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585542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X 页数:61 大小:1.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预防接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预防接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预防接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预防接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预防接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预防接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接种、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江西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及服务项目规范(第三版),塔山卫生院公共卫生科:徐前瑾,主要内容,一、服务规范(第三版) 二、考核现场评分表,1、服务内容中,“预防接种管理”增加了“查漏补种”要求。 每半年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差缺不漏,并及时进行补种 2、服务内容中,“接种时工作”增加了“三查七对”要求。 三查: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3.3 预防接种,第三版修订内容,3、服务要求中,将2011版中(五)合

2、并到2017版将(二)。 4、“考核指标”改为“工作指标”。 5、附件中更新并执行“2016版免疫程序”。 6、删除了附件中接种卡模板。,3.3 预防接种,第三版修订内容,(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服务对象 0-6岁儿童(7岁以下)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儿童免疫程序补种服务对象 0-14岁儿童 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特殊人群免疫程序服务对象 按照实施方案(应急免疫、群体性免疫)确定人群 按照第二类疫苗服务对象 按照说明书或接种指南确定的对象,3.3 预防接种,预防接种管理 预防接种实施 AEFI处理,3.3 预防接种,(二)服务内容,服务内容-预防接种

3、管理,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簿)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建卡、建证) 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广播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边远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通知预约、巡诊) 3.每半年对辖区内儿童接种卡(簿)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查缺补漏,并进行补种。(查卡补种),建卡、建证,预防接种证、卡(簿)按照居住地实行属地化管理。 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接种证;接种证遗失者应及时补办。 产科接种单位应告知新生儿监护人

4、一个月内到居住地接种单位建立接种证、卡,或直接为新生儿办理接种证。 户籍在外地的适龄儿童暂住在当地时间3个月,由暂住地接种单位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簿);无接种证者需同时建立、补办接种证。 办理接种证的接种单位应在预防接种证上加盖公章。,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部分省份对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实施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或补充免疫、群体性接种工作和应急接种工作。(其它第二类疫苗) 接种前的工作。 接种时的工作。 接种后的工作。,服务内容-预防接种实施,接种前的工作,接种时的工作,三查:

5、检查受种者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查对预防接种卡(簿)与儿童预防接种证,检查疫苗、注射器外观与批号、效期。 七对:核对受种对象姓名、年龄、疫苗品名、规格、剂量、接种部位、接种途径。,接种后的工作,1 清理器材 清洁冷藏设备;已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及其他医疗废物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的规定处理,入户接种或临时接种时应将医疗废物带回集中处理;镊子、治疗盘等器械按要求灭菌或消毒后备用。 2 处理剩余疫苗:记录疫苗的使用及废弃数量。废弃已开启的疫苗;冷藏包内未开启的疫苗做好标记,放回冰箱,下次接种时首先使用。 3 清理核对接种通知单,接种卡(簿)或儿童接种个案信息,确定需补种人数和名单,下次接种前补发通知。

6、4 统计本次预防接种情况和下次预防接种的疫苗使用计划,并按规定上报。,A,服务内容-AEFI处理,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等的要求进行报告和处置。,3.3 预防接种,(三)服务流程,(四)服务要求 1.接种单位必须为指定,并具备有疫苗储存和运输管理规范规定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按照要求进行疫苗的领发和冷链管理。 2.应按照条例、工作规范、AEFI监测方案等相关规定开展服务,承担接种的人员应当具备相应资质。 3.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积极通过公安、乡镇(街道)、村(居)委会等多种渠道,利用提供其他医疗服务、入户排查等方式,向接种服务对象传播

