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97368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2.8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烹饪原料知识电子课件调味品类原料(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调味品类原料,调味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虽然在膳食中不是主料但确实构成菜肴的三部分之一。我国对调味品的制造和运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周代就 有酱 醋等调味品。周礼天官食医根据季节变化总结了“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的运用规律。这些经验对调味品的认识和运用,对发展我国烹调技术及形成地方菜肴的风味特点起着重要作用,调味品的概念 调味品又称调味料,所谓调味品,就是在烹调过程中,能凸出改善增加菜点的口味外观色泽的非主辅料统称调味品,二、调味品的化学成份,1.咸味 咸味是化合物中,中性盐所体现的味道,如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等都有咸味,但同时又有其他异味。

2、各种盐的呈味程度和化合物的分子量有关,分子量越大,苦味等异味越重。咸味的主要来源是食盐,食盐的主要成份是氯化钠,由于氯离子和钠离子的特有性质,决定了氯化钠有纯正的味道。 咸味调味品有盐、酱油、酱类制品。对一些肾脏患者,在生活中不能用食盐,可以苹果酸钠,谷氨酸钾代用。,2.甜味 甜味是普遍受欢迎的一种味型。甜味的产生主要是氨羟基等产甜味基因和助甜味基团共同作用的结果。聚合度较低的糖类物质,都有甜味,如蔗糖、麦芽糖、葡萄糖、果糖。 甜味调味品有:食糖(包括白糖、红糖)蜂蜜、饴糖、冰糖等。,3.酸味 酸叶由有机酸和无机酸电离的氢离子所产生。食醋、番茄酱、变质的酱油和洒都可以作为酸味调味剂,常见酸味的

3、主要成份是醋酸(乙酸)琥珀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有机酸,是一种弱酸,能参与人体正常的代谢,一般对人体健康无影响,能溶于水,其酸味远不及无机酸,强烈。,4.辣味 辣味是一些不挥发的刺激成份刺激口腔黏膜所产生的感觉。其成份较复杂,各品种的辣味来源于不同的成份。 辣椒的辣味主要是辣椒碱;胡椒的辣味是辣椒碱和椒脂;生姜的辣味主要是姜油酮、姜辛素;葱蒜的辣味主要是蒜素。,5.鲜味 味精、鸡精、虾子、蚝油、虾油、鱼露等都有鲜味,虾子,蚝油,鱼露的呈鲜成份是各种、酰胺、氨基酸,味精是谷氨酸钠,鸡精是肌苷酸钠。,6.香味 香味来源于挥发性的芳香醇、芳香醛、芳香酮以及脂类等物质。,7.苦味 苦味来源于茶叶碱

4、、可可碱,咖啡碱等生物碱有酮类化合物。粗盐中含有氯化镁,硫酸镁等也具有苦味。苦味食不知所云有茶、咖啡、苦瓜、莲蕊等。,三、调味品的分类,1.除去异味 2.凸出和确定菜肴口味 3.增加营养 4.增加菜肴的色泽 5.增加菜肴的鲜味和美味 6.具有杀菌消毒和保护营养素的作用,二、调味品类原料在烹调中的作用,第二节调味品的种类,一、 咸味调味品 咸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味。它在调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常称之为“百味之王“。咸味一般来自于食盐。烹饪中,除了部分面点外,不用食盐的菜点几乎是没有的。而且大部分复合味型也必须在咸味的基础上配制。 烹饪中常用的咸味调味品食盐和发酵性咸味调味品。 (一)食盐

5、 食盐是以NaCl为主要成分的普通盐。 食盐的分类:按来源不同,普通盐可分为海盐、井盐、池盐、岩盐、湖盐等;按加工程度不同分原盐(粗盐、大盐)、洗涤盐、再制盐(精盐)。此外,根据特殊或普遍的需要,在精盐中添加某些矿质元素制成营养盐,如碘盐、锌盐、铁盐、铜盐、低钠盐等,以此增加对矿质元素的补充或限制对钠的吸收。第三就是加入其它调味品制得的为顺应快节奏的生活、方便人们的生活而产生的复合盐,如香菇盐、海鲜盐、香辣盐等等。 食盐在烹饪中的作用: 1. 为菜肴赋予基本的咸味; 2. 少量加入食盐有助酸、助甜和提鲜的作用; 3. 提高蛋白质的水化作用; 4. 利用其产生高低不同的渗透压,来改变原料质感,帮

6、助入味及防止原料的腐败变质。 5.可作传热介质,(二)酱油 酱油是我国传统的咸味调味品,其生产工艺不同,品种有异。酱油根据形态不同,可分为液体酱油、固体酱油、粉末酱油。根据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酿造酱油和化学酱油。 酱油的种类:酿造酱油是以大豆、小麦、麸皮等原料,经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及配制而成的液体调味品。咸味来自于食盐;鲜味来自氨基酸和肽类;酸味来自乳酸、琥珀酸、醋酸等有机酸;甜味来自葡萄糖、果糖、阿拉伯塘等;香味来4-乙基愈创木酚、甲基硫和一些酯类;苦味来自一些醛类或是盐不纯或是为调色而加入的糖色熬制过火。 酱油的作用:酱油在烹调中具有为菜肴确定咸味、增加其鲜味的作用;还可增色、增香、去腥解腻

