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45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698791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45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45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45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45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45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4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6单元晚清时期的中国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含解析人民版20190905145(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5讲晚清时期经济结构的变动与社会生活的变迁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原因:列强利用获得的特权,扩大对华商品输出等。2表现(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从19世纪60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2)农业: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3)手工业:中国的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4)商业和金融业:经营对华贸易的洋行大量增加;买办和买办化的商人开始出现;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3影响(1)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等。(2)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买办出现。教材补缺洋行近代外商在中

2、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1840年以后,外国在华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初步发展1兴起(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2)途径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部分官僚、中小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如陈启源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3)表现:新设50余家企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和面粉业等轻工业部门。2初步发展(1)时间:甲午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有利条件帝国主义扩大经济侵略,进

3、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扩大商品销售和劳动力市场。清政府准许民间设厂。人们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3)代表企业:张謇的大生纱厂、荣氏兄弟的保兴面粉厂。(4)影响经济上,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政治上,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转向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归纳小结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的变迁(1)原因外因:西方文化的逐步渗透。内因:晚清政府的推动。(2)表现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饮食: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出现西餐馆、咖啡店等。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住宅:中国官员和商人建起

4、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住宅。2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1)交通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19世纪70年代,外国人建淞沪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建唐胥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2)通信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在上海建起第一个电报机房。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19世纪80年代初,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3)大众传媒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出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选修4)1主持津沽段铺轨工程并完成任务。2建成滦河大桥:詹天佑成功地建造了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3

5、修建京张铁路(1)背景: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争夺京张铁路的修筑权;修建京张铁路存在资金、时间等重重困难。(2)过程:1905年,詹天佑亲率工程技术人员开始艰苦勘测和确定路线;创造性地解决了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工程中的难题,设计出“之”字形线路(延长了坡面,减小了坡度)。(3)结果:1909年,京张铁路提前全线通车。4年过半百的詹天佑仍以饱满的热情忙于铁路事业,勘测、设计和指导了多条铁路。5维护国家权益(1)支持保路运动:清政府将路权出卖给外国人,詹天佑身处逆境仍积极支持保路运动。(2)主持苏俄远东铁路、包括中国境内中东铁路的监管技术工作,为收回中国在中东铁路的权益、维护国家利益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考点

6、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解体自然经济解体指封建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它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在整个中国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存在,并在农村占统治地位,对西方的经济渗透也具有天然的抵抗力。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解体。但就整体而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并没有完全解体。针对练1(2018江西五市八校第一次联考题,8)下表是近代中国棉纱、棉布的进口状况,据此分析正确的是()项目1872年1881年棉纱5万担17.2万担棉布1224.1万匹1493.1万匹A.中国长期处于贸易逆差B中国沦为列强原料产地C民族工业在困境中发展D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答案

7、D解析材料中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织布不需要自己纺纱,加速棉纺织业纺织分离,故D项正确。2买办在中国近代史中帮助西方与中国进行双边贸易的中国商人,其职能主要是帮助洋行收购土货,销售洋货。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形成买办资产阶级,这客观上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3实业救国实业救国是以发展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手段的一种经济思想。在19世纪后期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始终作为一种社会思潮而存在,在中国近代众多的社会改革方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以张謇为代表,盛行于20世纪初。该思想表达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企图通过发展实业来挽救民族危亡的美好愿望,具有爱国的进步意义,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

8、发展。1多维角度认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1)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经济的联系,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是其解体的内部根源。(2)特点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解体的速度国内发展不平衡,东南沿海尤其是通商口岸远比内地迅速解体的结果在自然经济解体的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3)影响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准备了自由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前提条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商

9、品化程度,从根本上冲击了根深蒂固的封建专制制度。为西方列强对华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创造了条件,使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经济附庸。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特征(1)经济形式:由单一的自然经济形式变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多元合一的经济形态。(2)生产方式:由以手工生产为主变为多种生产方式并存,近代机器大工业产生;手工工场逐渐转变为工厂;轻重工业部门并存。(3)商品流通:国内农产品、手工业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外来商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效应加大。(4)阶级分化:伴随着西方经济侵略,出现了买办阶层和产业工人。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也催生了早期的民族资

10、产阶级,工人阶级的队伍也随之发展壮大。考点二洋务运动1洋务运动中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1)军事工业:目的是“自强”。性质是封建官办企业。企业经费全由政府调拨;产品一般由政府调拨军队使用,不参与市场交换;产品不计成本,生产不讲效率;大小官吏分别掌握企业的管理权,有的工厂工人由士兵充任,沿用军队管理制度;技术和设备依赖外国。(2)民用工业:目的是“求富”。多采用“官督商办”形式。以赚取利润为目的,其产品是商品,企业雇佣大批自由劳动力,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官督商办中的“商股”,实际上具有民族资本主义性质。采取“官督商办”这种形式,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产物,这种企业处处依赖官僚的荫庇,缺乏生命力。2近代化近

11、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等方面的变化,是指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1洋务运动的特点(1)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船坚炮利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而没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的发展过程。(3)投资形式由官办到官督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4)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2洋务运动失败原因(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2)从学习内容上,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3)从

12、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乱。(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针对练2(2018武汉高三模拟,28)1866年,京师同文馆打算增设天文算学馆,准备招收30岁以下正途出身人员(翰林、进士、举人、秀才),遭到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的坚决反对。结果,“自倭仁倡议以来,京师各省士大夫聚党私议,约法阻挡,甚且以无稽谣言煽惑人心,臣衙门遂无复有投考者”。材料主要反映了()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博弈B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C儒家纲常伦理受到挑战D洋

13、务派奉行“中体西用”不切实际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坚决反对京师同文馆打算增设天文算学馆,说明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材料中没有提及洋务派的举动,故A项错误,B项正确;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坚决反对京师同文馆打算增设天文算学馆,目的是维护儒家纲常伦理,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洋务派奉行“中体西用”的信息,故D项错误。3从五大视角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开始由“传统人”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

14、业,尤其是民用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家国情怀洋务运动的爱国性洋务运动以富国强兵为目的,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创办近代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实践了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的主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因此,洋务运动既是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维护自身统治的“自救”运动,也是爱国的近代化运动。材料一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少一技能矣。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黄炎培等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要求:分析材料,概括外国商品倾销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信息: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