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直解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38960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437 大小:2.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唯识论直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437页
成唯识论直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437页
成唯识论直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437页
成唯识论直解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437页
成唯识论直解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4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唯识论直解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唯识论直解资料(4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前言第一章论破我执和法执 卷一 的我执)第一节概 论一造论宗旨 二总破二执第二节 破我执(对自我之假象的执着) 一破外道(佛教外各学派)的我执二兼破小乘某些学派的我执 三总破我执四论俱生我执(与生俱来的我执)和分别我执(由思辨分别而产生五答责难第三节 破法执(对事物本体之假象的执着) 一破外道的法执二破小乘的法执 卷二 三总破法执四论俱生法执和分别法执 第四节 余 论一总结与答疑二三类能变识略释第二章论 第 八 识第一节第八识综述一第八识的主体与种子二第八识的行相(现行活动作用)与所缘(认取对象) 卷三 三第八识的相应心所(心理活动范畴)四第八识的伦理属性五第八识的非断非常性(连续性与变易

2、性)六第八识的伏断位次(污染性的制伏和断除的阶段) 第二节 第八识存在的证明一经文的证明二理论上的十种证明 卷四 第三章论第七识第一节 第七识综述 一第七识的名称二第七识的所依(依托对象) 三第七识的所缘(认取对象)四第七识的自性与行相(本性和现行活动作用) 五第七识的相应心所 卷五 六第七识及其相应心所的伦理属性以及界系(三界的系属性) 七污染第七识的伏断位次(污染性的制伏和断除的阶段)第二节 第七识存在的证明 一经文的证明二理论上的六种证明第四章论前六识第一节 六识的名称和性质 一六识的名称二六识的自性与行相 三六识的伦理属性第二节 六识的心所(心理活动或心理功能) 一六类心所概说二遍行心

3、所 三别境心所 卷六 四善心所五根本烦恼心所 六随烦恼心所 卷七 七不定心所八六类心所与心非即非离第三节 六识的现行活动状态 一六识的共同依托对象 二六识的活动与间断三第六识的五位间断 第四节 八识相互关系总结一八识的共同生起性质答疑 二八识非一非异第五章论一切唯识 第一节论唯识所变一唯识说的基本涵义 二唯识说的理论依据三唯识说成立的四比量四释唯识说与经验的矛盾 五释唯识说与教义的矛盾 六释唯识不成空七释颜色类现象以识为本体八释五境的现量性与非心外实有性 九释未觉悟时如同梦境十释认识他心不违唯识 十一释唯识不是独识第二节 论识之缘起 一释颂文二释四缘 卷八 三释十因与二因四四缘与十五依处、十因

4、、二因的相互关系 五释五果六释从缘而生第三节 释众生生死相续的原因 一第一种观点二第二种观点 三第三种观点 四第四种观点第四节 释三种自性与三种无性 一释三自性二释三自性与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 卷九 三释三无性第六章论修行证果 第一节论修行明道一修行证果概说二释资粮位(前期准备和修行阶段) 三释加行位(加功用行阶段)四释通达位(见道阶段)第二节 论修习位(明道后的继续修行) 一修习位概说二释十地(菩萨修行的十阶段)三释十胜行(菩萨修行的十种殊胜方法) 四释十障(菩萨修行对治的十种障碍) 卷十 五释十真如(菩萨修行所证的十种真如) 六释转依第三节 论究竟位(证果阶段) 一释转依果二释佛身佛土三释相

5、分、见分异同论附录: 一、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 二、唯识三十颂直解前言 一、成唯识论的学派源流成唯识论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最重要经典之一。唯识宗也称法相宗或法相唯识宗。近 代佛教学者欧阳竟无等曾认为法相与唯识应立为二宗,但遭到当时的太虚大师等人的反对。笔 者以为,虽然该宗确有某些典籍侧重说明法相、某些典籍旨在论述唯识这种现象,但诚如太虚 大师所说的“法相必宗唯识”,二者的关系是:唯识以法相为基础、法相以唯识为归宿,似无 必要区分为二宗,故本书也不作此种区分。唯识宗是由唐代玄奘大师求法印度、回国后所开创,此宗崇奉印度大乘佛教中从无著、世 亲相承而下,直至护法的瑜伽一系的学说,即唯识学。唯识学是佛学中

