并把众猴带了进去,安眠稳睡,各享安家之福。因此众猴拜石猴为王,成为了美猴王。,课文解读,1.找出文中描写石猴出生相关的句子,说说它起到了什么作用?,“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称。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一段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好一个神奇的仙境宝地!石猴不比其他众猴,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2.这只从石头里蹦出的石

5、猴有什么特点?结合相关词句,说说你的感受。,“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石猴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在林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皮可爱的小石猴形象,为下文石猴敢于进洞做了铺垫。,3.石猴为什么敢进去?结合他入洞的情景,说说石猴的特点?,原因:石猴的出生本就不同寻常,他肯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本领;同时他也想借此机会,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争做猴王。可见其敢于冒险、胆大无畏。,作者运用了动作描写来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目”“蹲身”“纵”

6、“跳”等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石猴动作敏捷、机智勇敢的特点,这也佐证了石猴果然拥有不一般的实力。,4.石猴发现水帘洞后的反应如何?你怎么理解他所说的水帘洞是一座“天造地设的家当”?,石猴发现水帘洞后,没有惊喜和慌张,而是一处处细细查看“抬头观看”“仔细再看”“再走再看”“左右观看”等词句显示了石猴心思细密,有其过人之处。,他形容水帘洞为“天造地设的家当”,可见石猴看到那个洞就想到这是群猴绝好的容身之处,这样说比“寻到了一个洞”对众猴更有吸引力。,5.进入水帘洞后,石猴和众猴有什么不同表现?,众猴进入水帘洞后猴性大发,戏耍玩闹。“抢、夺、占、争、搬、移”等动词写出了猴子好动、好玩、好争斗的特点,也

7、表现了众猴得了一安身之处的高兴心情。而显然他们此时早把先前的誓言忘在了脑后。,石猴“端坐上面”,有理有据地指出要讲信用,要求大家兑现先前的承诺,拜自己为王。可见石猴不仅胆大、敢于冒险,而且在大家狂欢之时还能保持难得的冷静清醒,的确有能力、有资格做猴王。,6.回顾故事,你觉得石猴有什么特点?,他来历非凡,是一只饱受日精月华的石猴,他的出世充满了神秘色彩。 他有动物的特点,充满野性,机灵、顽皮。 他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心系他人,有时还透出天真活泼的稚气。,巧用伏笔 伏笔,就是预先埋伏下的笔墨,是在前文为后文所做的提示或暗示。也就是说,关系到整个故事情节发展的某些重要环节,需要在适当

8、的地方加以交代和照应,把事情写得合情合理。,写法借鉴,在这篇课文中,为了使故事情节前后连贯,作者就巧妙运用了伏笔。 如开篇写石猴自由自在的生活,为后文石猴敢于进洞埋下了伏笔,而后文的石猴敢于进洞与前文石猴自由自在的生活形成照应,更有力地突出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性格特点。,巧用伏笔,要注意: (1)有伏必应。在开头提到的事物,在后文也应该有所提及。 (2)伏笔要用的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要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笔和照应前后不宜紧贴。如果二者前后贴得过近,会使习作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枯燥。,1.出自西游记的成语。 火眼金睛 大显神通 作恶多端 浑身解数 昏头昏脑 半路出家,拓展延伸,2.和西游记有关的歇后语。 王母娘娘开蟠桃会聚精会神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猪八戒的后脊梁无(悟)能之辈(背) 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课堂小结,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的一只石猴与猴群玩耍时,因为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的故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勇敢无畏、敢作敢为的特点。,猴王出世,结构图示,出世,花果山上 一块仙石,天真地秀 日精月华,内育仙胞 化作石猴,探洞,避暑洗澡 寻看源流,进出无伤 拜他为王,瞑目蹲身 真个好所在,称王,喜不自胜 安身之处,猴性顽劣 力倦神疲,何不拜我 称美猴王,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