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笔记资料

上传人:E**** 文档编号:107383441 上传时间:2019-10-1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笔记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笔记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笔记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笔记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笔记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笔记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必修三 文化生活 笔记资料(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思想政治3必 修文化生活 促进优秀1.文化与社会 2.文化与人: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一般文化 3.文化与文化: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的力量 横向(空间):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 纵向(时间):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文化的创新 1.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殊文化 2.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文化) 根本保证:走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发展道路3.中华当代文化 同一过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内涵1.含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全部人类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内容:具有意识形态

2、的部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的部分:自然科学、语言、文学等。3.本质: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 个人成长历程中 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特点1.产生过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与人的关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都是逐步培养起来的:通过 社会实践,创造、发展文化 社会生活,获得、享受文化3.呈现方式: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载体。二、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1.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

3、济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只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即经济、政治的不一致)2.相互交融:经济与政治 国内:公民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利于民主和法制的建设。 国外:反对文化霸权。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1.地位(重要性): 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2.加强/注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来源:特定

4、的文化环境、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二、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形式 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三、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四、文化塑造人生 丰富精神世界优秀文化 增强精神力量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五、文化的作用(总结)1.对社会: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2.对政治、经济: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3.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4.对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二单元 文

5、化传承与创新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1.表现: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的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2.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各民族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

6、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因此,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3.如何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原则: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意义:内在: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的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必然: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

7、现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二、文化交流1.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2.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的作用: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3.做法: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作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外域文化引入中国,促成中华文化发展进步。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一、传统文化1.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8、、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2.表现:传统习俗:作用: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传统建筑:作用: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传统文艺:作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思想:作用: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3.特点:历史继承性:既保留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世代相传的延续性。鲜明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4.作用:顺应时代: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一成不变:对社会和

9、人的发展起消极作用。5.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1.继承和发展的关系: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2.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外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迭)内在:科学技术的进步(特指现代科技) 作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思想运动教育作用: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0、,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第五课 文化创新一、文化创新的作用(为什么):1.文化发展的实质:创新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二、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怎么办):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具体做法: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

11、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的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具体做法: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3.主体:人民群众

12、4.方向: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5.推动文化在内容、形式、体制、传播手段方面的创新。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表现:历经沧桑、顽强生命力、独特的魅力 汉字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文化内涵丰富,中 源远流长 见证 在今天为中国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史书典籍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求同存异和睦相处 原 因:包容性 华 兼收并存吸收、借鉴 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意 义 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文 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化 博大精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