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动脉影像学课件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107179596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5.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颅脑动脉影像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颅脑动脉影像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颅脑动脉影像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颅脑动脉影像学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颅脑动脉影像学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颅脑动脉影像学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颅脑动脉影像学课件(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颅 脑动脉CTA的临床应用 林锋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动脉CTA检查方法,扫描方法 使用飞利浦Brilince 16 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120kV,200400mA,层厚0.75mm, 0.42秒/圈,对比剂为Ultravist 370mgI/ml,55110ml,注射速度2.55.0ml/秒,经肘静脉注射,采用智能CTA程序,探测颈内动脉层面造影剂浓度触发启动扫描。扫描范围:椎动脉CTA从主动脉弓到颅底(包括基底环),脑血管CTA从颅底到颅顶。 图像处理 扫描后将图像进行0.75mm的薄层重建,导入血管成像软件包,进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

2、和曲面重组(CPR)。,脑动脉应用解剖和断层解剖 一 脑动脉的特点 脑血管在形态结构和行程配布上均有许多特点: 1 脑的动脉来自颈内动脉和椎动脉,两者在脑底部吻合成Willis环; 2 进入颅腔的动脉其行程均极弯曲,是脑动脉无搏动的主要原因; 3 脑动脉壁很薄,类似颅外同等大小的静脉;,4 大脑的动脉分为皮质支(营养皮质及浅层髓质)和中央支(供应基底核、内囊及间脑),二者均自成体系,互不吻合; 5 皮质动脉在软膜内形成丰富的吻合,在功能上可视为脑表面的“血液平衡池”,但由此发出的穿支多为终动脉; 6 脑的动脉和静脉多不伴行; 7 脑血管的变异甚多,尤其脑底动脉环。,二 脑的动脉系统 脑的动脉来

3、自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以小脑幕为界,幕上结构由颈内动脉系和大脑后动脉供应,幕下结构由椎基底动脉系供应。 (一)颈内动脉系 1 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分段 颈内动脉平甲状软骨上缘起自颈总动脉,按其行程可分为颅外段(颈段)和颅内段。颅外段走行较直且无分支,颅内段在血管造影像上可分为五段。 C5段(颈动脉管段),在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内走行,先向上,继而弯向前内,在颈动脉管内口处,隔着硬脑膜与三叉神经节紧邻。,C4(海绵窦段)在海绵窦内沿蝶骨体两侧的颈动脉沟前行至前床突。 C3(前膝段),在前床突内侧弯向后上,穿海绵窦顶部的硬脑膜。此段发出眼动脉。 C2(交叉池段),又称床突上段,在海绵窦上方的蛛网膜

4、下隙(交叉池)内,略呈水平后行。 C1(后膝段),又称终段,此段在后床突前向前上走行至分叉部,形成凸向后的弯曲。此段发出后交通动脉和脉络丛前动脉。,C1段稍向前至视交叉外侧、前穿质下方,分为大脑前动脉(A1段)和大脑中动脉(M1段)。C1+A1+M1称颈内动脉分叉部。在颈内动脉造影的前后位片上,C1、A1和M1三部呈“T”形;在侧位片上,C2、C3和C4三段形成“C”形弯曲,即虹吸部,是动脉硬化的好发部位。,2 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 (1)眼动脉:自C3段发出,沿视神经外下方,经视神经管入眶。 (2)后交通动脉:自C1段发出,在视束下方、蝶鞍和动眼神经上方,水平向后稍向内行,与大脑后动脉吻合。

5、(3)脉络丛前动脉:发自C1段,起始后经视束下方,行于大脑脚与海马旁回钩之间,至外侧膝状体前部转向外,经脉络裂入侧脑室下角,形成脉络丛。其皮质支主要供应海马和钩,中央支营养内囊后肢的后下部和苍白球等。脉络丛前动脉的特点是口径细、行程长,易发生栓塞,所以临床上苍白球和海马发病较多。,(二) 椎基底动脉系 椎动脉 在颈根部从左、右锁骨下动脉发出,椎动脉造影通常分其为五段。 V1段(横突孔段),是在第6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的一段。 V2段(横段),从枢椎横突孔开始横行向外的一段。 V3段(寰椎段),从V2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V4段(枕骨大孔段),从V3上端急弯,水平向内行