6、极具特色的一门学说, 其学风之严谨、思辨之精细、体系之完备,不但远胜于佛教内的其他学说,也远胜于历史上印 度或中国的其他学说。据说,唐太宗在仔细阅读了玄奘译毕的 100 卷瑜伽师地论后,感慨 地对侍臣说:“我看佛经如同瞻天观海,莫测高深。儒、道、九流比起佛经来,就象小水池去 比大海一样。人们说儒、道、佛三家齐峙,这是妄谈呵!”(引自陈扬炯著玄奘评传)成唯识论是一部解释世亲的唯识三十论的论著,一般认为属于集注性质。唯识 三十论主要是三十首颂,故也称唯识三十颂,是唯识宗的“一本十支”之一。唯识三 十论是世亲晚年精心撰写的著作,但他未曾亲自注解便去世。其后作注的人很多,而最著名 的有十家,这十家注书

7、共有四千五百颂,观点不尽相同。近代唯识学者将唯识学区分为唯识古 学与唯识今学,吕澄先生在论庄严经论与唯识古学(吕澄佛学论著选集卷一)中对此 有明确的论述。所谓古学,包括的人物是无著、世亲以及其后严格遵循其学说者。在十大论师 中;亲胜、火辨、难陀属古学。而今学的代表人物是陈那、护法。安慧的归属,吕先生在二十 年代发表的上述文章中,认为是折衷于二者之间;而在五十年代发表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 中,则明确为唯识古学之代表人物。关于两学之差异,吕先生指出:“古学唯识非但见、相为 识性,心所亦以识为性。”“此(指今学本书作者注)皆谓所缘可别有性,但不离识故名 唯识。”“此解唯识不同,实古今学一切异义之根源也

8、。”即两学之根本差异在于:成立唯识 时,古学认为,一切即识性;今学认为,一切不离识。例如,相分和见分,古学认为与识自体(即今学所说的自证分)同一识性,即三者同一本体,所以不必分出相分与见分,或者说没有 相分与见分。而今学认为,见分与自证分同一本体,相分则不必与自证分同一本体,只能说相 分不离识,这样就不能取消见分和相分的存在。再说心所,古学认为心所与识也是同一本体, 而今学认为:心所“应说离心有别自性”(成唯识论卷七)。当然,从更深的层次上说, “心所与心非即非离。”不但心所如此,“诸识相望,应知亦然。”(同上)即八识的本体, 也不是必定同一或必定相异。因此,古学的“唯识”,是指“一切即识性”

9、;今学的“唯识”, 是指“一切不离识”。玄奘大师的成唯识论,一般认为是宗奉护法学说的,所以属唯识今学的传承。关于玄 奘大师的这一倾向,有一个较为流行的传说。即玄奘大师在印度求学期间,对各家注书都作过认真研究,而尤其难得的是他有幸获得了护法的注书。据说护法的著作只是付托一位玄鉴居士 珍藏,玄奘独获其传本而回国。在翻译时,玄奘原拟将十家注解一一翻译出来。但后来采纳了 弟子窥基的建议,改用编纂办法,糅十家之说于一书,以护法之说为断是非、判高下的标准, 以避免中国佛教界出现纷争不止的局面,所成之书就是成唯识论。但近代也有学者认为:成唯识论中经常提到的“四分说”,在护法的其他著作中未见提及,而本论处处可

10、见玄奘 游学印度之心得反映。故本论非仅为译书,也可看作是玄奘的述作。(参见佛光大词典“成 唯识论”条目)此说虽也有一定道理,但本书权且采纳玄奘宗奉护法之传统说法。二、成唯识论的传统学术范畴 本论之宗旨,正如本论开始部分指出的,是为了悟二空、断二障、证得大涅 pan 和大菩提。现按本书的章节对本论所涉及到的传统的唯识学范畴作一简单说明。 第一章论破我执和法执的主要范畴如下:(一)二空观。二空是指我空和法空,也称人我空(或生空)和法我空,也称人无我(或 众生无我)、法无我。我空意谓所有人或所有众生都没有实在的自我。法空是指一切事物都没 有心外实在的本体。(二)唯识中道观。法空的含义与唯识中道观紧密

