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让学习成绩提高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107207656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17.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让学习成绩提高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年让学习成绩提高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年让学习成绩提高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年让学习成绩提高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年让学习成绩提高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让学习成绩提高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让学习成绩提高范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学习成绩提高范文 让学习成绩提高很多学生都想学习好考出好成绩那么让学习成绩提高呢下面带来让学习成绩提高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让学习成绩提高【1】 一、懂 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首先弄清楚为什么要这样做在没弄明白它其中的道理之前不应该盲目地行动 学习也不例外 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通过听老师讲解和阅读教科书弄懂每一章节中的概念、定义、定理和公式究竟意思和以前的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是怎样演化而来的?而不应死记硬背地只是记住 记住肯定是必要的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如果连什么意思都弄不明白那么如何谈得上灵活应用?就是记住的东西也是死的也会很快忘记 二、会 懂了不就是会了?不懂了并不代表你就学会了 学生

2、上课听老师讲解听懂了阅读教科书读懂了只是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或者只是表面上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若要自己独立再重复一遍就不一定能做得出来因此只有认真做一下课后的练习反复体会才能逐步明白而达到会 例如学游泳要先听教练讲解游泳的动作要领 懂了?懂了 会了?下到水中试一试发现还不会 再去琢磨体会动作的每一个要领再反复练习必要时请教练为你纠正不正确的动作再反复练习终于你可以在水中漂起来了或按照要领做了几个比较规范的动作这时才可以说你学会了而且还只是初步的会 这时你再去体会游泳的动作要领就会发现这时的“懂”已经比一开始进了一大步 人们的认识过程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所以学习中的“懂”和“会”也是有层次的 简单

3、的听懂了、学会了遇到复杂的就又不懂、又不会了 只有经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练习才能不断地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浅懂”到“深懂”从“半会”到“全会”从“假会”到“真会” 我们许多学生学习之所以费力成绩上不去主要是一开始对概念的理解不重视课后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去做作业而不是从认识事物的角度去琢磨其概念的真正涵义满足于一知半解完成作业即完事大吉于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就感到越来越吃力 还有许多学生常常满足于听懂了看懂了很少再动手去做几遍不注意课后的练习甚至连老师布置的作业都逃避不做日积月累问题逐渐增多等想学了才发现为时已晚学不会了 在教学中我常常建议学生们在做作业之前要把教科书先看一遍复习一下每一章

4、节的概念把例题多做几遍一边做一边琢磨解题的每一步骤都用了些概念用了什么定理和公式解题的思路? 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做起作业来速度也会快许多甚至于所用时间的总和比不看书不做例题直接做作业的时间还要少 因此在做题之前一定要先弄懂概念而懂了之后若不马上动手做一做就仍然还是不会 如此这般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当然就会越来越困难 三、熟 要考一个好的成绩只是懂了、会了还不够还要熟练才行 我们常常听到许多学生说:“考试的题目都会做就是时间不够只要再给我一点儿时间怕五分钟我就全做出来了”可是就是没有那五分钟 还有有时试卷上的“那道题目明明在考试前做练习时都做过了而且就是一本书上的例题甚至在第几页我都知道可就是想不起

5、来做你说气人不气人” 相信这类事情许多同学都遇到过其原因就是在于不熟练 做题的熟练程度对考试成绩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熟能生巧嘛 所以对于有些重要的公式、定理和解题步骤要多背几遍典型的例题要多做几遍为好并在随后的练习中加以灵活应用进一步深入理解才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 四、广 所谓“广”就是要开阔眼界 通过加大习题量和阅读不同版本的参考书来达到熟悉各种题型和思维方式的目的 若想考一个好分数只完成课后的作业是不够的还要多做练习 只有通过加大练习量做大量的习题才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我们常常发现老师布置的作业都会做可上了考场才傻眼了有的题目特别难有的干脆就没见过根本无从下手 这说明我们平时的练习量不够与我

6、们见的题型太少有关 俗话说见多识广 如果上了考场发现题目都是做过的最起码是以前见过的心里肯定立刻就会少了几分紧张 加大练习量并不是盲目做题搞题海战术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内容加深理解的必要步骤 如果只是为做题而做题就不仅达不到做题的目的和效果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你做很多题 要想加大练习量先要做到“懂”、“会”、“熟”即要先做到概念清晰解题步骤正确公式、定理熟悉这样才能提高解题的速度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练习 此外做练习的过程是对学习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每做一道题都要想想用的是一个概念一条定理一个公式解题的步骤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等你对这些内容很熟了做习题

