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用药基础知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25236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理用药基础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合理用药基础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合理用药基础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合理用药基础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合理用药基础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合理用药基础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理用药基础知识(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合理用药基础知识回顾,内容提要,第一节 合理用药概述 第二节 药物用法用量 第三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第四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第五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第一节 合理用药概述,一、不合理用药现状 过度和不正确使用药物 超过半数的处方不恰当或不正确 超过半数的药物患者服用不正确 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不能常规获取基本药物,5-55%的患者接受注射90可能不必要,初级保健中患者接受注射的比例%,全球每年150亿次注射 其中一半使用未消毒的针具 每年全球230470万的乙肝/丙肝感染和多达16万的HIV感染与注射相关,2002年26个欧洲国家门诊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Source: Goosens et a

2、l, Lancet, 2005; 365: 579-587; ESAC project.,药物不良事件代价昂贵且致命,排在美国死因的46位 据估计美国药物相关患病和死亡的花费达3001300亿美元 占美国和澳大利亚住院的46 最常见的花费最多的事件包括出血、心律失常、意识模糊、腹泻、发烧、低血压、搔痒、呕吐、皮疹和肾衰竭,二、基本概念 药物指能影响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过程,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和计划生育的化学物质。 合理用药是指以当代的系统的医学和药学知识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 合理用药的基本要素: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适当性),安全性 安全性是合理用药的

3、首要条件,直接体现了对病人和公众切身利益的保护。安全性不是药物的毒副作用最小,或者无不良反应这类绝对的概念,而是强调让用药者承受最小的治疗风险获得最大的治疗效果,即获得单位效果所承受的风险(风险效果)应尽可能小。,有效性 人们使用药物,就是要通过药物的作用达到预定的目的:根除致病原,治愈疾病;延缓疾病进程;缓解临床症状;预防疾病发生;避免某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调节人的生理功能。至于非医学目的的用药,要求的有效性更是千差万别,如避孕、减肥、美容、强壮肌肉等。 判断药物有效性的指标有多种,临床常见的有治愈率、显效率、好转率、无效率等,预防用药有疾病发生率、降低死亡率等。,经济性 经济性并不是指尽量少

4、用药或使用廉价药品,其正确含义应当是获得单位用药效果所投入的成本(成本/效果)应尽可能低,获得最满意的治疗效果。,适当性 合理用药最基本的要求是将适当的药品,以适当的剂量,在适当的时间,经适当的途径,给适当的病人,使用适当的疗程,达到适当的治疗目标。适当性的原则强调尊重客观现实,立足当前医药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水平,避免不切实际地追求高水平的药物治疗。,用药途径及特点 全身给药:口服、注射、舌下、吸入和直肠内给药 。 局部给药:皮肤病外用制剂,用于粘膜的滴眼剂、滴鼻剂、眼膏等。,第二节 药物用法与用量,药品用量 剂量:凡能产生药物治疗作用所需的用量称为“剂量”或药用量,一般系指成人一次的平均用

5、量。 极量:是指允许使用的最高剂量,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不允许超过。,老年人剂量 一般地,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可用成人剂量的3/4。 小儿剂量 小儿剂量有多种计算法,如按体重、年龄、体表面积计算等 。,按体表面积计算法 (1)体重30kg以下儿童 体表面积(m2)0.035( m2 kg)体重(kg)0.1 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1.7 式中1.7为成人(70kg)的体表面积。 (2)30kg以上的儿童体表面积,按上法体重每增加5kg体表面积增加0.1 m2推算。,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对机体能产生预防和治疗作用,同时也会出现不良反应。 治疗作用:凡符合用药目的或能达到防治效果的作用。 不

6、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或产生对病人不利的反应。 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是药物本身所固有的两重性作用。,第三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1、副作用: 定义: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产生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特点: 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 危害不大,可以自行恢复。 副作用可以随着治疗目的而改变。 通常是不可避免的。,2、毒性反应: 定义: 指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 急性毒性:剂量过大而立即发生。 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 慢性毒性:长期使用而逐渐发生 。 常损害肝、肾、造血器官及内分泌等器官。,3、变态反应(过敏反应) 定义:指少数人对某些药物产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7、。 特点: 过敏体质的患者易发生。 与药物的原药理作用、使用剂量及疗程无关。 过敏体质患者不易消退。 可能存在交叉过敏现象:机体对一种以上的物质存在过敏。,分类: 过敏性休克 免疫复合体反应 细胞毒性反应 迟发细胞反应 4、后遗效应:指停药后原血要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而残存的药理效应。 5、继发反应:是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6、特异质反应: 指少数病人对某些药物特别敏感,产生作用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7、三致 致畸作用:药物通过妊娠母体进入胚胎干扰 正常胚胎发育。 致癌作用:药物造成DNA或染色体损伤,使抑癌基因失活或原癌基因激活,导致正常细胞转化为癌细胞。 致突

