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107475039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230 大小:16.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1页
第1页 / 共230页
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2页
第2页 / 共230页
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3页
第3页 / 共230页
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4页
第4页 / 共230页
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_第5页
第5页 / 共2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于纯海 天津理工大学中环信息学院 人文社科教研室 2014年2月,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规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 教学要点: 世界的物质性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

2、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 教学难点: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我们面对的世界,生机勃勃,奥妙无穷。人类对世界的不懈探索已经历了漫长过程。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活在世界中的人们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必须首先搞清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 (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世界观的形成 人们对于包括自然界、 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 整个世界

3、的总的看法和根本 观点。,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世界观,哲学,哲学家对世界观的理论化系统化概括,认识哲学,什么是哲学?,你对“哲学”有哪些认识?,思考讨论:,哲学释义,philosophy,philein sophia,哲学,爱,智慧,智慧,从字面意义上讲,哲学就是智慧之学。,什么是智慧?什么是知识?智慧和知识是什么关系?,思考讨论:,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出自老子道德经 为学日益,就是说,对于具体知识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进步的过程。这是由外到内的过程。 为道日损,就是说,越能体会道,人自身的欲望就越是减少,最终达到复归人的本性、顺其自然的地步,即最终达到

4、“无”的境界。,知识与智慧的关系,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经验。一般用“多少”来形容,是可以传播和积累的;,智慧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人生意义和人类命运的感悟和觉醒,一般用“有无”或“深浅”来形容,传播和积累对智慧的获取作用不是很大。,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各种知识的系统化、理论化形成的是各门具体科学,智慧的系统化形成的是哲学,哲学作为智慧之学,它同我们所熟悉的数学、物理等具体学科是什么关系?有什么区别呢?,思考讨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区别,区别之一,表现在研究对象不同。 区别之二,表现在思维方式不同。 联系之一:哲学是建立在各门具体科学的基础之上的。各门

5、具体科学为哲学的发展与丰富提供新滋养与新论据 联系之二:哲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则直接影响制约着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哲学与科学关系的经典论述,“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的,那就是西方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先哲没有走上这两步 。” 爱因其坦,不同意见,汉式思想中原无严意的斐洛苏非一科,“中国哲学”是日本人的一个贱制品,明季译拉丁文的高贤不曾有此,后来直到严几道马相伯先生兄弟亦不曾有此,我们为求认识世事之真,能不排斥这个日本贱货吗? 摘自 哲学乃语言之副产品,载于诸子文稿,傅斯年著。,傅斯年诸子文稿札记,这是民国大儒傅斯年研

6、究东西哲学与语言之致受关系时,于大学的一个讲义。傅氏认为,“斐洛苏非”在西洋文化语境中,译言“爱智”之意,当然,意义甚或之更多,乃至于穷尽汉语的固有词汇,而未有一词能确译其义。秦汉战国诸子未曾言及,魏晋名家及宋明理学亦无人论及。那么,苦于无法,接受日本人的译法哲学。 傅氏反对将“斐洛苏非”取意日本人贱制之“哲学”,是有道理的。哲学是中土话语中一个土生土长的词汇,富有中国式的简约与亚利安语式的丰富含义。但是其固有之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爱智”显然迥异。 因此,可以说,傅斯年反对或曰排斥日本这个贱货是有道理的。,什么是哲学,从本质上讲,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从构成上讲,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

7、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功能上讲,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所谓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或者说认识方法和行动方法的理论。 ),案例分析,马赫 (1838一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和唯心主义哲学家,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 1883年,他在力学的发展一书中,从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这一前提出发,反对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 但由于马赫在哲学上所持的唯心主义立场,他惊呼“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从而使他未能在物理学的革命中作出进一步的贡献。,案例分析,彭加勒:(1854一1912),法国著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早年在数学研究中作出了不少贡献,后来曾提出电动

8、力学的相对性原理。他在研究用交换光信号确定异地同时性的实验中,对同时性的定义与爱因斯坦的相当接近,但由于他在自然观和方法论上受唯心主义影响较深,故未能对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产生怀疑。他在科学的价值一书中,深刻地表达了对物理学危机的疑虑惶恐,但未能像爱因斯坦那样作进一步的研究,从而与相对论失之交臂。,案例分析,爱因斯坦:(1879一1955),在科学上作出了划时代的工作,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在哲学上的批判精神。 爱因斯坦认为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认为“自然科学家在理论变革时期,必须亲自去做哲学推理”。 爱因斯坦13岁就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大学阶