7、。所以酱油多用于冷菜调味和热菜的烧、烩菜品之中。 酱油在菜点中的用量受两个因素的制约,菜点的咸度和色泽,还由于加热中会发生增色反应。因此,一般色深、汁浓、味鲜的酱油用于冷菜和上色菜;色浅、汁清、味醇的酱油多用于加热烹调。另外,由于加热时间过长,会使酱油颜色变黑,所以,长时间加热的菜肴不宜使用酱油,而可采用糖色等增色,(三)酱 酱是以富含蛋白质的豆类和富含淀粉的谷类及其副产品为主要原料,在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糊状调味品。除作为菜肴的调料,酱还是食用“北京烤鸭“的必备佐料,并且还用于酱肉、酱菜等制品的制作。 因其原料不同和工艺的差异,我国主要有豆酱、面酱和复合酱,而日本有味噌。川菜中常用的酱

8、是面酱。 (1)面酱:又称为甜酱,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经加水成团,蒸熟,配以适量盐水,经曲霉发酵而制成的酱状调味品。成品红褐色或黄褐色,有光泽、带酱香、味咸甜适口,呈粘稠状半流体。以色泽金红、味道鲜甜、滋润光亮、酱香醇正、浓稠细腻者为佳、 一般用于烧、炒、拌类菜肴,主要起增香、增色的作用,并可起解腻的作用,如酱爆肉丁、酱肉丝、酱烧冬笋、回锅肉、酱酥桃仁等;作为食用北京烤鸭、香酥鸭时的葱酱味碟;也可作杂酱包子的馅心、杂酱面的调料;并用于酱菜、酱肉的腌制和酱卤制品的制作,如京酱肉、酱牛肉。 (2)豆酱: 豆酱常见的为黄豆酱,成品较干涸的为干态黄豆酱,较稀稠的为稀态黄豆酱;以蚕豆加工的为蚕豆酱;豌豆

9、及其它豆类酿制的为杂豆酱。 优质豆酱应为黄褐色或红褐色,鲜艳,有光泽,豆香浓郁,还具酱香和酯香,甜度较低,无不良气味;无苦味、焦糊味、酸味及其他异味。 豆酱可佐食或复制用。,(四) 豆豉 豆豉是将大豆经浸泡、蒸煮、并用少量面粉、酱油、香料、盐等拌和,经霉菌发酵而制成的营养丰富、口味鲜美的颗粒状调味品。按形态分为干豆豉、水豆豉;按口味分为咸豆豉、淡豆豉、臭豆豉;按发酵微生物可分霉菌型豆豉、细菌型豆豉。 豆豉的种类不同其色泽不一。一般干豆豉以颗粒饱满、色泽褐黑或褐黄、香味浓郁、甜中带鲜、咸淡适口、油润质干为佳。 豆豉在烹调中,主要起提鲜、增香、解腻的作用,并具有赋色的功能。烹饪中可作调味品或单独炒

10、、蒸后佐餐食用;广泛用于蒸、烧、炒、拌制的菜品中,如制作回锅肉、拌兔丁、黄凉粉、豆豉鲮鱼等菜品时均需使用。豆豉在运用中根据菜品的要求或整用或剁成茸状,而且用量不宜过多,否则压抑主味。,二、甜味调味品 甜味是一种基本味感。除了作调味品外,还能提供机体的能量来源,并且具有特殊的生理作用-饱胃感。 呈现甜味的物质,除了单双糖外还有糖醇、氨基酸、肽及人工合成的物质。某些植物中含有的天然甜味素如甘草糖、甜叶菊糖以及人工合成物如糖精等。 不同的甜味调味品,其甜度不同。一般以蔗糖为基准物,将5或10的蔗糖溶液在20时的甜度为100,则麦芽糖是3260,果糖114175,葡萄糖74,半乳糖32,乳糖16,糖精

11、2000070000。食物中糖的浓度一般都在1025这个范围,是人们喜爱的甜味浓度,过高即不愉快。 各种甜味调味品混合,有互相提高甜度的作用;而且适当加入甜味调味品可降低酸味、苦味和咸味。甜味的强弱也与甜味剂所处的温度有很大关系,如温度高,甜味强。另外,改变温度可使甜味剂的物理性状改变出现粘稠光亮的液体,甚至于焦糖化,用于增加菜肴的光泽和着色。,食糖 根据外形及加工精度不同,可分为: 1.砂 糖:砂糖是烹凋是最常用的食糖之一。它纯度高,晶粒整齐。 经再加工,砂糖还可制成方糖和装饰糖等。 2.绵白糖:绵白糖色泽洁白,质地绵软、细腻,溶解速度快,但纯度较砂糖低。绵白糖多置于餐桌上供使用。 3.冰