7、的速度就会大大加快也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练习 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不会不知用条定理或个公式解一道习题需要半个多小时你就是把全部时间用于解题也解不了几道题 何况又有那么多的课程每一门课程都有各种各样的习题又能解得完呢?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解题速度在有限的时间内多做练习并通过做有限的练习达到加深理解所学习内容之目的 所谓“广”还应理解为对学习内容的全面了解从各个角度去观察理解而不应仅仅是指做的习题多 许多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笨不会解题而是我们从未见过 比如我们从不知道有这样一条定理或一个公式从未见过这样的解题方法脑子里从未有过这种概念所以我们不会是很正常的 就好比我们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

8、地方尽管可能我们有急事但绝不会走一条不熟悉的小巷抄近路一样 因此我们有必要多看几本参考书看看不同的老师是怎样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又有些不同的见解 这对于我们开阔眼界是大有好处的 五、深 一般在两种情况下你可以考一个好分数: 一是通过全面复习你对所学的内容很熟悉对于考卷上的试题你在考试前已做了很多遍在“广”字上你下了工夫; 二是考试的题目对于你来说很简单也就是说你所掌握的内容深度比考试的要求要“深”一些 如果你掌握的内容深度比考试要求的内容深度深平时做的习题比考试的试题难那么真正考试的时候你就是居高临下看问题也就容易考一个好分数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没有一定的难度就难以起到选拔的效果因此高考试题一般

9、来说比较难 为了应考学校里平时练习的习题或模拟考试的试题一般都难于高考的试题有些同学模拟考试成绩不甚理想但最终都考取了大学就是这个道理 学习和复习的深度应以一定的广度为基础没有一定的广度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在一定广度的基础上全面、熟练地掌握了所学习的内容循序渐进逐步增加习题的难度从而达到一定的深度这是符合学习和认识规律的看起来较慢其实是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 有些学生常常不愿意多做较为简单的练习上来就去“啃”难题好像谁拿的题目越难谁就越英雄一样 然而他花了许多时间去解这些难题却很少能解得出来转而再去问别人最终还是别人解了出来 如此这般解题花去的时间不少效果却很差 他不知道

10、所有的难题都是由简单的、容易的题目组合或复合而来的简单、容易的内容都没有搞懂又怎能解得出难题呢? 步达到考试所要求的深度 学习深度并不是越深越好重要的是怎样才能找到一条达到一定深度的途径 六、细 细就是在学习、复习和考试的过程中要认真、仔细尽量不要出差错 许多学生平时学习还不错但考试时常常由于马虎出错而丢分所以总得不到高分 还有的学生经常这样原谅自己:“题目我都会做就是粗心没考好”仅仅是粗心大意?未必第一次是粗心可以原谅第二次是马虎请下次注意但第三次、第四次就是习惯了 有一个小学生跟我学习数学每次交来的作业都有一大堆错误作业本上尽是红叉叉 不用给他讲错在里让他去改错第二次批改就全对了 这说明他

11、已经学会了但就是做不对原因是错“习惯”了 后来经过采取多种措施帮他纠正总算有了很大改进期末的成绩也上来了 粗心大意马马虎虎是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该得的分丢了拿不到好分数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不注意及早改正将来在工作中出了差错就会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后果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有人问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我们知道您的工作主要是从事于科学试验那么在您的工作中是否出过差错?”丁先生回答说:“很幸运至今还没有一次因为我的工作性质不允许出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家们严谨的工作态度 认真、仔细不仅仅是做完题目后要认真检查而是要养成争取一次就做“对”的习惯 考场上

12、常常是根本就没有时间让你检查 而且由于思维惯性的原因有时即便有错也很难查出来还有的时候检查错误的时间比重新再做一遍花的时间还要多 常常我们刚一出考场就意识到自己某个地方出错了但当时就是检查不出来 因此对于会做的题目要力求一次做对 养成这种习惯非常重要 此外平时养成认真仔细的习惯不仅可以提高考试成绩还可以为你节约许多学习的时间使你提高学习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好习惯将会伴随你的一生给你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七、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所以学习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并且不断地进行思考使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我们不断地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 悟就是学有所得在学习的过程中经过反复思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许多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上课、做作业和复习考试考完试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 实际上学习应该是一个认识的过程是对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所处的周边世界以及我们的内心世界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不断认识的一个过程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或是努力不努力这个认识过程都是存在的 on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