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余红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07568071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余红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余红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余红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余红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余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教学案例分析余红(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案例分析: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昌吉市第四小学数学组余红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案例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在教学比例意义时,在课前的预设下,学生很容易就发现了: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比例的意义解决了,接下来比例的性质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通过例题的学习学生又知道了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接下来就是引导学生看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回答出现了与课前预设不相符的一幕,课前我是这样设计的设计一(课前的设计)1 师指着 3:5=24:40 5 :4 =25:20 8:3=16:6说:比例里有个重要的性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能

2、不能有什么发现?2我是想学生讲:340=120 520=100 86=48524=120 425=100 316=483 然后教师板书:外项积:340=120 5 20=100 86=48内项积:524=120 425=100 316=484 师:刚才同学们的发现其实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那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质呢?(然后师出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设计二(课中的设计)1 师指着3:5=24:40 5:4 =25:20 8:3=16:6说:比例里有个重要的性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比例的两个外项和内项,能不能有什么发现?2(过了一会儿)生说:我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质是:在比例里,

3、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3我还带开玩笑的口气说:我没有教你,你怎么就会了?生:我自己预习了。师:预习是我们学习中一个很好的习惯。(心里想:他怎么没有按照我的设计来,就一下子就把性质讲出来了。怎么办?这时我灵机一动。)师:好,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是不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呢?我们来验证一下。(学生分别讲出三组比例的外项积和内项积)4师板书:外项积:340=120 520=100 86=48内项积:524=120 4 25=100 316=48这个时候水到渠成的学生就知道了什么叫比例的基本性质。反思:设计一,我是想学生按照之前的设计意图,一环套一环教学下去。而不愿意让学生有自主的,创造性的分析

4、和思考,甚至害怕学生“思维出轨”。这是一种机械的模式化的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从掌握知识的角度进行分析,确实简单高效,但它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学生不会独立分析、思考。设计二,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引导学生借助三个比例式来验证,设计二可以说是一种生动的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种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自主探索的机会,有展示自己创造性思维成果的舞台。 通过两种教学片断的比较,我深深得体会到,向课堂要效率不仅仅要着眼于课堂上的教学用时和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会了解题,而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竟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取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