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ip及组网技术1剖析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49733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147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cp-ip及组网技术1剖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7页
tcp-ip及组网技术1剖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7页
tcp-ip及组网技术1剖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7页
tcp-ip及组网技术1剖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7页
tcp-ip及组网技术1剖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cp-ip及组网技术1剖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p-ip及组网技术1剖析(1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部网络技术培训课程 TCP/IP及组网技术 (局域网和广域网技术) 汪为农 2003年1月5日,主要内容,一、OSI网络参考模型和网络通信结构 二、TCP/IP协议 三、IP地址结构、分类和规划 四、路由选择 五、局域网组网技术 六、广域网组网技术,一、OSI网络参考模型和网络通信结构,1、网络层次模型 2、网络系统和网络子系统 3、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 4、两种不同的网络组成结构 5、物理通信和逻辑通信 6、通信协议和通信模型 7、数据封装,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7 6 5 4 3 2 1,二进制位流传输 激活和维持系统间的物理链路,介质访问控制 提供通

2、过介质的传输控制,如差错和流量控制,寻址和路由 确定数据从一处传输到另一处的最佳路径,端到端连接 数据流的分段和重组,提供可靠的端到端传输,主机间通信 建立、维持和管理应用系统之间的会话,数据表示 提供数据表示、代码格式和数据传输语法协商,处理网络应用 为应用系统提供网络服务,网络层次模型,每一层包含一组协议,以及相应的语法、语义和交换规则; 每层实现一组特定的通信功能,逻辑上相对独立; 每一层代表着本层和底下所有各层的通信功能,并为上层提供通信服务。,网络系统和 网络子系统,网络系统:是所有通信线路、网络设备、主机、通信协议和应用系统的集合; 网络子系统:网络系统中每一个层次的界面代表一个网

3、络子系统,网络子系 统包含界面内部所有各个层次; 网络子系统对外提供的通信服务由其内部所有的各层通信功能实现,因此网 络子系统的通信能力由里向外逐层增强。,路由器,主机,网络系统,通信线路,L1 L2 L3,L1 L2 L3,L1 L2 L3,L1 L2 L3,L4 L5 L6 L7,L4 L5 L6 L7,网络通信子系统,各种软硬件组 成的剖面结构,通信子网和 资源子网,通信子网:由所有通信线路、网络互连设备和相应通信协议软件组成,承担 不同主机之间数据传输的任务; 资源子网:网络中所有的主机、通信协议和各种应用系统。 路由器仅有低3层协议,包含在通信子网中;主机有7层协议,但属于资源子 网

4、范围 。,路由器,主机,网络系统,通信线路,按各网络单元功能分割,两种不同的网络组成结构,在广域网和园区网中,采用路由器或第三层交换机作为主干网互连设备,主机与 通信子网(网络互连设备)的接口属于两个不同网络单元之间的接口(含3层); 在用第二层网络设备互连起来的局域网或以太网中,没有明确的通信子网结构, 但存在网络通信子系统,主机之间的互连互通仅仅通过物理层或第二层设备完成, 主机与网络通信子系统之间的接口属于主机内部第三与第四之间的层间接口。,网络系统,L3 L2 L1,L7 L6 L5 L4 L3 L2 L1,L3 L2 L1,路由器,资源子网,通信线路,主机,通信子网,主机,网络系统,

5、通信线路,L1 L2 L3,L1 L2 L3,L4 L5 L6 L7,网络通信 子系统,广域网/园区网结构,局域网/以太网结构,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发送进程,接收进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主机A,主机B,路由器,路由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通信子网,物理介质,物理介质,物理通信,物理通信:是通信进行的真实路径,从发送主机的上层逐层向下传递, 经通信介质和通信子网送达目标主机,然后在目标主机中逐层向上传递。 物理通信是由主机和网络设备中的逐层通信及通信子网中的逐点通信组 合

6、而成,因此物理通信具有间接通信属性。,网络通信子系统,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发送进程,接收进程,应用层协议,表示层协议,会话层协议,传输层协议,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主机A,主机B,路由器,路由器,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通信子网,物理介质,物理介质,逻辑通信,网络层协议2,链路层协议2,物理层协议2,逻辑通信:位于不同主机和网络设备中同层通信实体间的对话,对话遵 循某一特定协议,且每层协议各不相同; 传输层及以上层不同主机通信实体间的逻辑通信是直接点对点的通信, 下3层中主机与