9、段,读了马赫的力学的发展。该书对牛顿力学的时间绝对性进行的尖锐批判,给爱因斯坦以深刻的影响。1902年至1905年,爱因斯坦在伯尔尼与索洛文、哈比希特组成了“奥林比亚科学院”,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研读了柏拉图、穆勒、斯宾诺莎、亥尔姆霍茨、黎曼、马赫、彭加勒等人的科学和哲学著作。 爱因斯坦曾经深有感触地说:“物理学的当前困难,要求物理学家更加关心哲学。” 唯物论、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爱因斯坦思想的鲜明特征,同时也是他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案例分析,2001年11月25日的傍晚,在北京市西城区一栋住宅楼的701室,发生了一起行凶杀人案。 制造这起导致两人死亡,一人重伤的恶性杀人案的犯罪嫌疑

10、人是现年46岁的傅怡斌,两个死者中,一人是他的亲生父亲,另一个人是他的妻子,身受重伤的则是他的母亲。那么傅怡斌为什么要残忍地杀害自己的亲人呢? 犯罪嫌疑人傅怡斌说:我已经不是人了,已经修成这种“真人”了,“真人”就没有感情,没有什么,完全就是一种“正气”,完全就是一种“浩然之气”,一种“宇宙精神”。那一点点儿女情长,你不把它拿掉,你就上不了这个台阶。我把他们杀了以后,整个我们这一大家都修炼出来以后,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永享欢乐。,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从马赫、彭加勒到爱

11、因斯坦 相对论的失之交臂者与集大成者”,这一典型案例具体体现了哲学和科学家的什么关系?,思考讨论:,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考研真题链接,(1997单选)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真题解析,【答案】C 恩格斯原话:“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思 维 与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

12、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朴素/形而上学/辩证),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客观/主观),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第一性问题,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两种历史形态,客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把某种脱离人类的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把某种客观精神确定为独立于并先于

13、物质世界而存在,整个物质世界都只是客观精神的产物和表现。 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把主观精神、主观意志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作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东西,万物都是我的感觉、意志、情感的产物。,朱熹,或称朱子,(11301200),是一位精思、明辩、博学、多产的哲学家。光是他的语录就有一百四十卷。他的思想在中国废除科举考试之前一直在中国思想界占统治地位。理在事先 黑格尔: “绝对理念”自我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唯心主义,慧能(公元638713)本姓卢,出身是贫苦的樵夫。青年时曾到湖北黄梅向禅宗五祖弘忍学习佛法,因见识超群而见授衣钵,禀为六祖(初祖即是传说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的菩提达

14、摩)。慧能后来到岭南韶州曲江县曹溪山,建宝林禅寺,终身弘扬“顿悟”心法,学者甚众。他的说“法”言语,身后被弟子们汇辑成六祖坛经,这是中国本土佛教中唯一一部被称为“经”的著作。到唐代后期,禅宗已几乎统一了佛教各宗派,六祖慧能的盛名也千古流传。,旗动!,风动!,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14721528),今浙江省人,通常称他为阳明先生。心外无物。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云: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乔治贝克莱,1685年

15、3月12日在爱尔兰基尔肯尼的一个乡村绅士家庭出生,他是近代经验主义的重要代表之一,开创了主观唯心主义。并对后世的经验主义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是18世纪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 存在就是被感知,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同一性问题,“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 即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思维,?,存在,不可知论的典型代表,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于哥尼斯堡,起初在那里的大学里研究

16、神学,于1755年开始做大学讲师,1770年任逻辑学的教授,1804年2月12日死于哥尼斯堡,活了差不多80岁,他从来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年6月7日1776年8月25日)是苏格兰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他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彻底的怀疑主义。自然主义。,对比:中国古代哲学早期的不可知论,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中期宋国人。早年曾在家乡当过短时间的“漆国史”,后即归隐,终身不仕。 吾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核心内容。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