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尼曼和前景理论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529895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卡尼曼和前景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卡尼曼和前景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卡尼曼和前景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卡尼曼和前景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卡尼曼和前景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卡尼曼和前景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卡尼曼和前景理论(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卡尼曼和前景理论,来看一个冰淇淋实验: 现在有两杯哈根达斯冰淇淋,一杯冰淇淋A有7盎司,装在5盎司的杯子里面,看上去快要溢出来了;另一杯冰淇淋B是8盎司,但是装在了10盎司的杯子里,所以看上去还没装满。你愿意为哪一份冰淇淋付更多的钱呢?,如果人们喜欢冰淇淋,那么8盎司的冰淇淋比7盎司多,如果人们喜欢杯子,那么10盎司的杯子也要比5盎司的大。 可是实验结果表明,在分别判断的情况下(评点:也就是不能把这两杯冰淇淋放在一起比较,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决策所依据的参考信息往往是不充分的),人们反而愿意为分量少的冰淇淋付更多的钱。 实验表明:平均来讲,人们愿意花2.26 美元买7盎司的冰淇淋,却只愿意用1

2、.66 美元买8盎司的冰淇淋。,这契合了卡尼曼等心理学家所描述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人们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去计算一个物品的真正价值,而是用某种比较容易评价的线索来判断。比如在冰淇淋实验中,人们其实是根据冰淇淋到底满不满来决定给不同的冰淇淋支付多少钱的。,痛苦让人记忆犹新 人人怕风险,人人都是冒险家,让我们来做这样两个实验: 一是有两个选择,A是肯定赢1000 元,B是50可能性赢2000 元,50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大部分人都选择A,这说明人是风险规避的。,二是这样两个选择,A是你肯定损失1000 元,B是50可能性你损失2000 元,50可能性你什么都不损失。,结果,大

3、部分人选择B,这说明他们是风险偏好的。,夏皮诺实验,【实验一】选择: 第一,75%的机会得到1000 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得不到; 第二,确定得到700美元。,实验者解释,从概率上来说,第一选择能得到750美元,可结果还是有80%的人选择了第二选择。大多数人宁愿少些,也要确定的利润。,【实验二】选择: 第一,75%的机会付出1000美元,但有25%的机会什么都不付; 第二,确定付出700美元。,结果是 75%的选择了第一选择。他们为了搏 25%什么都不付的机会,从数字上讲多失去了50美元。,由此不难得出结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 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

4、了。 这就是卡尼曼“前景理论“的两大“定律“。,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前景理论”的另一重要“定律”是: 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的痛苦要远远大于获得的快乐。,让我们来看一个萨勒曾提出的问题: 假设你得了一种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低于美国年均车祸的死亡率)会突然死亡,现在有一种药吃了以后可以把死亡的可能性降到零,那么你愿意花多少钱来买这种药呢? 那么现在请你再想一下,假定你身体很健康,如果说现在医药公司想找一些人测试他们新研制的一种药品,这种药服用后会使你有万分之一的可能性突然死亡,那么你要求医药公司花多少钱来补偿你呢?,在实验中,很多人会说愿意出几百块钱来买药,但

5、是即使医药公司花几万块钱,他们也不愿参加试药实验。 这其实就是损失规避心理在作怪。得病后治好病是一种相对不敏感的获得,而本身健康的情况下增加死亡的概率对人们来说却是难以接受的损失,显然,人们对损失要求的补偿,要远远高于他们愿意为治病所支付的钱。,不过,损失和获得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面临获得的时候规避风险,而在面临损失的时候偏爱风险,而损失和获得又是相对于参照点而言的,改变人们在评价事物时所使用的观点,可以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根据风险态度,可以将所有经济主体的风险态度 分为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偏好型: 风险厌恶型的经济主体通常比较保守,不愿意为较多的 收益承担较多的风险。 风险偏好型

