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48043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完整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神经病学名词解释整理 1.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轻微的刺激即引起强烈的感觉因对触觉、痛觉的敏感性或感觉阈引起 2.感觉过度(hyperpathia):刺激阈与反应时间延长,刺激须达很强程度才有感觉,刺激后需经一潜伏期才能感到强烈、定位不明确的不适感患者不能辨明刺激的部位、性质与强度可感刺激点向四周扩散并有“后作用”,即持续一段时间后才消失。 3.感觉异常(paresthesia):没有外界刺激而发生的感觉异常例如麻木感、蚁走感、触电感、针刺感等。 4.放射痛(radiatingpain):神经根或神经感受病变刺激时,疼痛除出现在刺激部位外,尚沿该受累感觉神经扩散到其支配区如后

2、根受肿瘤压迫时引起的神经根痛,腰骶神经根受脱出的椎间盘压迫时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5.牵涉痛(referredpain):内脏病变时同罹病内脏相当的脊髓节段所支配的体表部分也发生疼痛如心绞痛时引起左胸及左上肢内侧疼痛等。 6.灼性神经痛(causalgia):一种烧灼样的强烈疼痛常见于正中神经或胫神经不完全损伤的患者,患者常用冷水浸泡患肢以减轻疼痛交感神经传出纤维与无髓鞘的C纤维形成假突触,发生短路。 7.幻肢痛(phantomlimbpain):已经截肢的残端发生疼痛。 8.闪电痛(lighteningpain):最多见于脊髓痨患者,胸段及腰骶段后根受累,下肢发作性短暂性触电样剧痛若伴有支配

3、内脏的神经损害而出现内脏功能的障碍称为危象。胃危象最为常见。 9.失联络(diaschisis):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消失例如脑休克(内囊出血对侧偏瘫、深浅反射)、脊髓休克等断联期过后,受损组织的功能缺损症状和释放症状会逐渐出现。10.核间性眼肌麻痹:由于内侧纵束联系一侧展神经核与另一侧司内直肌运动的动眼神经亚核;内侧纵束受损,使两眼球水平同向运动(侧向凝视);内侧纵束的上行束或下行束受损时眼球水平侧向(同向)凝视就有困难;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造成前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可以外展(可伴有眼

4、震),对侧眼球不能内收,但两眼内直肌的内聚运动正常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造成后核间眼肌麻痹。表现为双眼侧向(水平)注视时,同侧眼球不能外展,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11.折刀样强直(clasp-kniferigidity):瘫痪肢体的肌张力呈痉挛状态称为痉挛性瘫痪体检可感觉肌张力类似“折刀”样改变,即在被动运动开始时阻力较大,终末时突感减弱,也称折刀样强直见于锥体束损害。 12.肌强直(rigidity):由于一个紧接一个连续运动冲动,干扰肌肉松弛,导致肌肉持续性的收缩。其中,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强表现为伸肌和屈肌都增强。 13.铅管样强直(leadpiperigidity):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

5、强是伸肌和屈肌俱增强铅管样强直指在做被动运动检查时,增强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像弯曲软铅管样的感觉。14.齿轮样强直(cogwheelrigidity):锥外肌张力是伸肌和屈肌俱肌强直兼有震颤者,当伸屈肢体时可感在均匀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15.静止性震颤(statictremor):震颤出现于肢体处于静止状态时,随意运动时或,入睡后消失,情绪激动时加重因肢体促动肌与拮抗肌节律性交替收缩(46/s)引起,手指节律性震颤形成搓丸样动作,重者头部、下颌、舌头及四肢均可震颤多一侧上肢远端开始,后扩展至同侧下肢及对侧肢体常为帕金森病的首发症状。 16.舞蹈样动作(choreicmovement):迅速

