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物化学课件.遗传的物质基础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422187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6.8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物化学课件.遗传的物质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动物生物化学课件.遗传的物质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动物生物化学课件.遗传的物质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动物生物化学课件.遗传的物质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动物生物化学课件.遗传的物质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动物生物化学课件.遗传的物质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生物化学课件.遗传的物质基础(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九章 遗传的物质基础,9.1 遗传物质的本质,一、DNA是遗传物质 (一)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 1928年Griffith等进行的肺炎球菌转化(transformation )实验.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二)DNA携带两类不同的遗传信息 1.负责基因结构的信息 2.负责基因选择性表达的信息,二、RNA也可作为遗传物质 (一)RNA病毒 病毒颗粒(viron):由病毒RNA基 因组和包被在外的蛋白质外壳组成. 病毒的生存方式:病毒编码包装基因 组所需的蛋白,以及一些在感染循环 中复制病毒所需的蛋白质。其他蛋白 质由宿主提供。因此病毒不能独立生 存。,(二)类病毒(v

2、iroid) 类病毒: 是使高等植物产生疾病的有传染 性的因子,由很小的环状RNA分子构成。 与病毒不同,类病毒的RNA本身就是感染 因子。类病毒只由RNA组成,其中广泛 存在不完全的碱基配对,形成一种特有 的棒状结构。类病毒的基因组不能编码 蛋白质。,类病毒的复制:必须由宿主的酶来完成,其RNA作为模板。 类病毒对宿主的影响:类病毒可通过复制占有宿主细胞中关键的酶,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的正常功能;类病毒也能影响必需的RNA的产生而引发疾病;它们还可以作为一个不正常的调控分子,对个别基因的表达产生特殊的影响。,三、是否存在核酸之外的遗传物质? (一)朊病毒(prion): 是一个28KDa的疏水性

3、糖蛋白,由细胞 的核基因编码,在正常动物的脑组织中 有表达。 (二)朊病毒的存在形式: 朊病毒以感染性形式(PrPSC),和非感染性形式(PrPC)两种形式存在。,(三)两种形式的朊病毒的异同: PrPC PrPSC 功能 : 不详 导致退行性神经疾病 分 布: 正常脑 被感染脑 抗蛋白酶性: 可被完全降解 只能被部分降解 溶解性: 可溶 难溶 一级结构: 两者相同 二级结构: 40%-螺旋 20% -螺旋, 50%-折叠,(四)朊病毒的感染方式 PrPSC 作用需要PrPC 的参与 PrPSC 蛋白的错误折叠形式可以催化天然PrPC分子从正常的可溶性的螺旋构象向不溶性的-折叠构象转化,最终导

4、致了疾病和感染。,(五)朊病毒的多株现象 不同PrPSC株可使一种PrP结构转化为不同的构型;而同一种PrPSC可以在具有不同PrP蛋白的多种生物中传代,即使经过多次传代仍然保持自身的生物学特征。 (六)朊病毒是遗传物质吗? 多株现象难以解释 其感染方式能否被视为遗传复制?,9.2 DNA的一级结构,一、DNA一级结构的组成 一级结构: 4种脱氧核苷酸的连接及其排列顺序。 (一)含氮碱基(nitrogenous bases),胞嘧啶(cytosine, C)、 胸腺嘧啶(thymine, T)、 腺嘌呤(adenine, A)、 鸟嘌呤(guanine, G),DNA中的常见碱基有: 胞嘧啶(

5、cytosine, C)、胸腺嘧啶(thymine, T)、 腺嘌呤(adenine, A)和鸟嘌呤(guanine, G),(二)戊糖:核糖和脱氧核糖,(三)脱氧核糖核苷(nucleoside) 由碱基和戊糖(D-脱氧核糖)缩合而成。 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胞嘧啶脱氧核糖核苷、 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腺嘌呤脱氧核糖核 苷和鸟嘌呤脱氧核糖核苷。,+,+,H2O,H,(四)脱氧核糖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苷和磷酸缩合形成的磷酸酯,(五)脱氧核糖核酸(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脱氧核糖核苷酸以3,5磷酸二酯键聚合成为 脱氧核糖核酸(DNA)链。链的一端的核苷酸有自 由的5磷酸

