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568805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2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和外 部平衡 第二节 斯旺曲线 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第一节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部和外部平衡,(一)内部平衡 原来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这三个目标中,经济增长是一项长期任务,并且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主要的发达国家都越来越强调应通过市场机制的自身运作来实行持续的经济增长,因此经济增长目标从这些国家政府的政策目标中逐渐淡化,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内部平衡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一、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二)外部平衡 一般而言,外部平衡是指国际收支平衡。但由于国际收支平衡的含义不同,外部平衡目标的

2、具体内涵也经历了一个发展阶段。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外部平衡通常被视为经常项目平衡;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浮动汇率制下,将外部平衡视为总差额的平衡;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问题日益突出,经常项目平衡和总差额的平衡在国际资本流动的条件下不能说明问题或不必要,一国应根据其经济特点和发展阶段确定相应的经常项目余额目标,并进而确定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因而,外部平衡可以定义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简单而言,则是指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项目余额。,二、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的关系,(一)内外均衡的一致 如一国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且国际收支顺差,为实现经济的内部平衡,显然要求政府采

3、取增加社会总需求的措施进行调控,这就会增加进口,从而使原有的国际收支顺差得以改变并趋向平衡;如果一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严重且国际收支逆差,政府采取削减社会总需求的措施,便会导致进口的减少,从而改善经常项目,使原有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得以改善趋向平衡。,(二)内外平衡的冲突 如一国经济衰退、失业增加,且国际收支逆差,需求扩张性政策在实现内部均衡的同时,会使得国际收支逆差的增加;而如果一国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时,需求收缩性政策在实现内部均衡的同时,会使得国际收支顺差增加。这表明,政府在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内部均衡时,会引起外部经济状况距离均衡目标更远,此时,存在内外均衡冲突的情况。冲突的根源是经

4、济的对外开放性。,三、开放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一)支出增减(变更)型政策 主要是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改变进出口及资本输出入,从而调节国际收支。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由此调节内部均衡;同时,社会总需求的变动又可以通过边际进口倾向影响进口和通过利率影响资金流动,由此调节外部均衡。,(二)支出转换型政策 主要通过支出方向的变动来调节社会需求的内部结构,在开放经济中,这主要是指调节需求中外国商品和劳务与本国商品和劳务的结构比例。它主要包括: 1.汇率政策。主要作用于出口和进口,在此基础上作用于总需求,对总需求的结构和数量都有影响。 2

5、.直接管制政策。,四、西方经济学者对内外均衡的研究,(一)米德冲突(Meada Conflict ) 1951年,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 (J Meade)最早分析了这一政策现象, 在其名著国际收支中最早提出了固定汇率制下的内外均衡冲突问题,提出了著名的“米德冲突”。 “米德冲突”即指在许多情况下,单独使用支出变更政策或支出转换政策而同时追求内、外均衡两种目标的实现,将会导致一国内部平衡与外部平衡之间冲突。,一般地,是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现内部均衡,以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固定汇率制度下,贬值和升值都受到极大限制,汇率工具无法使用,因而主要采用支出变更政策。 在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

6、减少总需求可以使二者均衡;在国际收支顺差与就业不足并存时,扩大总需求可以使二者均衡。 但是,对于既有国际收支顺差又存在通货膨胀,或既有国际收支逆差又存在严重失业问题,在政策取向上,常常存在冲突,使支出变更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二)“丁伯根”原则( Tinbergens Rule) 丁伯根原则是由丁伯根提出的关于国家经济调节政策和经济调节目标之间关系的法则。 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获得者荷兰经济学家简丁伯根(J Tinbergen)1952年指出: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要实现N个目标,需要有N种相对独立的、有效的政策工具。换句话说,要实现一定数量的政策

7、目的必须要有同样数量的独立的操作工具。这就是“丁伯根”原则。,(三)斯旺曲线(Swan Diagram) 1955年澳大利亚经济学家斯旺(Trevor Swan)用图形阐述了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所要求的国内实际支出和外汇实际汇率之间的对应关系。 斯旺曲线说明仅使用一种政策工具来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是不可能的。货币政策对保持外部均衡更加有效,而财政政策对保持内部均衡更加有效。,(四)蒙代尔分派原则(Mundells Assignment Rule)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蒙代尔在米德和丁伯根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研究,提出了蒙代尔分派原则,又称政策指派与有效市场分派原则。 蒙代尔分派原则是指每

8、一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即:货币政策应该用于实现外部均衡而财政政策应该用于实现内部均衡。 货币和财政政策对于产出和经常帐户有同样的影响,但是它们对于利率和金融帐户有不同的影响。紧缩性的财政政策降低利率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将提高利率。相反,扩张性财政政策提高利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将降低利率。在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国内利率提高将改善金融帐户而利率下降将恶化金融帐户。所以,要正确地运用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并运用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蒙代尔分派原则明确地表明,不仅需要两个操作工具而且分派了它们相应的作用。,(五)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

9、ll- Flemming Model,简称M-F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弗莱明(JFleming)和蒙代尔(RMundell)分别发表有关文章(蒙代尔于1963年发表“资本流动与固定和浮动汇率下的稳定政策”;弗莱明于1962年发表“固定和浮动汇率制下国内金融政策”),运用凯恩斯主义的IS-LM-BP曲线,扩展了米德对外开放经济条件下不同政策效应的分析,继续研究斯旺曲线提出的政策性难题。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资本是否自由流动以及不同的汇率制度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内部和外部平衡的不同作用,他们的研究成果被称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第二节 斯旺曲线,一、假设条件 1.不考虑资本流动,且贸易

