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_3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694201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9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_3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_3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_3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_3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_3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好战-请以战喻》ppt课件_3(7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名 ,字 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 并尊称他为 。 孟子是记录孟子 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轲,子舆,战国,“孔孟”,“亚圣”,孟子名言,(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3)仁者无敌。 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尽信书,不如无书。 (8)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2、,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9)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善辩 孟子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都子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说:“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孟子特点,寡人之于国也,民不加多?,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狗彘食人食,涂有饿莩,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正确,态度,一、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 的疑问。 二、孟子分析“民不

3、加多”的原因。 三、孟子阐述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二则,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处室:住在一起。 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餍:满足、饱食。 反:通“返”。 所与饮食者:与他在一起吃喝 的人。 富贵:形作名,富贵的人,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生活在一起。(她们的)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他妻子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就说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其:指良人。 未尝:不曾。 显者:有名望的人。 瞷(

4、jin)良人之所之:暗中看他所去的地方。 瞷,窥视,暗中看。 所之,所去的地方。,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去,就一定吃饱了酒肉才回家;问他跟他一起吃喝的是些什么人,他说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家不曾有有地位有声望的人来过,我要暗中看看他去些什么地方。”,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蚤:通“早” 施(y):通“迤”,斜行这里指暗中跟踪 从:跟随 国中:都城内 卒,最后 之:去、往 东郭:城之东门外 墦间:坟墓间 乞其余: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 不足:不够吃,没有吃饱 顾:回过头看、环视 之他:走向其他人 其:大概 道

5、:方法。,第二天早上起来,(妻子)就暗中跟随丈夫,整个都城里没一个人站着和他讲话的人。最后他到了东门外的墓地里,走向祭祀先人的人,向他们乞讨祭祀剩下来的酒肉;不够吃,又环顾四周,走向其他的人,这大概是他吃饱喝足的办法。,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仰望:依靠、指望。今指敬仰而有所期望 讪(shn):讥笑怨骂 相泣:相向涕泣,面对面哭 中庭:庭院中,介词结构后置 未之知:宾语前置 施施(yy):喜悦自得的样子 骄:轻视。,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一生依靠的人,现在却像这样的

6、!”(于是)跟他的妾一起大骂她们的丈夫,并且在庭院中面对面哭泣,可是丈夫并不知道这些,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傲视他的妻和妾。,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由:介词,从 则:那么 所以者:用来的方法 利达:显达 几稀,不多,一丁点,从君子的角度看,那些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使他们的妻妾不感到羞耻而相对泣于中庭的人,是很少见的!,指责社会上那些用龌龊的手段谋求富贵显达的人,连他们自己的妻妾都感到无地自容。,寓意,第三则,戴盈之曰:“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待来年,然后已,何如?,什一: 十分之一 去:除去,废除 征:动作名,征收的赋税 今

7、兹:今年 轻:形容词使动,使轻 以:表目的 已:停止,戴盈之说:“让国君收十分之一的赋税,让国君除去交通要道以及贸易地点所征收的商贾税,今年办不到,请让国君减轻赋税和关市之征,而等到明年再全部废止,怎么样?”,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日:名作状,每天 攘:窃取,偷 或:有人 是:这 道:正道 损:减少 月:名作状,每月 其:代指国君征收苛税的办法 斯:则,就,孟子说:“现在有人每天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君子的正道!他说: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来等到明年停止偷鸡

8、。如果你知道国君征收苛重的赋税不合道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运用偷鸡者知道自己的行为不符合道义却不能停止,来讽刺宋国君臣知道赋税苛重不符合道义却要等到明年才改变,显示宋国君臣不施“仁政”,不关心民生的道理。,内容,第四则,孟子见梁襄王。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语:告诉 人君:国君 就:靠近,接近 畏:使人敬畏 卒:通“猝”,突然 恶乎定:怎样安定。 定于一:安定于统一 孰:谁 嗜:爱好,孟子拜见梁襄王,出来,告诉别人说“他看上去没有国君的威仪,接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地

