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566380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课件(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政治经济学,2,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四、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导论,3,(一)“经济”一词的含义与由来 1、古汉语中,“经邦济世”、“经国济民”。 2、古希腊的思想家和作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中对“经济”的定义:家庭管理。 色诺芬的经济思想主要有: (1)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财富是指一个人能够从中得到利益的东西。 (2)维护自然经济,认为农业高于其他一切部门。 (3)既重视自然经济的农业,又强调商品交换的重要性。 (4)社会分工的理论。社会分工的必要性;分工的发展程度依赖于市场;分工在

2、提高产品使用价值反面的作用。,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4,(一)“经济”一词的含义与由来 3、现代“经济”的几种含义: (1)通常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的某一部门; (2)指经济基础,即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关系; (3)指国家或个人的收支状况; (4)节约、节省。 (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5,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定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注意: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词。 “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最初是由蒙克莱田于1615年提出的(献给王上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

3、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整个国家和整个社会的经济问题。,(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6,2、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来源: (1)重商主义思想。 (2)重农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理解)。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1)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2) 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7,代表人物: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 主要观点:认为金银即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态,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攫取金银。 认为除了开采金银矿藏之外,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国家为了致富和防止贫困,必须发

4、展对外贸易,必须遵守多卖少买、多收入少支出的原则;国家须积极干预经济生活,以保证货币尽量多地流入国内和尽量少地流出。,(1)重商主义思想,8,代表人物: 法国 魁奈、布阿吉尔贝尔 主要观点:布阿吉尔贝尔把农业放到首位,认为“一切财富都来源于土地的耕种”。 重农主义的创始人魁奈于1758年发表了经济表,并创立了一套完整的重农主义经济理论。 马克思把重农学派称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真正鼻祖。,(2)重农主义,9,代表人物:创始人是威廉配第,,(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贡献: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

5、,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集大成者为亚当斯密,,最后完成者是大卫李嘉图。,10,代表人物:法 萨伊、 英 马尔萨斯、詹姆斯穆勒。 主要观点:萨伊主张 “三分法”把政治经济学分为生产、分配和消费三部分,把这三个经济范畴都看成是一般形态,抽掉其历史规定性,论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永恒性。,(2)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11,马尔萨斯的人口论,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建立在两个前提上: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两个命题:人口在无妨碍时,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呈算术级数增长。 据此,十代人以后,人类和生活资料所增殖的数量将是512100,差距是

6、惊人的。并断言,这是一条永恒的“自然规律”。 为了实现人口和生活资料增长间的平衡,他又提出限制人口增长的两种办法:一种叫做“预防的抑制”,即要求人们节欲和独身;另一种叫做“积极的抑制”,即通过失业、贫困、饥饿、瘟疫和战争等办法来消灭过剩人口。,12,詹姆斯穆勒(1773-1836),穆勒是李嘉图学说的积极拥护者。他的政治经济原理(1821年)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对李嘉图学说的解释和发挥。 首先他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四分法,即把政治经济学划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组成部分。成为四分法的创始人。第二,穆勒提出,商品价值量依赖于生产该商品所花费的劳动的数量;创造价值的劳动,包括活劳动和物化劳动,

7、两者构成了生产成本。第三,穆勒认为工资取决于劳动市场对劳动的供求,而劳动供求又取决于人口和资本的比例。第四,认为地租是地主不劳而获的部分,对生产有害,必须对其课以高额税收。,14,亚当斯密的理论要点,亚当斯密是公认的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的开山鼻祖,也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头号大师。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目标规定为两点,“第一,给人民提供充足的收入或生计,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人民能给自己提供这样的收入或生计;第二,给国家或社会提供充分的收入,使公务得以进行” “总之,其目的在于富国裕民”,15,亚当斯密的理论要点,国家的财富是靠本国人民的生产劳动创造

8、出来的,贸易只是实现财富的一种手段,不是财富源泉,提倡自由贸易。 财富的本源观:第一,国民劳动是国富的来源。因此,他崇尚劳动权利,鼓励勤劳。第二,劳动是供给的源泉。消费水平以本国劳动供给的产品量为极限。第三,本国的劳动产品是对外贸易的前提。,16,亚当斯密的理论要点,财富的生产观:第一,分工可以提高创造财富的劳动生产力。因为分工可以增进劳动熟练程度,可以节省工序转换时间,可以引起发明和利用机械简化劳动和节省劳动。第二,资本是财富创造中最主要的物质手段。在分工以前,必先有资本积累。第三,生产性劳动是国家财富的真正创造者。能够生产或增加物的价值的劳动称为生产性劳动,否则,为非生产性劳动。,17,亚

9、当斯密的理论要点,财富的供需观:(一) 商品供需买卖,可以促进财富生产的增长。有了商品交换,有了货币,物质财富就可以用货币形式作浓缩性收藏。对实物财富的追求转变为对抽象财富的追求,这种追求就变成无限追求,极大地促进社会财富的生产和发展。(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实质是以劳动交换商品。(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最终结果是以商品购买商品,自己生产的产品才是真正的购买手段。(四)货币本身不是财富。(五)需求有绝对需求和有效需求之分,市场上的需求是有效需求。有效需求是能够使商品价值实现的需求。(六)主张自由贸易。,18,在资本论第一卷序言中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

10、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启示: (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里所说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同属经济关系,也就是哲学和经济学教科书所说的生产关系。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9,(二)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反映了这样的事实: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基础。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但不能脱离生产的自然属性,原因是反映自然属性的生产

11、力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生产的社会属性)。,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0,(三)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市场关系或经济关系。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市场关系或经济关系。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市场关系或经济关系。 (四)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 (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1,(四)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1、生产力 2、生产方式 3、生产关系 4、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22,(1)定义: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

12、2)生产力的三要素: A、人的劳动: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有目的的活动。 B、劳动资料:影响和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C、劳动对象:人们把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 (3)生产力发展的途径: A、分工 B、协作 C、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生产力,23,2、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 生产方式就是组织和进行劳动的方式。 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指生产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特殊方式。,24,3、社会生产关系:,定义:就是人们在物质资

13、料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 主要内容:(1)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 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其中,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积极的反作用。有时消费本身就是生产。,25,(2)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也与生产的基本方式有关。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与生产资料相联系的经济关系的总和。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

14、等诸方面形成的经济关系。-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指生产资料归个人、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所有。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基本关系和地位。而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类型:公有制和私有制)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26,4、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是一定的生产方式赖以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基础。生产力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新的生产力要求产生和它相适应的新的生产方式。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从生产方式中产生的,一定的生产关系是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具有的必然关系,生产关

15、系和生产方式相适应。生产方式的发展与变革引起生产关系的发展与变革。 第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具有历史暂时性。生产力是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因此,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就具有特殊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生产关系也是如此。,27,4、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证据:(1)1846年12月28日致安年科夫的信中,马克思写到:“随着新的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便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而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他们便改变所有不过是这一特定生产方式的必然关系的经济关系” (2)1847年哲学的贫困:“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

16、系”,28,4、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3)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同这种独特的、历史规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人们在他们的社会生活过程中、在他们的社会生活的生产中所处的各种关系,具有独特的、历史的和暂时的性质”,29,4、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启示一: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三个范畴之间即不存在替代关系也不存在包含关系;既不能将生产方式解释成生产关系或广义生产关系,也不能将其解释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启示二:生产方式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中介。而生产方式具有一定程度的选择性。-按照苏联范式教科书的解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因为按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