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基础知识点

上传人:好** 文档编号:107705793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5.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基础知识点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理基础知识点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理基础知识点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理基础知识点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理基础知识点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理基础知识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基础知识点(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基础知识点绪论/细胞1. 人体功能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弧的基本组成P6基本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2. 体液调节的特点P7反应迟缓、作用持久、范围广3. 细胞膜物质转运形式P13-16被动转运:a.单纯扩散(O2、CO2、N3、NH3乙醚、乙醇、脂肪酸) b.易化扩散(通道介导、载体介导、葡萄糖、氨基酸)主动转运、胞纳与胞吐4. 静息、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静息电位:安静情况下,钾离子外流动作电位:上升支主要由钠离子大量快速内流,下降支主要钾离子快速外流的结果5. 动作、静息电位的概念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肌肉细胞在受到刺激发生兴奋时,

2、细胞膜上原有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而短暂的电位波动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6. 极化、去极化、超极化的概念P26-27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保持的内负外正的状态去极化: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超极化: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增大的方向变化的状态7. 可兴奋细胞、兴奋性、阈值的概念、兴奋的周期性变化及相互关系P26-28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细胞兴奋性: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阈值:生理性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兴奋性周期变化:a.绝对不应期,当细胞受刺激而发生兴奋后的短时间内,如果再给予刺激,无论强度多大都不会发生兴奋b.相对不应期,只

3、有进行阈上刺激才有可能产生新的兴奋,说明这时细胞的兴奋性正在逐渐恢复c.超常期,相对不应期之后,细胞的兴奋性又稍高于正常水平,此时只要给予一定的阈下刺激就可能发生心的兴奋d.低常期,最后细胞的兴奋性又转入低于正常的时期8骨骼肌的结构及收缩原理及收缩形式P31-33结构:肌原纤维、肌节、肌管系统收缩原理:肌丝滑行学说收缩形式:兴奋-收缩偶联血液1. 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意义P42形成:由溶解于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中蛋白质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意义: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P43 是指抗凝的血液置于一垂直竖立的血沉管内

4、,红细胞因密度大于血浆而下沉,但正常时下降速度缓慢,表示红细胞具有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2. 人体主要造血原料和调节物质P44-45造血原料:蛋白质、铁、维生素B12、叶酸(维生素b6、B2、C/E和微量元素)调节物质:糖蛋白、促红细胞生成素、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肾上腺激素3. 巨幼红细胞贫血原因的p45缺乏叶酸、维生素B124.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P46中性粒细胞:变性能力、趋化性、吞噬能力嗜酸粒细胞:抑制嗜碱性细胞在速发型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嗜碱粒细胞:引起过敏反应、减轻过敏反应单核细胞:吞噬能力、调节其他细胞的生长、激发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功能5. 血

5、小板的功能、生理性止血的过程及原理P49-51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凝血功能、对血管壁的修复支持作用过程:小血管收缩,小血管破损可反射性的引起血管收缩,达到立即止血或减少出血 血小板血栓形成,血管内膜损伤暴露血管内膜下组织而激活血小板、使血小板黏附、聚集于血管破损处 纤维蛋白血凝块形成,血管破损激活凝血系统,在局部迅速发生血液凝固,形成胶冻状的血凝块6. 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P52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转变成凝血酶、纤维蛋白原转化成纤维蛋白7. 内源性、外源性凝血的概念P52内源性:参与血液凝固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浆,由因子十二被激活所启动的途径外源性:由来自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因子

6、三)与血液接触而启动凝血过程的途径8. 肝素抗凝的主要机理P54 机制:增强抗凝血酶三与二a的亲和力,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激活肝素辅助因子二,使其灭活凝血酶的速度大大加快;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大量释放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抑制凝血,加速纤过程;激活血脂酶,防止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9. ABO血型的分型、RH血型、交叉配血及输血原则P57血液循环1. 心动周期的概念P61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的机械活动周期2.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P61绝对不应期和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3. 正常心脏起搏点P774. 心脏具有自律性的组织5. 房室延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P82概念:房室

7、交界是兴奋由心房传向心室的唯一通道,兴奋在此传导缓慢,出现延搁时间0.1s生理意义:不会产生房室收缩的重叠,有利于心室的射血及充盈;临床发生传导阻滞的部位;造成潜在起搏点产生节律性兴奋,导致心律失常6. 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心肌收缩性的特点P81/84原因:心肌兴奋性周期变化的特点是有效不应期长,约占时200-300ms,相当于心肌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骨骼肌的不应期2-3ms,神经仅约1ms)7. 心动周期中心室泵血过程(各期压力、瓣膜情况)p62-64心室收缩期-心室射血: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急剧升高,房室瓣、动脉瓣均关闭,心室容积不变;快速射血期,室内压继续上升至峰值,主动脉瓣打开

8、,心室容积明显缩小;减慢射血期,室内压降低,心室容积缩至最小心室舒张期-充盈过程:等容舒张期,室内压力下降,主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关闭,直至房室瓣开放;快速充盈期,室内压继续下降,房室瓣被冲开;减慢充盈期,心室与心房之间的压力差降低,房室瓣开放;房缩期,房内压上升8.心脏泵血功能(心血输量)的影响因素及作用P66-699.心指数的概念P65是指以安静和空腹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来表示10. 第一、二心音意义P86标志心室收缩的开始;标志心舒张期的开始11. 心力储备的概念P69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12. 心电图各期及意义P89-9113. 动脉血压的概念及正常值P9