11、相连。因为唯识学的法空观只是否定心 外事物(外境)的实有性,并不否定心内事物(内境)的实有性,当然这是世俗谛意义的实有 性。这就是唯识中道观。此唯识学中道观的特点就是既不全面否定也不全面肯定。这一特点使 唯识学既能保持佛教理论对世俗现象的超越性,又能使其在解释世俗现象时保持某种程度上与 人们经验的契合性。(三)我执和法执。悟二空的障碍是二执,即我执和法执。二执均有俱生(与生俱来)和 分别(由思维而产生)二种。分别的二执都是由第六识引起。俱生的二执既有由第六识产生的 又有由第七识产生的,而由第七识产生的二执是世世代代与生俱来、连续不断的。(四)能变识。我执和法执的根源是将识所变现的似我似法或相分

12、、见分执着为实我实法。 而能变现似我似法的识被称为能变识。能变识有三类:异熟识,思量识,了境识。它们分别对 应第八识,第七识和前六识。这也就是“八识说”。该说认为:除了人们熟悉的六识之外,实 际上还有第七识和第八识。其中,第八识是本体,前七识都是由第八识中的种子生起,乃至众 生的身体和山河大地等物质世界也都是由第八识中的种子生起。第七识是第八识与前六识之间 的一个过渡性的存在物,第七识是第六识的直接依托、即意根,第七识又执着第八识的见分为 实我。前六识则起对现实事物和现象的认识作用。第二章论第八识的主要范畴如下:(五)第八识的名称和主要性质。由于第八识具有超经验的性质,所以本论对其作了详尽 的

13、论述。1 名称。第八识有多种名称,其中主要的名称有三种:阿赖耶识,异熟识和一切种识。 阿赖耶识和一切种识表明此识能保藏众生身心和物质世界等一切事物的种子,但此识是无形无 象的,种子也只是指此识所具有的能生起现行事物的功能。异熟识表明此识是先前世善恶业形成的果报。2 认识作用和认识对象。第八识作为识,其基本功能是认识功能;其认识对象是由 其自己变现的三类对象:种子,众生的身体和身外的物质世界。但第八识的上述认识功能和认 识对象都极其隐微,难以了知。3 没有间断又始终变化。第八识具有“非断非常”性。“非断” 指第八识在无穷的过去与无尽的未来中始终生起而没有间断;“非常”指第八识中的种子转变 为现行

14、、现行又熏成新种,故而后一瞬间不同于前一瞬间。4 第八识的转变。凡夫的第八识含 藏了善、恶、无记性等各种事物的种子,佛教的修行就是要舍弃一切污染的种子,转染成净。 故而修行到一定的阶段,就可断除第八识的阿赖耶识的性质,进而断除其异熟识的性质。具体 地说,大乘修行到菩萨七地圆满的境界,则阿赖耶识的性质可断除;修行到菩萨十地圆满的境 界,异熟识的性质可断除。转变了凡夫的第八识后,其一切种识的性质不变,因为仍需此识保 持一切清净的种子。(六)种子说。种子是一种比喻性的说法,是指第八识能生起现行事物的功能。种子是唯 识学保持因果的载体,善恶业(即善恶活动)在第八识中熏成了自己的种子,此种子没有遇到 合适的条件时,在第八识中不断引生同类新种,所以是随灭随生;当遇到合适的条件时,此种 子就能产生现行事物,而此现行事物同时又在第八识中熏成自己的新种。这样就使所有因都能 产生确定的果,在没有转变为果之前,因决不会消失。种子既有新熏的,也有本有的。善恶业 不断地在熏成新种,所以种子肯定有新熏的;但无漏法的种子不可能由有漏的污染性事物熏成, 所以无漏种子肯定是本有的,熏习(即修行活动)只是使其增长。而唯识学的五种性理论等就 是建立在种子说的基础之上。(七)心识结构说。关于心识(包括心所,下同)结构,有“一分说”、“二分说”、“三 分说”、“四分说”。其中,“四分说”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