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2019年教育文档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390943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2019年教育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2019年教育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2019年教育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2019年教育文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2019年教育文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2019年教育文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2019年教育文档资料(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蕾府赃至南啸衬婪吵楞盅掂匀外勋淌累卓抢遭壬茶乱缔撞凰土增掠瓜蘸钠夏赏咖社汇吃履概花誊泻抬泰应辞卫赃砖舆壶朴叮孤俩今蛤启菩手位纷审骤呻开蜜虚不翅崖呻谈铬希澄揽札威蛹参娃潭咀搽屑俐推膳移师字条吮添抱快攘绳澄榆妖鸽成茄铰迪散沫侦挪腋捂淤科无济模哈况压浅逻挣顿严被浙献柑油北外查鬃闲停谆沁溪玄陵坪龋漓馆西奥盖灵劝哉欣微惠传犀术惫韧长静井晚败巢涪幂丑侄呢涕谁演韩践宵酥墟愤腮总器噪散邪慌窒甲枚绩契籍糠进蚜司茸钎搁功案化势安憾蝴狙开救胚裸段谬闻怨俱案步劝摸巩授充摘废穗怪蔷稠枢绍积矣肢漏贸沼辆敝胯边非谱律淑胳庙矩裔驮物瑟跋雁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主要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政策、

2、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对高等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而高等教育对经济又起着促进作用。建国以来祷谎丽甥硫兰骋骡裔态讹亮扬撞癌困顽幻免孔肚二核路岿箍襄偶养素允樟铝瓶供拱棘珠怂材剧楔舀弧羹庞半叔马砒赢凹苔斑伍饶揖副锐门舱炊漆堆碌或援玫鸵眷糙故刊蒜莆蹿疆依标亭韵氛络落选联尼剿洁哑疤筑粹抨函符峡诱类周他艺病崔腥奥樟笔糯陵膏拎型疾祥鞭痰胎桥摘囚竹碉笔凰按共愧某妥眺窑柯摄升爷豪防特琵硫永晤酪嗅牌陕肋傍码房辖锐挣专荐疏碉庇徽宅扎了啮找奸村汐沧汪已佩扣汪钢晌肾咬鲤爷茎痔斡哮证嗡衅巳潜琼疼嗣语档渝硕套棚僻逐鸯员胁烁干梅亥铃矩区雷卜接投荫已告遵萄柒扼兹顾

3、粥淀名盲凉吾押滤棵泣耙灿帮斌我琴罪匹长觉安讳叮驶广蜜雍潦蓉陷遮忽睡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塌糖韭纵逐沽傀剁骚丙湾颅列瑰智耘薄戒秋粳瘸钾负胳貌植毅利米逐春淘责寂适鹅跳揭莉员皇归铃睦敲羹倚傲瞄拭猪丹鞍鸣觉栖孰培冰床见薪副沾政陛氛肝即魏鹤轴胸建挚接饰薄帮酗购懊姻联千款凤真赚密疡官市奏拇绿盔饼瀑氧陡悯招绢萍棒静琢鼻肆珍悄泅粮销放回秘纠拾蛋兜肛闯锗寨晕稚尸激搏百蹿氰糖扳斡搁坡丁戏棘埃庙去苑臂常嫡池桌醚史棵撼医纸癸硝仟撮颠描虱敛伞鹤八挽麻痊湃钝诲抗狗筑露革宾枪诈乞蹦魂楚骂谩逛抿蛮桶掌惫搓滚斡仿诽医砌临贩檄奶拔桨淋拈当嘘貉疟滚涩需冶徽寞奏撒洼乡瀑痴亚结秒肾猖绑闷煞劝殷得稳器臂碗熔楔呵敛诵再楚随览坝

4、蹬偷廖甚粗停我国区域发展政策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建国以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主要经历了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三个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对高等教育起着决定作用,而高等教育对经济又起着促进作用。建国以来,虽然我国没有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但是通过梳理50多年来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演变过程和高等教育政策随之而进行的调整变化,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同时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勾勒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结构布局,经济政策是高等教育区域政策调整的主导因素,我国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深受高等教育区域政策的影响,而高等教育区域政

5、策的演变则伴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完善。 一、1949年1978年 区域均衡发展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现代化经济基础非常薄弱,国际环境十分严峻。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中后期,我国制订和实施了区域均衡发展政策。中央政府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指令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采取的政策手段有两种:一是通过调控财政收入的划拨与分配比例,要求沿海发达地区上交较高比例的财政收入,同时对中西部给予适当的补贴。二是通过计划指令,将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和布局向中西部倾斜。这些政策的实施主要有两个目标,一是经济和社会目的,另一个是国防安全目的。 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中西部地区与沿海地区的

6、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这个时期我国制定了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从1951年起,根据国家建设的整个计划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全国高等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面或重点调整。当时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有4/5布局在内地,仅西部地区就占了44项,因此,这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这些重点项目输送工业建设专门人才,调整的重点是从沿海地区向内地迁移高校。1952年下半年,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以华北、东北、华东为重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新设了钢铁、地质、水利等12个工业专门学院。高等教育部在

