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概要

上传人:今*** 文档编号:107388662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讲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概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七讲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概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七讲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概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七讲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概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七讲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概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讲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概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讲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社会思想概要(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上一节课小结 第六讲 17世纪西方社会思想 一、概述 1. 近代社会思想兴起的历史根据 2. 近代社会思想的基本逻辑(自然法理论、社会契约论) 3. 近代社会思想的特点(世俗化,具体化和阶级性,法律化倾向,个体主义,方法论上的自然科学倾向),2,上一节课小结 第六讲 17世纪西方社会思想 二、格劳秀斯(荷兰) 1. 自然法思想 2. 国家与主权理论 3. 国际法思想,3,上一节课小结 第六讲 17世纪西方社会思想 三、霍布斯(英国) 1. 17世纪英国的社会背景 2.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3. 霍布斯契约论的特点 4. 霍布斯国家学说的意义,4,上一节课小结 第六讲 17世纪西方社会思想 四

2、、斯宾诺莎(荷兰) 1. 自然权利观 2. 社会契约论 3. 人的思想自由,5,上一节课小结 第六讲 17世纪西方社会思想 五、洛克(英国) 1. 自然权利理论 2. 法治与分权理论,6,第七讲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 社会思想,7,主要内容 启蒙运动 孟德斯鸠:超越古典自然法 卢梭:自然与社会,8,启蒙运动,9,1、18世纪法国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18世纪法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概况,2、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等级制为基础。,3、法国的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资产阶级成了经济上最强大、最富有的阶级。,10,背 景,必然性,西欧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要求结束封建专制制度。,可能性,1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为资产阶级依据人的“理性”来思索和判断自然与社会问题提供了可能。,2)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兴起(17、18世纪),11,启蒙运动的性质: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 :反对专制王权、教权、特权,追求政治民主、平等、自由。,影响:启蒙运动是发生在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12,宣扬科学与理性,反对迷信和专制。,发展“社会契约”论,提出“人民主权”说。,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明确提出三权分立原则。,反教会、反专制,倡导君主立宪

4、。,首倡分权学说,首倡社会契约论,13,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观念 其一,理性的观念 其二,进步的观念 其三,人权的观念,14,孟德斯鸠:超越古典自然法,15,“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16,孟德斯鸠(16891775年);法国著名的法理学家、社会学家、政治思想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先驱之一。 1689年出

5、生于法国一个达官显贵之家。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 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 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的职务。 1728年,迈出国门,开始了做长途学术旅行,足迹遍及奥、匈、意、瑞、德、荷、英等国,详细了解各国的政治、法律、文化、宗教信仰情况。,一、生平,17,二、著作,1721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Persian Letters),是他的成名作。 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Considerations On the Causes of the Romans and Their Decline),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748年,他

6、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The Spirit of Laws) 发表。,孟德斯鸠著述甚多,在政治思想方向有:波斯人信札、罗马盛衰原因论、论法的精神等。其中论法的精神是他最主要、影响最大的著作,是他经过二十年辛勤思索的成果和关于法的理论总结。,18,波斯人信札,19,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地位及影响,“我毕生精力,耗尽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上面。”,论法的精神,20,孟德斯鸠生逢法国封建统治走向没落,新的生产关系日益成熟,社会矛盾尖锐,资产阶级革命正在酝酿和成熟的阶段。 作为年轻的法庭庭长,孟德斯鸠比他人更真切地感受到法权在王权面前的软弱无力。 在巴黎,他广交学界名流,和一大批启蒙思想家都有或深或浅的友

7、谊;在旅途中,他积极交往各国开明人士,获取思想营养;在英国,他看到了应该如何设计保障公民政治自由的政治法律制度蓝本。,21,论法的精神全书共六卷31章,其中上册是三卷19章,下册是三卷12章。 第一卷(主要讨论政体问题)谈法和法的精神的一般概念以及法律和政体性质与原则的关系。 第二卷讲的是法律和国家安全、法律和战争、宪法与政治自由、刑法和国家税收与公民自由的关系问题; 第三卷专论法律与气候、土壤、民族的一般精神、风俗和习惯的关系。 第四卷谈法律和贸易; 第五卷谈法律和宗教的关系,各种部门法的使用范围等问题; 第六卷主要追溯法国法律的起源和变革,22,论法的精神猛烈抨击的封建专制制度,系统地提供

8、了政治与法律制度建设的原则,奠定了他在近代西方学术界的重要地位。 法国的人权宣言当中众多的政治法律条文,都是论法的精神所阐述过的。 美国1787年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使分权理论第一次在实践中得到完全的运用。 论法的精神影响了我国的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一大批资产阶级政治家和理论家。 在当代,不仅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会也不能完全抛弃孟德斯鸠阐发的许多政治法律原理原则。,23,二、孟德斯鸠的社会思想,(一)法的精神,法 “从最广泛的意义来说,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他们的法。”,“法的精神”,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每个国家的法律不过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

