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8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05143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8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8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8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8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8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8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教材)【中图版】2020版地理新导学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8 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八)水循环过程及地理意义(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实验步骤:如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可以得出相关结论。结合图完成12题。1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A岩石圈物质循环B水循环C大气的垂直分层D热力环流2自然界中形成该类地理现象的外因是()A太阳辐射B太阳活动C水汽输送D水的三态变化1.B2.A第1题,该实验盆中水汽蒸发,在顶部凝结成水滴,向中心小石头处汇集,滴落到小瓶中。主要模拟的

2、是水循环,B对。第2题,自然界中形成该类地理现象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地表水体受热蒸发,水汽进行输送、凝结,形成降水,A对。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AafhgBefhdCcabdDdabc4水循环中的()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Bb环节主要集中在夏季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3.D4.C第3题,海陆间循环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间的循环过程,由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输送完成,故选D。第4题,a环节为水汽输送,只要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可,不仅是季风,西风、信风、台风都可以;b环节为降水,地中海气候集中在冬季;c环节为径流输送,地表径流

3、部分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海水蒸发。2017年,长春市首个“海绵公园”劳谦公园建设完成,整个公园充分体现了“海绵城市”的渗、滞、蓄、净、用、排等功能。雨水通过透水铺装、生态植草沟和雨水花园等下渗,再经过地下的过滤装置过滤,实现雨污分开,干净的水被收集储存,用于植物的灌溉养护。右图为水循环部分环节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5以下关于“海绵公园”的叙述,正确的是 ()雨水花园可减缓地表径流的速度,缩短汇流时间生态植草沟可利用沟内的植物和土壤截流、净化雨水,具有一定的污染控制功能渗、滞、蓄、净、用、排等系统单独运行,与其他系统没有衔接可以缓解城市供水压力和城市内涝ABCD6“海绵公园”建设对水循

4、环环节的影响,正确的是 ()A调节aB调节eC增加fD增加d5.D6.A第5题,由题干可知,雨水花园的作用是集水(或汇水),增加下渗,对于雨水花园作用的表述错误。渗、滞、蓄、净、用、排等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a为地表径流环节,d为降水环节,e为蒸发环节,f为水汽输送环节。通过题干材料对“海绵公园”建设原理的描述,可以确定其主要影响地表径流。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读图完成78题。图a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b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7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A降水B蒸发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8流域建

5、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7.D8.A第7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8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

6、地质灾害增多。9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材料二水循环示意图(1)发展集雨工程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哪一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什么?(2)水循环各环节中,能够对H环节直接产生影响的是哪一环节?能够使H环节的水量增大的条件有哪些?(3)能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哪

7、一环节?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哪一环节关系最密切?(4)为提高集雨工程的水质,请对当地农民的传统习惯提出建议。解析第(1)题,发展集雨工程将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可以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增加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第(2)题,图中A、B、C、D、E、F、G、H分别表示降水、海洋水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水的蒸发、植物蒸腾、地表径流、下渗。降水强度、地面坡度及地表植被覆盖率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第(3)题,我国东南沿海的夏季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可以用C环节表示;南水北调工程是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与G环节关系最密切。第(4)题,“水质”和“传统习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词,在正确审题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表

8、述即可。答案(1)主要对G(地表径流)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主要是涵养水源。(2)D(降水)。降水强度小,时间长;地面坡度小;植被覆盖率高。(3)能够代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夏季风的是C(水汽输送)。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南水北调工程与G(地表径流)环节关系最密切。(4)家禽、家畜集中圈养;生活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厕所应远离集雨工程。(言之有理即可)等级过关练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012题。10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

9、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11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降水量增加坡面径流增加蒸发(腾)量增加地下径流增加ABCD12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10.B11.C12.D第10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类似于水库的调节作用;雨季植被可以将吸纳的降水转化为地下水,旱季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使得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小。植被遭破坏后,涵养水源功能变差,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坡面径流,转化为地下水的比

10、例降低。降水变率大小和植被状况关系不大。河道淤积不会造成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第11题,降水量增加与否与植被变化关系不大,主要和大范围的大气运动有关;植被恢复后,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加强,降水下渗比例增加,坡面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由于植被增多和地下水增多,蒸发(腾)量增加。第12题,由于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在植被恢复后,坡面下渗量增加,降水更多地转化为地下水后,通过地下水的形式补给河流。从图中透水岩层和不透水岩层的岩层倾斜情况来看,更多的坡面降水通过地下水补给到乙河流,所以乙河流流量增加;由于植被恢复,降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比例增加,而地下水并不是都补给给地表河流,所以甲、乙两河流的流量

11、总体减少。13九寨沟位于四川省北部、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拥有奇特的水体景观。但近年来湖泊水位显著下降,严重影响了其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环境。读下列材料,运用水循环原理等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下图为九寨沟降水柱状和气温曲线统计图。材料二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1)分别代表水循环的什么环节?(2)九寨沟湖泊14月为枯水期,各湖泊水位多在4月达到年内最小值;5月各湖泊水位明显升高。结合材料简析九寨沟湖泊水位这种变化特征的成因。(3)610月为九寨沟湖泊的丰水期,结合材料简析这种水位变化特征是通过哪些水循环过程形成的。答案(1)植物蒸腾、大气降水、地表水蒸发、海水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2)14月气温低,高山冰雪融水量极少,九寨沟区域降水较少,导致补给湖泊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小于湖泊的蒸发(或)和下渗()。4月这种损失累积至最大,湖泊水位达年内最小值。5月降水明显增加,气温回升致使冰雪融化,流入湖泊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补给量增加,水位明显升高。(3)610月夏季,海洋蒸发()旺盛,大量水汽通过夏季风输送()到九寨沟地区,形成大量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大量补给湖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