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8593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25.5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第5课——地震层序分析(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震资料解释基础,王英民 2005年5月8日,第五课,2.4.3 层序地层单元的概念,(1) 层序: Peter.R.Vail等 1977年 层序是由一套互相整合的、成因上有关联的地层所组成,其顶、底界为不整合面以及与之对应的整合面。,SB1,SB1,(2) I型层序 Peter.R.Vail等 1989年 成因:海平面相对下降期间形成,识别标志: 1)在地震剖面上可见明显的削蚀反射结构; 4)海岸上超的向下转移; 2)具有土壤或根土层等地表暴露标志; 5)存在下切谷。 3)相迁移,即浅水相直接覆盖在深水相之上; 6)滨岸上超、海相上超多见;,SB1,SB1,(3)体系域(systems tr

2、act) 体系域定义为同期沉积体系的组合;沉积体系为岩相的三维组合。 层序可以分为若干个体系域。,陆架边缘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4) 低水位体系域 海平面低于陆棚边角的时期为低水位期,这时的沉积即为低水位体系域。低水位期反映了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低水位体系域存在于三种地质背景中: 1)陆架坡折背景(shelf break setting),(5)海侵体系域(TST) 当海平面相对上升并且低速物源供应时,则形成海侵体系域。以含砂滩、砂坝和风暴露岩为特征,近陆一侧则发育沼泽和湖泊相。其准层序多为退积型。底界初始海泛面,顶界为最大海泛面。,SB1,初始海泛面:以从低水位进

3、积到海侵的退积为特征,最大海泛面:以从退积式准层序组变为加积式准层序组的转变为特征,常为HST的下超面,密集段(Condensed section,凝聚/缩层,缓慢沉积段)。 海侵体系域顶界同上覆高水位体系域底部的斜积层可能合并,而且厚度非常薄,这种沉积即密集段。它缺少陆源物质,是由薄层的半远洋或远洋沉积物所组成,分布于外陆架、大陆坡和深海环境,含丰富的深水生物化石及与成岩作用有关的海绿石、黄铁矿、菱铁矿、白云石、磷灰石及油页岩等。尽管密集段一般很薄,沉积物聚集速率很低,且经历了很长时间,但其沉积作用却是连续的。,(6) 高水位体系域(HST) 在最大海进期之后直至海平面再次下降到陆架坡折之下

4、期间,形成高水位体系域。此期间沉积物的供应速度占主导地位,主要发育向上变浅的三角洲体系,晚期近陆部位出现曲流河体系。 高水位体系域的下界为下超面,上界为下一个层序的边界。早期的高水位体系域通常由一个加积式准层序组所组成,晚期的高水位体系域则由一个或多个进积式准层序组构成。,(7)全球海平面升降旋回与层序级别 不同级别旋回的划分,通常是根据每一旋回 的时间周期或一次事件延续的时间范围,而不是沉积厚度或其他参数。地球表面的地层记录中,通常可以识别出五个级别的沉积旋回以及相应的层序单元。,旋回与层序的级别,据王鸿祯,史晓颖 ,1998,2.4.4 层序地层单元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的对应关系,层序界面上

5、超、顶超、不平整整一、视削截 体系域界面下超、顶超、整一强反射 超层序界面削截,该图的说明见下图,中国南海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的一条垂直于陡坡走向的地震剖面。由于该剖面位于陆棚边缘附近,从而海岸边缘的不整合面特征无法利用。但根据陆棚边缘处的特征,仍至少可解释出六个层序。,层序划分实例,中国南海被动大陆边缘,垂直于碳酸盐台地边缘的剖面,,澳大利亚吉普斯兰碳酸盐台地的层序地层特征,地震资料上各级层序界面的识别,Yt375常规解释剖面,402,802,1122,99EW5,E,SN10,T(0),2.0,3.0,2.5,西北缘99EW5测线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扇体地震反射特征,剥蚀点,超覆点,剥蚀点,

6、三角洲,SN9,K8726,克81 (投 影),3.5,K,T,J2S5,J2S4,J2S3,J1S2,J1S1,超覆点,湿地扇,2.4.4 层序地层单元界面与地震反射界面的对应关系,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不平整整一、视削截 体系域界面下超、顶超、整一强反射 超层序界面削截,Z60线,D/AnD 角度不整合,D/AnD 整合,D3/AnD3 角度不整合,D3/AnD3 角度不整合,塔中低凸起东段:发育D3/AnD3、 D/AnD 与S/AnS三个角度不整合面,S/AnS 整合,S/AnS 角度不整合,2.5 地震地质综合地层划分对比方法,2.5.1 井震结合的层序划分对比工作流程和方法 2.5.

7、2 典型研究实例珠江口盆地惠洲凹陷中新统,2.5.1 井震结合的层序划分对比 工作流程和方法,井震结合,相互约束 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从粗到细,逐步逼近 把握误差,形成规范,井震结合,相互约束,2.5.2 层位标定,VSP、合成地震记录,网络闭合,交叉检验,测网密度的合理选择问题,从粗到细,逐步逼近,把握误差,形成规范,2.5.2 典型研究实例珠江口盆地惠洲凹陷中新统,珠江口盆地惠洲地区中新统层序地层划分及海平面变化分析图,SB1,SB17,SB14,SB10,SB7,SB4,SB22,SB19,SB25,三级层序识别标志,各层序都是以不整合面为界的地层单元,地震上有明显的不整合标志,在全区都

8、可以识别。从岩心上看,从SQ1到SQ6,连着6个层序界面都发现了古土壤层等不整合面的标志。以上层序界面取心少,但根据地震特征以及测井曲线特征的相似性可以推断也应当是典型的不整合面。 各层序都可以进一步明显地划分出2-3个体系域。 目前所划分的24个层序的平均跨时是0.77ma,符合一般所认为的三级层序跨时为0.53ma 的标准。 各层序的特征、规模都很接近。,地震上可见明显的超覆、顶超、下切谷等特征,个别层序在局部地区由削蚀现象,界面之上的超覆特征,地震上可见明显的超覆、顶超、下切谷等特征,个别层序在局部地区由削蚀现象,界面之下的顶超,地震上可见明显的超覆、顶超、下切谷等特征,个别层序在局部地

9、区由削蚀现象,岩性典型特征,岩心上三级层序界面标志 旋回叠加样式转换面 风化壳,底砾岩 土壤层 界面下为生物介壳灰岩,之上为含砾中粗砂岩、疏松(岩性) 钙质结核,70,65,2203.97,2199.00,2198.45,2194.23,HZ33-1-1,古土壤层 (2195.6),5,2434.69,2427,HZ21-1-2,2429.5m 砂岩, 含钙质结核SB5,105,110,115,2382.88,2379.60,2370.23,2365.49,XJ24-3-2,各层序都可以进一步明显地划分出2-3个体系域,层序组地震识别标志明显的削蚀不整合,sb14,sb25,层序组地震识别标志构造运动转换,构造枢纽带,SQ13,SQ14,图2-10 SB4界面在钻测井上的特征,图2-11 SB4附近的古土壤层(HZ33-1-1井,2195.6m),SQS1顶界面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