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701740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确山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3.10游褒禅山记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 【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2、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3、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知识梳理】一、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王安石于1070年任宰相,推行新法,使国力有所加强。他曾被封为荆国公,故世称为王荆公,谥号文。在文学上,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浮靡的文风,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二、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

2、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3、。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结构 全文五段,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介绍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1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第二层(第2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第二部分(第3、4段)写游山心得,这是文章的议论部分,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3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这一层是全文的重点。 第二层(第4段)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第三部分(第5段)是记游的结尾。 四、知识积累 1、给下边的字注音:

4、无物以相()之 盖音谬(mi)也 窈(yo)然 长乐王回深父() 何可胜(shng)道也哉 瑰(gu)怪 咎(ji)其欲出者 2、词类活用 舍:始舍于其址。 名词作动词, 筑舍定居。侧:有泉侧出。 名词作状语, 从旁边。 深:问其深。 形容词作名词, 深度。 穷: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形容词作动词, 走到尽头。 至:则其至又加少矣。 动词作名词, 到达的人。明:火尚足以明也。 形容词作动词, 照明。 见:其进逾难,而其见逾奇。 动词作名词, 见到的景象。3、古今异义词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B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用作表程度的副词,十

5、分,很。C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今义: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是代词“所”与介词“以”结合,相当于“的原因”。 今义:常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E于是余又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是”,代词,这件事。为单音词连用。 今义:合用为一个连词。F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古义:周围; 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表示概数等 G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4、特殊文言句式 “者也”表示判断的两种形式: 1表示单纯的判断。“者”前是主语,“者”后是谓语

6、。如:“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表示因果关系的复合判断。“者”在这里除了表示停顿语气外,还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五、边练边清、巩固提升1、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2、 研读第二段。 (1)思考:此段中介绍了前后两洞,你认为着重介绍的哪一部分?为什么? 讨论,明确: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的特点以及游后洞的

7、所见所感。因为本段着重写游洞而不着重写景,况且只写了半途退出的经过。由此可看出,文章不重在记游,而只是借以表达自己的观点,记游只是为后文的议论作准备的。(2)这一段中运有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3) 游洞后,作者有什么感受呢? “后悔”,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六、学生展

8、示、教师精导: 研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主要写游山的心得。 具体内容分五层意思:1 用一“叹”字紧承上文,领起全段。2 以古人作为立论的标准,从“求思”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3 拿世人的避难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对比。4 阐述宏伟目标,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5 强调只要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即使不能达到目的,也可以“无讥”、“无梅”。 心得是什么?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回答。明确:这一段承接第二段游山未尽兴的事件引发的议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9、(2)作者认为成功的条件是什么 ? 归纳起来,作者揭示了成功的条件就是 “志”、“力”、“物”,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7、 研读第四段,由于句子较长,强调句读,便于理解。 1.教师示范诵读这一段,然后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其文漫灭”。)“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追问:这样说来,

10、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呢?(“何可胜道也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2.讲述“三豕涉河”的故事。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古书,非司马迁作)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已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已亥涉河也。”(吕氏春秋察传)问: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众口传闻的事、古书上记载的事都要仔细加以分析,辨明正误,不可盲从这就是本文作者说的“

11、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道理。)八、略读第5段。先问: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小石潭记。)再问:试以这两篇游记为例,说说运用这种定式有什么好处。(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9、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提示:文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

12、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再一是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正因为回家探亲途中游山探胜,却因轻信随从,失诸检察,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未能一睹为快,作者悔之不已,感慨系之,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正因为游览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由此发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前后照应的句子体现了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还有一点就是作者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

13、志者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 总结 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的游览,作者因此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本没有多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以赴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人们对于学问必须“深思而慎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后来

14、人借鉴的。王安石散文风格的形成原因王安石的散文大多以社会生活为基础,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刻地分析后提出明确的主张。其散文结构严谨,立意非凡,具有宏伟的政治气魄和极强的说理力量,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对社会前途的担忧,以及对保守思想的反抗,充分抒发了他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王安石的散文在充分表达他的政治主张和思想感情的同时,具有积极务实、立意非凡、雄辩明理、语言简练的艺术风格,让读者在欣赏其散文的同时,情操得以陶冶,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 王安石散文风格的形成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独特的个性是其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王安石性情刚毅、直率、自信,是一位很

15、有独特个性的人。他不愿做的事情,旁人认为再好他也不做。文彦博当宰相时,向皇帝推荐了王安石,说他淡泊名利,请求越级提拔,以便遏制官场上为名利奔走的不良风气。不久,朝廷召他考试官职,他自动放弃参加。欧阳修推荐他任课官,他则以祖母年高为由来推辞。仁宗皇帝曾经对王安石相当欣赏,多次准备提拔他的官职,都被王安石谢绝了。他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事情,再难做他也矢志不移。正是有这样的性格,他才会勇敢地同以司马光为首的强大保守派作斗争,才能写出语言犀利的千古绝唱答司马谏议书。他还是一个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敢于突破传统旧规。商鞅是战国时一位著名变法家,因守旧派的反对,被治罪车裂而死。人们承袭传统看法,对商鞅持有偏见。可王安石却为他写赞美诗:自古驱民在信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