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584938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45.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资料(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 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8) 1、初中物理某教科书中“声音的特性”(5 分) 正确答案 :B.音调 2、物理学史在物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5 分) 正确答案 :A.赫兹通过实验发现电磁波 3、“嫦娥四号”是我国探月工程计划中的一颗人造卫星(5 分) 正确答案 :C.卫星的绕行速度为 4、空间某静电场的电势(5 分) 正确答案 :B. 5、可以固定点电荷P 为圆心作两个同心圆(5 分) 正确答案 :选项缺失 6、题目缺失(5 分) 正确答案 :题目缺失 7、题目缺失(5 分) 正确答案 :题目缺失8、题目缺失(5 分) 正确答 案:题目缺失二、简

2、答题 (2) 暂缺三、案例分析题(2) 11 、(1)什么是 比热容 (4 分) 正确答案 :(1) 什么是比热容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 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2) 指出学生解答的错误并给出 正确答案。质量 ;受热均匀 ;使水或者煤油受热均匀;温度 ;煤油 ;煤油升高温度比水的 高,表明水的比热容比煤油大。(3) 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设计教学片断。师:同学们,先 来回忆一下物质的比热容是怎么定义的呢? 生: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 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师:很好,那么我们要 想比较水和煤油的比

3、热容大小,根据,可以有几种方法呢? 生:保证质量相同,升高相同 的温度,看谁吸收热量多,谁的比热容就大。师:吸收热量多少怎么来判断呢? 生:看加 热时间,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热量越多。师:没错,我们可以通过使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 度,看谁加热时间长,谁的比热容大,同样的,也可以加热相同时间来保证吸收热量相同, 比较他们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大的,比热容小。为了观察方便, 我们选择第二种方式来进 行。那在其中为什么要用搅拌器来缓慢搅拌呢? 生:让物质受热均匀。师:回答的很准确, 为了让液体上下受热均匀,我们可以缓慢的用搅拌器进行搅拌。同时呢, 我在使用酒精灯加 热烧杯时,石棉网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生:

4、使其受热均匀。12 、下面是教师在初 中物理“大气压强”(1) 阐述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6 分) (2) 对上述课堂实录中老师存在的(12 分) (3) 设计一个教学方案(12 分) 正确答案 :(1)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地球周围包裹着厚 厚的大气层, 这些空气同样受重力的作用,同时空气又具有流动性,因此向各个方向都有压 强。换句话说, 由于地球对空气的吸引作用,空气压在地面上,就要靠地面或地面上的其他 物体来支持它, 这些支持着大气的物体和地面,就要受到大气压力的作用。单位面积上受到 的大气压力,就是大气压强。(2)教师角色的把握: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由“传授者” 转变为“组织者” 、 “引

5、导者”、和“合作者” ,该教师不能转变自己的角色,过分依赖教材, 也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相悖的。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师依 然把教材当做圣经来对待,课程内容改革之后,教师要做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一味 地让学生结合教材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发展,而且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具有科学性, 在授课过程中也不注意物理思想方法的合理渗透。教学方式的选择:该教师看似在很短 的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过多的使用多媒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帮助学生进 行有意义的学习,重结论轻过程,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纯灌 输式的学习,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

6、:在新课程下,学生学习效果 的评价要定位于教学目标的达成。该教师未能达成教学目标,学生没有学会,也不会学,而 且学的没有情趣。所以, 该教师追求的教学效果非常狭隘,对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效果的 定义过于简单。教学提问:该教师对于学生的问题简单的进行否定,评价也过于单一, 没有充分起到激励和甄别的功能,没有对学生的疑问做出解答,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使学生不会的知识依然没有理解,会降低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3)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 同学们,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处处都有压强,这是因为液体能够流动。那空气 也可以流动,是不是空气中也有压强呢? 学生:可能有吧。教师:这个大气其实是

7、同样具 有压强的。 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老师这儿有一杯牛奶和一个吸管,谁能过来试一下看能不 能将牛奶喝到嘴里。学生尝试之后回答。学生 1:老师,我发现吸不上来,吸管上面有个 洞。 教师:那为什么有个洞就吸不上来呢? 学生讨论并尝试解释。教师:当我们喝牛奶时, 用力一吸, 使管内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减小,而外界大气压强不变,这样外界大气压强大于 管内上方气体压强,于是液体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被“压”入嘴中;而我们将吸管上挖一个 洞时,液面上方的气体压强和外界的大气压强始终相等,不存在“压强差”,所以液体不会 被压入嘴中。大家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2:吸盘、拔火罐等。教师:那同学们观 看多媒体上

8、的这个动画,也就是课本上的实验,同时思考铁皮罐有怎样的变化? 学生讨论后 小组派代表回答。学生 3:不盖盖子的时候不会发生变化,盖上盖子可能会变瘪。教师播 放动画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原因。教师:那谁能试着说一下原因呢? 学生:因为大气压强 的存在。教师:大家回答的很准确。其实,如果盖上盖子,水蒸气无法对外扩散致使罐内 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强。当用冷水浇罐子时,罐内热气遇冷重新液化为水,那么由于密封外 界大气进不去,即此时外界压强大于里面压强。这样罐子就会被外界大气压“挤”瘪。而如 果打开盖子,浇冷水的时候,因为外界空气可以进入罐内,铁皮罐就不会被“挤”瘪了。大 家理解了吗 ? 学生:理解了。四、教