12、糖:纯度高,形似冰块。,饴糖 : 饴糖又名麦芽糖、糖稀,有软、硬两种。饴糖可应用于糕点等制作中。 糖浆 : 糖浆质地浓稠,一般用于漫渍蜜饯、制糖果等。 蜂蜜 : 蜂蜜是由蜜蜂酿制而成的甜而有粘性、透明或半透明的胶状液体。富含果糖和维生素,是烹饪中的重要调料之一。,酸味是一种基本味,自然界的酸性物质大多数来自植物性原料。酸味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酸味物质分离出氢离子刺激味觉神经而产生的。 在烹调中酸味不能单独使用,但酸味是构成多种复合味的基本味。加入适量的酸味,可使甜味缓和,咸味减弱,辣味降低。 在烹调中常用的酸味调味品有食醋、柠檬汁、番茄酱、草莓酱、山楂酱、木瓜酱、酸菜汁等。,三、酸味调味品,(一)

13、食醋 食醋是饮食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液体酸味调味品。距今已有3400多年的酿造历史,品种甚多。不论是烹制醋熘类、糖醋类、酸辣类等菜肴,还是食用小笼汤包、水饺、凉面等,均需使用食醋。 食醋的分类:醋的种类根据制作方法不同,一般分为发酵醋和合成醋两类。 1. 发酵醋:酸味柔和、鲜香。 2.合成醋:用冰醋酸、水、食盐有时还添加食用色素配制而成的。酸味单一,不柔和,缺乏鲜香味,具有刺激感。 在烹饪中作用:食醋在烹调中可起赋酸、增鲜香、去腥臊的作用,是调制酸辣、糖醋、鱼香、荔枝等复合味型的重要原料。制作本色或浅色菜肴时应选用合成醋,用量一定要少。食醋还有杀菌和去腥除异的作用,如凉拌菜调味时,常加入些许醋,

14、起消毒杀菌作用;而食用生鱼片时,配青芥辣醋碟,可压抑原料的腥味。醋还能减少原料中Vc的损失、保蔬菜的脆嫩、促进骨组织中Ca、P、Fe的溶解、防止植物原料的褐变,并且还可使肉质坚硬的原料肌肉组织软化,起到嫩肉剂的作用。,(二)番茄酱 是烹饪中常用的一种酸味调味品。它是将成熟的番茄经破碎、打浆、去除皮和籽等粗硬物质后,经浓缩、装罐、杀菌而成。 番茄酱色泽红艳、味酸甜,所含干物质在2230%左右。其酸味来自苹果酸、酒石酸等,红色主要来自番茄红素,并且含多种营养物质,如糖分、粗纤维、Ca、P、Fe、VC、VB、Vpp等。 番茄酱的风味介于糖醋和荔枝味之间,除直接用于佐餐外,烹饪中主要用于甜酸味浓的菜品

15、,突出其色泽和特殊的风味,使菜肴甜酸醇正而爽口,如茄汁味。在冷菜中常用于糖粘和炸收菜品如茄酥花生、茄汁排骨等;在热菜中常用于炸熘和干烧菜品,如茄汁瓦块鱼、茄汁冬笋、番茄兔丁、茄汁鱼花等。烹调中一般多选用浓度高、口味好的番茄酱,这不仅是因为便于控制卤汁,而且可使菜肴色泽红艳、味酸鲜香。番茄酱使用前需炒制,使其增色、增味,若酸味不够可添加柠檬酸补足。,(三)柠檬酸 柠檬酸广泛分布于多种植物的果实中,以未成熟带酸味的果实含量较多。如葡萄、柑橘、柠檬、莓类、桃类等,尤其以柠檬最多。除直接来自于天然果实外,柠檬酸还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或用微生物生产。 柠檬酸为无色晶体,含一分子结晶水的柠檬酸的熔点低于不含

16、结晶水的,酸味极强。天然柠檬汁还含苹果酸、糖类、酯类、Vc、VB1、VB2、Ca、P、Fe等成分,不仅有酸味,而且具有芳香味。 柠檬酸常用于糖果、饮料的配制,在西餐制作中也是重要的酸味剂,近年来在中餐烹调中也有应用。柠檬酸具有保色的作用,从而突出主料的色泽;同时,使菜肴的酸味柔和而可口,入口圆润滋美,增加独特的果酸味;并可补充番茄酱酸味的不足、减少VC的损失和防植物原料的褐变。此外,在熬糖时加入,充当还原剂,增加糖的转化量,使糖浆不易翻砂;还可中和面团、面浆的碱性,调整pH值。,鲜味是一种优美适口、激发食欲的味觉体验。鲜味物质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原料中,如畜肉、禽肉、鱼肉、虾、蟹、贝类、海带、豆类、菌类等原料。产生鲜味的物质主要有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核苷酸(肌苷酸、鸟苷酸)、酰胺、氧化三甲基胺、有机酸(琥珀酸)、低肽等。这些物质的钠盐鲜味更显著。鲜味不能独立成味,需在咸味的基础上才能体现。 鲜味可使菜点风味变得柔和、诱人,能促进唾液分泌、增强食欲,所以在烹饪中,应充分发挥鲜味调味品和主配原料自身所含鲜味物质的作用,以达到最佳呈味效果。需注意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