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课件(精品)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740539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917 大小:19.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课件(精品)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17页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课件(精品)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17页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课件(精品)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17页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课件(精品)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17页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课件(精品)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课件(精品)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课件(精品)剖析.(9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物理第二轮总复习,目 录,第1专题 力与运动 第2专题 动量和能量 第3专题 圆周运动、航天与星体问题 第4专题 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中的运动 第5专题 电磁感应与电路的分析 第6专题 振动与波、光学、执掌、原子物理 第7专题 高考物理实验 第8专题 数学方法在物理中的应用 第9专题 高中物理常见的物理模型 第10专题 计算题的答题规范与解析技巧,第1专题 力与运动 知识网络,考点预测 本专题复习三个模块的内容:运动的描述、受力分析与平衡、牛顿运动定律的运用运动的描述与受力分析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内容,它们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才能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运动的描述、受力平衡在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

2、以前)都有独立的命题出现在高考中(如2008年的全国理综卷第23题、四川理综卷第23题),但由于理综考试题量的局限以及课改趋势,独立考查前两模块的命题在2010年高考中出现的概率很小,大部分高考卷中应该都会出现同时考查三个模块知识的试题,而且占不少分值,在综合复习这三个模块内容的时候,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1运动的描述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其理论体系为用数学函数或图象的方法来描述、推断质点的运动规律,公式和推论众多其中,平抛运动、追及问题、实际运动的描述应为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2无论是平衡问题,还是动力学问题,一般都需要进行受力分析,而正交分解法、隔离法与整体法相结合是最常用、最重要的思想方法,每年

3、高考都会对其进行考查 3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与此有关的高考试题每年都有,题型有选择题、计算题等,趋向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生产、生活和科技中的实际问题此外,它还经常与电场、磁场结合,构成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试题,一、运动的描述 要点归纳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和解题方法 1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 瞬时速度,即 . 2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之差s为恒量,且s . 3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相等的时间T内连续通过的位移之比为: s1s2s3sn135(2n1)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t1t2t3tn,4竖直上抛运

4、动 (1)对称性:上升阶段和下落阶段具有时间和速度等方面的对称性 (2)可逆性:上升过程做匀减速运动,可逆向看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来研究 (3)整体性:整个运动过程实质上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5解决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 灵活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一些有用的推导公式直接解决 (2)比例法 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其速度、位移和时间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灵活利用这些关系可使解题过程简化,(3)逆向过程处理法 逆向过程处理法是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将物体的运动过程倒过来进行研究的方法 (4)速度图象法 速度图象法是力学中一种常见的重要方法,它能够将问

5、题中的许多关系,特别是一些隐藏关系,在图象上明显地反映出来,从而得到正确、简捷的解题方法,(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小船渡河 设水流的速度为v1,船的航行速度为v2,河的宽度为d. (1)过河时间t仅由v2沿垂直于河岸方向的分量v决定, 即t ,与v1无关,所以当v2垂直于河岸时,渡河所用的时间最短,最短时间tmin . (2)渡河的路程由小船实际运动轨迹的方向决定.当v1v2 时,最短路程smind;当v1v2时,最短路程smin , 如图11 所示 图11,2轻绳、轻杆两末端速度的关系 (1)分解法 把绳子(包括连杆)两端的速度都沿绳子的方向和垂直于绳子的方向分解,沿绳子方向的分运动相等(

6、垂直方向的分运动不相关),即v1cos 1v2cos2. (2)功率法 通过轻绳(轻杆)连接物体时,往往力拉轻绳(轻杆)做功的功率等于轻绳(轻杆)对物体做功的功率 3平抛运动 如图12所示, 物体从O处 以水平初速度v0抛出,经时间t 到达P点 图12,合位移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有: tan ,即 要注意合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是合位移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的2倍,即2,而是tan2tan. (4)时间:由sy gt2得,t ,平抛物体在空中运 动的时间t只由物体抛出时离地的高度sy决定,而与抛出时的初速度v0无关,(5)速度变化: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故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

7、变化量(g)相等,且必沿竖直方向,如图13所示 图13 任意两时刻的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v构成直角三角形,v沿竖直方向 注意:平抛运动的速率随时间并不均匀变化,而速度随时间是均匀变化的,(6)带电粒子(只受电场力的作用)垂直进入匀强电场中的运动与平抛运动相似,出电场后做匀速直线运动,如图14所示 图14 故有:y,热点、重点、难点 (一)直线运动 高考中对直线运动规律的考查一般以图象的应用或追及问题出现这类题目侧重于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对于追及问题,存在的困难在于选用哪些公式来列方程,作图求解,而熟记和运用好直线运动的重要推论往往是解决问题的捷径,例1 如图15甲所示,A、B两

8、辆汽车在笔直的公路上同向行驶当B车在A车前s84 m处时,B车的速度vB4 m/s,且正以a2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后,B车的加速度突然变为零A车一直以vA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从最初相距84 m时开始计时,经过t012 s后两车相遇问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是多少? 图15甲,【解析】设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t,相遇时A车的位移为:sAvAt0 B车加速阶段的位移为: sB1vBtat2 匀速阶段的速度vvBat,匀速阶段的位移为: sB2v(t0t) 相遇时,依题意有: sAsB1sB2s 联立以上各式得:t22t0t 0 将题中数据vA20 m/s,vB4 m/s,

