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

上传人:猪子****y 文档编号:10750447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邢台市2020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众所周知,“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对知行关系的总体概括。“知行合一”的具体内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在动态之维,

2、它意味着先天的“良知”通过“行”的过程,逐渐形成比较自觉的意识。“知行合一”同时涉及“知”和“行”之间的互动,在这一意义上,一方面,行要由知加以引导以取得自觉形态:没有知的引导,行往往无法摆脱盲目性;另一方面,知必须落实于行知而不行就等于未知,真正的知需要通过落实于行而得到体现。从知和行相互统一的角度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便可以注意到,这一观念对把握、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有其理论上的意义。就“知”而言,讨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涉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体内涵的理解,包括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血缘意义上的自然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区分开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可能的条件和前提,等等。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并

3、不是现成的存在形态,它需要通过实践过程加以构建,所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表明了这一点。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总是会涉及经济、生态、安全等不同方面。从经济上说,促进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合理互动,形成有序的经济运行模式,包括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等等,这一切表现为经济层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所以可能的前提。从生态上说,以温室效应的控制、环境的保护等为指向的生态关切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全球不同地区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建构。在人类安全问题上,一方面,需要反对单边主义,避免仅仅从特定国家和地区的需要出发,

4、罔顾全球性的安全关切;另一方面,又应当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真正的全球性安全格局的形成,离不开以上的双重努力。同时,在历史的衍化过程中,基于多样的历史背景,人类形成了不同的文明形态,从文明形态之间的关系看,其中任何一种文明形态,都不应被赋予主导性或绝对的优越性,相反,需要从宽容、尊重多样性的角度来对待文明的不同形态。对文明差异和多样性的这种尊重和包容,也是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从人类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来看,这里又涉及多样的前提,包括合理面对文明发展与科学的关系。科学是一把双刃之剑,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科学本身如果缺乏引导和控制,也可能

5、导致负面的结果。科学应当造福人类,而不是对人类发展构成威胁。今天,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科学的发展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其结果也难以完全预知,如何通过调节、引导、控制,避免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使之能够真正造福于人类,并进一步引向和谐的人类共同体,无疑也是今天在实践层面上需要关注的问题。这里既涉及“知”,也关乎“行”,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观念,则为理解和处理以上问题提供了思考的背景。(摘编自杨国荣心学视域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动态之维,“知行合一”的内涵指先天的“良知”通过“行”的过程,逐渐形成比较自觉的意识。B

6、.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通过实践过程加以构建,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是人类现成的存在形态。C.在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向,反对贸易保护主义。D.反对单边主义,同时,反对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极端主义,两者并重,真正的全球性安全格局才能形成。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从“知”和“行”之间的互动角度阐述两者的动态关系,具有辩证分析意味。B.文章第三段从经济、生态、安全、文明四个角度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和成果。C.文章第四段在论证科技的两面性时,指出科技有可能导致负面,结果有较强的现实性。D.文章先

7、阐述有关知行合一的内涵,然后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明与科学的关系复杂,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但是,当今科学对文明的破坏力量超过了其对文明进步的推动力量。B.如果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血缘意义上的自然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区分开来,就可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可能的条件和前提。C没有一种文明形态可以被赋予主导性或绝对的优越性,构建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就是对文明差异和多样性的尊重和包容。D.如何使科学技术造福人类,并进一步引向和谐的人类共同体,要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心学中的“知行合一”观念可以提供思考背景。(二)实用类

8、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摘编自文汇网)材料二:(数据光明网)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

9、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仿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时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样。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固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

10、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材料三:“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找到一个对村里各方面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必须反复

11、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体,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摘编自中国青年报)材料四: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

12、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舆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对许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摘编自光明日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13、的一项是(3分)A.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系,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B.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C.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倍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都有反应。D.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应并不完全真实。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返乡体”

14、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B.孔德继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的等问题。C. “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D.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6.“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6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

15、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魂系高原 杨晓敏两次都陪同我到哨所采访的团政治处刘干事是湖北人,1970年入伍,正连职,是全团的“二号老兵”。他曾长期在哨所执勤,对各种环境非常熟悉。我们每每闲聊,无话不谈,但主要话题还是西藏兵在边防服役的众多感受。恋爱婚姻问题自然是一个重要方面。刘干事诙谐地说,他当年谈恋爱八次,没能挽住一个姑娘的胳膊走进洞房,原因之一就是他在选择爱人时条件太“苛刻”。后来我才了解清楚,原来刘干事谈对象时,总是以西藏兵的憨直坦露心迹,问姑娘的第一句话老是“你爱不爱西藏?”好像他心目中的西藏远比他本人重要得多。因为他知道,谁嫁给西藏兵就首先要和那个地方联系在一起,意味着在

16、丈夫服役期间乃至转业回来,都要比别的女人付出更多更大的代价,否则便不会有太美满的结局。“爱不爱西藏”几乎是“爱不爱丈夫”的同义词。家乡的县服装厂一个叫小何的姑娘犹豫一阵后,终于向他敞开了心扉,点了点头。然而他们结婚一年后,当小何孤零零地躺在产房时,却禁不住泪湿枕巾,不得不用最刻薄的语言,诅咒起远在西边的西藏兵丈夫。说自己瞎了眼,找了一个没心肝、冷血动物和天下第一没用的人。医生说她胎位不正,会难产,让她提前入院。小何忧心如焚,发报去告急。刘干事当时正在3号哨点。大雪早已降临,除了电台联络外,哨所已完全与世隔绝。连续三封电报把团首长也吓慌了,只得用军用电台通知刘干事。他面对无垠的雪线一筹莫展,阴沉着脸,急得像一头囚笼困兽团团转,连嘴唇都咬出血来。小何要剖宫产了,手术前非要有亲人签字才行。岳父见女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