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辅导,考研经验,考研大纲

上传人:野鹰 文档编号:1074692 上传时间:2017-05-27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90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辅导,考研经验,考研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辅导,考研经验,考研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辅导,考研经验,考研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辅导,考研经验,考研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辅导,考研经验,考研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辅导,考研经验,考研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年北京外国语大学翻译硕士考研真题,考研参考书,考研辅导,考研经验,考研大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7年政治基础班讲义考点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1.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社会实际运行过程是复杂的,在一定社会内部往往存在着多种而不是单一的经济关系,有前一社会残存的或其他社会的经济基础成分,也会有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的萌芽。但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是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所采取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更为直接、更为具体,在实践中它总是

2、与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2.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洽组织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态和设施。3.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整个上

3、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列宁:“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考点9:国家的起源和实质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势下,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作为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它是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作为政治统治亦即阶级统治,国家是

4、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的;但“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但国家和社会完全统一之日,也就是国家消亡之时国家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实现自己的统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但是,在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也有复杂的情形,

5、同一国体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整体,而不同的国体的国家又可能采取同样的政体。在当代,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列宁说:“民主是国家形式,是国家形态的一种。”社会主义民主是其他任何国家形态的民主都不能比拟的。因为,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对资产阶级民主的辩证否定,是民主发展的历史性飞跃。从民主的具体形式方面看,资产阶级民主已有几百年的发展经验,有许多弊端,也有可资借鉴的因素;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建设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已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当然也面临着长期发展的任务。考点1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一)经

6、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1.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得以确立统治地位并巩固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政治、思想条件;2.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3.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着其变革的方向。(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为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1.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2.从服务的方式上看,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调控的手段有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3.从服务的效果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7、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考点: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1.在同一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上层建筑的不完善部分、没有反映经济基础要求的部分都会同经济基础发生矛盾。2.在不同性质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同旧上层建筑的残余、未来上层建筑的萌芽之间的矛盾;新旧上层建筑之间、新旧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等。3.当一种社会形态处于上升发展阶段时,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一般是适应的;没落时期,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则是不适应的,其矛盾则变为对抗性的、全局性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

8、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这里的“一定要适合”表明:经济基础状况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方向,决定上层建筑相应的调整或变革,而不允许上层建筑长时期落后于或不适应自己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反作用,也必须取决于和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客观要求,而不允许上层建筑脱离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和水平。考点12:社会形态的内涵1.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2内容、意义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

9、的,是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有机联系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它有着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考点13: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1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历史的统一性是指社会历史的发展由社会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社会历史的多样性是指某些民族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超越一种或几种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2就同一社会形态而言 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为共性和个性。考点14: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1. 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

10、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2.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是社会实践的

11、主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总要受到自己目的的驱使和制约;另一方面,人们的历史选择活动又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为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这就决定了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性活动,必然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考点15: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还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与曲折性、渐进性与跨越性的统一,是“扬弃”的过程。 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是指社会前进过程中所出现的反复、停滞和倒退现象。第二节:社会发展的动力考点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1.社会矛

12、盾有基本矛盾和非基本矛盾之分。社会基本矛盾就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社会基本结构主要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解决。这两对矛盾运动

13、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一定要适合”的规律。3.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是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考点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

14、能任意选择的物质力量和历史活动的前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进而决定其他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决定世界发展的历史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前进的。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会影响和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

15、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要采取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改革等多种形式。考点3:阶级的产生和本质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考点4: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1)阶级斗争根源于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2)阶段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3)阶级斗争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考点5:阶级分析方

16、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去观察和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历史现象。考点6: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作为历史唯物主义范畴的革命,亦称社会革命,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考点7: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时,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这一手段来摧毁或扫除历史前进的障碍。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而且,社会革命还能够极大地教育和锻炼包括革命阶级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