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05184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0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能力测评卷含(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单元 能力测评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完整人格是对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历代教育家所津津乐道。完整人格的教育在古代教育家那里有着不同的表述,如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从内涵来看,古代教育家论述的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孔子最早阐述了完整人格。论语宪问记述:“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其中提到的臧武仲为人多智,公绰为人廉静寡欲,卞庄子有勇力,冉求多才多

2、艺。此处所谓“成人”,是指一个完整的人。孔子认为一个完整的人应当是将诸多人的优秀品质集于一身的人,这些品质包括了智慧、廉静、勇敢、才艺以及礼乐文采等。孔子所谓“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对孔子所说的“成人”,朱熹的理解是:“成人,犹言全人。”他认为,人们都应当努力兼有智、廉、勇、艺等“材全德备”的品质。在孔子眼里的完整人格还包含着一个重要要求。他在论语为政中说道:“君子不器。”他表达了一个重要思想:君子不能成为只是具备某一方面本领的人。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不只是儒家学者如此,其他学派的学者也有类似思想,只是对什么是完整人格的理解有所不同。像墨家对“兼士”人格的设想:“

3、博乎道术”“辩乎言谈”“厚乎德行”,不仅十分强调掌握众技之长,却又不以此为满足,同时还十分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擅长思维与论辩、具备优厚的德行等。再如道家,老子的理想人格是人如同婴儿般无知无欲的状态,他把每一点社会对人的影响都视为对人性的毁坏,希望回归浑然无邪的自然状态。虽然道家崇尚个人主义,推托社会责任,但其理想人格显然不是某种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也是一种完整的人格。20世纪40年代,史学家钱穆在理想的大学一文中批评当时中国的大学只以“智识之传授”为重,这种教育只是希望人成为专家,而不是希望人成为“通人”,不仅有害于当时之国家社会,更会遗祸于国家社会之将来。他认为:“今

4、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他说,“专家”产生于互相隔离不能打通的“专业”,而“通人”产生于“通学”,产生于整体的文化和全面的教育。其所谓“通人”显然是一种完整的人格。钱穆十分有见地地指出了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现代教育的重要缺失,即忽视“成人”的教育,忽视完整人格的养成。(摘编自杜成宪中华民族有哪些教育传统可以传承?)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大丈夫、鸿儒、圣贤等人格理想,都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教育家对完整人格的教育追求。B孔子和朱熹都强调一个完整的人应当努力兼有智慧、廉静、勇敢、才艺等全面综合的人格素养。C“君子不器”指君子不能像某件器物一样只有某一用途,

5、这是孔子“成人”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D虽然道家、墨家与儒家对完整人格的理解有差异,但道墨两家学者也有追求完整人格的类似思想。答案A解析“充分体现”表述不当,原文为“不同程度地体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论述了我国在教育目标或理想人格上追求完整人格的教育传统。B第段中,作者通过阐述“君子不器”,使文章对孔子“成人”观的论证更加完整、严密。C第段运用比喻、引用等论证方法,阐述了墨家、道家等先秦学派关于完整人格教育的思想。D文章语言准确,逻辑性强,注重考证。例证古今结合,旁征博引而又丰富典型,有说服力。答案C解析没有比喻论证。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

6、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墨家不仅强调掌握众技之长,还强调与社会人伦实践有关的素养,如思维论辩和德行。B因崇尚个人主义和社会责任,道家的理想人格不是功用型的“器”,而是得“道”者。C钱穆的“通人”思想和孔子的“成人”、朱熹的“全人”等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D古今教育家关于完整人格的教育思想对以专业教育为特征的现代教育有借鉴意义。答案B解析强加因果,原文为转折关系;转述错误,道家“推托”社会责任,不是“崇尚”社会责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凝望那道横眉卞毓方上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鲁迅生前曾想出一本围剿集,展览一下“阴面的战