10、收支=经常项目收支国际收支; 2.在总需求开始超过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之前,价格保持不变。 二、政策主张 运用支出转换(汇率)政策和支出变更(国内支出)政策的搭配来实现内外均衡。,三、图形解释: 纵轴R为实际汇率,R=eP*/P。e为直接标价法的名义汇率,P*为国外价格水平,P为国内价格水平。R上升表明实际汇率贬值,意味着国际竞争能力增强, R下降表明实际汇率升值,意味着国际竞争能力下降, 。E点是内外同时平衡的均衡点。,贬值,升值,:顺 差 通货膨胀,:顺差 失业,:逆 差 通货膨胀,:逆差 失业,IB,EB,A,B,C,E,R,国内支出A,(C+I+G),EB曲线为外部平衡曲线,表示所有能够

11、使国际收支经常帐户保持平衡的实际汇率R和国内总支出A的组合点。EB的左边为顺差,右边为逆差,其斜率为正。 原因:若AY M (X-M) ,要使(X-M)改善,实现外部平衡,则实际汇率R上升,即贬值,使得X上升、M下降。分析的结果:R上升,A增加,EB斜率为正。,IB曲线为内部平衡曲线,即能够维持国内充分就业的所有实际汇率和国内支出水平的组合。其左边为失业,右边为通货膨胀。其斜率为负。 原因:A快速增长,易通货膨胀,为抵消这种影响,可采取货币升值,增加进口,斯旺曲线由EB和IB划分为4个区域:如图所示。E点为均衡点。 当一国经济处于A点时: 在汇率固定的条件下,要减少经常帐户逆差可采取紧缩性国内

12、政策,使之向C点移动,这样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 也可采取货币汇率贬值,减少逆差,这样会向B点移动,结果离IB曲线越来越远,通货膨胀更严重。,斯旺曲线虽然简单,但非常明确地说明了仅使用一种政策工具,比如紧缩总支出水平或者货币贬值,要同时解决内部和外部平衡问题是不可能的。 斯旺曲线的缺点就是对所涉及的基本经济难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沒有给予深入的分析,甚至沒有区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调节的不同方式。另外,对二战后越來越重要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各国经济內部和外部均衡的冲击也沒有给予必要的关注。,第三节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一、蒙代尔分派原则 用财政政策(财政支出)和货币政策(利率)搭配解决内部

13、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O,EB线为外部均衡线,该线上的任意一点都代表由一定的利率与财政支出的组合而达成的国际收支均衡状态。 它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因为利率提高,一方面刺激资金流入净额的增加;另一方面通过紧缩国内经济使进口相应减少,由此导致国际收支盈余。为了实现国际收支的均衡,所以政府支出必须同时扩大以增加进口。 EB线左上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国际收支逆差,右下方的任意一点则意味着国际收支的顺差。,IB线为内部均衡线,线上任意一点都代表使国内均衡得以实现的利率与财政支出的一定组合。 它同样是正斜率,因为财政政策的扩张会导致国内需求的增加,为保持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必须同时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

14、策,通过利率的提高来引起抵消性的需求下降。 在IB线左上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内出现通胀,右下方的任意一点都意味着国内存在失业。 EB线较IB线斜率大。因资本对利率反映敏感。,蒙代尔认为,当国内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都处于失衡状态时,如处于区间 的点A,应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解决国际收支问题,使A点向B点移动。同时,应采取财政政策来解决经济衰退问题,扩大财政支出,使B点向C点移动。紧缩性货币政策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如此反复搭配使用,最终会使A点切近E点。在E点上,表示国内经济达到均衡和国际收支达到平衡,即国际收支均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评价 蒙代尔分派原则虽然丰富了开放经济的政策调控理论

15、。而且对一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决策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也存在以下一些缺点和不足: (1)蒙代尔分派原则只是一种理想,实际是经济生活比此理论的论述要复杂得多。例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由两个不同的部门实施,其相互协调也不是那么容易。 (2)蒙代尔只强调了利率变化对资本流动的影响,忽视了汇率、通货膨胀、国际间经济波动的传递、国际间的资金的投机性冲击和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化等对资本流动的影响。事实上,开放经济下运用政策搭配实现内外均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前沿问题,并不像蒙代尔考虑的那么简单。,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美国经济学家弗莱明(JFleming)和蒙代尔(RMundell)分别于1962年至1963

16、年发表有关文章运用凯恩斯主义的IS-LM-BP曲线,继续研究斯旺曲线模型提出的政策性难题。他们的主要贡献是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一国经济内部和外部平衡的不同作用,并且着重探讨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他们的研究成果被称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IS,(一)IS-LM-BP曲线,1.IS曲线: (1)表明什么? 是商品劳务市场的均衡线,即所有能够使商品劳务市场总支出等于总收入的市场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在简单模型中,要实现商品劳务市场的均衡,投资I必须等于储蓄S。投资I是利率的函数,负相关。储蓄S是国民收入的函数,正相关。 (2)图形形状: 自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 因为:在均衡条件下,如果利息率下降而其他不变则投资增加,要再度实现均衡,则国民收入必须增加,从而使储蓄也相应增加。 (3)移动的原因: 所有能够变动总需求的因素都IS曲线的移动。即C、I、G、(X-M),2.LM曲线 (1)表明什么? 是货币市场均衡线,即所有能够使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市场利率和国民收入的组合。货币供给由中央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