6、基团,称5端;另一端核苷酸具有自由 的3羟基,称3端。,一个脱氧核苷酸的3端与下一个的5端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DNA链的方向就是从5端 到3端。 DNA分子通常以线性或环 状的形式存在。大多数 DNA由两条互补的单链构 成。少数生物的DNA,如 某些噬菌体或病毒是以 单链形式存在的。,二、序列测定方法 (一)小片段重叠法 (二)凝胶直读法 1.酶法 (1)加减法(Sanger,1975) (2)末端终止法(双脱氧法/间接拷贝法)(Sanger,1977) 2.化学法(Maxam/Gilbert,1977) 适用于DNA短片段的测定,末端终止法的应用循环测序(cycle sequecing)实

7、验及原理 a.测序反应的设定 体系中包括:DNA模板,TaqDNA聚合酶,寡核苷酸引物,4种dNTP 和荧光ddNTP(4种荧光)等 b.反应 包括:DNA变性,引物与模板配对,DNA聚合酶使引物延伸(在引物3末端接上dNTP或ddNTP); c.反应的终止 20-30个循环后,新合成所有可能的DNA片段,每个片段的3末端都被接上ddNTP,延伸终止; d.反应产物电泳分离及检测 在聚丙烯凝胶中,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在高压电场作用下迁移,小分子迁移速度快,先被位于凝胶底部的装置检测到。 e.结果的处理及输出 根据被检测到的DNA片段的顺序及颜色,绘出DNA片段的电泳图谱。DNA序列中的每个核苷

8、酸由一系列按顺序排列的彩色峰型显示出来,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ATP,ddGTP,ddTTP,ddCTP,GTATGCTAGCAT,9.3 DNA的二级结构,一、DNA螺旋的几种构象及其动态平衡 (一)Watson Crick右手双螺旋结构 (B-DNA构象) 相对湿度为92%时, DNA钠盐纤维为B-DNA构象。 在天然情况下, 绝大多数DNA以B构象存在。,a.反平行双链右手螺旋 b.糖Pi在螺旋线上 c.碱基伸向内部其平面垂直于轴 d.A=T、G=C e.直径=2nm,一圈上升10对核苷酸,螺距为3.4nm f.大沟(major groove)、小沟(minor groove),Wats

9、onCrick双螺旋结构模型特点:,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1)DNA分子由两条多聚脱氧核糖核苷酸链(简称DNA单链)组成。两条链沿着同一根轴平行盘绕,形成右手双螺旋结构。螺旋中的两条链方向相反,即其中一条链的方向为53,而另一条链的方向为35。,(2)嘌呤碱和嘧啶碱基位于螺旋的内侧,磷酸和脱氧核糖基位于螺旋外侧。碱基环平面与螺旋轴垂直,糖基环平面与碱基环平面成90角。,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3)螺旋横截面的直径约为2 nm,每条链相邻两个碱基平面之间的距离为0.34 nm,每10个核苷酸形成一个螺旋,其螺矩(即螺旋旋转一圈)高度为3.4 nm。,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DNA双螺旋结构

10、的要点,(4)两条DNA链相互结合以及形成双螺旋的力是链间的碱基对所形成的氢键。碱基的相互结合具有严格的配对规律,即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结合,鸟嘌呤(G)与胞嘧啶(C)结合,这种配对关系,称为碱基互补。A和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 在DNA分子中,嘌呤碱基的总数与嘧啶碱基的总数相等。,(二)A-DNA构象 为相对湿度改变(75%以下)或由钠盐变为钾盐、铯盐,DNA的结构可成为A构象。它是B-DNA螺旋拧得更紧的状态。DNA-RNA杂交分子、RNA-RNA双链分子均采取A构象。,(三)Z-DNA构象 在一定的条件下(如高盐浓度),DNA可能出现Z构象。Z-DNA是左手

11、双螺旋,磷酸核糖骨架呈Z字性走向。不存在大沟,小沟窄而深,并具有更多的负电荷密度。,A-型 B-型 Z-型,A-DNA、B-DNA和Z-DNA的一些结构特征,B-DNA是活性最高的DNA构象,B-DNA变成A-DNA后,仍有活性,但若局部变构为Z-DNA后,活性明显降低。,二、决定双螺旋结构状态的因素 (一)氢键 1.碱基的氢供体 氨基、羟基 2.碱基的氢受体 酮基、亚氨基 3.G-C对及A-T对 之间的氢键: (在一定范围内DNA的稳定性与G-C百分含量成正比),(二)碱基堆积力 1,碱基堆积力 同一条链中的相邻碱基之间的非特异性作用力 2,碱基堆积力的来源 疏水作用力 累积的Van der

