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39098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摘要 地方财政支出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在我国经济和社会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程度和方向,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是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关键时期,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经济增长吸纳就业的能力逐渐减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地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实现经济发展规模由投资驱动向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维持就业稳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我国目前就业形势面临的挑战,阐述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理论依据,并探讨地方财政支出促进就业的政策建议

2、。关键词 地方财政支出 就业效应 影响研究The Study on the Impact of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on Employment Effect in ChinaAbstract: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national macro - control, in China s economic and social activiti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The scale and structure of fiscal expenditure r

3、eflect the degree and direction of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in economic society. The impa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on economic growth and employ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nomic research.In Chinas economy into a new normal critical period, economic growth slowed down, labor costs rise, demographic

4、 dividends gradually disappear, economic growth to absorb employment capacity gradually reduced.In this context, how to effectively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to achieve the scal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investment-driven to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driven fundamental ch

5、ange, to maintain employment stability,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s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affecting employment, and discusses t

6、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of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to promote employment.Keywords: Local fiscal expenditure; Employment effect; Impact study1、 前 言就业关乎国计民生,它为劳动者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关系着亿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连接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桥梁,关系着发展稳定的大局。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更显得尤为重要。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特点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存在经济结构尚未升级完成、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劳动者素质较低等

7、问题,同时结合世界各国发展的实践得出,我国的就业问题不能单靠市场解决,更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强力介入。政府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主要使用财政政策工具,而财政支出政策作为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方面,理应发挥在就业方面的巨大的调控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地方财政支出的角度,分析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效应的影响研究,探讨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政策建议。2、 相关概念的介绍 (一)地方财政支出的定义 (二)就业与失业的定义根据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定义:就业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通过进行社会活动,以此来取得报酬和收入。作为就业者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必须同时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志愿;第二,参加劳动必须为社会劳动而不

8、是家庭劳动;第三,参加劳动必须为有偿劳动。同时国际劳工组织还对就业者做了通用的标准规定,一是正在工作并取得收入的人;二是有临时原因暂停工作的人;三是雇主或自营人员,以上三种都属于就业者。与就业相对应的是失业的概念,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将失业人员定义为:在法定年龄内、具有工作能力、要求就业而未就业人员。从中可以看出失业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有工作能力、有工作意愿、没有就业。 (三)地方财政支出对就业的意义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关系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也是实现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解决好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财政是

9、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将财政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因此从财政支出对我国就业问题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重要着力点。3、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面临的挑战 (一)就业总量供需矛盾长期存在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早在2011年,16岁-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就达到9.18亿人,虽然2012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但预测显示,2030年前劳动年龄人口仍将保持在8亿人以上。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劳动力资源仍然丰沛,就业需求总量压力将长期存在。 (二)就业结构矛盾日益突出受人口结构变化、产业结构调整、社会阶层结构变动、文化观念演变等多种因素

10、影响,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发生深刻变化。从劳动力供给角度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劳动年龄人口大龄化特征明显。大龄劳动年龄人口接受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较弱、职业转换能力较差。随着劳动力的大龄化,劳动力市场可能出现活力不足、创新意识减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就业提出了新的挑战。第二,劳动者素质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不适应。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偏低和技能缺乏,一方面直接影响大量劳动者获得就业机会和提升就业质量,另一方面导致现代制造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严重制约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第三,青年就业问题日益突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迈向大众化,但“学而

11、优则仕”等传统就业观念仍然对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取向等产生重要影响,不利于拓宽就业渠道。 (三)就业环境质量不高一是公平的就业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主要表现为一些制度性门槛尚未彻底破除,导致劳动者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一些城市对求职者的户籍限制、一些公共机构不规范的招人用人制度、同工不同酬以及其他各种就业歧视等。二是弱势就业群体和不稳定就业群体比重偏大。由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第一产业就业的农民和其他自营劳动者仍占有较大比例,相应的工薪劳动者所占比例较低,同时相当一部分工薪劳动者处于不稳定就业状态。三是就业人员劳动保障权益水平偏低。尽管近年来全国职工工资保持较快增长,但总体劳动报酬水平仍然偏低,劳动报酬在

12、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低收入人群体规模偏大。其次一些企业劳动条件差、职业病和工伤事故频发、随意安排职工超时加班、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甚至拖欠职工特别是农民工工资,侵害劳动者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3、 地方财政支出影响就业的理论分析 (一)就业的相关理论简述 1.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包含劳动力商品理论学说和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其主要观点为:(1)就业就是指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售,实现了其自身价值,而失业则与劳动力商品的交换有关。(2)资本主义条件下失业的本质是相对人口过剩,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资本对劳动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3)计划经济通过

13、有计划的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方式避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无序竞争,完全能够免长期普遍失业。 2.古典学派就业理论 古典学派理论认为充分就业和资源有效利用是一种常态,失业只是一种暂时的和局部的现象。其思想根源在于“萨伊定律”,萨伊认为商品的供给和需求是相对应的,市场经济不会产生生产过剩和失业问题。为此,萨伊著名的“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的理论,即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 古典学派的观点可以归纳为:(1)在市场为自由竞争的前提下,货币只是媒介,当供给产生时相应的需求也会产生,因而生产不会过剩,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2)在劳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货币工资随市场供求状况变动,供求平衡时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弹性

14、工资使劳动力不会过剩,因而也就没有失业。(3)劳动力市场大量的、长期的失业是不存在的,即使有失业,也只是自愿的,暂时的,局部的,是经济发展的常态,政府无须进行干预,弹性工资能使劳动力充分就业。 3.凯恩斯学派就业理论 基本观点:(1)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除自愿失业与摩擦失业外,还存在“非自愿失业”,即劳动者想工作却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充分就业”只是一种理想状态,非充分就业才是一种常见的状态。(2)有效需求低于社会总供给,即有效需求不足会导致“非自愿失业”。(3)有效需求包括消费与投资两部分,有效需求不足可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三大心理规律解释。(4)充分就业并不是经

15、济的常态,政府必须扩大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职能,逆经济形势对经济进行干预,来解决有效需求的不足问题,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4.货币学派就业理论 货币学派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认为,经济周期中总有一部分失业是总是存在的,称之为“自然失业”,自然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劳动力正常流动、生产季节性、技术性等因素造成的非周期性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自然失业率则为自然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 货币学派认为,自然失业率并不是一层不变,不仅受到客观经济条件的影响,而且受许多如技术水平、政策变化、风俗习惯、劳动力市场结构变化等的制约。所以政府需要加强对劳动力供给的控制和调节来降低自然失业率,措施有:(1)建立健全相关就业服务性机构,为失业的人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进行岗位培训,增加其就业机会及提高再就业的能力。(2)完善失业救济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对低收入家庭给予适当失业补助,鼓励企业对工人进行在职培训。(3)一方面,鼓励劳动者跨行业流动,对于环境差、工资低的就业部门和岗位给予特殊津贴,从而降低失业率。 (二)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就业总量的影响 1.基础建设支出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基础建设支出是政府对工业和基础设施等能够快速带动经济增长的项目进行的资本性投资。一方面,政府投资项目建设需要雇用大量劳动力,能够直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就业总量,通过带动其他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