9、方。“他突然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与:动词,亲附 夫:那 槁:干枯 油然:云盛的样子 作:兴起 沛然:雨势大的样子 浡然:兴起的样子 其:禾苗 如:像 御:抵挡,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如果)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啦地下起一场大雨,那禾苗就会茂盛地生长起来。禾苗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档它的生长呢?,今夫

10、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人牧:指统治百姓的国君,人君 引领:伸长脖子 望:期待 诚:果真 由:通“犹”,好像 沛然:气势盛大的样子,现在那天下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如果有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殷切地期待着他了。果真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流向低处一样,哗啦啦的气势盛大,谁又能够阻挡他们呢?”,战国时期,诸侯们“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一部春秋就是一部战争史。在春秋三百年里,“战伐侵功不可胜数”。在战国期间战争频繁,仅

11、大规模的战争即达222次。战国名将白起长平之战坑赵卒40万,所到之处,杀人盈城,尸骨遍野,头颅成山,血流成河。成为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杀害战俘的行为。 孟子一针见血的指出“春秋无义战”连年的战争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在宋国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惨剧。,背景,面对这样的局面,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本文就是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谏梁惠王的情况。,“如有不嗜杀人者, 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

12、”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内容,写 作 特 色,1、结构严谨,2、善用比喻,3、气势充沛,解释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卒 A、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B、每得降卒必亲引问之 C、初,鲁肃闻刘表卒 D、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整个,同 “猝”,突然,士兵,死,全,一 A、谁能一之 B、用心一也 C、一鼓作气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E、黄鹤一去不复返,统一,专一,第一次,一个,一经,就 A、由水之就下也 B、金就砺则利 C、指物作诗立就 D、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往,靠近,完成,登上,重点字词梳理,出,语人曰 卒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 定于一 孰能与之 浡然兴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 则天下皆引

13、领而望之矣 由水之就下,告诉,通“猝”,突然,何、哪里,数词作动词:统一;,动词,亲附,然:形容词后; 之:动后助词,无义,夫:那;人牧:人君,期待,由:通“犹”; 就:流向,文中用了怎样的寓言故事?,遇旱而枯槁,遇雨而兴盛,百姓,遇暴政而痛苦,遇仁政而归之,禾苗,大水流向低处,百姓归附,讨论: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动词,统一。,翻译: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讨论:孟子是怎样看待梁襄王的?,望之不似人君,就之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梁襄王的三句问话: “天下恶乎定?” “孰能一之?” “孰能与之?”,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

14、态低下,“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问题探究,再读最后一段弄懂 孟子的比喻说理,讨论:孟子是怎样说明“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这一道理的?,禾苗百姓 雨露恩君 人民盼望不嗜杀的君王 比作 七八月间的旱苗盼雨,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解读两个比喻本体、喻体,“水之就下” 形容 天下人民归附不嗜杀者,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施行仁政获得民心统一天下,4、古人云,“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毛泽东说,“人民的力量是最强大的”。因此孟子斩钉截铁地说:“天下莫不与也”可是当时的人君是怎样的呢?“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为什么将统治者说成人牧呢? 答

15、案:将人养起来,像牛羊一样,驱赶他们去干什么?征战。今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这些君主太残暴了,好战嗜杀。,“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反映了孟子主张要用“仁政”来获得民心,从而统一天下的仁政思想。,本则内容 是什么?,通观全文四则: 孟子说理的方法主要是什么?,“寓言和比喻” 关于“寓言”:一般认为,寓言就是带有劝诫或讽刺性质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 “故事”是“宾”,“寓意”是“主”, 如何理解全文四则中的“宾”与“主”?,写法 探究,用了哪些譬喻?,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嘲笑邻国国君 罪兵之喻 齐人乞余之喻 偷鸡贼知错不改的宋国君臣 旱苗盼雨人民盼不嗜杀人者 水之就下民归之的强劲势头,“寓言”和“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使抽象的变为具体; 使深奥的变为浅显; 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此外,孟子在结构故事、刻画人物、 叙述细节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对于,黄河北部,到,这样,考察,荒年,第一段,梁惠王说:“我对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