9、5-96概念:一般是指主动脉的血压,是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力。如表14中心静脉压P10615.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P9816.微循环三条通路的意义P100 营养(迂回)通路:血液与组织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 直捷通路:促使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由静脉回流入心 动-静脉短路:调节体温17.组织液生成的动力、影响因素及作用P102-10418.调节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心血管的基本中枢P108/111 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 中枢:脊髓的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延髓头端腹外侧部、延髓的迷走神经的背核及疑核、孤束核、延髓尾端腹外侧部)、延髓以上的心血管中枢19.减压反射及生理意义20.对心血管的作用

10、主要激素有哪些?其作用分别是?P116-119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升高血压;促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较多的递质,增强对心血管的效应;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保钠离子保水作用血管升压素:参与肾脏和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为神经递质和调节物质参与多种中枢神经活动心房钠尿肽:利尿排钠;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作用;间接促进钠离子的排泄;抑制血管升压素呼吸1呼吸/肺换气、组织换气、肺活量、肺泡通气量、用力肺活量的概念P126/138/134/135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肺换气: 组织换气(内呼吸):是指细胞通过组织液与毛细血管液之间的气

11、体交换过程肺活量(VC):是指在最大吸气后,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呼出或吸入肺部的气体量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入肺泡进行气体交换的气体量用力肺活量:2.肺通气的原动力和直接动力 3.肺的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及气道阻力的调节P131/132肺的弹性阻力:(外力作用于弹性物体使之变形时所遇到的阻力,肺的弹性阻力、胸廓的弹性阻力、肺与胸廓的顺应性);其有2/3左右来自肺泡表面液气界面所产生的肺泡表面张力,1/3来自肺内弹力纤维,两者共同形成阻止肺扩张的力量 非弹性阻力:主要是指气流通过呼吸道时产生的呼吸道阻力、呼吸运动中呼吸器官移位的惯性阻力以及组织的黏滞能力,约占总阻力的30%气道

12、阻力的调节:呼吸道气体内外压力差、自主神经调节气管平滑肌、体液的化学物质影响气管平滑肌的舒缩4.肺内压形成的原因P130-131原因:肺泡内的压力,由于空气经呼吸道而与肺泡相同,所以肺泡内的压力应与大气压相等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P128 作用: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肺水肿;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6.气体交的动力P136 动力:气体的浓度差,呼吸膜厚度;各气体本身的分压差7.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及最佳比值P138 概念:是指每分肺泡通气量(VA)与每分肺血流量(Q)的比值;正常人安静时肺泡通气量约4.2L/min,心输出量约5L/min,比值0.84最合适8. O2、CO2运输的

13、主要形式P139运输形式:氧气主要与血红蛋白结合以化学形式存在于红细胞内;二氧化碳是以物理溶解及化学形式运输9. 氧解离曲线的影响因素P142影因:PH/PCO2、温度、2,3-二磷酸甘油酸10. 发绀的概念P140是指当皮肤浅表毛细血管中去氧血红蛋白含量达5g/100mol时,皮肤或黏膜会出现青紫色11. 呼吸基本中枢、中枢及外周化学感受器P144/147呼吸基本中枢:脊髓、低位脑干延髓(背侧呼吸组、腹侧呼吸组)、脑桥、大脑皮层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主动脉体(PCO2、PO2、H+)中枢化学感受器:不感受低氧刺激,对二氧化碳的敏感度高,潜伏期长12. 肺扩张反射及作用P147概念:是指肺

14、充气或扩张时抑制吸气的反射作用:加强吸气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13. CO2/O2和对呼吸的影响及原因P148CO2:一定CO2可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性;人过度通气,则呼出较多CO2,使动脉血压中的PCO2下降,减弱对化学感受器的刺激,可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呼吸运动减弱暂停,直至机体代谢产生的CO2使动脉血压的PCO2升高至正常水平。(途径: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调节呼吸中枢的活动)消化、吸收1.消化的概念P152概念:是指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过程组成:机械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不断向消化

15、道远端推进);化学消化(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对食物进行化学分解的进程2.盐酸、胃蛋白酶原的来源P157/158 盐酸:胃腺的壁细胞分泌(解离酸、结合酸) 胃蛋白酶原:除主细胞外,颈黏液细胞、分门腺、幽门腺的黏液细胞及十二指肠近端的腺体3.促胰液素、促胃液素的作用P160/164 促胃液素:肽类激素,由胃窦和上段小肠黏膜中的G细胞合成并释放,经血液循环作用于壁细胞,引起胃酸分泌黏膜,胃酸作用于十二指肠,使之释放促胰液素,引起胆汁分泌;促胃液素可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肝细胞和胆囊,促进肝分泌胆汁和胆囊收缩 促胰液素:小肠黏膜S细胞分泌,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导管细胞(胆管系统),使其分泌大量H2O/HCO3-,促胰液分泌量增加(胆盐分泌不增加),酶的含量降低4.胃酸的作用P157 杀死食物里的细菌,确保胃和肠道的安全,同时增加胃蛋白酶的活性,帮助消化。胃液对消化食物起着重要作用,正常胃液呈酸性,空腹时为20100ml,超过100ml提示胃酸分泌增多。胃液分泌有一定的量,如分泌过多,就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