6、多变、无目的、无规律、不对称、运动幅度大小不等的不自主动作可发生于面部、肢体及躯干自主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消失常见于风湿性舞蹈症或亨廷顿病。 17.手足徐动(athetosis):指划动作,是手指或足趾间歇、缓慢、扭曲、蚯蚓蠕动样的伸展动作,直至呈现各种奇异姿态,这些动作和姿势位置不能维持和固定肢体远端肌张力呈游走性时高时低,又称变动性痉挛常见于纹状体大理石样变性、肝豆状核变性、胆红素脑病等。 18.扭转痉挛(torsionspasm):也称畸形性肌张力障碍,是躯干的徐动症特点同手足徐动症,是围绕躯干或躯体长轴的缓慢扭转性或呈螺旋形旋转的不自主运动可为原发性,而症状性者见于

7、肝豆状核变性及吩噻嗪类、丁酰苯类或左旋多巴等药物。 19.偏侧投掷运动(hemiballismus):一侧肢体猛烈的投掷样不自主运动,类似舞蹈样,运动幅度大是因对侧丘脑底核损害或其与纹状体的传导路径病变引起。 20.抽动症(tic):固定或游走性的单个或多个肌肉的快速收缩动作(如挤眉、眨眼、歪唇、耸肩等)可由基底节病变引起,也可为精神因素所致或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21.龙贝格征(Rombergsign):即闭目难立征小脑病变时,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及固定肌等四组肌肉的协调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共济失调(如站立不稳、摇晃欲倒等)嘱患者两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观察有无摇摆不稳或倾倒的现象,并注

8、意睁眼与闭眼的区别(感觉性共济失调睁眼是摇摆但不倾倒,但闭眼时极度不稳而倾倒;小脑性共济失调差异不大)。 22.辨距不良(dysmetria):小脑病变引起共济失调,主动肌、拮抗肌、协同肌及固定肌等四组肌肉协调功能发生障碍,导致对运动距离、速度及力量估计能力丧失而发生辩距不良患者动作过度,检查时发现指鼻/跟膝胫/轮替试验等不正确/不灵活/笨拙反应,且写字常过大。 23.巴宾斯基征(Babinskisign):当锥体束受损后,刺激足底外侧引起拇指背屈和其他足趾扇形散开重要的病理性反射,锥体受损的特征性反射,也称病理性趾反射或拇指背屈征1y内婴儿出现此征可为正常。 24.霍夫曼征(Hoffmann

9、sign):左手托患者腕部,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夹住患者的中指,用拇指向下弹拨患者中指的指甲,如患者拇指和其他手指掌屈,即为阳性反射活跃的正常人可出现两侧霍夫曼征,也可提示高颈段锥体束受累的体征。 25.总体反射(massreflex):脊髓自动反射,病理反射的一种脊髓完全横贯性损害,与大脑脱离关系刺激下肢任何部位,双下肢立即缩回,伴腹肌收缩,大小便排空,病变水平以下充血、竖毛。 26.运动性失语(motoraphasia):前语言区无咽喉/舌肌瘫痪但不能言语或只能讲一两个简单的字;能理解别人言语及文字而难以读出,电报式表达但用词常不错。27.感觉性失语(sensoryaphasia):后语言区发

10、音正常但不能理解别人及自己的言语,模仿讲话的能力也减退,患者严重言语缺陷但无内省力。 28.命名性失语(nominalaphasia):顶叶后下部、角回附近言语形成区称呼物体名称的能力丧失但能表述如何使用该种物件;患者能辨明别人讲述某物名称是否正确但自我表述经常错误。 29.传导性失语(conductionaphasia):额、顶、颞叶深部弓形纤维的阻断,特别是岛叶附近病变特征为复述困难。 30.失读(alexia):左侧缘上回附近病变不失明但对视觉性符号的认识能力丧失,不识词句。图画。常与失写同时存在。 31.失写(agraphia):左侧或主侧额中回后部无手部肌肉瘫痪但书写不能,抄写能力保