6、的则比较激进,为获取较多的收益喜欢或 愿意承担较多的风险。 风险中立型则处于二者之间。,基本金融工具,20,风险厌恶,许多人是风险厌恶的他们不喜欢不确定性。 例如:如果你朋友向你提供了下面的赌博机会 投掷硬币: 如果是正面,你赢得1000美元 如果是背面,你输掉1000美元 你会参加这个游戏吗? 如果你是一个风险厌恶者,失去1000美元的痛苦会大于赢得1000美元的快乐,并且二者的可能性相同,所以你不会参加这个赌博,0,基本金融工具,21,效用函数,效用是一个人福利的主观衡量,取决于财富,随着财富的增加,由于边际效用递减,效用函数变得越来越平坦。一个人拥有的财富越多,从额外一美元中得到的效用就

7、会越少,0,基本金融工具,22,效用函数与风险厌恶,由于边际效用递减, 损失1000美元减少的效用大于得到1000美元增加的效用,0,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同量的损失带来的负效用为同量收益的正效用的2.5倍。损失厌恶反映了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是一致的,当涉及的是收益时,人们表现为风险厌恶;当涉及的是损失时,人们则表现为风险寻求。,关于损失厌恶,我们不可不知的几个事实:,1.损失厌恶,并不是简单地讲我们不喜欢遭受损失。而是在考量/描述等量收益和损失所带给人们的心理差异(正负效应值的不对等性)。 2.损失厌恶反

8、映出人们的风险偏好并不一致:当涉及收益时,人们表现出风险厌恶;当涉及损失时,人们则表现出风险寻求。这里有著名的”夏皮诺实验”为证。,3.损失厌恶被广泛用于解读投资领域的心理及行为。这里面有两层含义,损失厌恶不仅仅表现为投资后的心理活动;也正因为这种心理,会指导人们实际投资活动的行为:在亏损时选择长久持有以待翻盘,而在有盈利时又早早选择落袋为安,结果往往是赢小亏大。,4.用一个例子说明了损失厌恶的存在:一个人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一次因购买彩票中奖赚了一百元,一次因掏钱包时不小心丢了一百元,合起来他这个月还是郁闷的,因为丢了一百元的打击,比中奖赚了一百元的高兴来得厉害。或许说明”损失厌恶”和人们在特

9、定情形下的”心理预期”有关。正面的心理预期越强,损失厌恶就会表现的越明显;反之,负面的心理预期越强,损失厌恶会表现的越模糊越隐蔽。,5.损失厌恶,和心理学上的另一个术语或说现象:”选择性注意”不无关联。好运总是记忆不深,霉运总是记忆深刻,积累起来,就表现出损失厌恶的心理。记住好运,还是记住霉运,这是个选择性问题。也正是因为选择性注意的存在,我们会发现,”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选择性注意 ,又称选择性接触,指人们尽量地接触/关注与自己的观点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相抵触的信息的一种本能倾向。),有一家公司面临两个投资决策,投资方案A肯定盈利200 万,投资方案B有50的可能性盈利300

10、 万,50的可能盈利100 万。,如果公司的盈利目标定得比较低,比方说是100 万,那么方案A看起来好像多赚了100 万,而B则是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多盈利200 万。A和B看起来都是获得,这时候员工大多不愿冒风险,倾向于选择方案A; 如果公司的目标定得比较高,比如说300 万,那么方案A就像是少赚了100 万,而B要么刚好达到目标,要么少赚200 万,这时候两个方案都是损失,所以员工反而会抱着冒冒风险说不定可以达到目标的心理,选择有风险的投资方案B。 可见,老板完全可以通过改变盈利目标来改变员工对待风险的态度。,卡尼曼与特沃斯基的著名预防疾病实验,假定美国正在为预防一种罕见疾病的爆发做准备

11、,预计这种疾病会使600 人死亡。现在有两种方案,采用X方案,可以救200 人;采用Y方案,有三分之一的可能救600 人,三分之二的可能一个也救不了。显然,救人是一种获得,所以人们不愿冒风险,更愿意选择X方案。 现在来看另外一种描述,有两种方案,X方案会使400 人死亡,而Y方案有1/3 的可能性无人死亡,有2/3 的可能性600 人全部死亡。死亡是一种失去,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冒风险,选择方案B。 而事实上,两种情况的结果是完全一样的。救活200 人等于死亡400 人;1/3 可能救活600 人等于1/3 可能一个也没有死亡。可见,不同的表述方式改变的仅仅参照点-是拿死亡,还是救活作参照点,结果

