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2 故都的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25985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2 故都的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2 故都的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2 故都的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精品课堂)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02 故都的秋(讲)(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都的秋【学习要点】1探究文章的情感。2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课堂探讨要点一:探究文章的情感。【探究活动】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文章的景物和情感的题目,注意景物的特征的分析,然后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讨论明确】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浓厚的主观色彩。最能表现情景交融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

2、(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也未必从秋景得来)。“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写得出的,未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课堂提升】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答案】作者选取了故都之秋的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的碧绿的天色”,青天下的“驯鸽”,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

3、特产”的衰弱的“秋蝉”,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国的“枣子树”和其他鲜果,等等。写出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主观感受为主。【解析】引导学生整体把握全文,并提取文中的精要,即生动的景物描写和深沉的情感抒发。既要分别品味写景和抒情,又要将二者结合起来看,看出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特点。如何看待这种“悲凉”,要求学生充分地表达个人见解,只要言之成理就应鼓励。要点二:探究文章的艺术手法。【探究活动】2.作者写“故都的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教师释疑】这是一道探究文

4、章的内容和结构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主旨,分析“南国之秋”和文章的主旨的联系。 【讨论明确】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课堂提升】1.赏析下面景物描写的句子。(1)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5、(2)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答案】(1)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2)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写得活灵活现,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2.为什么写“都市闲人”?【答案】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读出作者很希望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解析】答题时答出都市闲人的特点,再结合文章的主题进行分析。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