9、于个别情况。法律与一国的气候、土壤、面积大小、生活方式、宗教、人口、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即“法的精神”。,24,“使政体运动的人类的感情。” 它贯穿在政体之中,指导一切、推动一切,并且恢复一切。 ”,政体原则,(1)民主政体的政体原则是品德。主要是指爱祖国、爱平等、爱法律的政治品德,其中心是要求人们遵守法律。 (2)贵族政体的原则是以品德为基础的节制。民主政体的原则也适用于贵族政体。 (3)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荣誉和法律力量相结合可以实现政府的目的。 (4)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25,“在一个国家里,也就是说,在一个有法律的社会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强迫

10、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力。”,(三)政治自由论,涵义,内容,自由包括公民自由和公共自由个方面: (1)公民自由 公民自由是公民个人的自由,他的关键在于公民个人的安全。公民自由包括人身自由、处理财产自由、信仰自由、思想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等。 (2)公共自由 要实现公共自由,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治制度,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26,“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从事物的性质来说,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四)三权分立,27,2、三权不仅

11、要分立,而且要相互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必须分开,分别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机关来掌握,使它们既相互制约,又保持三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平衡,以防止滥用权力,保障政治自由。,1、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这三部分权力应授予不同的机关。,28,18世纪的中后期,在北美爆发了美利坚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他们高举自由的旗帜,宣称“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如果遇有任何形式的政府损害这些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根据三权分立学说确立了共和政体,实践了孟德斯鸠的三

12、权分立学说。,3、历史意义,29,三权分立学说继承和发展了洛克的分权理论,对资产阶级得分权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关于司法独立的原则,关于防止滥用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原则为资产阶级依法治国提供了理论依据。 对法国等欧美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起了积极作用。 对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要产生过影响。,30,卢梭:自然与社会,31,每个人都生而自由、平等。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 人, 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 卢 梭,32,一、卢梭和他的时代,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

13、)(17121778)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祖籍法国,祖父因参加新教受到天主教会的迫害,被迫逃亡瑞士。 1712年 6月28日生在日内瓦。幼年丧母,父亲是钟表匠。由于家庭贫困,卢梭青年时代没有在学校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 1728年,被迫离开日内瓦,开始了长期飘泊的生活。 1732年,在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开始了十余年的乡村生活。 1743年,到了法国巴黎,靠做家庭教师、乐谱抄写员等维持生计。 从50年代起,他的一些重要论著先后问世。 1778年7月2日病逝。,33,先贤祠,先贤祠内卢梭的棺椁,1794年4月14日,巴黎国民公会在巴黎颁布一项法令,将卢梭的遗骸迁入先贤祠。仪式于10月9

14、日、10日和11日举行,卢梭的遗骨由大队的送葬人群护送,在乡村卜师的乐曲声中被送进了先贤祠。,34,主要著作有: 论科学与艺术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1755) ; 社会契约论(1762); 爱弥尔(1762); 忏悔录等。,二、主要著作,35,三、卢梭的社会思想,平等思想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思想,36,(一)平等思想,1、卢梭把人类的不平等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即由年龄、体力、健康以及智慧差异引起的不平等;另一类是社会的或政治上的不平等。人类社会应当解决的不平等问题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自然状态”:每个人过着孤立、自由、平等的生活。当时人们只有年龄、健康和体力的不同,

15、其他方面是平等的。自然的不平等在这种状况下几乎是人们感觉不到的,它的影响也几乎是等于零的。,社会状态:不平等,自然状态:平等,37,2、人类不平等的根源,第一阶段,财富的不平等阶段。,第二阶段,政治的不平等阶段。,第三阶段,社会的不平等阶段。,三个阶段,“富人和穷人的状态是为第一个时期所认可的;强者和弱者的状态是第二个时期所认可的;主人和奴隶的状态是第三个时期所认可的。”,私有制的出现是人类不平等的真正根源。,38,“这里是不平等的顶点,这是封闭一个圆圈的终极点,它和我们所由之出发的起点相遇。在这里一切个人之所以是平等的,正是因为他们都等于零。臣民除君主的意志外没别的法律;君主除了他自己的欲望

16、外没有别的规则。”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39,财产应当尽可能地平等; 法律面前应当人人平等; 政治权利应当人人平等。,平等思想:,40,(二)社会契约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41,社会契约的过程: 人们在缔结社会契约的时候,每个人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转让给整个集体,这样,他可以从任何一个结合者那里获得自己所让渡给别人的同样权利,得到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并且以更大的力量保全自己的所有,人民是主权者,就不会损害全体成员和任何个别的人。,42,社会契约宗旨: “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