9、a2 m/s2,t012 s,代入上式有:t224t1080 解得:t16 s,t218 s(不合题意,舍去) 因此,B车加速行驶的时间为6 s. 答案 6 s,【点评】出现不符合实际的解(t218 s)的原因是方程“sB2v(t0t)”并不完全描述B车的位移,还需加一定义域t12 s. 解析后可以作出vAt、vBt 图象加以验证 图15乙 根据vt图象与t围成的面积等于位移可得,t12 s时, s (164)646 m84 m.,(二)平抛运动 平抛运动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几率相当高,或出现于力学综合题中,如2008年北京、山东理综卷第24题;或出现于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偏转一类问题中,如2

10、008年宁夏理综卷第24题、天津理综卷第23题;或出现于此知识点的单独命题中,如2009年高考福建理综卷第20题、广东物理卷第17(1)题、2008年全国理综卷第14题对于这一知识点的复习,除了要熟记两垂直方向上的分速度、分位移公式外,还要特别理解和运用好速度偏转角公式、位移偏转角公式以及两偏转角的关系式(即tan 2tan ),例2 图16甲所示,m为在水平传送带上被传送的小物体(可视为质点),A为终端皮带轮已知皮带轮的半径为r,传送带与皮带轮间不会打滑当m可被水平抛出时,A轮每秒的转数最少为( ) 图16甲 A B C D,【解析】解法一 m到达皮带轮的顶端时, 若m mg, 表示m受到的

11、重力小于(或等于)m沿皮带轮表面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m将离开皮带轮的外表面而做平抛运动 又因为转数n 所以当v ,即转数n 时,m可被水平抛出, 故选项A正确,解法二 建立如图16乙所示的直角坐标系当m到达皮带轮的顶端有一速度时,若没有皮带轮在下面,m将做平抛运动,根据速度的大小可以作出平抛运动的轨迹若轨迹在皮带轮的下方,说明m将被皮带轮挡住,先沿皮带轮下滑;若轨迹在皮带轮的上方,说明m立即离开皮带轮做平抛运动 图16乙 又因为皮带轮圆弧在坐标系中的函数为:当y2x2r2 初速度为v的平抛运动在坐标系中的函数为: y,平抛运动的轨迹在皮带轮上方的条件为:当x0时,平抛运动的轨迹上各点与O点间的

12、距离大于r,即 r 即 r 解得:v 又因皮带轮的转速n与v的关系为:n 可得:当n 时,m可被水平抛出 答案 A 【点评】“解法一”应用动力学的方法分析求解;“解法二”应用运动学的方法(数学方法)求解,由于加速度的定义式 为a ,而决定式为a ,故这两种方法殊途同归,同类拓展1 高台滑雪以其惊险刺激而闻名,运动员在空中的飞跃姿势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某滑雪轨道的完整结构可以简化成如图17所示的示意图其中AB段是助滑雪道,倾角30,BC段是水平起跳台,CD段是着陆雪道,AB段与BC段圆滑相连,DE段是一小段圆弧(其长度可忽略),在D、E两点分别与CD、EF相切,EF是减速雪道,倾角37.轨道各部分与

13、滑雪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图中轨道最高点A处的起滑台距起跳台BC的竖直高度h10 mA点与C点的水平距离L120 m,C点与D点的距离为32.625 m运动员连同滑雪板的总质量m60 kg.滑雪运动员从A点由静止开始起滑,通过起跳台从C点水平飞出,在落到着陆雪道上时,运动员靠改变姿势进行缓冲使自己只保留沿着陆雪道的分速度而不弹起除缓冲外运动员均可视为质点,设运动员在全过程中不使用雪杖助滑,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取重力加速度g10 m/s2,sin 370.6,cos 370.8求: 图17 (1)运动员在C点水平飞出时的速度大小 (2)运动员在着陆雪道CD上的着陆位置与C点的距离 (3

14、)运动员滑过D点时的速度大小,【解析】(1)滑雪运动员从A到C的过程中,由动能定理 得:mghmgcos mg(L1hcot ) mvC2 解得:vC10 m/s. (2)滑雪运动员从C点水平飞出到落到着陆雪道的过程中做平抛运动,有: xvCt y gt2 tan 着陆位置与C点的距离s 解得:s18.75 m,t1.5 s.,(3)着陆位置到D点的距离s13.875 m,滑雪运动员在着陆雪道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把平抛运动沿雪道和垂直雪道分解,可得着落后的初速度v0vCcos gtsin 加速度为:mgsin mgcos ma 运动到D点的速度为:vD2v022as 解得:vD20 m/s. 答

15、案 (1)10 m/s (2)18.75 m (3)20 m/s 互动辨析 在斜面上的平抛问题较为常见,“位移与水平面的夹角等于倾角”为着落条件同学们还要能总结出距斜面最远的时刻以及这一距离.,二、受力分析 要点归纳 (一)常见的五种性质的力,续表,续表,续表,(二)力的运算、物体的平衡 1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或力的三角形定则) 2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的动力学条件是:F合0或Fx0、Fy0、Fz0. 注意:静止状态是指速度和加速度都为零的状态,如做竖直上抛运动的物体到达最高点时速度为零,但加速度等于重力加速度,不为零,因此不是平衡状态 3平衡条件的推论 (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的任何一个力与它所受的其余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2)物体在同一平面上的三个不平行的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力必为共点力,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而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