8、变作用:药物损伤DNA、干扰DNA复制所引起的基因变异或染色体畸变,8、药物依赖性:指病人连续使用某些药物以后,产生一种不可停用的渴求现象。 (1)生理依赖性:(躯体依赖性、成瘾性) 特点: 反复使用某些药物以后造成的一种身体适应状态。 参与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 强烈的戒断症状。 不能自控。,毒 品,(2) 心理依赖性:(精神依赖性、习惯性) 特点: 某些药物使用以后可产生快乐满足的感觉,在精神上形成周期性不间断使用的欲望。 机体无生理、生化的改变。 不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 可以自控。,烟草,酒精,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生物转化 药物的排泄,第四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

9、血液的过程叫吸收。这里的药物是指原形药,不包括代谢产物。 临床上的给药途径除局部用药外,一般包括血管内(动脉、静脉)给药途径和血管外(口腔、胃肠道、肌肉、皮下、肺和直肠)给药途径。前者药物直接进入血管,不涉及吸收。后者则涉及吸收。,分布:药物由血液运送到机体各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屏障 1).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脑毛细血管内壁结构比一般组织要致密,内皮细胞被紧密连结封接,几乎无细胞间隙。外层包有星状胶质细胞及软脑膜。脂溶性强的化合物有可能透过血脑屏障,有些离子、氨基酸可由脑组织进入血液。血浆蛋白和大部分有机化合物不易通过。,2)血-脑脊液屏障(blood-ce

10、rebrospinal fluid barrier) 血液与脑脊液间除了毛细血管外,还有脉络丛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药物几乎全部通过上皮细胞内部进入脑脊液。药物的转运以被动转运为主,速率取决于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3).胎盘屏障(placental barrier) 母体血管分布到子宫肌层,胎儿的毛细血管伸延到胎盘,胎盘屏障是由数层平滑肌组成的。种属间稍有差异。人的胎盘屏障包括覆盖绒毛膜的滋养层,绒毛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脂溶性药物易通过屏障,分子量1,000以上的水溶性物质则难以通过。除被动扩散外,对氨基酸之类的必需物质也存在主动转运。,代谢 药物经过生物体内酶促反应,发生化学结构变化,

11、成为其代谢产物,这个过程称为药物的代谢,也称药物的生物转化。,药物代谢发生的器官主要是肝脏。此外,肾脏、肺、肠粘膜、血浆和神经组织也可使药物发生代谢。其生物学意义:从化学结构角度讲,一般药物经代谢转化后其脂溶性降低,极性增加,易于排出体外。从药理角度讲,药物经过代谢转化后,可能使其失去活性,变成非活性代谢产物,一般称为解毒;也可能使其活性增加,生成活性代谢产物;也可能使其产生毒性,统称为生物活化,药物由体内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主要的排泄器官包括肾、肝、胆、肠、肺及外分泌腺,最重要的是肾和肝胆。,药物方面的因素 机体方面的因素 药物相互作用,第五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药物方面的因素 (1

12、)药物的剂 量、剂型 (2)药物的给药途径、时间,机体方面的因素 年龄和性别 个体差异 遗传、病理和心理因素,年龄,小儿身体处于发育阶段, 器官功能不成熟,并且对药 物又非常敏感, 根据应儿童 年龄和发育 情况拟定给 药方案。,老人各器官功能逐渐衰 退,血浆蛋白浓度减少,对 药物反应特别敏感,故对老 年人用药应慎重。,性别,药物反应和药物代谢 酶活性有性别差异。,酒精在女性代谢较男性 慢(女性更易发生中毒 反应)。,女性对特非那定的心脏毒性更敏感。,激素作用:雌、孕激素抑制药物代谢-女性对药物的清除能力多比男性弱;如女性利眠宁 t1/2为男性的2 倍。,体重和肥胖,影响药物分布,影响药物消除,肝实质损伤 -酶活性降低,肝组织结构紊乱- -血流量改变,肝脏疾病,影响消除,肾脏疾病:影响消除,降低肾脏血流量,减少肾排泄,个体差异,药物反应随人而异,其原因包括药物和机体各方面因素,对某些药物反应异常,主要表现为对药物体内生物转化的异常 可分为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或某种酶的缺乏(G6PD) 这种遗传异常不是遗传病,只有受到药物激发才会出现,遗传异常(特异体质),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