7、法的五花八门”,供读者和他的文章对照了看。但由于精力不济或形势变化,始终没能完成。鲁迅生前的热望变成了遗愿,而这遗愿又一直拖到近年,拖到当事诸君大多魂归道山、化作乔木,才得以实现。出一本汇编要等一个花甲,那么五千年历史之长之久,又能编出几多拷贝真实、剪辑世象的奇书?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也正由于当事人纷纷仙去,我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丝感情色彩。然而,我左看,右看,正看,反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这是因为我武断地认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既没有像鲁迅那样,从异域盗来火种煮自己的肉,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既没有鲁迅那种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

8、意识。因此,就难以接受鲁迅的歌、哭、怒、骂,更无法吃透他那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这就自然分出了轩轾。我们说,元气就是元气,虚火就是虚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倒是因此而引发的鲁迅的驳诘,却如同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镜头闪跃。复兴门外大街,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的客厅。对面墙上是一幅油画肖像:鲁迅一手夹烟,一边眯眼盯着前方出神;他的视线的尽头,是那首“灵台无计逃神矢”的小诗。油画下方,搁着许广平和海婴的照片;海婴的那道横眉,看上去,和鲁迅的一模一样。往事如海,涌动着岁月的波浪,倏忽在我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我突然想到:在这世

9、界上,谁最了解鲁迅?海婴吗?许广平吗?周作人吗?瞿秋白吗?毛泽东吗?不是,统统不是。“对于某些超凡卓绝的人物,真正了解他的,不是他的门生,不是他的亲友,也不是他的追随者、崇拜者,而是他的对手。”凝望着对面墙上鲁迅先生的画像,我想到了十年前写下的这段札记。而谁又是鲁迅先生的真正对手呢?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固然包括上述论敌,进而言之,还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在角斗场上血战过的,当能体会,常常是对手有多强大,逼得你也有多强大。鲁迅卓荦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力量,正是在与对手的搏杀中脱颖而出的。但人们一般还是误读,或者片面理解了鲁迅。鲁迅毕生仇恨最烈、用力最专、下手最辣

10、的,却是绵亘数千年的黑暗;是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是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是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是混沌一团的国民性假若“黑暗”会说话,当会告诉你,它非常非常地痛恨鲁迅,比那些有形对手的痛恨要强过百倍、千倍!那些有形的对手,莫不祈祷鲁迅的文章速朽,以为那样一来,旧账全部勾销,怨鬼销声匿迹,世事从此归于太平。他们毕竟还算懵懂的。唯“黑暗”心知肚明,天下最希望鲁迅文章速朽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因为鲁迅文章速朽的前提,必定是“光明”遍布尘寰,“黑暗”遁入地狱,万劫不复。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11、一项是(3分)()A鲁迅生前曾想针对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别人对自己的围剿写一本围剿集,但由于种种原因,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B在作者看来,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之所以不如鲁迅的文章有光彩,是因为他们没有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也没有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C“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内容浮浅,不具备时代光彩。D鲁迅的论敌希望鲁迅文章速朽,而鲁迅本人也同样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答案A解析A项,张冠李戴,由原文中的“始终没能完成”可知,“等了一个花甲他才将其汇编出来”表述错

12、误,汇编者不是鲁迅,而是另有其人。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三段的作用。(6分)答:答案首先,这段话通过一幅油画刻画了鲁迅的外貌,虽寥寥数笔,却十分传神地展现了鲁迅的精神特质。其次,在外貌描写时,重点强调了鲁迅的“横眉”这一特点,照应了文章题目。最后,引出下文对“谁最了解鲁迅”的论述。解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等方面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内容上,要结合对鲁迅的外貌特点的描写来分析鲁迅的形象及精神。在结构上,这段对鲁迅外貌的描写与题目“横眉”相照应;由这段的最后一句与下文的内容关系看,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6文章的结尾说:“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答案作者是运用

13、了反语的手法来评价鲁迅。这里的“毒”字,更加突出了鲁迅对社会的认识之深,对“黑暗”剖析的力度之大。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这是对鲁迅的评价,要抓住“毒”字来理解。“毒”是什么意思?鲁迅在哪些方面比较“毒”?围绕这些内容阐述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1998年的这

14、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

15、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实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20世纪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