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文练习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0730521 上传时间:2017-10-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荷塘月色课文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课文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课文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荷塘月色课文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课文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荷塘月色课文练习(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荷塘月色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 颤动(zhn) 乘凉(ch ng) 独处(ch)的妙处(ch) B酣睡( hn) 参差(c) 袅娜(nu) 蓊蓊郁郁(w ng) C点缀( zhu) 倩影(qin) 皱缬(xi) 梵婀玲(fn) D惦着(din) 羞涩(s) 宛然(wn) 踱着步(d)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远远看去) 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

2、见风致了。 (情态、样子) 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 “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3、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5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D白天从事地下工作,必须加倍小心地同周围的敌人周旋,到了晚上

4、才可以放松一下,感到淡淡的喜悦。 6对文中有关联想江南采莲风俗的文字,理解最贴切、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夜晚闲居无事,沿着荷塘漫步而浮想联翩,这一段文字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删去。 B作者触景生情,表达了他对祖国美好河山的无限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C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对故乡的惦念,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 D为了充实作品内容而附加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二、课内文段阅读 (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

5、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2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3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

6、作用进行分析,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4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荷_、荷_、荷_。 (二)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7、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1文中加粗的词语极富表现力。下列关于这方面说明不当的一项是 ( ) A “泻”扣紧了“月光如流水”这个比喻,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 B “浮 ”这个动词把水气和月色交织在一起,雾的轻柔,以及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 C “斑驳 ”是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表明黑影中还有绿色与银白色。 D “画”能突出“倩影”之美,表达了作者此时的喜爱之情。 2对文中画波浪线的三句话的含义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欣赏美妙的月色,内心无限喜悦。 B月光一会儿像流水般清明,一会

8、儿青雾笼罩,变幻不定。 C月光一会儿明亮一会儿阴暗,作者亦喜悦亦伤感。 D月光素淡朦胧,作者面对美景内心荡起淡淡的喜悦和终究难以排遣的淡淡的哀愁。 3说明“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句本体与喻体相似点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以艺术享受。 B “光与影 ”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能给人和谐自然的感受。 C “光与影 ”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作用于人的感官。 D “光与影”的组合与“奏着的名曲”都不均匀,不呆板,富于变化。 (三) 、阅读课文 5、6 段,完成下面题目。 1体会文中加粗词语的精妙之处。 (1)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9、浮:_ (2)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画:_ (3)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带:_ (4)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 漏:_2下面画线的词语与“只有些大意罢了”中的“大意”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 A此事关系重大,大家千万不要大意。 B聂卫平此番败给少年棋手,真可谓是大意失荆州啊。 C这巨幅碑刻经过了上千年的雨淋风蚀,现在只能看出个大意来了。 D分析一篇较长的散文,得先从理解语句、归纳段落大意开始。 3第六段文字在描写荷塘周围的树木时,用了好几个叠音词。试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说明它们的好处。 答:内容上:_ 形式上:_ 4 “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故都的秋 练习

10、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第 1 自然段中写

11、作者从杭州赶上北平的目的是: 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 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 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 答: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b)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c)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3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甲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乙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d)从槐树叶底,朝东丙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或在破壁腰中,丁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

12、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e)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f)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b 句中作者列举了五处饱含秋意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 )A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都为人所写过,作者要另辟蹊径,故而一笔带过。 B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一般人只是感觉得到却说不出来,故而一笔带过。 、作者从_、_、_方面来描绘清晨在院中见到的景象,读来亲切感人。这是因为作者把个人的心情与故都的秋色自然地融化在一起,_的眷恋,_的落寞

13、。、d 句中说:“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那么,e 句中的评议是否多余? 答:_。 、作者在 f 句中要求在“牵牛花”下还需有“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为“陪衬 ”,是因为( ) A只有这样,才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秋天的气氛才会显得更加和谐。 B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韵,理解作者无可奈何的心情。 C只有这样,才能显出牵牛花昂扬的生命力,借以比喻作者不息的追求。三、阅读下面两段话,回答题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