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导论(2014-0926)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565974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67 大小:3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导论(2014-0926)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第一章-导论(2014-0926)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第一章-导论(2014-0926)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第一章-导论(2014-0926)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第一章-导论(2014-0926)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导论(2014-092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导论(2014-0926)(6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口学理论 吕红平 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 电话:13513281609 信箱:lhp928 QQ:53607191,引 言 一、谈谈你报考人口学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理由,以及你对人口、人口问题、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的了解。,二、人口学是一门怎样的科学 (一)人口学是一门朝阳学科 (二)人口学理论是人口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课,同时也是人口学和人资环两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三)人口学是解决人口与社会经济关系、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的基础学科 (四)人口学是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理论依据,三、人口学在我国的发展 (一)解放前的人口学 1.人口发展状况是我国人口学形

2、成的现实基础 进入清代后,一些高产农作物传入我国,再加上耕地面积的扩大,以及复种指数的提高(增加了产出,增大了人口承载力)。如玉米,虽然明代中后期即已引入,但直到清代才开始由南方逐步发展到北方。此外,还引进了番薯、马铃薯、高粱、大豆等作物。亩产量由明代的六七十斤增加到一百八十斤左右,复种指数达到110%。产出的增加,成为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的重要物质条件。 清代赋税制度在明代“一条鞭”法的基础上,继续朝向控制生产资料、废除人丁服役方向发展。康熙五十年颁布法令:“自康熙五十二年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进一步实行“摊丁入地”。这种制度变革,为人口迅速增长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对于人口激增的情

3、况,一些学者进行了必要的研究,并且敏锐地意识到了人口激增带来的人口问题。徐光启(1562-1633)在农政全书中指出:“夫谓古民多,后世之民少,必不然也。生人之率,大抵三十年而加一倍。自非有大兵革,则不得减。” 汪士铎(1802-1889)发展了徐光启人口“三十年而加一倍”的思想,在乙丙日记中进而认为“二十年即加一倍”。他在一首诗中说:“地球鸡子黄,万古无消长。生齿日亿兆,山泽力难养。”,2.马尔萨斯人口思想的传入是我国人口学形成的外因 1880年,美国传教士韪良和中国人汪凤藻翻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西方经济学富国策,其中介绍了被翻译为民数论的人口原理。 进入20世纪后,严复在其译著天演论以及在国

4、闻报上发表的“保种余义”中,也接受和传播了马尔萨斯的人口思想。 1918年,陈长蘅出版了中国人口论,这是我国最早系统论述人口问题的著作,书中在比较马克思和马尔萨斯人口过剩论的思想后,接受了马尔萨斯。,1930年和1934年,许仕廉相继出版了中国人口问题和人口论纲要,系统接受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并且主张将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融合起来,才能解决中国的人口问题。 3.马克思主义传入对我国人口学形成的影响 1917年,李大钊发表“战争与人口问题”、“战争与人口”的论文,批评了马尔萨斯“战争源于人口过庶”的观点。 1920年,陈独秀发表“马尔塞斯人口论与中国人口问题”,以中国三千年间人口不

5、过增加20倍的事实,批驳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每25年必定增加1倍”的观点。认为造成贫穷和失业的原因不是人口增长,而是不平等的社会制度;解决贫穷和失业问题的出路,不能仅靠减少人口,主要是改革现行社会制度。,(二)解放初期的人口问题探索 1.一次高层次的人口问题研讨会 1957年2月15日在中央劳动干部学校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人口问题研讨会,罗青校长亲自主持,地点就在陈达副校长的住所,主题是讨论陈达写作的“一九五三年新中国人口普查:国家建设和人口研究的基础”的论文。吴景超、费孝通、李景汉、潘光旦、雷洁琼等参加讨论会并且先后发言。他们认为当时人口研究有三个重点:中国人口自然增长太快的问题,结婚年龄应当适

6、当推迟的问题,人口增长与就业的矛盾等,会后人民日报发了新闻报道。,2.一次高层次的人口问题对话 1957年3月2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马寅初在发言中讲了他两年前在全国人大浙江小组会上提出的关于我国人口问题的观点。毛主席充分肯定了马寅初的发言,认为人口问题值得讨论,并且还说“人类总而言之要自己控制自己”。 3.一次人口问题大讨论的高潮 1957年掀起了一次人口大讨论的高潮。邵力子在人民日报发表了“有计划地生育孩子”(1957-3-20)和“再谈有计划地生育孩子问题”(1957-7-15),吴景超在新建设发表“中国人口问题新论”(1957年第3期),陈达在新建设发表“节育、晚婚与新中国人口问题”(

7、1957年第5期),费孝通在大公报发表“人口问题研究搞些什么”(1957-3-23),孙本文在文汇报发表“八亿人口是我国最适宜的人口数量”(1957-5-11),陈长蘅在文汇报发表“谈谈过渡时期的中国人口问题”(1957-5-4),马寅初在人民日报发表“新人口论”(1957-7-5),等等。,4.人口学研究被打入冷宫 1957年6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开始了反右运动。尽管当时还未涉及人口问题研究,马寅初7月5日发表“新人口论”就说明了这一点,但人口问题的讨论开始与政治挂钩,费孝通、吴景超、陈达、李景汉被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讨论会上说成是政治阴谋。10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李

