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04393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 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面为考古学文化所见的晚商文化与先周文化分布示意图。据图可推知,周灭商A.源于不同部族间

2、的政治冲突 B.推动了区域文化之间的交融C.形成了天下共主的政治格局 D.铲除了商文化对中原的影响2.左传载:晋襄公去世时,赵盾以年纪太小为由欲废太子而立公子雍,襄公夫人坚决反对,赵盾也担心国人反对,最终立太子夷皋为国君。楚平王去世时,令尹子常欲立子西,子西认为“王有适嗣,不可乱也”,太子壬最终继位。这反映出春秋时期A.嫡长子继承制仍在延续 B.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C.王位继承方式逐渐增多 D.分封制度遭到了破坏3.战国时期,有儒者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韩非子认为:“民弱国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对此解读合理的是A.儒法思想具有互通性 B.实现国强民富成

3、为士人共识C.法家更顺应时代潮流 D.儒家强调统治者应为政以德4.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A.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B.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C.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 D.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5.魏晋时期,张季鹰做出“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的人生抉择,钟嵘提出“诗缘情”的思想,认为诗歌的意义不在于“言志”层面的讽喻教化,而是“陶性灵,发幽思”;陶渊明自言“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魏晋文人的这些言论A.体现了道家逍遥自得的思想 B.

4、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C.推动了赋体文学形成与发展 D.是城市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6.唐宋时期,“贵者始富,贱者不富”的所谓先王之制转变为“贫富贵贱,离而为四”;贵者未必富,富者未必贵;贫者未必贱,贱者未必贫。这反映出唐宋时A.门阀士族政治开始瓦解 B.社会垂直流动显著增强C.崇富逐利成为社会风尚 D.经济发展冲击等级关系7.元王朝将全国的人户以职业、民族、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划分为数十种户计,主要分为军户、匠户、民户、儒户等,无论何种户计,一旦被签入籍,就世代相袭,不得变更户计。元代这一做法有利于A.缓和社会矛盾 B.统一赋税的标准 C.强化社会控制 D.提高生产力水平8.清代皇帝的诏敕文书,除

5、了沿用前代的文种外,还独创了“寄信谕旨”这一机密文种。“寄信谕旨”简称“寄信”,指皇帝的谕旨不经内阁宣示而直接由军机大臣等寄发全国各省。这一创新A.有助于减少行政决策的失误 B.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化C.反映出君权与相权矛盾加深 D.利于防止地方势力膨胀9.1904年,清廷颁布各学堂奖励章程,其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由升学或毕业考试结果分为五等,中等以上给相应翰林、进士、举人等出身奖励,并授予官职或予以升学。这一举措意在A.贯彻中体西用的宗旨 B.阻塞士人的进身之阶C.缓解停废科举制的阻力 D.推动新式学堂的发展10.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作为一

6、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则是在近百年以来才出现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自觉”A.源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B.建立在王朝统治危机基础上C.受到救亡意识的影响而催发 D.推动了民族主义的广泛传播 11.下面为19131920年国内棉纱消费情况统计图。图中数据的变化A.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的直接推动 B.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某些特点C.反映出棉纺织业实现了独立自主 D.表明中国棉布出口呈增长趋势12.据统计,从1919年5月到1920年12月,前后有20批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总数达到1900人次左右。各省频频举办欢送会和“出国指导讲座”,大型报刊也纷纷报道,掀起了一股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这

7、表明当时A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的传播 B.新文化运动促进全民族觉醒C.五四运动激发青年探求真理 D.向西方学习成为社会的共识13.下面是19251926年广东农民运动情况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的原因解释合理的是A.国民党实行了土地革命政策 B.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奠定基础C.国民革命大运动发展的推动 D.工农联盟提高了农民积极性14.有学者在1934年撰文指出,中国东南沿海诸港口“几尽租给外人”,而西南、西北大后方又“国防空虚”,因此中国“应即利用铁道为补救缺乏军港之利器”,“就东南沿海,与西北边疆,多筑军事铁道,以资应付”,以免“万一不测,噬脐莫及”。这反映出当时A.积极备战成为国民普遍共识 B.