6、一小段,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 V5段(颅内段),入枕骨大孔后,沿延髓腹侧斜向内上,达延髓脑桥平面,与对侧的汇合成基底动脉。,椎动脉 V1段(横突孔段) V2段(横段) V3段(寰椎段) V4段(枕骨大孔段) V5段(颅内段),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有: (1)脑膜支,有12支约在枕骨大孔平面发 出,分支供应颅骨及小脑镰。 (2)脊髓前、后动脉:下行营养脊髓。 (3)延髓动脉:为13条细小分支,分布于延髓的背外侧面。 (4)小脑下后动脉:分布于小脑下面后部,其走行弯曲,易发生血栓。,椎动脉颅内段的主要分支 (1)脑膜支 (2)脊髓前、后动脉 (3)延髓动脉 (4)小脑下后动脉,基底动脉

7、基底动脉由左、右椎动脉合成后,经脑桥基底沟上行至脑桥上缘再分为左、右大脑后动脉。主要分支有: (1)小脑下前动脉:发出后向外斜行,分布于小脑下面的前部。 (2)迷路动脉:很细,伴随第7、8对脑神经入内耳道,供应内耳迷路。 (3)脑桥动脉:自基底动脉两侧发出,每侧37支,供应脑桥基底部。 (4)小脑上动脉:自基底动脉的末端发出,绕大脑脚向后,供应小脑上部。 (5)大脑后动脉 为基底动脉的终支,跨越动眼神经上方,绕大脑脚后行跨至小脑幕上,经胼胝体压部下方进入距状沟动脉和顶枕动脉。,基底动脉,(1)小脑下前动脉,(2)迷路动脉,(3)脑桥动脉,(4)小脑上动脉,(5)大脑后动脉,大脑后动脉造影可将其

8、分为四段: P1段(水平段),为水平向外的一段。 P2段(纵行段),是围绕中脑上行的一段。 P3段,为从P2段向外发出的颞支。 P4段,为从P2段向上发出的顶枕动脉和距状沟动脉。 其分支与分布:主要有三组分支:第1组为穿动脉,供应脑干、背侧丘脑、下丘脑和外侧膝状体。第2组为胼胝体压支,供应胼胝体后半上面。第3组为皮质支(半球支),供应颞叶的底面和内侧面以及枕叶。主要分支有:颞下前动脉,颞下中间动脉,颞下后动脉,距状沟动脉,顶枕动脉。,大脑中动脉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分出后立即进入大脑外侧沟,向外上方行于岛叶表面。 1)行程及分段:大脑中动脉造影时,通常分其为五段。 M1(眶后段),从颈

9、内动脉分出后,水平向外行,长约3cm。 M2(岛叶段),在岛叶表面向后上方走行。此段发出颞前动脉。 M3(外侧沟段),为从M2基部发出向中央沟上升的升动脉,分为小的眶额动脉和大的额顶升动脉。后者再分为中央沟动脉、中央前沟动脉和中央后沟动脉,如同蜡烛台样,故又称蜡台动脉。 M4(分叉段),为大脑中动脉分出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处。 M5段,为大脑中动脉的终末支角回动脉。 M2、M4、M5合称为大脑外侧沟动脉组。,2)分支与分布:大脑中动脉的分支主要有两组:第1组为外侧豆纹动脉,供应壳的大部、苍白球外侧段,内囊前、后肢上2/3及其邻近辐射冠、尾状核头和体等。此组动脉是供应纹状体和内囊的主要动

10、脉,容易破裂出血,故称为脑出血动脉。第2组为皮质支(半球支),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及岛叶,主要分支有:额底外侧动脉,中央前沟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后沟动脉,顶后动脉,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中间动脉,颞后动脉,角回动脉。 3)供应范围断面图解。,M1(眶后段), M2(岛叶段), M3(外侧沟段),故又称蜡台动脉。M4(分叉段)M5段, M2、M4、M5合称为大脑外侧沟动脉组,大脑前动脉 1)行程及分段;在动脉造影时可将其分为五段。 A1段(水平段),起始后向前内经视交叉背面折入大脑纵裂,至前交通动脉。 A2(上行段),自前交通动脉至胼胝体膝,向前上走行。 A3(膝段),与胼胝体膝的弯曲一

11、致。 A4(胼周段),位于胼胝体沟内,也叫胼周动脉。 A5(终段),为楔前动脉。,2)分支及分布:大脑前动脉的分支可分为三组:第一组为内侧豆纹动脉,包括返支(Heubner动脉)和基底支,供应壳、尾状核头、内囊前下部及下丘脑; 第2组为胼胝体旁支,通常有720支细小的胼胝体动脉,分布于胼胝体和透明隔; 第3组为皮质支,营养顶枕沟以前的大脑半球内侧面及额叶底面的一部分,额、顶叶上外侧面的上部。主要分支有:额底内侧动脉,额前内侧动脉,额中间内侧动脉,额后内侧动脉,胼周动脉,中央旁动脉,楔前动脉。,A1段(水平段)A2(上行段), A3(膝段), A4(胼周段),A5(终段),,额底内侧动脉,额前内

