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转移性支出-宏观经济学课件中南大学版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560834 上传时间:2019-10-2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章-转移性支出-宏观经济学课件中南大学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第4章-转移性支出-宏观经济学课件中南大学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4章-转移性支出-宏观经济学课件中南大学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4章-转移性支出-宏观经济学课件中南大学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4章-转移性支出-宏观经济学课件中南大学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4章-转移性支出-宏观经济学课件中南大学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4章-转移性支出-宏观经济学课件中南大学版(6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4章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支出 财政补贴支出 税收支出,转移性支出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对相关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的社会集团所给予的部分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表现为资金的单向流动。 转移性支出包括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其中数量最大,对社会经济影响也最显著,从而最值得我们研究的转移性支出项目是其中的补助支出。因此,本节主要讲补助支出。补助支出按照与价格的关系又分为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第一节 社会保障支出,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支出的筹资模式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一、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的概念和特点 (1)社会保障的概念 国家依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向全体社会成

2、员提供的各种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是一种非市场化的再分配方式和社会机制。 (2)社会保障的特点 覆盖面的普遍性 参与上的强制性,制度上的立法性 收益程度的约束性 共济性 社会性 储蓄性,(3)社会保障的功能 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为弱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和稳定。 社会保障功能具体可归纳为如下几个:,社会保障功能,社会性功能,经济性功能,社会补偿功能,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公平功能,调节投融资功能,平衡需求功能,收入分配功能,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的功能,案例1 高龄津贴仅六省份达标,老人饿死悲剧一再上演,2010年4月1日,安徽省太和县李兴镇程寨村85岁的程保平老人,因儿子去世后无人

3、照料而活活饿死。 2010年4月9日,北京市通州区张辛庄村80多岁的老人柴玉吉饿死家中,尽管她有四个儿子。 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地方发放高龄津贴没有按照民政部规定的标准去进行,即全省统一发文、80岁以上、按月发放三个标准。有的省不是按月发,直接的后果是,等钱发到手,,老人可能已不在人世了。有的是按90岁或者95岁至99岁的标准发放。 目前,在省级层面建立80岁以上高龄津(补)贴制度的有北京等7个省(区、市),其中按月发放的有6个: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云南、宁夏等6个省(区、市)。省级层面尚未建立、但在地级层面建立80岁以上高龄津(补)贴制度的有山西省长治市等21个市(区、州、盟、县

4、),其中按月发放的有11个。,案例2 关于社会保障的对象分析,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将社会保障定义为一种公共福利计划,认为“社会保障是指人们在失业、疾病伤害、老年以及死亡、薪金中断时,予以经济援助并辅助其生育婚丧意外费用的经济保障制度。”这一定义认为社会保障的保障对象是“人们”,没有地域、性别和身份之别。只要遇有上述情形,都可以成为社会保障的受益者。,美国的社会福利辞典这样表述:“社会保障是对国民可能遭遇到的各种危险如疾病、老年、失业等加以保护的社会安全网。”在此,认为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国民”,同“人们”基本一样,没有城乡工农之别。 我国真正全面引入“社会保障”一词,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于

5、社会保障有很多表述,相应地,保障对象也有不同表述。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补偿现代社会中被削弱了的家庭保障功能,帮助全体社会成员对付现代社会中的经济风险,运用社会化的保障手段,依法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经济福利制度。”在此表述中两次强调使用了“全体社会成员”一词,可见社会保障的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 从上面所列举的国内外关于社会保障的这些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国内学界,关于社会保障的保护对象,尽管用词上略有不同,如有的用“人们”,有的用“公民”、“国民”、“社会成员”等,但其实质都是泛指一个国家的全体居民或全体社会成员,而不分城市和乡村,不分工人和农民,也不分干部与

6、群众。只要是合法的居民,都有权利享受到政府规定的社会保障。 但是,纵观我国社会保障的理念、制度和实践,有以下两个方面值得关注:重城市轻农村。历史动态中有一种长期失衡的状况,,即分析研讨城镇职工社会保障的多,而研究农民社会保障的少。无论是制度建设、体系建设,还是项目、内容、待遇,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两级分化。然而,对扭曲的城乡保障关系,人们似乎在思想与理念上给予认可。更有一种强音至今未息:城市的问题没解决好,哪还能考虑农村?强制性与自愿性的冲突。在城镇,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是政府强制推行的,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并已被各阶层认知与接受。但是,在农村推行的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从开始之日,便

7、将自愿性作为制度设计与安排的一条重要基本原则,明令规定不得强制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等。,目前,我国国民收入差距拉得过大、过快,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让绝大多数人民群众能够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这对于社会稳定和保持发展的可持续性,至关重要。从国际经验看,建立普遍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党中央已经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针。“”期间,“三农”问题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又失业”的农民,如不及时给予必要的社会保障,其状况比下岗职工恐怕还要窘迫。大批进城务工农民,奔波于城乡之间,如果没有工伤、生育和大病

8、医疗方面的必要保障,其生存质量乃,至生命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已经刻不容缓了。 问题: 社会保障保护的对象是:全民?还是城镇居民? 2.怎样看待中国现阶段城镇和农村差距悬殊的社会保障状况? 3.在中国目前阶段,你认为哪些人的社会保障问题最值得关注?,2、政府对社会保障市场的干预 私人保险面临的“逆向选择” 私人保险公司降低社会风险的能力较弱 政府介入社会保障可降低决策成本 家长主义 出于收入再分配的考虑,3、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102-103页(重点) 社会救济(雪中送炭) 社会保险(核心内容) 社会福利(锦上添花) 社会优抚 (特定对象),(1)社会保险,含义:是国家对劳动者