12、 Waal的作用力 3,碱基堆积作用的证据 单链多核苷酸倾向于碱基平行排列的规则螺线结构 破坏疏水作用和双链的氢键可降低DNA的稳定性,Pu的双环结构,其长度接近或超过螺旋轴心 每对Bp又以propeller twist 形式存在,(三)带电荷的磷酸基的静电斥力 磷酸集团的负电对DNA双链的稳定性起负作用。阳离子可对之产生屏蔽。DNA溶液的离子浓度越低,DNA越不稳定。 (四)碱基分子内能 碱基内能越高,氢键和碱基堆积力越容易被破坏,DNA双链越不稳定,9.4 DNA的三级结构,形成超螺旋的原因和条件: 原因:因某种原因引入了额外的螺旋。 条件:a, DNA双螺旋闭合或被蛋白结合,末端不能自由

13、转动; b, DNA双链上无断裂。,一、超螺旋结构 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的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构象,主要表现为超螺旋结构。,松弛态(relaxed state): DNA中心轴与平面平行即不扭曲的状态。,超螺旋:双螺旋结构的DNA再次扭曲形成的螺旋结构。 a .右旋超螺旋 负超螺旋(Negative supercoil) b.左旋超螺旋 正超螺旋(positive supercoil),环状DNA分子的拓扑学性质 L=T+W W=L-T L:连环数( Linking number)指一个封闭环状DNA双螺旋分子中的两条链彼此盘绕的次数; T:双螺旋中转数(Twisting num

14、ber,也叫螺圈数)是双螺旋本身所有的性质。其数量等于碱基对总数除以每一圈的碱基对数(如:520010.4=500); W:超螺旋数(Writhing number)。 DNA的拓扑异构体: 松弛型:W=0,L=T; 负超螺旋:LT,例:动物病毒SV40的DNA(环状,含5200bp), 在无超螺旋时, L=500, T=500,W=0; 但实际上从细胞中分离出的SV40DNA含有25个负 超螺旋,所以它的L=475,因此, L对一个DNA分子 来讲是一个拓扑学特性,在不发生链的断裂时 它是一个常数。(475=500-25),L=T+W W=L-T,比连环差(Specific linking

15、difference)(以 表示) 用来表示超螺旋的程度;当初级螺旋 数不变时, 代表超螺旋密度。 公式: =(L-L0)/ L0 (L0:表示松弛环型DNA的连环数) 如一超螺旋DNA的L =23,L0 =25, 则 =-0.08,大多数天然存在的DNA 分子超螺旋密度在-0.03-0.09之间。,超螺旋结构存在的意义 密度大,体积小,在细胞中 所占体积较为经济; 超螺旋结构能影响双螺旋的 解链程度,因而影响DNA分 子与其它分子,如酶、蛋白 质等分子的相互作用,参与 DNA复制、重组、转录等重 要功能。 DNA的拓扑异构体可用凝胶 电泳分开。,影响DNA高级结构的酶 L值的改变需要至少一条

16、DNA链断裂一次。断裂造成的DNA自由末段的一断可绕着另一端旋转,随后被重新连接,DNA拓扑异构酶通过催化此类反应将DNA从一种拓扑结构转变成另一种。,l 拓扑异构酶 (topoisomerase I, II) 参与构型的改变,Top I 对负超螺旋处的单链DNA具有极强的亲合力,Top II,1. I型DNA拓扑异构酶 底物: DNA单链 ATP: 不需 酶活性:DNA内切酶和连接酶活性 代表: E.Coli的DNA拓扑异构酶I: 可催化负超螺旋DNA转化为 松弛环型。 鼠DNA拓扑异构酶I:对正、 负超螺旋有相同的松弛能力。,原理: E.coli拓扑异构酶识别部分解螺旋的DNA分子,与DNA单链部分结合后,切断一条链,并以其酪氨酸残基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