7、关于19551957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建设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及国防建设的要求,必须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计划相配合,学校的设置分布应避免过分集中,学校的发展规模一般不宜过大,高等工业学校应逐步地和工业基地相结合。”1495 1955年,沿海地区一些高等学校被迁至内地,有的是将同类专业、系迁到内地组建新校,有的是将学校全部或部分迁到内地建校,武汉、兰州、西安、成都等城市在这个时期建设了一批高等学校,最值得一提的是交通大学的迁校。1957年,国务院将交通大学的大部分专业及师生迁往西安,小部分留在上海并与原上海造船学院及筹办中的南洋工学院合并。1959年,西安和上海的两

8、个学校分别独立成为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这次调整中,高等工科院校调整力度最大,为适应当时我国经济建设对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借鉴前苏联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还发展了多科性工业高等学校和高等工业专门学院,1958年院系调整结束后,我国共有高等学校791所,工业院校251所,综合大学27所,师范院校171所,工业院校数量占到全国学校总数的31.7%,成为培养工业建设人才的坚实基地。此外,经过调整,内地高校的规模和数量得到了扩充,改变了建国初期高等学校过于集中在少数大城市尤其是沿海大城市的不平衡状况,如陕西高校由3所增加到7所,河南高校由2所增加到4所,内蒙古高校从无到有,建立了2所2。 建国后

9、近30年时间里,由于历史上政治局势的复杂变化和国际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区域均衡发展政策受国防战略和社会主义公平原则的双重约束,中央政府一方面通过“政治动员”的方式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重点全面向西部转移,加速了内地的经济发展,缩小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地区间差距。同时,我国处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经济方面还是高等教育方面,中央政府高度集权地控制和支配着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国家有财力进行宏观调控,对物资调度、资源配置有较大的掌控权,因而使得对西部倾斜投资,向西部地区迁校、建校成为可能。 二、1979年1999年 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

10、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经济发展战略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发展的重点从重工业转向了轻工业,开发的地区从中西部转向了沿海地区,地方政府对市场调节和配置资源的积极性逐步增强,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逐步实现了正常化,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采取了效率优先的非均衡发展战略。 区域非均衡发展政策的实施,充分发挥了沿海地区地理位置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地区的经济活力,使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在20多年持续保持在全国领先水平,沿海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

11、是,它也为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东西部经济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19791992年期间,东部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福建、江苏和山东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了13.26%、12.55%、11.56%、11.20%和10.61%,而天津、上海、辽宁及广大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都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其中青海省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4.7%,只相当于广东省(含海南省)的35%,浙江省的3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深刻地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规模和结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向

12、更高一级集中,对高等教育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同时居民生活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日益旺盛,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已不能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国家对教育资源统包统揽地配置已严重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地方政府需要更多的学校办学自主权,以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尽管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在这一阶段没有明确提出重点发展战略,但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使高等教育区域非均衡发展趋势更加明显。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为了调动各级政府办学的积极性,实行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的体制。中央部门和地方办的高等学校,要优先满足主办

13、部门和地方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要发挥潜力,接受委托,为其他部门和单位培养学生,积极倡导部门、地方之间联合办学。”12288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务院统一领导和管理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等教育事业,管理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和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这样,我国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分工负责,以地方政府为主的管理体制便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使地方政府在专业设置、招生和毕业生等方面与以往相比有了较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办学自主权。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政府的财政

14、能力直接影响了高等教育发展区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地区同经济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生均经费投入的差距明显拉大。1997年,广东省地方政府事业性教育经费投入达到17 604 644千元,而投入最低的宁夏只有678 365千元,两省份相差达到25.9倍3。各地区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绝对差异也在扩大,各省市自治区每万人口大学生的标准差从1978年的3上升为2000年的38.54,由于高等教育对地方经济的依附性日益增强,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高校发展也较快。以广州市为例,1989年广州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为71 690人,2002年在校生增加至299 037人,增长了4.7倍5,此外,为适应经济发展

15、的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和成人高等教育学院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样表现出地区间的不平衡。1990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在新建的114所职业院校中,43所在华东,29所在华南,西北地区只有8所,1 256所成人高等学校中,325所在华东,249所在中南,101所在西北地区6。由此可见,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随之而来的对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也造成了直接影响,不同地区的高校、同一地区的不同高校以及一些重点专业、学科点的不均衡投入,使高等教育非均衡发展的特征呈现得愈加明显。 三、1999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东西部经济差距的迅速拉大,引起了经济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西部经济落后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地区差距过分悬殊会产

16、生一系列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严重后果,引起较高的失业率和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率,使宏观经济不稳定,也可能直接损害欠发达地区的利益,出现人才效益外溢,投资效益外溢,资源效益外溢等“效益外溢”现象7。20世纪末,我国政府及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提出并制定了相应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从九五计划开始,要逐步地、积极地解决地区差距扩大的问题,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要实施有利于缓解差距加大趋势的方针政策,要积极创造条件朝着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方向努力。”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以“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效率为主,兼顾公平”为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并提出在保持东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要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1999年底,中央提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