9、学设计题(2) 13、(1)简述光的折射规律 (4 分) (2) 设计一个教学片段, 作出光的折射规律示意图正确答案:(1) 简述光的折射规律。答: 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 两侧,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 减小而减小 ;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2) 设计一个教学片 段,作出光的折射规律示意图,并解释图9 的光现象。教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给大家 表演一个关于铅笔的魔术,大家注意观察一下这只铅笔发生了什么现象(教师演示“水折断 铅笔”实验 ) 学生:发现铅笔

10、在水中被折断了。教师:那铅笔是真的被水折断了吗,大家 在看看刚才这只铅笔。(教师把铅笔从水中拿出来) 学生:铅笔没有被折断。教师:那为什 么铅笔在水中会出现“折断”现象,而在空气中却没有变化呢? 学生: (陷入沉默 ) 教师: 其实这是因为光在水和空气中传播时发生了一种光现象。为了观察这种光现象我们可以用激 光笔发出光线通过水中,大家观察一下光会在水中显示什么现象。为了使现象更加明显,我 们在水中加上一些牛奶或肥皂水。(教师演示用激光笔发出光线射入水中的实验) 学生 1:有 一部分光被反射回了空气中。学生 2:还有一部分光在水中发生了偏折教师:大家观察的 非常仔细, 基本上发现了它的规律,为了

11、能更加清晰地分析这个现象,大家试着在草稿纸上 画出这个光路。学生: (开始画出光路图)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光路图:教师:根据 上一节我们学习的光反射的示意图,大家试着总结一下光折射的规律。学生:光折射时,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同在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 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随入射角的减小而减小。 教师: 很不错, 这就是光的折射规律。那大家能利用这个规律给刚才老师表演的“水折断铅 笔” 的小魔术揭一下谜底吗? 学生:当把铅笔放入水中后,铅笔分为了两端, 一段在空气中, 我们能直接看到,而另一段在水中,当水中铅笔反射的光出

12、来时会先通过水,再通过空气传 到我们的眼睛中,所以这部分光线会发生折射,我们看到的水中的铅笔仅仅是铅笔的虚像, 所以从整体上看就感觉铅笔被折断了。老师:大家解释的非常好,看来已经明白了光的折 射规律。14 、 题目缺失正确答案 :(1)题目缺失(2) 电荷在导体棒的定向移动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认识物体的导电性能是不同的,建立起导体和绝缘体的 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电荷的定向移动的实验中,学生能够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的 以及初步了解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向学生进行用电安全的教育。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学生能够鉴别导体和绝缘体。【难

13、 点】了解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的微观解释。三、教学用具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 和 B;橡胶棒 ;金属棒等。四、教学过程环节一 :新课导入电工在安装设备的时候,如果导线不 够长, 往往需要接一段。而电工在接导线的时候时会把导线外面的皮扒掉,接好导线芯之后 在缠上黑胶布。师:电工为什么要扒掉导线外面的皮呢? 生:因为直接接在一起并不起作 用, 只有导线里面的铜线连在一起才有效。师: 为什么接好导线之后还要缠上黑胶布呢? 生: 因为这样能防止漏电伤人。为什么铜线接到一起才能导电,为什么缠上的黑胶布就能防止 电伤人呢 ?这就是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导体和绝缘体。【设计意图】利用生活情境引入 新课, 可以引起学

14、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思考进入新课,更有利于新课 教学。环节二:新课教学(一)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取两个相同的验 电器 A 和 B,使 A 带电, B 不带电。 可以看到A 的金属箔是张开的,B 的金属箔是闭合的。 (1)如下图所示, 用橡胶棒把A 和 B 连接起来,观察 A 和 B的金属箔张开有什么不同? 生: 用橡胶棒相连,A、B 的张角没有变化。【设计意图】用绝缘体连接,发现A、B 的张角没 有变化,则电荷不会在绝缘体中流动。(2)如下图所示,再次使A 带电, B 不带电,用带有 绝缘柄的金属棒将A 和 B 连接在一起,观察A 和 B 的张角有什么变化?和橡胶

15、棒的现象一 样吗 ? 生:用金属棒相连两个验电器,现象与橡胶棒的不同,此时A 的验电器的张角 变小了, B 的金属箔由闭合变为张开。师:这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同桌两 人为一组进行讨论,时间为3 分钟生:这说明了验电器B 也带电了,由于有一部分电荷通 过金属棒从A 移动到了B,电荷发生了移动。教师总结:上面实验说明了,电荷在金属中 可以定向移动,在橡胶棒中没哟发生移动。【设计意图】两个实验实现对比,现象更加直 观。 (二)导体和绝缘体上面实验也说明了金属能够导电,有的物体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 叫做导体。师:还能举出其他导体的例子吗? 生:人体、大地、石墨、食盐水溶液等。相 反有的物

16、体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例如:橡胶棒。师:还能举出其他绝缘 体的例子吗 ? 生:玻璃、塑料、纸张等。【设计意图】将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体 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教师多媒体出示金属导电的模拟图, 学生观察, 教师引导指出:在金属中,有部分电子可以脱离电子核的束缚,在金属内部自由 的移动,这样的电子是自由电子,金属导电靠的就是自由电子。环节三:巩固提高关于绝 缘体,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 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因为它上面没有电子B.绝缘体不容易 导电,但能够带电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D.当条件改变时,绝缘体也不容易导 电 【设计意图】利用习题,巩固所学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本 节课主要通过演示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能够认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 缘体,以及金属导电的原因。作业:把酒精灯的火焰靠近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球,发现验电 器的金属箔片稍微合拢些,这说明验电器的电荷减少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