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20170508211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06349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2017050821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2017050821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2017050821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2017050821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2017050821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2017050821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滴系列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物质运输的载体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201705082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内容简析】物质运输的载体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第一课时主要包括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及血常规化验单两部分内容,这也是本章内容的重要部分。本节的知识核心是血液。对于血液学生有着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有过流血、抽血、验血的经历,同时对血液的成分、各种成分的功能又不了解,有着一定的神秘感甚至恐惧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验展示、视频演示等方法与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结合实际,完成对血液的理性认识升华。【学情分析】通过一学期的生物课程学习,初一下学期的同学对于生物学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对于生物学实验,尤其是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有了比较

2、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学生往往还不容易在表象背后深刻思考,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点拨。【教 学 目 标】知识与能力:描述血液的组成和功能;认识三种血细胞。过程与方法:解读和识别血常规化验单,体验生活和科学的密切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健康的生活。【教学重点和难点】血液的组成和功能。【教 学 方 法】实验法、视频演示分析法、列表归纳法【教 师 准 备】多媒体课件、人血永久涂片、显微镜、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合前两章的学习内容,多媒体展示问题:人体不断从外界摄取的养料和氧,怎么会运到各个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怎么会运走?相信通过本节的学习,同学们

3、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二、讲授新课课内探究导学(相信自己,我最棒!)【课内探究一】认识血液的组成多媒体展示,请同学仔细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思考、交流下列问题:1.右图A试管中加入5%的柠檬酸钠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血液出现 现象。2.由图A可知,血液由 和 组成。前者约占血液的 ,是一种淡黄色的液体,主要功能是运载 ,运输 和 。后者包括 、 和 。3.图B试管中未加入5%的柠檬酸钠溶液,一段时间后出现 现象。血块周围淡黄色的液体是 。4.图A中的血浆和图B中的血清最大的区别是 。【课内探究二】认识血细胞1.血细胞包括 、 和 。2. 在显微镜的视野中,数量最多的血细胞是 ;最少的血细胞是 ;血

4、小板最不易被看到,因为它的数量 ,且体积 。3.血红蛋白的特性是 。 4.什么是贫血?5.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 ;白细胞有 的作用;血小板有 的作用。6.填表比较三种血细胞的特征。项目血细胞类型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形状有无细胞核大小、数量功能临床应用【课内探究三】识别血常规化验单,关注身体健康1.比较化验单中的测定值和参考值,如果 的数量偏少或 的含量不足,此人可能患 病。2.如果某人身体有炎症,此时血常规化验单中 的测定值将偏高。【盘点收获】 血液 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各分组观察教师课前准备好的加入抗凝剂和不加抗凝剂的试管,交流讨论。教师提醒学生在观察时注意分层各部分的比例和红细胞的颜色。学生认

5、真观察,分析交流。学生以同桌为分组单位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永久涂片,参照课本45页思考问题,学生填写第6表格前三行内容,并在实验报告单上用铅笔真实画出在视野中看到的血细胞。结合视频“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和“气体与血红蛋白的反应”师生共同总结三种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完善表格填写内容。多媒体展示收集的血常规化验单,师生共同分析各化验单提供的信息并比较各化验单的显示项目,提出更方便患者查看的改进建议。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小组交流收获。反馈检测】1.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2.显微镜下红细胞与白细胞的区别是( )A

6、.两面凹的圆饼状、无细胞核 B.比白细胞大、有细胞核C.数量少、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D.个体小、无细胞核3.下列血细胞中有细胞核的是( )A.成熟的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三种血细胞都有细胞核4.氧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主要是().游离态.与红细胞结合.与血红蛋白结合.与血浆结合5.某同学面部长了一个疖子,其顶端出现了一个脓头,该脓头主要是什么形成的( )A. 红细胞 B.血浆 C.死亡的白细胞 D.死亡的细菌.6.如图,将新鲜的血液分别放入A、B、C、D四支试管中,其中A、B试管中不加任何物质,C、D试管中加入抗凝剂,静置24小时后,其中正确的图示是 ( )7.右图是用显微镜观察到

7、的人血涂片视野,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的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个体最大,能够吞噬病菌个体最小,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三种血细胞中只有没有细胞核8.在“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的实验中,人体的10毫升血液和抗凝剂混合后一段时间,出现了左图所示的现象,据图分析回答以下的问题:(1)血液中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主要是图 所示的部分。其主要成分是 ,除上述功能外,还具有 的功能。 (2)氧气进入血液后,主要由 来运输。(3)能吞噬病毒的结构存于图中的 ,能对止血和凝血起重要作用的结构存在于图中 。(4)静置一段时间后,量筒中B的部分呈 色,C部分会变成 。【链接中考】(2009年 山东威海)下图是血涂

8、片在显微镜下的一个视野图。(用图中标号回答)(1)当人被细菌感染而发炎时, 图中 的数量会显著增加。(2)当图中 的数量明显下降时,会引起人体皮下出血。(3)当图中 的数量过少时,会造成人体贫血。(4)担负运输养料和废物功能的是 。【课后提升】 李老师从青岛赴西藏工作,半年后体检时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显著增加,增加的成分最可能是( )。A、白细胞 B、红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请用学过的知识试分析其中的原因。【知识拓展】血友病血友病是一种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难以靠自身机能止血。病情严重的患者只要皮肤受到轻微创伤就会流血不止,病情较轻的患者通过压迫止血等措施可以止血,但出血时间会比一般人长

9、。不过,这种看得见的出血并不是最可怕的,看不见的内出血才是威胁血友病患者的“不定时炸弹”。科学研究逐渐发现,这是因为他们的血液中缺乏正常凝血所需的凝血因子蛋白质。普通人不慎受伤出血,血液会在伤口附近凝成血痂并自动止血。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80多种不同的化学反应,它们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层层传递,如果当中缺了一张牌,整个过程就会突然中断,使得患者无法正常止血。血友病治疗目前主要采用凝血因子疗法,也就是给患者注射血液中所缺少的凝血因子或凝血因子。这种方法不仅能迅速有效地止血,还可以用于预防出血。20世纪90年代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的出现,则为血友病患者带来了更为安全的治疗选择。通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血

10、友病患者如今完全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学习和工作。但科学家对血友病的研究并未就此止步,他们正在尝试用基因疗法治疗血友病,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血栓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涉及的病因相当广泛。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对血小板生物化学、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凝血因子化学结构以及超微结构研究的深入,对血栓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目前认为血栓形成是复合因素所引起的,其中血管壁、血小板、血流速度、血液黏度和凝血活性等,均有重要作用。近来对于血液蛋白酶抑制物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先天性血栓性物质或先天性血栓倾向的病人,对血栓栓塞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变是血管闭塞、

11、血流受阻引起相关的血管支配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而产生相应组织、器官功能障碍的症状。血栓性疾病的防治目的在于改善高凝状态、再疏通或重建血流通路,以防止组织缺血、坏死。防治措施近20年来已有很大的发展,在临床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多经验和教训。防治措施大体上包括抗凝疗法、溶栓疗法、抗血小板疗法等,抗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病期有密切关系,四肢动、静脉血栓形成不超过48h者可进行手术取出血栓。溶栓疗法也主要用于新近形成的急性动、静脉血栓。抗血小板和抗凝剂主要用作预防血栓形成,对已形成的血栓作用不大。【教后反思】本节课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认识血液的组成和功能,将“观察加入抗凝剂的血液”改成分组实验,学生观察更仔细,对血液的分层和凝固现象认识深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整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学习兴致高涨,课堂气氛热烈,教学过程充实有效。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