12、就完全不一样了。,前景理论有以下三个基本原理,(a)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的时候是风险规避的; (b)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的时候是风险偏爱的; (c)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一个非理性现象,理性要求人们的行为具有一致性(across time, context, etc.). 买菜时为几角钱讨价还价、争的面红耳赤; 买大件商品(如房屋、汽车等)时数百元也可放弃. 离参照点愈近的差额人们愈加敏感.,前景理论的要点,1、效用除与总收入或总消费有关,更主要源于某个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基础上的收益或损失,v()取代u(); 2、S型曲线; 3、等量损失的痛苦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 4、

13、加权(主观)概率,Thaler 提出的四个原则,(a)如果你有几个好的消息要发布,应该把它们分开发布。 (b)如果你有几个坏消息要公布,应该把它们一起发布。 (c)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好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坏消息,应该把这两个消息一起告诉别人。 (d)如果你有一个大大的坏消息和一个小小的好消息,应该分别公布这两个消息。,归根究底,人们最终在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传统经济学认为增加人们的财富是提高人们幸福水平的最有效的手段。但奚教授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带来幸福的很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美国的人均 GDP 翻了几番,

14、但是许多研究发现,人们的幸福程度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压力反而增加了。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们耗费了那么多的精力和资源,增加了整个社会的财富,但是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什么变化。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那么除绝对财富外,还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我们的幸福呢?,时间性的比较和社会的比较可以给人们带来幸福感。比如在市中心买了一套别墅 从时间性比较来说,如果你以前住在阁楼里,那么现在你住别墅你会感到非常幸福。如果你以前住的是花园洋房,那么你不会感到特别开心。 从社会性比较来说,如果你和你周围的人,你的朋友同事进行比较时发现,其他人都还住在普普通通的公房,而你现在有自己的别墅,你当然会很开心。如果说你周围的

15、人现在已经都住在更好的地方了,那么你就算住在别墅里感觉舒服,你也不会非常开心。,幸福的另外一个来源是脉冲式的变化所带来的。 如果一个人一直过着优越的生活而没有什么变化,他是不会比一般人幸福的。也就是说,舒适并不是幸福的重要因素。而如果一个人本身生活水平不是特别高,但是他时不时地会有一些起伏变化,比如旅游、探险等,这些脉冲式的快乐则能使人感觉到更加幸福。 美国人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但据调查欧洲人普遍感到比美国人幸福,欧洲人虽然住的房子比美国人小、开的车子也比美国人小,但他们省下了钱来度假。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幸福感。,从这个意义上, “终极目标是幸福的最大化“的论断,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

16、视窗。,绝对财富的鸿沟无法填平,而幸福感却会将可能被每一个人所拥有。我们关注财富人生,希望财富增加的时候,幸福感也能与日俱增。,时光流逝,“幸福“禁得起考验吗?,1988年4月,霍华德金森24岁,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系博士。他毕业论文的课题是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什么。为了完成这一课题,他向市民随机派发出了一万份问卷。问卷中,有详细的个人资料登记,还有五个选项:A非常幸福。B幸福。C一般。D痛苦。E非常痛苦。历时两个多月,他最终收回了五千二百余张有效问卷。经过统计,仅仅只有121人认为自己非常幸福。,接下来,霍华德金森对这121人做了详细地调查分析。他发现,这121人当中有50人,是这座城市的成功人士,他们的幸福感主要来源于事业的成功。而另外的71人,有的是普通的家庭主妇,有的是卖菜的农民,有的是公司里的小职员,还有的甚至是领取救济金的流浪汉。这些职业平凡生涯黯淡的人,为什么也会拥有如此高的幸福感呢?通过与这些人的多次接触交流,霍华德金森发现,这些人虽然职业多样性格迥然,但是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对物质没有太多的要求。他们平淡自守,安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