11、存。 32.失用症(apraxia):左侧大脑半球广泛病变(右利手者)肢体无瘫痪、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但不能准确完成有目的的动作,对所出示的物品虽能认识但不能应用。 33.Wallenberg综合征:又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见于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或外侧延髓动脉阻塞的外侧延髓和小脑后下部分缺血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前庭核、舌咽、迷走神经、三叉神经脊束核、小脑下脚、小脑皮质束、下行交感神经束、脊丘束损害。 34.Ejerine综合征:又称延髓内侧综合征。延髓椎体部、内侧丘系、舌下神经受损。对侧中枢性偏瘫、同侧舌肌瘫痪、对侧深感觉障碍。 35.Millard-Gubler综合征:又称脑桥腹下部综合征。破坏

12、同侧展神经、面神经和锥体束,引起同侧展神经麻痹、同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也可能有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内侧丘系和脊丘束受损)。 36.闭锁综合征(locked-insyndrome):见于双侧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脊髓束和支配三叉神经以下的皮质脑干束受损而出现两侧中枢性偏瘫除中脑支配的眼球运动尚存在外,病人丧失任何运动、表达的能力脑干网状结构和体感觉传导通路未受损,病人的感觉和意识基本正常,只能以眨眼或眼球运动示意。 37.Fovillesyndrome综合征:脑桥内侧部肿瘤破坏同侧展神经、内侧纵束和锥体束引起两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病侧面瘫及对侧肢体偏瘫 35.Weber综合征:又称中脑腹

13、侧部综合征。中脑腹侧及大脑脚底肿瘤破坏同侧动眼N和锥体束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肢体偏瘫多小脑幕裂孔疝。 38.Parinaud综合征:又称中脑顶盖综合征。见于松果体瘤,两侧中脑顶盖受累。双眼垂直运动麻痹,不能向上仰视。若侵及中脑被盖则瞳孔对光反射消失。 39.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quardsyndrome):半侧脊髓损害(如髓外肿瘤早期、外伤),损害平面以下同侧中枢性瘫痪、深感觉缺失,对侧痛温觉缺失。 40.三偏综合征:内囊病变可引起锥体束全部受损而致对侧偏瘫如病损波及内囊后肢的后部,阻断传导对侧半身感觉的丘脑皮质束及传导两眼对侧视野的视放射,则可伴有对侧偏身感觉缺失和对侧同向偏

14、盲内囊病变最常见于脑血管意外。 41.Horner综合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出现同侧瞳孔缩小、上睑下垂、眼裂凹陷,眼结膜充血及面部无汗病变可在患侧脑干,颈段脊髓或病侧颈内动脉壁。42.去大脑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syndrome):双侧大脑皮质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皮质下功能仍保存常见于严重脑外伤、缺氧或感染后患者能无意识的睁眼、闭眼或转动眼球但眼球不能随光线或物品而转动,貌似清醒但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有抓握、吸吮、咳嗽等反射,有无意识的吞咽活动,四肢肌张力增高,双侧锥体束征阳性,上肢屈曲,下肢伸直者称为去皮质强直(decorticaterigidity)。(去大脑强直四肢均为伸性强直

15、)43.威廉斯环(Williscircle):脑底动脉环,是脑底沟通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的动脉环,使两侧大脑半球及一侧大脑半球的前后部有充分供血由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大脑后动脉、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当环的某处血供障碍时,可对脑血液供血发挥调节和代偿作用。 44.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ischemicattack,TIA):反复发作的短暂性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所致的局限性脑功能缺损。症状突起又迅即消失,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超过6h即完全恢复,不留任何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约有1/3患者在数年内发生完全性脑梗塞。 45.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reversibleischemicneurologicdeficit,RIND):脑血栓形成的临床类型之一,发病后神经缺失症状较轻,持续24h以上,但可于3周内恢复且不留后遗症。原因是已有梗死为导致不可逆神经功能损害,或侧支循环代偿及时或血栓溶解或伴发的血管痉挛、脑水肿消退。 46.阿罗瞳孔(Argyll-Robertsonpupil):由神经梅毒引起。对光反射路径在中脑顶盖前区受损。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