9、在其失去劳动能力、生病、伤残及失业时,为使其仍能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给予的物质帮助。 处于核心地位 主要内容: (1)养老保险 ;(2)医疗保险 (3)失业保险 ;(4)工伤保险;(5)生育保险,社会保险的特征(与商业保险的区别),(1)社会保险的资金来源于独立的社会基金 (2)保险金与交纳费用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相等 (3)具有强制性 (4)是否有资格享受社保与收入水平无关 (5)水平有限,(2)社会救济(救助),定义:是国家通过财政拨款向生活确有困难的居民提供的物质帮助 是社会保障的原始形式。 社会救济的对象: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农村”五保户” 灾民救济,社会救助特征,全由政府出资 有选

10、择性 社会救助是低层次的 短期性 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3)社会福利,定义:国家兴办的,以低价或免费形式为社会成员提供的各种公共福利设施,社会服务和福利性物质帮助,目的是改善公民物质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制度。 内容: 社会津贴 社会福利设施 职工福利 社会服务,社会福利的特征,对象的普遍性 ; 标准的不确定性 ; 资金来源的单向性 .,(4)社会优抚,定义:是对法定的优抚对象提供确保一定生活水平的资金和服务。 对象 退伍军人 现役军人及其家属 烈属 社会有功人员,社会优抚的特征 : 综合性 法定性 优待性 褒扬性,4、社会保障支出的社会经济效应 弥补市场经济的不足,是社会经济运行的“安全网”

11、和“减震器”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筹建建设资金,增强宏观调控能力,二、社会保障基金的筹资模式(104页重点掌握),1.概念:103页 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的资金筹措 资金直接来源于政府的一般税收收入,而支出项目列入政府的一般经费预算,并通过政府的有关管理部门将补助金转移到受助人手中。 2.筹集方式:完全基金制 部分基金制 现收现付制,(1) 现收现付式,用目前投保人缴纳的保险费为现在的保险受益人支付保险金。 优点是: 简便易行,并在开始时缴费率较低 ; 可避免物价上涨而造成的资金贬值.,缺点:缺乏长远规划及必要的储备积累,也存在税率不稳定,“代际转嫁”的缺陷。,当代

12、工人,退休后的受益,社会保障基金,缴费(税),支付待遇,现收现付制,(2) 完全基金式(积累式),在若干年里,按规定的一定比例逐年逐月缴纳的积累形成社会保障资金。 基本原则是事先提留逐年积累,到期使用。,当代工人,工作期间缴费,退休后的受益,养老基金,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完全积累制及养老基金的运作,优点: 在较长时间里分散劳动风险; 费率稳定不变,个人和企业负担较轻; 并可在实行保险初期产生大量储备金,不存在支付危机。 缺点: 在开办初期实行较高的缴费率 面对如何使这笔资金免于通货膨胀的威胁,并不断保值增值的问题。,(3)部分基金制,根据分阶段收支平衡的原则,在满足一定阶段支出需要的前提下,

13、留有一定储备,据以确定收费率。 特点:费率分阶段调整,在一定时期内相对稳定,综合考虑了横向平衡和纵向平衡原则,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 产生:社会保障制度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德国,各国社会保障支出/财政支出的比率,英国:31.8% 法国46.4% 瑞典56.4%, 加拿大为36.4%, 美国为28.7%, 前联邦德国48.9%。,我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008年我国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6804.29亿元,占国家财政总支出(62592.66亿元)的比重为10%。,2.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雏形 20世纪

14、50年代初 开始建立“低工资、多就业、高补贴、高福利”的城镇企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风险分散机制和保险制度上看,是以企业保险为主辅之以社会保险的混合制度,其中,如社会福利事实上是由企业福利和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福利两部分组成,保障对象面窄但保障程度较高,其保障对象为城镇企业职工,社会保障涉及范围较窄,但其中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基本由企业、单位承担,个人负担很少,农村大部分居民基本享受不到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一种不分险种的“一揽子”保险计划,由于与中国高就业政策或者说“零失业”政策一致,没有失业保险的内容。 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阶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改革已实行了30多年的社会保障制

15、度,1、初步建立养老保险制度体系 (1)城镇养老统筹和职工待业保险制度初步建立 1982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制度的几项规定。 199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标志着规范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的建立。 (2)农村养老保险的启动 1986年10月,探索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农村,发展以社区为单位的养老保险模式。,1992年1月,民政部下发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加快了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步伐。 2、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 1987年,北京市东城、西城蔬菜公司率先试行大病医疗费用统筹。 1989年3月,国务院批准吉林省四平市、辽宁

16、省丹东市、湖北省黄石市、湖南省株洲市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城市。,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中国老龄化的二个特点: “未富先老” 农村人口比城市人口老得快,中国老龄人口的比例: 1990年为8.9%, 2000年为10.2%, 2010年为12%, 2020年为16%, 2030年为21.9%, 2050年为26.1。,退休人员与在职人员的比例: 50年代为1:400, 1978年为1:30。 80年为1:12.8, 90年为1:6.1, 97年为1:4.4, 预计到2033年为1:2.5,到2015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到2030年上 长升到24%,到2040年中国老年人总数将达到3.97亿,超 过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目前人口的总和,到 2050年将有1亿的中国人口超过80岁,4.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基本形成 2008年12月,社会保险法(草案)出台,2010年10月通过。 5.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