8、普的文章“不许右派利用人口问题进行政治阴谋”,把讨论中国人口问题说成是“有意利用人口问题、节育问题来、反社会主义”,并且还点名指责费孝通、吴景超、陈达、李景汉是右派分子,含沙射影地批判了马寅初,说“算帐的还有一位经济学家,他算的面更宽”。1958年4月,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评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开始了对马寅初的批判。,据马寅初自己估计,仅从1957年到1959年11月,批判者不下二百人,加上1960年以后的文章,估计全国主要理论刊物和主要报纸的批判文章总数达到几百篇之多。 面对如此之大的压力,身处旋涡中心的马寅初表现出一位真正人口学者的铮铮铁骨,他一方面虚怀若谷,诚恳接受了批判文章中一些好的意见

9、,并修正了自己的一些理论;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以大帽子压人的批判者,他以大无畏的精神,敢于迎接挑战,勇于坚持真理。在被围攻的高潮中,他于1959年11月在新建设上发表了一份声明,实际上是一份应战书: “这个挑战是很合理的,我当敬谨拜受。我虽年近80,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论说服的那种批判者投降。”,(三)人口学的恢复和大发展 1.高层倡导 1969年,周恩来在全国计划座谈会上提出:“要计划生育,要节育。这件事主席只少讲过三次,一次是订一五计划的时候,一次是大跃进的时候,一次是订三五计划的时候,总之八亿人口快要到了,节育工作一定要抓好。” 1971

10、年3月,周恩来组织了一次讨论人口问题的会议,最后确定由卫生部、商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做好计划生育的报告,1971年7月,国务院以71号文件的形式批转了这个报告,认为那几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开展得不好”,明确指示“除人口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外,都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宣传教育,使晚婚和计划生育成为城乡群众的自觉行为。”,1973年7月,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12月召开了计划生育工作汇报会。 1974年2月,毛主席在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谈话时讲到“中国人口太多了”;12月,在国家计委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报告上毛主席做出批示:“人口非控制不行。” 1973

11、年,经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等单位批准,在由北京师范大学代管的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抽调了一批人员,成立了人口研究室;1974年北京经济学院成立后,划归该院;1978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校后,又划归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改为人口研究所。70年代末期,吉林大学、河北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经济学院、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也相继建立人口研究所。,2.学术活动 1977年人口研究创刊。 1977年国务院计划生育办公室在汕头召开全国人口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座谈会。 1978年11月,在北京召开全国首届人口理论讨论会。 1979年9月14日,北京大学召开大会,公开为马寅初平反;在成都召开第二

12、次全国人口理论讨论会。 3.人口研究机构和队伍 4.人口学教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 5.人口学研究,第一章 导 论 第二章 人口再生产 第三章 人口质量 第四章 人口构成 第五章 人口分布、人口流动迁移与人口城市化,课程内容,第六章 婚姻家庭与生育行为 第七章 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 第八章 人口与资源环境 第九章 人口和生育政策 第十章 人口发展简史 第十一章 人口思想史与理论史,主要参考书,杨德清主编.人口学概论.河北人民出版社,1982 田雪原主编.人口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刘铮主编.人口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 李竞能编著.人口理论新编. 中国人口出版

13、社,2001 李竞能编著.现代西方人口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彭希哲.人口与人口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乔晓春等.人口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梁在主编.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英马尔萨斯著.人口原理.商务印书馆,1992 苏.瓦连捷伊主编.人口学体系.侯文若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 日南亮三郎编.人口论史.张毓宝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日南亮三郎著.人口思想史.苏正绪译.吉林大学人口研究室,1980 法阿尔弗雷索维著.人口通论. 商务印书馆,1983,苏B.C.斯捷申科著.人口再生产的理论与方法. 王濂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14、英亚莫卡尔-桑德斯著.人口问题人类进化研究.宁嘉风译.商务印书馆,1983 美朱利安西蒙.人口增长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陈达.人口问题. 商务印书馆,1934 张纯元主编.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赵文林,谢淑君著.中国人口史.人民出版社,1988,刘长茂主编.人口结构学.中国人口出版社,1991 吴申元著.中国人口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林成策主编.人口学概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于学军,解振明主编.中国人口发展评论:回顾与展望.人民出版社,2000 吕红平著.中国人口忧思录.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 吕红平主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

15、泽东论生育文化.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室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北京大学人口研究室, 1984,第一章 导 论,why,what,how,学习人口学 的意义,人口学研究对象 人口学体系,人口学 研究方法,需要明确的问题与内容,第一节 学习人口学的意义,了解和研究人口国情的需要,1,了解和宣传基本国策的需要,2,理解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4,一、了解和研究人口国情的需要 什么是人口国情? 为什么要了解人口国情? 人口国情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怎样研究人口国情?,二、了解和宣传基本国策的需要 什么是基本国策? 我国都有哪些国策? 我国为什

16、么把计划生育确定为基本国策? 我国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方面? 怎样才能使计划生育国策入耳入脑?,三、理解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有何关系? 我国人口状况对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制约作用? 如何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什么是和谐社会? 什么是人口的内部和谐? 什么是人口与外部因素的和谐? 人口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我国人口现状对构建和谐社会有哪些不利影响? 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第二节 人口学研究对象,一、人口的概念 讨论人口的概念,需要与讨论人、人类、人口三者的联系和区别结合起来。人,是一个元概念,包括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