12、侧动脉,额中间内侧动脉,额后内侧动脉,胼周动脉,中央旁动脉,楔前动脉。,供应范围断面图解:图中所示为血管的最大供血范围,由于有侧支循环的存在,血管梗塞所致损伤范围要小于图中所绘范围。 (三)大脑动脉环 大脑动脉环(Willis环)位于大脑底部,环绕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等,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组成,对脑血液供应的调节和代偿起重要作用。以种系发生为基础,可将大脑动脉环分为五型,中国人以近代型为最多,占64.68%。临床资料显示,大脑动脉环有变异者,其动脉瘤发生率比正常者高。,脑血管病的CTA诊断 一 脑梗死 脑实质广泛或局部的血流灌注下降可造成

13、脑缺血,低灌注持续存在最终可导致脑梗死.脑梗死发病率高,其原因包括动脉硬化导致大血管(40%50%)或小血管(25%)狭窄、心脏病栓子栓塞(15%)、血液病(5%)及血管炎等基础病变(5%)。 脑梗死起病急,表现因梗死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当脑部血流灌注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其中心区由于持续低灌注,造成神经细胞肿胀,细胞生理功能消失,即细胞毒性水肿阶段,进一步发展则细胞发生不可逆破坏;脑血流灌注量下降的周围区,灌注量虽然低于正常,但是高于中心区,神经细胞功能还存在,被称为“半暗带”,该区域若能及时恢复灌注量,则可恢复正常功能。,脑梗死发生的6小时内为

14、超急性期,此期做出诊断并有效治疗,可将梗死控制在最小范围内。624小时为急性期,受累血管堵塞,神经细胞破坏。1天至2周为亚急性期,表现为受损部位肿胀、血脑屏障破坏、血管源性水肿及侧枝血管建立等。2周后为慢性期,梗死区逐渐形成脑软化灶,伴有胶质增生等。,脑梗塞,二 烟雾病 烟雾病(Moyamoya)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脑动脉进行性狭窄闭塞性疾病。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但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Metamora病的确诊需要符合以下条件:颈内动脉末端或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近端狭窄闭塞,丘脑-基底节区出现Moyamoya血管。值得注意的是Moyamoya样的异常血管是非特异性的可见于任何原因引起的脑内血管的狭

15、窄如动脉粥样硬化、放射性血管病。 患者常以反复的脑缺血发作为特点,尤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预后取决于血管狭窄的程度、速度以及累及的范围。,Moyamoya病的发病原因有两种不同的观点:认为本病是先天性的颈内动脉(ICA)分叉部和Willis环的发育畸形;认为是后天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脑血管畸形。文献报道放疗、脑动脉炎、感染等均可导致Moyamoya病。解剖学上,基底节区和丘脑的血供分前、后两组。前组起自颈内动脉系统,有发自颈内动脉虹吸部的脉络膜前动脉,发自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的回返动脉和豆纹动脉,主要供应纹状体和内囊。后组起自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发自后交通动脉的前丘穿动脉和发自大脑后动脉的后丘穿动

16、脉及脉络膜后动脉,主要供血到丘脑。丘脑-基底节区这些正常的穿支血管细小,仅能在质量优良的X线血管造影片一显示,当其发生病理性扩张时,造影类似烟雾状,即所谓的Moyamoya血管。X线脑血管造影是诊断Moyamoya病金标准。,烟雾病,三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s)分为三种类型:囊状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这里主要讨论囊状动脉瘤。 囊状动脉瘤多见于4060岁的患者。儿童少见,约占全部病例的2%,通常与外伤或感染有关。不过,儿童动脉瘤的直径通常比成人大。 囊状动脉瘤可以由先天性血管壁发育不完善,逐渐形成突出于管壁的囊腔所致,但多数动脉瘤可能与血液动力学改变导致血管损伤有关。另外,一些少见的原因,如外伤、感染、肿瘤以及动静脉畸形(AVM)或动静脉瘘(AVF)形成的高血流状态,也可导致动脉瘤。囊状动脉瘤常为起自动脉分叉部的圆形肿物,其边界清楚。动脉瘤通常仅有内膜和外膜,内膜一般正常,有时可见细胞增生,血管壁的中层退化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