8、加紧铁路备战成为当务之急C.国民政府铁路备战取得成效 D.加紧铁路备战受到政府关注15.“不满、谴责、批评”是19491971年中国对联合国外交的主要政策趋向,并在19661967年逐渐达到最高点,然而1971年迅速降低到23年来的最低点。这一变化的外交背景是A联合国恢复中国合法席位 B.中国与美国关系已开始正常化C.不结盟是动的兴起与发展 D.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反对美国16.下表反映了“一五”计划至“四五”计划目标的关键词统计情况。该表可以说明这一时期A.工业化的进程日益加速 B.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发展经济成为第一要务 D.经济发展受到国际环境影响17.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纪名

9、英雄墙”用作公告栏,有关城邦的事务及法令预案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公民大会通过的法令也都刻在石碑上。建于公元前5世纪末的圣殿是雅典的公共档案馆,所有档案文献及收支账目向公民开放查询。这说明古代雅典A法令彰显民众意愿 B.公民大会权力至上C.城邦民主收到监督 D.参政是公民的义务18.在罗马法的变迁中,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下降,宗教法学的世俗化使宗教仪式渐趋消失;商业的发展则提出减少对交易的束缚,增进效率的诉讼。这些变化反映出罗马法A.提升交易安全性 B.追求公平和正义C.形式主义的衰退 D.注重保护商人利益19.宗教改革时期的漫画是宗教改革家宣传其主张的主要工具,当时一次可以印数万张,每张的价格

10、低至几芬尼(相当于一对香肠或者几瓶脱麦芽酒的价格),这些漫画引发民众(对天主教会)广泛的议论。这说明A.宗教宣传局限于大众聚集地 B.宗教改革主要面向社会的基层C.价格革命提升民众生活水平 D.印刷术的发展推进了宗教改革20.观察下表中英国商品需求分布的变化情况(单位:%)。据此可知,当时英国A.国内市场已经饱和 B.海外市场日益扩大C.民众消费水平下降 D.工业革命尚未完成21.美国宪法规定国会两院通过的法案需要提交给总统予以批准,总统能够否决或者威胁否决他认为有问题的立法。除此之外,联邦宪法第二条第三条款还规定总统“负责法律得到忠诚的执行”。这些规定A.体现了分权与相互制衡原则 B.旨在保

11、障美国的宪政民主C.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表明总统是国家权力中心22.1871年4月2日,巴黎公社颁布了公职人员薪金法令,规定公社机关职员的年薪最高为6000法郎,而这个薪额只相当于一个熟练工人的年薪;随后,公社决定取消衫市政厅使用豪华轿式马车,并规定公社为在市政厅办公的公社委员提供的用餐费其家属不但享用。这些措施利于A.树立人民群众主人翁意识 B.明确公社委员的责任意识C.激发公社领导的担当意识 D.强化公社委员的公仆意识23.19世纪末出现的纳比派反对传统的模仿,“同情一切貌似新颖奇特、破旧立新的人们,因为他们不仅荡涤学院的教条,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还洗涤浪漫或逼真的自然的主义”。

12、他们还认为“艺术不再是我们记录下来的视觉感受,不管这张照片多么精美细致”而是“我们想象力的不时之需”。纳比派的这些理念A.推崇印象主义风格 B.强调艺术的感性色彩C.注重直面社会现实 D.有利于现代主义形成24.20世纪90年代以来,更多发展中国家和前计划经济国家开始拥抱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并从中分享贸易、跨国投资和技术外溢的收益。目前构成全球贸易总额84的164个WTO缔约成员国中,超过半数是在1995年1月1日确定的创始成员国之后加入的。这表明A.全球化扩大了多边治理体系范围 B.世界格局变化冲击了旧的经济秩序C.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 D.世界经济格局和权重发生显著变化第卷(非

13、选择题 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25题第26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7题第29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中世纪的英国货币铸造体制以英王的高度控制和高标准货币而著称。由于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存在的分散性和货币铸造的混乱以及欧洲大陆货币制度变革的冲击,英王亨利二世对货币铸造体制进行了一系列革新,主要包括废除货币定期重铸制度,固定货币设计样式;重组铸币厂,替换全体铸币师;设立皇家货币兑换所,直接征收铸币税。这次改革改善了货币流通,加强了英王时铸币权的控制,新的具有现代契约性的货币制度开始出现。摘编自崔洪健英王亨利二世时期

14、货币铸造体制变革探微材料二元末统治者“开河变钞”,物价飞涨,成为社会动乱的寻火索,纸钞一度退出流通领域,商民皆使用铜钱。明初朱元璋进行了币制改革,重新确立了一套以纸钞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体系。在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背景下,纸妙为明朝政府解决统一与建设的费用问题开辟了一条捷径,政府支出用钞主要集中在军费、赏赐、俸禄、工匠费用、赈济灾民等方面。纸钞发行的二十年间大幅贬值,到弘治年间,已是“宝钞,今惟官府行之民间得之,置之无用”,正统以后纸钞逐渐废弃。摘编自李曰强明初币制改革初探兼论大明宝钞在明初的积极意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王亨利二世货币铸造体制变革的措施并分析其原因。(1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初朱元璋币制改革的背景及其产生的影响。(12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国家一民族之进化,必有与他国家他民族所同经之阶级、同具之心理,亦必有特殊于他民族他国家。或他民族他国家虽具有此性质,而不如其发展之大且久者,故论中国文化须着眼于此,否则吾之所有,亦无异于人。”“德治与法治为中西不同之宗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