7、路由器和路由器与路由器之间的通信也是直接通信,且同 层通信协议不尽相同。,网络层协议1,网络层协议3,链路层协议1,链路层协议3,物理层协议1,物理层协议3,同层通信和层间通信协议,PSA,UA,PSA,UA,PSC,UC,LC,PSD,UD,LD,一个网络单元的一个层次通常包含3的协议站,PSX 同层通信协议站;UX、 LX 层间通信协议站; 逻辑通信是通信的目的,物理通信是通信实现的途径。综合物理通信和逻 辑通信,通信方式呈“ V ”型结构; 同层通信是两个不同网络单元同一层次间的通信,因此同层协议CPX必须是 标准协议;层间通信发生在一个网络单元的内部,对于外部是不可见的, 因此层间通信

8、协议一般是非标准的;,D,C,B,A,同层通信协议CPD,同层通信协议CPC,同层通信协议CPB,同层通信 协议CPA,层间通信 协议CPCD,层间通信 协议CPBC,层间通信 协议CPAB,通信介质,协议站1,协议站2,上层用户1,上层用户2,通信服务,访问,通信协议,通信功能,通信子系统,下层通信服务,通信模型,通信实体1,通信实体2,上层用户:上层协议站,是通信的信源和信宿; 通信功能:为实现通信所能提供的特定操作和控制机制,如数据传送、流量 控制、差错控制、应答机制、数据包的拆分与重组等; 通信服务:是通信功能的外部表现,为上层用户提供通信支持; 通信介质:本层以下所有协议层,是本层以

9、下通信结构的抽象表示; 通信子系统通过本层的通信功能和下层的通信服务,实现本层不同通信实体 之间的通信,并为上层协议提供通信服务。,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主机A,主机B,数据封装,数据,数据,网络头,数据,网络头,帧头,帧尾,1011000110101010,数据单位,APDU,PPDU,SPDU,报文(segment),分组(packet),帧 (frame),比特流(bits),每一层都有自己的数据单元; 由上往下传递时,用下层协议为上层数据层层打包;而由下向上传递时 则层层拆包; 每一层

10、的通信实体看到的是同一子系统中对等实体送来的包。,二、TCP/IP协议,1、 TCP/IP分层模型与OSI参考模型对照 2、 TCP/IP应用层 3、 TCP/IP传输层 4、 TCP/IP网络层 5、ARP和RARP地址解析协议,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第4层) IP(Internet Protocol) 网间互连协议(第3层) TCP/IP协议定义了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共3层,但应用层覆盖了OSI参考模 型中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应用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OSI参考模型,TCP/IP模型,应

11、用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7 6 5 4 3 2 1,第2层交换机、HUB、以太网 802.3等,TCP/IP分层模型与OSI参考模型对照,路由器、第3层交换机,第4层交换机,第7层交换机 应用层防火墙,相应网络设备,访问地址,MAC地址,IP地址,端口号,进程号,TCP协议栈不仅包括第3层和第4层的规范(如IP和TCP),也包括一些普通应用 规范,即应用层规范,其中某些应用也能在网络设备如路由器和交换机上实现。,TCP/IP协议栈,应用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TCP/IP应用层,文件传输 TFTP FTP NFS 电子邮件 SMTP 远程登录 Telnet rlogin 网络

12、管理 SNMP 域名管理 DNS,TCP/IP传输层,TCP/IP协议栈,应用层,网络接口层,网络层,传输层,TCP UDP,主要功能: 流量控制:由滑动窗口实现流量控制; 可靠通信:由序列号和确认机制实现端 到端的可靠通信。,两种协议: TCP :(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面向连接的可靠传输协议,为用户 应用端之间提供一个虚拟电路。 UDP :( User Datagram Protocol) 无连接的非可靠传输协议,TCP报文格式,TCP报文格式定义了12个字段:,源端口 目端口 序列号 确认号 报头长度 保留 编码位,比特数 16 16 32 32

13、 4 6 6,窗口 校验和 紧急指针 选项 数据,16 16 16 0-32, 源端口(Source Port):呼叫端端口号 目端口(Destination Port):被叫端端口号 序列号(Sequence Number):分配给报文的序号,用于跟踪报文通信顺序,确保无丢失 确认号(Acknowledgement Number):所期待的下一个TCP报文的序列号,并表示 对此序列前报文正确接收的确认 报头长度(HLEN):报文头部的字节数 保留域(Reserved):设置为0 编码位(Code Bits):控制功能(如TCP连接的建立和终止) 窗口(Window):发送者同意接收的字节数 校验和(Checksum):报头和数据字段的校验和 紧急指针(Urgent Pointer):指示紧急数据段的末尾 选项(Option):当前定义TCP段的最大值 数据(Data):上层协议数据,TCP/UDP端口号,FTP,Telnet,SMTP,DNS,TFTP,SNMP,21,23,25,53,69,161,TCP UDP,应用层,传输层,层间端口号, 端口号是TCP和UDP报文的地址 端口号描述了传输层上正在使用的上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