7、相关信息,主动做好辖区内服务对象的发现和管理。 4.根据接种需要,合理安排接种门诊开放频率、开放时间和预约服务的时间,提供便利的接种服务。,3.3 预防接种,(五)工作指标,1.建证率=年度辖区内已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100。 (1)年度辖区内已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指某辖区在年度内建立接种证的适龄儿童数。 (2)年度辖区内应建立预防接种证人数:指某辖区年度内应纳入预防接种管理的适龄儿童数(以服务人口数乘以0-6岁人口比例进行测算),3.3 预防接种,(五)工作指标,2.某种疫苗接种率=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实际接种人数/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应接种人数100 (1)年度辖

8、区内某种疫苗实际接种人数:指报告年度内常规接种中,某疫苗(某剂次)应接种人数中实际受种人数。 (2)年度辖区内某种疫苗应接种人数:指年度内达到免疫程序规定的累计应接受某疫苗(剂次)预防接种的适龄儿童数。,3.3 预防接种,主要考核含麻疹成分第二剂、流脑A+C第二剂、百白破疫苗的接种率,(六)附件,1、选择乙脑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选择乙脑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四剂次接种程序;乙脑灭活疫苗第1、2剂间隔710天; 2选择甲肝减毒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一剂次接种程序。选择甲肝灭活疫苗接种时,采用两剂次接种程序。,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表,3.10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三版修

9、订内容,服务内容 关于“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内容,增加分诊记录; 充分利用电子化信息系统,增加“由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规范的分诊记录、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测检验和放射登记”; 修改了2小时报告的病种, 删除“脊髓灰质炎”,将“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改为“人感染禽流感”,新增“埃博拉出血热、寨卡病毒、黄热病、拉沙热、裂谷热、西尼罗病毒”; 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增加“尤其重要按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和感染控制,严防疫情传播”。,3.10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三版修订内容,考核指标 将“考核指标” 改为“工作指标” 传染病疫情报告 的分子由“报

10、告卡片传染病病例数”改为“网络报告传染病病例数”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的分母由“应报告数” 改为“报告数”,(一)服务对象 辖区内服务人口:无论是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或是流动人口都是该项目服务对象。,21,注:相比其他服务规范的服务对象范围更大 预防接种服务规范-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辖区内居民 其它各种服务规范-辖区内常住居民,3.10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服务内容,22,3.10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5.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

11、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1.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工作内容: 协助开展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 收集和提供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风险信息 参与风险评估 参与应急预案制定,传染病概念,定义: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和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部分是微生物,小部分是寄生虫。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

12、(母婴)等.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法定报告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共39种 甲类传染病(共2种):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共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共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

13、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国家卫生计生委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和需要开展应急监测的其他传染病,包括新发、境外输入的传染病,如人感染猪链球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AFP、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病等 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特定目的监测的疾病,25,传染病报告病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

14、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1)重大传染病疫情:指短时间内发生、波及范围广泛,出现大量的患者或死亡病例,发病率远远超过常年的发病水平。 (2) 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指由于食品污染和职业危害的原因而造成的人数众多或者伤亡较重的事件。,2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3)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定级事件:级(特别重大)、级(重大)、级(较大)、级(

15、一般)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非定级事件信息,2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念,传染病类事件:甲类、乙类、丙类、其他类传染病,流感样病例暴发 食物中毒事件:植物性、动物性、其他(化学性和微生物性)、不明 职业中毒事件(急性) 其他中毒事件(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其他急性中毒) 环境因素事件:高温中暑事件、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其他环境污染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医源性感染事件 群体性预防接种、服药事件:群体性预防接种事件、群体性服药事件 意外辐射照射事件: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核设施 其他公共卫生事件,2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类别,(二)服务内容,29,3.10 传染病与突发

16、公共卫生事件,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5.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1.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1.规范填写相关病历文书 (1)医生接诊后,未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的机构,应规范填写分诊记录、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本、X线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登记本。 (2)已实现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的机构,应由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生成规范的分诊记录、门诊日志、入/出院登记、检测检验和放射登记。,30,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2.按要求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首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病人及疑似病人后 按要求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如发现或怀疑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按要求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31,3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填卡说明 填报单位(盖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